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对语言积累的丰富性、准确性和迁移性的把握非常重要。
一、语言积累的丰富性
语言积累的丰富性是对语言的数量而言的。学生只有在大脑中储备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实现运用时随意支取,达到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精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让学生多阅读、背诵,在课内外多做一些读书笔记。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句子、段落的整体感受能力。教学时,抓住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受到熏陶感染的中心句或者重点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和背诵,用这样的方法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例如,《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对这样生动、形象的描写,教师可通过音乐渲染或与展示的图画结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对作者描写的画面获得真切而完整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从阅读句子、段落中积累了语言,还学习了运用语言描写某种场景的方法。
二、语言积累的准确性
语言积累的准确性要求学生力避生吞活剥的死记硬背,从而使自己积累的语言在表达需要时能迅速准确地搜检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对语言的分析、比较和品味。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少年闰土》第一段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先要学生思考:“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是描写什么时候的景色?在学生回答出是优美的夜晚景色后,教师指出:“挂”与“吊”都是物体高悬的意思,这里可不可以换成“吊”字,学生在低声吟诵,仔细品味后认为不能换。因为“挂着”的东西往往比较珍贵或优美,如“挂着国旗”、“挂着锦旗”、“挂着地图”等。而“吊着”就显得很随意,如“身上吊着烟袋儿”、“树上吊着绳子”、“墙上吊着绳子”、“墙上吊着篮子”等。这里描写的景色很优美:“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如用一个“吊”字,就很不和谐,可以说是“大煞风景”。再看下一句:“下面是海边的沙地。”“下面”就是月亮的下边,“下面”和“下边”表达的意思几乎一样,请学生读一读句子,想一想这两个词语可不可以互换。学生读后认为,换了不好。如果把“下面”换成“下边”,句子中就有两个“边”,听起来不如原句好。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一个句子中,要尽量避免同一个词的出现。这里,教师抓住“挂”、“下面”两个词语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仔细品味和比较,既训练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刻性,增强了学生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又提高了语言鉴赏水平。
三、语言积累的迁移性
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迁移运用。在语言接受的初期,学生往往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应用情绪,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促成学生的语言运用。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往往是直觉的,一个词可以给学生一个灵感,一句话可以给学生一个启迪,而一篇课文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情绪。如《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教学时,只要抓住文中的有关片段作具体分析,就可以使学生窥见作者的艺术匠心,从中受到启发,进而模仿并迁移运用积累的语言。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看雪”、“听雪”去体会雪的世界,抓住“纷纷扬扬”一词去想象雪花降落时的纷繁,抓住“大片大片”一词去想象雪花的大、密、急。然后让学生讨论:冬天的山村既然是格外寂静,为什么还用上“簌簌”、“咯吱咯吱”两个象声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体会到这样写的作用是以声音反衬寂静,起着“鸟鸣山更幽”之效果,绘出了“山村冬夜雪漫天”的美景。在教雪后景色一段时,我们又让学生品味“粉妆玉砌”、“簌簌落下”、“随风飘扬”、“摇晃”等词的意蕴,体会雪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这样学生更加明白:作者采用以静衬动、动中寓静、声色相和的写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更有感染力。这时,教师及时启发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感受及学得的动静结合的写法写自己平时观察到的景物,并恰当运用课文中的妙词佳句。如一位学生下课后写了一段教室的景象:“下课了,语文教师走出教室。负责擦黑板的同学跑上讲台,动作麻利地擦着黑板。顿时,教室里飘浮起白蒙蒙的粉尘,纷纷扬扬,迅速地从黑板撒向讲台,撒向课桌,撒向同学们的头上、肩上……”
这样,学生写成的作文富有生活的真实感,同时模仿借鉴了课文中的写作形式和语言,又积累了新的词汇。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
一、语言积累的丰富性
语言积累的丰富性是对语言的数量而言的。学生只有在大脑中储备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实现运用时随意支取,达到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精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让学生多阅读、背诵,在课内外多做一些读书笔记。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句子、段落的整体感受能力。教学时,抓住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受到熏陶感染的中心句或者重点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和背诵,用这样的方法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例如,《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对这样生动、形象的描写,教师可通过音乐渲染或与展示的图画结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对作者描写的画面获得真切而完整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从阅读句子、段落中积累了语言,还学习了运用语言描写某种场景的方法。
二、语言积累的准确性
语言积累的准确性要求学生力避生吞活剥的死记硬背,从而使自己积累的语言在表达需要时能迅速准确地搜检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对语言的分析、比较和品味。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少年闰土》第一段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先要学生思考:“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是描写什么时候的景色?在学生回答出是优美的夜晚景色后,教师指出:“挂”与“吊”都是物体高悬的意思,这里可不可以换成“吊”字,学生在低声吟诵,仔细品味后认为不能换。因为“挂着”的东西往往比较珍贵或优美,如“挂着国旗”、“挂着锦旗”、“挂着地图”等。而“吊着”就显得很随意,如“身上吊着烟袋儿”、“树上吊着绳子”、“墙上吊着绳子”、“墙上吊着篮子”等。这里描写的景色很优美:“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如用一个“吊”字,就很不和谐,可以说是“大煞风景”。再看下一句:“下面是海边的沙地。”“下面”就是月亮的下边,“下面”和“下边”表达的意思几乎一样,请学生读一读句子,想一想这两个词语可不可以互换。学生读后认为,换了不好。如果把“下面”换成“下边”,句子中就有两个“边”,听起来不如原句好。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一个句子中,要尽量避免同一个词的出现。这里,教师抓住“挂”、“下面”两个词语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仔细品味和比较,既训练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刻性,增强了学生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又提高了语言鉴赏水平。
三、语言积累的迁移性
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迁移运用。在语言接受的初期,学生往往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应用情绪,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促成学生的语言运用。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往往是直觉的,一个词可以给学生一个灵感,一句话可以给学生一个启迪,而一篇课文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情绪。如《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教学时,只要抓住文中的有关片段作具体分析,就可以使学生窥见作者的艺术匠心,从中受到启发,进而模仿并迁移运用积累的语言。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看雪”、“听雪”去体会雪的世界,抓住“纷纷扬扬”一词去想象雪花降落时的纷繁,抓住“大片大片”一词去想象雪花的大、密、急。然后让学生讨论:冬天的山村既然是格外寂静,为什么还用上“簌簌”、“咯吱咯吱”两个象声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体会到这样写的作用是以声音反衬寂静,起着“鸟鸣山更幽”之效果,绘出了“山村冬夜雪漫天”的美景。在教雪后景色一段时,我们又让学生品味“粉妆玉砌”、“簌簌落下”、“随风飘扬”、“摇晃”等词的意蕴,体会雪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这样学生更加明白:作者采用以静衬动、动中寓静、声色相和的写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更有感染力。这时,教师及时启发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感受及学得的动静结合的写法写自己平时观察到的景物,并恰当运用课文中的妙词佳句。如一位学生下课后写了一段教室的景象:“下课了,语文教师走出教室。负责擦黑板的同学跑上讲台,动作麻利地擦着黑板。顿时,教室里飘浮起白蒙蒙的粉尘,纷纷扬扬,迅速地从黑板撒向讲台,撒向课桌,撒向同学们的头上、肩上……”
这样,学生写成的作文富有生活的真实感,同时模仿借鉴了课文中的写作形式和语言,又积累了新的词汇。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