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单位。作为社会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具有历史的能动因素,家庭的和睦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进程。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及应对之策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和谐家庭;困境;措施
一、和谐家庭的内涵
1、和谐家庭的概念
“和谐家庭”内涵丰富,它是以情爱为连接纽带,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营造共同拥有的积极向上的家庭为价值取向,它是民主平等、团结友善的家庭(邻里)人际关系;它是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家庭创业氛围;它是遵纪守法、明理诚信的家庭行为规范;它是以科学文明、绿色节俭的家庭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它是家庭成员心理意识、思想观念、知识能力、行为准则、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和谐家庭的意义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两年前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此后,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多次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并作出重要阐述。
中共全党的普遍共识是,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社会机体的健康、稳定和发展再某种程度上是由家庭细胞维护的。古人用“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来形容家的重要性,从这点上说“百姓家事无小事”!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及思想观念的发展和变化,离异事件有了明显的增长,这就造就了家庭生活的不稳定、家庭的重组以及单亲家庭比例的上升,家庭生活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教育。建设和谐家庭就是要用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用邻里之间的和谐促进社区、村居的和谐,用家庭与环境的和谐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家庭的和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面临的困境
1、夫妻关系的不和睦
婚姻家庭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传统的中国是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展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家庭制度。和睦、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模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影响夫妻和睦的因素。
(1)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
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将男女的不平等合理化,受文化默许的男性主导和女性依从是发生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夫权至上”“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意识。这种性别文化伴随着历史发展衍变逐渐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两性角色、两性关系、两性行为、两性地位的社会刻板印象。“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男女在家庭结构中的地位迥然失衡。即使是在科学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的今天,男人打老婆的现象仍是司空见惯,很多人甚至一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都把它看作私人生活领域内的小事,觉得那不值一提。这样的漠视和容忍无疑助长了家庭暴力的嚣张和泛滥。
(2)社会分工的不平等
男性在身体上强于女性不足以成为施暴主体的充分条件,社会分工与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带来了经济地位的不独立进而促使了家庭暴力的发生。一直以来,人们评价成功男人和成功女人的时候一般都倾向于这样的标准,那就是一个成功男人应当承当社会工作,追求事业的辉煌,而一名成功女人应该是贤惠、忍让、持家有道、在家相夫教子、承担大部分家务劳动。男人成为职场的精英驰骋于商界、政界,而女人则被束缚在家里当保洁员、保育员。男人的劳动是用工资来衡量的,而妇女做了大量的不计报酬的家务劳动使得女性在衣、食、住、用行这些最起码的生存需要上陷入了对男性的依赖,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女性连这样的基础需要都不能自给,安全、自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达到的可能就要大打折扣。由物质上的依附上升到精神的依从,物资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成为男性施暴的砝码。
(3)非健康社会价值观的存在
社会的冷漠、宽容是滋生家庭暴力的适宜土壤。长期以来,家庭暴力被视为家事、私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夫妻之间“床头打架床尾和”,一方面只要不发生严重的刑事案件和人身伤害,居委会、工作单位、邻里甚至亲友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意介入到别人家内部的纠纷中。另一方面妇女本身的法律意识不够健全,对于这种家丑仍保持不可外扬的观念。
(4)夫妻个体忠诚观念淡化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这种转型效应不可避免地也在冲击着当今的婚姻家庭理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迁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妻子们留守家庭,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孩子教育、老人照料等诸多使命,多重角色构成沉重的精神负担,而家务贡献的隐形特点淹没了其对家庭生存和发展的贡献率。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家庭的功能正日益弱化而让位于更大的社会组织。。寻一个爱我的人做妻子,找个我爱的人做情人俨然成了一股时尚。夫妻之间一旦突破了忠实的界限,家庭和谐就会受到摧残。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和谐
现代社会里孩子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处理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构建和谐家庭至关重要的一环。健康、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家庭文化氛围的匮乏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孩子独立完善的人格品质,因此,营造家庭教育中的文化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父母有多少时间在家读书,家中藏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只顾自己打麻将、泡舞厅,甚至家里的客厅成了牌友聚会的场所,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么能指望孩子成龙成风?这样的家庭和谐也就缺少了根本的基石。
(2)共同时间的缺失
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那些只顾忙着挣钱,忙着官场追逐,忙着应酬的为人父母者,舍不得将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很少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没有共同时间,也就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更看不清孩子成长的脚步,当然也无法随时拨正孩子前进的方向。可以这么说,没有共同时间的家庭是虚拟的家庭,没有共同时间的亲子关系,便失去相互沟通、分享快乐的土壤和阳光。家长一般重视在金钱支配上精打细算,但在家庭生活时间安排上,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却很少顾及。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多给孩子一点自信和勇气,多给孩子一点支持和鼓励,这是孩子的精神力量所在,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所在,也是父母健康心态的具体表现。而在很多家庭中,这种情感支持是极其缺乏的。
(3)人际沟通的缺乏
为什么在不少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缺少共同语言?为什么家庭悲剧时有发生?其根源也许在于家庭中缺乏民主,缺乏平等的亲子关系,做父母的总以权威的姿态与孩子说话,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常常把“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没大没小”“没分寸”等压制性很强的话挂在嘴边。孩子真诚地提出要与父母做朋友时,许多家长感觉好像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过程。家长在家庭中角色不是裁判,不是警察,而应该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朋友。
3、子女与老人之间的不和谐
我们说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生活的压力使得年轻的一代忙着奔波于家和单位两点一线。《常回家看看》早已成为老人间的美好奢望与回忆。
(1)思想观念的差距
“代沟”不仅在父母与孩子间存在,在子女与老人之间也不例外。一般老年人多强调继承而忽视创新,而年轻一代则往往强调跟上时代的步伐,认为父母的想法太陈旧,过于古板。在许多观念上两代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于是,两代人便常常会各执一词,影响到感情的融洽和心理相容程度。其实分歧并不是局限在两代人之间,即使是同代人之间也普遍存在类似代沟的分歧现象,因为人们选择信息角度的不同,决定了着眼点的差异,因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而造成心理距离,这是难免的。
(2)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的差异
老人这一生习惯于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对年轻一代的许多消费理念无法理解,于是总爱唠叨,从而引起不愉快。年轻一代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更多注重精神的享受。久而久之两代人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造成了小摩擦。
(3)婆媳关系的复杂性
“婆媳关系”这个话题,对已进入婚姻围城的朋友来说,是讳莫如深非常敏感的一个词汇。 可以说,在影响婚姻幸福及家庭和睦的诸多因素里,“婆媳关系”成为仅次于婚外恋的破坏夫妻感情的“杀手”,还有人戏称其为影响婚姻质量的“恶性肿瘤”,是导致家庭内战的一大诱因。 可见,其影响力和伤害性非同一般,蔚然成为青年男女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门“必修课”。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困境下的解决措施
1、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科学规划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双合格活动、家长学校阵地、讲师团队伍三大品牌是妇联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各级妇联组织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按照规划要求,认真制定实施本地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长效机制,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抓好队伍建设。同时,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 推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
儿童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证。各级妇联组织要找准儿童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教育培养儿童的整体工作中,牵头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参与社会教育。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共同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遵循“沟通十字”原则,求同存异
无论是夫妻间还是父母与子女以及子女与老人之间,沟通是很重要的,在沟通的情况下我们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促进和谐。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弄清对方的意见和态度后,接纳对方正确、合理的部分,放弃自己的偏见。年轻人可以从老年人那里学到经验,而老年人可以从年轻人那里学到新观念,两者可以取长补短,融合成更完美的方案。对于两代人不同的思想和意见,可以来一个折中方案,双方在各做一些让步的
基础上,兼顾双方的利益。如果自己的行为不损害对方的利益,双方意见不同也没涉及原则性问题,可以各持己见,互不干涉。对于原则性问题,双方看法不一,也不要针尖对麦芒,争得面红耳赤,伤了和气。可以暂时将问题搁置,静观发展,等日后有机会再解决。无论老少,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公共的事情大家共同关心,主动协理。多些理解和宽容,互相体谅,互相尊重,相处愉悦。
4、健全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保障
对于建设和谐家庭来说,法律既有导向性又有规范性,同时兼具保障和救济的功能。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又是道德的后盾。我们要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家庭的作用,但两者各有其不同的作用方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立法要加强对家庭成员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护,使家庭成员都能够平等地行使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平等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没有平等就没有和谐。另外要向家庭中处于弱势的成员倾斜,强化对妇女、儿童和老人权益的保护,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必然要求。
5、注重道德实践,提升家庭素质
活动是融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为一体的纽带,又是调动家长主动提高教育能力的主要方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推进双合格活动深入开展,全国妇联将每年9月定为“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各地广泛开展咨询、报告会、知识竞赛、征文、书法、绘画、文艺演出等道德实践活动,创新载体,形式多样,推动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孝心是对今天社会转型期人际间情感疏离的感召,大力推进孝德建设,让孝入人心、入家庭、入社会,以孝聚合力、保稳定、促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以孝为荣、不孝为辱、以孝为美、不孝为丑”的良好风气。这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又适应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倡导真善美,这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唤。只有爱父母、爱亲人、爱家庭,才能真正爱人民、爱集体、爱国家。我们应该立足孝德建设这一道德本源,全面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这对于构建和谐家庭乃至于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7
[2]《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湖北人民出版社版 1987.7
[3]《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丁娟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5
(作者通讯地址:新疆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关键词:和谐家庭;困境;措施
一、和谐家庭的内涵
1、和谐家庭的概念
“和谐家庭”内涵丰富,它是以情爱为连接纽带,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营造共同拥有的积极向上的家庭为价值取向,它是民主平等、团结友善的家庭(邻里)人际关系;它是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家庭创业氛围;它是遵纪守法、明理诚信的家庭行为规范;它是以科学文明、绿色节俭的家庭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它是家庭成员心理意识、思想观念、知识能力、行为准则、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和谐家庭的意义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两年前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此后,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多次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并作出重要阐述。
中共全党的普遍共识是,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社会机体的健康、稳定和发展再某种程度上是由家庭细胞维护的。古人用“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来形容家的重要性,从这点上说“百姓家事无小事”!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及思想观念的发展和变化,离异事件有了明显的增长,这就造就了家庭生活的不稳定、家庭的重组以及单亲家庭比例的上升,家庭生活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教育。建设和谐家庭就是要用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用邻里之间的和谐促进社区、村居的和谐,用家庭与环境的和谐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家庭的和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面临的困境
1、夫妻关系的不和睦
婚姻家庭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传统的中国是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展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家庭制度。和睦、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模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影响夫妻和睦的因素。
(1)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
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将男女的不平等合理化,受文化默许的男性主导和女性依从是发生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夫权至上”“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意识。这种性别文化伴随着历史发展衍变逐渐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两性角色、两性关系、两性行为、两性地位的社会刻板印象。“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男女在家庭结构中的地位迥然失衡。即使是在科学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的今天,男人打老婆的现象仍是司空见惯,很多人甚至一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都把它看作私人生活领域内的小事,觉得那不值一提。这样的漠视和容忍无疑助长了家庭暴力的嚣张和泛滥。
(2)社会分工的不平等
男性在身体上强于女性不足以成为施暴主体的充分条件,社会分工与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带来了经济地位的不独立进而促使了家庭暴力的发生。一直以来,人们评价成功男人和成功女人的时候一般都倾向于这样的标准,那就是一个成功男人应当承当社会工作,追求事业的辉煌,而一名成功女人应该是贤惠、忍让、持家有道、在家相夫教子、承担大部分家务劳动。男人成为职场的精英驰骋于商界、政界,而女人则被束缚在家里当保洁员、保育员。男人的劳动是用工资来衡量的,而妇女做了大量的不计报酬的家务劳动使得女性在衣、食、住、用行这些最起码的生存需要上陷入了对男性的依赖,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女性连这样的基础需要都不能自给,安全、自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达到的可能就要大打折扣。由物质上的依附上升到精神的依从,物资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成为男性施暴的砝码。
(3)非健康社会价值观的存在
社会的冷漠、宽容是滋生家庭暴力的适宜土壤。长期以来,家庭暴力被视为家事、私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夫妻之间“床头打架床尾和”,一方面只要不发生严重的刑事案件和人身伤害,居委会、工作单位、邻里甚至亲友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意介入到别人家内部的纠纷中。另一方面妇女本身的法律意识不够健全,对于这种家丑仍保持不可外扬的观念。
(4)夫妻个体忠诚观念淡化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这种转型效应不可避免地也在冲击着当今的婚姻家庭理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迁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妻子们留守家庭,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孩子教育、老人照料等诸多使命,多重角色构成沉重的精神负担,而家务贡献的隐形特点淹没了其对家庭生存和发展的贡献率。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家庭的功能正日益弱化而让位于更大的社会组织。。寻一个爱我的人做妻子,找个我爱的人做情人俨然成了一股时尚。夫妻之间一旦突破了忠实的界限,家庭和谐就会受到摧残。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和谐
现代社会里孩子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处理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构建和谐家庭至关重要的一环。健康、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家庭文化氛围的匮乏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孩子独立完善的人格品质,因此,营造家庭教育中的文化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父母有多少时间在家读书,家中藏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只顾自己打麻将、泡舞厅,甚至家里的客厅成了牌友聚会的场所,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么能指望孩子成龙成风?这样的家庭和谐也就缺少了根本的基石。
(2)共同时间的缺失
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那些只顾忙着挣钱,忙着官场追逐,忙着应酬的为人父母者,舍不得将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很少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没有共同时间,也就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更看不清孩子成长的脚步,当然也无法随时拨正孩子前进的方向。可以这么说,没有共同时间的家庭是虚拟的家庭,没有共同时间的亲子关系,便失去相互沟通、分享快乐的土壤和阳光。家长一般重视在金钱支配上精打细算,但在家庭生活时间安排上,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却很少顾及。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多给孩子一点自信和勇气,多给孩子一点支持和鼓励,这是孩子的精神力量所在,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所在,也是父母健康心态的具体表现。而在很多家庭中,这种情感支持是极其缺乏的。
(3)人际沟通的缺乏
为什么在不少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缺少共同语言?为什么家庭悲剧时有发生?其根源也许在于家庭中缺乏民主,缺乏平等的亲子关系,做父母的总以权威的姿态与孩子说话,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常常把“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没大没小”“没分寸”等压制性很强的话挂在嘴边。孩子真诚地提出要与父母做朋友时,许多家长感觉好像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过程。家长在家庭中角色不是裁判,不是警察,而应该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朋友。
3、子女与老人之间的不和谐
我们说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生活的压力使得年轻的一代忙着奔波于家和单位两点一线。《常回家看看》早已成为老人间的美好奢望与回忆。
(1)思想观念的差距
“代沟”不仅在父母与孩子间存在,在子女与老人之间也不例外。一般老年人多强调继承而忽视创新,而年轻一代则往往强调跟上时代的步伐,认为父母的想法太陈旧,过于古板。在许多观念上两代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于是,两代人便常常会各执一词,影响到感情的融洽和心理相容程度。其实分歧并不是局限在两代人之间,即使是同代人之间也普遍存在类似代沟的分歧现象,因为人们选择信息角度的不同,决定了着眼点的差异,因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而造成心理距离,这是难免的。
(2)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的差异
老人这一生习惯于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对年轻一代的许多消费理念无法理解,于是总爱唠叨,从而引起不愉快。年轻一代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更多注重精神的享受。久而久之两代人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造成了小摩擦。
(3)婆媳关系的复杂性
“婆媳关系”这个话题,对已进入婚姻围城的朋友来说,是讳莫如深非常敏感的一个词汇。 可以说,在影响婚姻幸福及家庭和睦的诸多因素里,“婆媳关系”成为仅次于婚外恋的破坏夫妻感情的“杀手”,还有人戏称其为影响婚姻质量的“恶性肿瘤”,是导致家庭内战的一大诱因。 可见,其影响力和伤害性非同一般,蔚然成为青年男女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门“必修课”。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困境下的解决措施
1、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科学规划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双合格活动、家长学校阵地、讲师团队伍三大品牌是妇联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各级妇联组织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按照规划要求,认真制定实施本地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长效机制,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抓好队伍建设。同时,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 推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
儿童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证。各级妇联组织要找准儿童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教育培养儿童的整体工作中,牵头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参与社会教育。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共同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遵循“沟通十字”原则,求同存异
无论是夫妻间还是父母与子女以及子女与老人之间,沟通是很重要的,在沟通的情况下我们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促进和谐。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弄清对方的意见和态度后,接纳对方正确、合理的部分,放弃自己的偏见。年轻人可以从老年人那里学到经验,而老年人可以从年轻人那里学到新观念,两者可以取长补短,融合成更完美的方案。对于两代人不同的思想和意见,可以来一个折中方案,双方在各做一些让步的
基础上,兼顾双方的利益。如果自己的行为不损害对方的利益,双方意见不同也没涉及原则性问题,可以各持己见,互不干涉。对于原则性问题,双方看法不一,也不要针尖对麦芒,争得面红耳赤,伤了和气。可以暂时将问题搁置,静观发展,等日后有机会再解决。无论老少,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公共的事情大家共同关心,主动协理。多些理解和宽容,互相体谅,互相尊重,相处愉悦。
4、健全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保障
对于建设和谐家庭来说,法律既有导向性又有规范性,同时兼具保障和救济的功能。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又是道德的后盾。我们要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家庭的作用,但两者各有其不同的作用方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立法要加强对家庭成员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护,使家庭成员都能够平等地行使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平等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没有平等就没有和谐。另外要向家庭中处于弱势的成员倾斜,强化对妇女、儿童和老人权益的保护,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必然要求。
5、注重道德实践,提升家庭素质
活动是融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为一体的纽带,又是调动家长主动提高教育能力的主要方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推进双合格活动深入开展,全国妇联将每年9月定为“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各地广泛开展咨询、报告会、知识竞赛、征文、书法、绘画、文艺演出等道德实践活动,创新载体,形式多样,推动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孝心是对今天社会转型期人际间情感疏离的感召,大力推进孝德建设,让孝入人心、入家庭、入社会,以孝聚合力、保稳定、促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以孝为荣、不孝为辱、以孝为美、不孝为丑”的良好风气。这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又适应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倡导真善美,这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唤。只有爱父母、爱亲人、爱家庭,才能真正爱人民、爱集体、爱国家。我们应该立足孝德建设这一道德本源,全面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这对于构建和谐家庭乃至于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7
[2]《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湖北人民出版社版 1987.7
[3]《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丁娟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5
(作者通讯地址:新疆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