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上只有4种有毒的哺乳动物,而在远古时期有毒的哺乳动物可能十分常见。最近发现的一种早期哺乳动物——Bisonalveus brownl(简称“BB”)的牙齿化石显示,这种动物能够用毒液来麻醉猎物或抵御天敌。BB的门牙呈短剑状,有沟槽,明显可以喷射毒液。BB生活在大约6000万年前,它很可能是今天的有鳞食蚁兽或穿山甲的祖先,但其身长仅15厘米,外形像鼩鼱(一种食虫小哺乳动物,类似老鼠,但有长而尖的口鼻、小眼睛和小耳朵),其猎物主要是小型无脊椎动物。一些科学家相信,由于哺乳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快速、有力和聪明,不再需要依赖喷射毒液,所以它们最终就抛弃了这种能力。现在,科学家希望找到更多的有毒哺乳动物化石。
197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954年化学奖、1962年和平奖)的美国著名科学家鲍林(1922-1994)在其新书《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中说,维c能够预防和治疗感冒。这本书的影响很大,至今仍有许多人把服用维C作为防治感冒的灵丹妙药。不过,最新研究发现,一般人服用维C其实根本不能防治感冒,最多也只能稍微缩短病程而已。
科学家分析了从1940-2004年期间的55项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的内容都是比较每天服用至少200毫克维C或服用安慰剂对防治感冒的效果。结果发现,对一般人而言,即使每天定量服用维C也不能防治感冒。不过,无论患上了哪种感冒,服用维C都有助于缩短病程,对成人来说大约能缩短半天,对儿童来说则稍稍长一些。
不过,对那些因身处严寒环境或从事剧烈活动而严重丧失体力的人来说,服用维C对于预防感冒确实大有好处。对滑雪运动员、士兵和马拉松运动员进行的研究发现,常服维C可以降低患感冒的概率。鲍林当年之所以会提出维
C可抗感冒这种观点,很可能就是由于当初针对一所滑雪学校学生进行的这方面调查的结果对他影响很大。至于这一小部分人为什么服用维C防治感冒效果显著,科学家尚无结论。另外,科学家还在探索一个问题:当症状一出现时就服用维生素C对缩短感冒病程有功效吗?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基本上无功效。不过,如果在症状出现的第一天服用8克(这已是很大的量)维C,则有可能缩短感冒病程。
来自太空的化肥
如果在银河系邻近星系中的恒星发生伽马射线大爆发,对地球上的生物来说或许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一些科学家最近指出,这样的爆发可能在大约4.4亿年前向地球遍撒化肥,并最终使得地球陆地上绿意盎然。
至少在过去10年中,科学家一直猜测伽马射线大爆发曾经在远古地球上导致了数次生物大灭绝。伽马射线爆发被认为可能是超新星(即老年恒星爆炸)的副产品,也可能是致密(超高密度)恒星
中子星相撞的结果,爆炸利撞击释放超大量的高能辐射
伽马射线,这些射线聚集成两股“灯塔”式的超高能光柱。
迄今为止观察到的几乎所有伽马射线大爆发,部发生在那些遥远的星系。不过,在过去几十亿年中,至少有一次伽马射线大爆发的发生地点可能距离地球足够近。当时,这一爆发很可能摧毁了地球的大部分臭氧层,地球表面的大多数生物因失去了对可怕的太阳紫外线辐射的保护盾而被活活烤死。更糟糕的是,伽马射线能将地球大气层中的氮和氧转变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一种偈色的有毒气体.当今导致城市烟雾的汽车尾气中就包含二氧化氮。4.4亿年前,“伽马射线毒雾”可能曾经包裹地球,让地球上长时间暗无天日,并可能由此引发了冰河期,从而导致了奥陶纪生物大灭绝。地质证据显示,奥陶纪生物大灭绝的确和全球大降温密切相关。
不久前,科学家用电脑模拟了在地球附近发生伽马射线大爆发的后果。结果显示,这种爆发会带来一连串的大灾难:地球的臭氧层被损失35%(在某些地方还要多得多),紫外线强度增加至少两倍,地球表面生物的DNA(脱氧核糖核酸,遗传物质)普遍受损,大量二氧化氮的产生导致酸雨滂沱。总之,灾难不断。
不过,伽马射线大爆发可能也带来了一个福音:虽然由二氧化氮产生的氮酸的确可能曾经让地球上酸雨瓢泼,并且这种酸雨的腐蚀性很强,但是土壤中最终也因此富含了硝酸盐,而硝酸盐是植物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养分之一。直到今天,农民仍在通过施化肥向土壤中加入硝酸盐。
地质证据显示.正是在奥陶纪时期植物开始遍布地球陆地,这也是生物占领地球的第一步。因此,如果说伽马射线大爆发的确导致了生物大灭绝,那么它同时也可能帮助了植物的生长。化石证据表明,奥陶纪末期地球大陆上的生物几乎全为藻类,但正是在此之后植物开始“统治”地球。一些科学家相信,很可能正是由伽马射线大爆发引起的地球土壤中俏酸盐的沉积促成了这一转弯。
恩克拉多斯星也有海洋?
2005年7月14日,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卡西尼号”飞行器从土星的冰质卫星——恩克拉多斯上空仅175千米的地方近距离飞过,并且拍摄了这颗卫星的许多表面图像。然而,这些图像却让天文学家们迷惑不解。
图像显示,恩克拉多斯表面到处都是直径在10米至20米之间的巨型卵石,但同时又密布裂缝,这种地貌在整个太阳系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裂缝或许并不奇怪——它们很可能是土星和它的其他卫星的引力挤压或拉伸恩克拉多斯所造成的“伤口”。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巨型卵石为何不去填补那些裂缝?会不会那些裂缝是在卵石形成之后才形成的宁
除了裂缝和巨型卵石,图像还显示恩克拉多斯表面还有不少起伏的脊岭。一些科学家认为,可能在这颗卫星的内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热源,驱动冰层内部的对流。这就是说,就像木星的卫星欧罗巴拥有一个地下海洋一样,恩克拉多斯的表面之下可能也有一个地下海洋。
“卡西尼号”所携带的地磁仪可能有助于破解上述奥秘。目前,科学家正在分析“卡西尼号”所获得的探测数据,希望从中找到答案。无论结果怎样,美国宇航局已决定进一步探测恩克拉多斯星。2008年,“卡西尼号”将在距离这颗卫星表面仅100千米处再次探索这颗神秘的星球。
“唯我独尊”的火蚁
包括蜜蜂、黄蜂和蚂蚁在内的许多昆虫,都是通过有性繁殖来创生“王后”和没有生育能力的雌性“工人”。至于雄性,则是在卵子未经过受
精的情况下创生出来的。最新研究发现,在漫长而怪异的性别大战过程中,小小的火蚁竟然进化出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新奇模式。雄蚁的精子能够在受精卵中摧毁蚁后的DNA,从而导致在基因上完全
克隆雄蚁自己的“儿子”出生;同样,蚁后也能产下完全克隆自己基因的“女儿”(在受精卵中摧毁雄蚁的DNA)。也就是说,无论雄蚁或雌蚁都能将自己独立的基因组遗传给后代,并且不让后代携带其“妈妈”或“爸爸”的基因。这样一来,雄蚁实际上就成为一种“寄生物种”,因为它们只需借助“宿主”(即蚁后)的卵就能完成自我繁殖。
科学家是在对生活在法属圭亚那的小小火蚁进行研究是时得出这一结论的。科学家最初的目的是调查 生活在受人类干扰地区(如种植场或采石场)和不受人类干扰地区(如雨林)中的火蚁有何不同。但在搜集了34个蚁群并分析蚁后、工蚁的基因组成和雄蚁的精子后,一种异常模式凸现出来:不出所料,没有生育能力的工蚁都携带着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基因,但出乎意料的是,蚁后只携带来自母亲的基因,而雄蚁只携带着来自父亲的基因。
科学家此前已经知道,对某些鱼类、两栖类和一些昆虫来说,来自父系的基因可能于正在发育的卵子中被清除。不过,来自母亲的基因被从卵子里除掉则很不寻常。研究人员还不清楚这后一种情况的发生原因,但他们猜测这是性别斗争发展到极端程度的后果,是由雌性动物“首创”的一种自私策略,是动物“王后”为了将自己的全部基因传给未来“王后”而采取的手段。面对雌性动物如此“恶毒”的策略,雄性动物若不能适应就只能消亡,于是它们也如法炮制,通过在受精卵中清除雌性基因来挫败“王后”的“阴谋”。
大脑袋鸟不喜欢迁徙
最新研究发现,至少对于鸟类来说,要想顺顺当当地度过难捱的冬天是需要多一点脑浆的,因为飞往南方过冬的鸟儿的脑容量明显比呆在原地过冬的同伴小,而且也远远不如后者聪明。
科学家统计了134种鸟类的脑容量大小和研究人员观察到的鸟儿采用创新办法觅食的次数,结果发现,那些呆在原地过冬的鸟儿所采用的创新性觅食方法明显多于迁徙鸟。例如,乌鸫(一种西半球拟黄鹂科鸟,如鹩哥或红翅乌鸫,其雄性有黑色或以黑色为主的羽毛)会使用树枝来刨雪觅食,红腹灰雀(一种欧洲鸣鸟)则会从鸡、鸭的尸体(尤其是经屠宰后做食物的畜体)上撕肉果腹。平均而言,非迁徙鸟被观察到采用创新性觅食方法的次数为每种鸟儿4次,短距离迁徙鸟为3次,而长距离迁徙鸟仅为1次。总的来看,觅食技巧灵活的鸟类更能适应环境条件的恶化,而觅食技巧单一的鸟类则被迫在气候开始趋恶时背井离乡。
科学家同时发现,非迁徙乌的脑容量大于短距离迁徙鸟,而短距离迁徙鸟的脑容量又大于长距离迁徙鸟。由于脑组织的活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迁徙鸟在迁徙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能量,所以脑容量小对迁徙鸟来说是有利的。不过,科学家相信,很可能首先是因为脑容量小而逼得鸟儿迁徙,这是由于脑容量小的鸟儿智力也相对低下,无法应付冬季的严寒,因而不得不前往暖和的南方。
由于缺乏创新能力,迁徙鸟在面对未来的环境恶化时可能更难于生存。随着气候改变和人类造成的环境改变加剧,迁徙鸟灭绝的危险恐怕要比非迁徙鸟大得多。
人类将重返月球
美国宇航局公布最新探月计划:在2018年将人类再次送上月球。
按照计划,本次登月计划将采用新型运载火箭、类似“阿波罗”号的太空舱以及能够搭载4名宇航员的登陆舱。
整个登月过程将分六步完成:首先,使用大型火箭将装有着陆器的载物飞行器发送到地球轨道,随即使用小型火箭发射载人飞行器;第二,载人飞行器在近地轨道与载物飞行器对接,并利用载物飞行器的第二级火箭将它们送往环月球轨道;第三,宇航员乘坐的着陆器与载人飞行器脱离,降落到月球表面,飞行器仍留在轨道上;第四,宇航员在月球上进行4-7天的探索,然后乘着陆器的飞行舱返回停留在轨道上的飞行器;第五,飞行器抛弃飞行舱,开始返回地球;第六,飞行器通过降落伞和气囊降落到计划着陆点——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也有可能在水面降落。
新的登月计划将允许4名宇航员在月球上停留一个星期,比“阿波罗”号在月球停留的时间多出一倍。新的探索计划还将携带更多货物,其中大部分将留在月球上,满足目后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的需要。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宇航局在20世纪60-70年代完成的一项宏伟的登月计划。
第一次载人“阿波罗”飞行由于发生悲惨事故而被推迟。当时在一次发射演习中,航天器突然起火,造成3名宇航员死亡。
经过几次不载人的地球轨道飞行之后,1968年10月11日,“阿波罗7号”终于载着3名宇航员绕地球飞行了163圈。
迈出载人月球探测第一步的是“阿波罗8号”,它从绕地球轨道进入绕月球轨道,在完成绕月飞行后安全返回地球。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终于在月球着陆,阿姆斯特朗也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
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阿波罗”计划又先后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飞行,到1972年12月“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飞行——“阿波罗17号”登月为止,先后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
我国探月计划——“嫦娥工程”
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嫦娥工程”,分“环绕、降落、返回”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环绕:向月球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将用8-9天的时间完成从地球飞往月球的38万千米漫漫征程。飞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嫦娥一号”与运载火箭分离,通过变轨脱离地球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后,“嫦娥一号”飞行5-6天,进入月球轨道;最后,距月球200千米时,“嫦娥一号”减速制动,到达高度为200千米的月球极月圆轨道,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嫦娥一号”将环绕月球运行一年。主要目的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象、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等。这一工程将在2007年完成。
第二阶段——降落:2010年完成,将月球探测车送上月球,进行巡视探测。
第三阶段——返回:2020年完成,将月球机器人送上月球,进行现场勘测,采集样品,把样品带回地球,为将来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选址提供有关数据。
197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954年化学奖、1962年和平奖)的美国著名科学家鲍林(1922-1994)在其新书《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中说,维c能够预防和治疗感冒。这本书的影响很大,至今仍有许多人把服用维C作为防治感冒的灵丹妙药。不过,最新研究发现,一般人服用维C其实根本不能防治感冒,最多也只能稍微缩短病程而已。
科学家分析了从1940-2004年期间的55项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的内容都是比较每天服用至少200毫克维C或服用安慰剂对防治感冒的效果。结果发现,对一般人而言,即使每天定量服用维C也不能防治感冒。不过,无论患上了哪种感冒,服用维C都有助于缩短病程,对成人来说大约能缩短半天,对儿童来说则稍稍长一些。
不过,对那些因身处严寒环境或从事剧烈活动而严重丧失体力的人来说,服用维C对于预防感冒确实大有好处。对滑雪运动员、士兵和马拉松运动员进行的研究发现,常服维C可以降低患感冒的概率。鲍林当年之所以会提出维
C可抗感冒这种观点,很可能就是由于当初针对一所滑雪学校学生进行的这方面调查的结果对他影响很大。至于这一小部分人为什么服用维C防治感冒效果显著,科学家尚无结论。另外,科学家还在探索一个问题:当症状一出现时就服用维生素C对缩短感冒病程有功效吗?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基本上无功效。不过,如果在症状出现的第一天服用8克(这已是很大的量)维C,则有可能缩短感冒病程。
来自太空的化肥
如果在银河系邻近星系中的恒星发生伽马射线大爆发,对地球上的生物来说或许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一些科学家最近指出,这样的爆发可能在大约4.4亿年前向地球遍撒化肥,并最终使得地球陆地上绿意盎然。
至少在过去10年中,科学家一直猜测伽马射线大爆发曾经在远古地球上导致了数次生物大灭绝。伽马射线爆发被认为可能是超新星(即老年恒星爆炸)的副产品,也可能是致密(超高密度)恒星
中子星相撞的结果,爆炸利撞击释放超大量的高能辐射
伽马射线,这些射线聚集成两股“灯塔”式的超高能光柱。
迄今为止观察到的几乎所有伽马射线大爆发,部发生在那些遥远的星系。不过,在过去几十亿年中,至少有一次伽马射线大爆发的发生地点可能距离地球足够近。当时,这一爆发很可能摧毁了地球的大部分臭氧层,地球表面的大多数生物因失去了对可怕的太阳紫外线辐射的保护盾而被活活烤死。更糟糕的是,伽马射线能将地球大气层中的氮和氧转变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一种偈色的有毒气体.当今导致城市烟雾的汽车尾气中就包含二氧化氮。4.4亿年前,“伽马射线毒雾”可能曾经包裹地球,让地球上长时间暗无天日,并可能由此引发了冰河期,从而导致了奥陶纪生物大灭绝。地质证据显示,奥陶纪生物大灭绝的确和全球大降温密切相关。
不久前,科学家用电脑模拟了在地球附近发生伽马射线大爆发的后果。结果显示,这种爆发会带来一连串的大灾难:地球的臭氧层被损失35%(在某些地方还要多得多),紫外线强度增加至少两倍,地球表面生物的DNA(脱氧核糖核酸,遗传物质)普遍受损,大量二氧化氮的产生导致酸雨滂沱。总之,灾难不断。
不过,伽马射线大爆发可能也带来了一个福音:虽然由二氧化氮产生的氮酸的确可能曾经让地球上酸雨瓢泼,并且这种酸雨的腐蚀性很强,但是土壤中最终也因此富含了硝酸盐,而硝酸盐是植物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养分之一。直到今天,农民仍在通过施化肥向土壤中加入硝酸盐。
地质证据显示.正是在奥陶纪时期植物开始遍布地球陆地,这也是生物占领地球的第一步。因此,如果说伽马射线大爆发的确导致了生物大灭绝,那么它同时也可能帮助了植物的生长。化石证据表明,奥陶纪末期地球大陆上的生物几乎全为藻类,但正是在此之后植物开始“统治”地球。一些科学家相信,很可能正是由伽马射线大爆发引起的地球土壤中俏酸盐的沉积促成了这一转弯。
恩克拉多斯星也有海洋?
2005年7月14日,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卡西尼号”飞行器从土星的冰质卫星——恩克拉多斯上空仅175千米的地方近距离飞过,并且拍摄了这颗卫星的许多表面图像。然而,这些图像却让天文学家们迷惑不解。
图像显示,恩克拉多斯表面到处都是直径在10米至20米之间的巨型卵石,但同时又密布裂缝,这种地貌在整个太阳系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裂缝或许并不奇怪——它们很可能是土星和它的其他卫星的引力挤压或拉伸恩克拉多斯所造成的“伤口”。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巨型卵石为何不去填补那些裂缝?会不会那些裂缝是在卵石形成之后才形成的宁
除了裂缝和巨型卵石,图像还显示恩克拉多斯表面还有不少起伏的脊岭。一些科学家认为,可能在这颗卫星的内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热源,驱动冰层内部的对流。这就是说,就像木星的卫星欧罗巴拥有一个地下海洋一样,恩克拉多斯的表面之下可能也有一个地下海洋。
“卡西尼号”所携带的地磁仪可能有助于破解上述奥秘。目前,科学家正在分析“卡西尼号”所获得的探测数据,希望从中找到答案。无论结果怎样,美国宇航局已决定进一步探测恩克拉多斯星。2008年,“卡西尼号”将在距离这颗卫星表面仅100千米处再次探索这颗神秘的星球。
“唯我独尊”的火蚁
包括蜜蜂、黄蜂和蚂蚁在内的许多昆虫,都是通过有性繁殖来创生“王后”和没有生育能力的雌性“工人”。至于雄性,则是在卵子未经过受
精的情况下创生出来的。最新研究发现,在漫长而怪异的性别大战过程中,小小的火蚁竟然进化出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新奇模式。雄蚁的精子能够在受精卵中摧毁蚁后的DNA,从而导致在基因上完全
克隆雄蚁自己的“儿子”出生;同样,蚁后也能产下完全克隆自己基因的“女儿”(在受精卵中摧毁雄蚁的DNA)。也就是说,无论雄蚁或雌蚁都能将自己独立的基因组遗传给后代,并且不让后代携带其“妈妈”或“爸爸”的基因。这样一来,雄蚁实际上就成为一种“寄生物种”,因为它们只需借助“宿主”(即蚁后)的卵就能完成自我繁殖。
科学家是在对生活在法属圭亚那的小小火蚁进行研究是时得出这一结论的。科学家最初的目的是调查 生活在受人类干扰地区(如种植场或采石场)和不受人类干扰地区(如雨林)中的火蚁有何不同。但在搜集了34个蚁群并分析蚁后、工蚁的基因组成和雄蚁的精子后,一种异常模式凸现出来:不出所料,没有生育能力的工蚁都携带着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基因,但出乎意料的是,蚁后只携带来自母亲的基因,而雄蚁只携带着来自父亲的基因。
科学家此前已经知道,对某些鱼类、两栖类和一些昆虫来说,来自父系的基因可能于正在发育的卵子中被清除。不过,来自母亲的基因被从卵子里除掉则很不寻常。研究人员还不清楚这后一种情况的发生原因,但他们猜测这是性别斗争发展到极端程度的后果,是由雌性动物“首创”的一种自私策略,是动物“王后”为了将自己的全部基因传给未来“王后”而采取的手段。面对雌性动物如此“恶毒”的策略,雄性动物若不能适应就只能消亡,于是它们也如法炮制,通过在受精卵中清除雌性基因来挫败“王后”的“阴谋”。
大脑袋鸟不喜欢迁徙
最新研究发现,至少对于鸟类来说,要想顺顺当当地度过难捱的冬天是需要多一点脑浆的,因为飞往南方过冬的鸟儿的脑容量明显比呆在原地过冬的同伴小,而且也远远不如后者聪明。
科学家统计了134种鸟类的脑容量大小和研究人员观察到的鸟儿采用创新办法觅食的次数,结果发现,那些呆在原地过冬的鸟儿所采用的创新性觅食方法明显多于迁徙鸟。例如,乌鸫(一种西半球拟黄鹂科鸟,如鹩哥或红翅乌鸫,其雄性有黑色或以黑色为主的羽毛)会使用树枝来刨雪觅食,红腹灰雀(一种欧洲鸣鸟)则会从鸡、鸭的尸体(尤其是经屠宰后做食物的畜体)上撕肉果腹。平均而言,非迁徙鸟被观察到采用创新性觅食方法的次数为每种鸟儿4次,短距离迁徙鸟为3次,而长距离迁徙鸟仅为1次。总的来看,觅食技巧灵活的鸟类更能适应环境条件的恶化,而觅食技巧单一的鸟类则被迫在气候开始趋恶时背井离乡。
科学家同时发现,非迁徙乌的脑容量大于短距离迁徙鸟,而短距离迁徙鸟的脑容量又大于长距离迁徙鸟。由于脑组织的活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迁徙鸟在迁徙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能量,所以脑容量小对迁徙鸟来说是有利的。不过,科学家相信,很可能首先是因为脑容量小而逼得鸟儿迁徙,这是由于脑容量小的鸟儿智力也相对低下,无法应付冬季的严寒,因而不得不前往暖和的南方。
由于缺乏创新能力,迁徙鸟在面对未来的环境恶化时可能更难于生存。随着气候改变和人类造成的环境改变加剧,迁徙鸟灭绝的危险恐怕要比非迁徙鸟大得多。
人类将重返月球
美国宇航局公布最新探月计划:在2018年将人类再次送上月球。
按照计划,本次登月计划将采用新型运载火箭、类似“阿波罗”号的太空舱以及能够搭载4名宇航员的登陆舱。
整个登月过程将分六步完成:首先,使用大型火箭将装有着陆器的载物飞行器发送到地球轨道,随即使用小型火箭发射载人飞行器;第二,载人飞行器在近地轨道与载物飞行器对接,并利用载物飞行器的第二级火箭将它们送往环月球轨道;第三,宇航员乘坐的着陆器与载人飞行器脱离,降落到月球表面,飞行器仍留在轨道上;第四,宇航员在月球上进行4-7天的探索,然后乘着陆器的飞行舱返回停留在轨道上的飞行器;第五,飞行器抛弃飞行舱,开始返回地球;第六,飞行器通过降落伞和气囊降落到计划着陆点——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也有可能在水面降落。
新的登月计划将允许4名宇航员在月球上停留一个星期,比“阿波罗”号在月球停留的时间多出一倍。新的探索计划还将携带更多货物,其中大部分将留在月球上,满足目后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的需要。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宇航局在20世纪60-70年代完成的一项宏伟的登月计划。
第一次载人“阿波罗”飞行由于发生悲惨事故而被推迟。当时在一次发射演习中,航天器突然起火,造成3名宇航员死亡。
经过几次不载人的地球轨道飞行之后,1968年10月11日,“阿波罗7号”终于载着3名宇航员绕地球飞行了163圈。
迈出载人月球探测第一步的是“阿波罗8号”,它从绕地球轨道进入绕月球轨道,在完成绕月飞行后安全返回地球。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终于在月球着陆,阿姆斯特朗也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
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阿波罗”计划又先后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飞行,到1972年12月“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飞行——“阿波罗17号”登月为止,先后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
我国探月计划——“嫦娥工程”
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嫦娥工程”,分“环绕、降落、返回”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环绕:向月球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将用8-9天的时间完成从地球飞往月球的38万千米漫漫征程。飞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嫦娥一号”与运载火箭分离,通过变轨脱离地球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后,“嫦娥一号”飞行5-6天,进入月球轨道;最后,距月球200千米时,“嫦娥一号”减速制动,到达高度为200千米的月球极月圆轨道,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嫦娥一号”将环绕月球运行一年。主要目的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象、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等。这一工程将在2007年完成。
第二阶段——降落:2010年完成,将月球探测车送上月球,进行巡视探测。
第三阶段——返回:2020年完成,将月球机器人送上月球,进行现场勘测,采集样品,把样品带回地球,为将来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选址提供有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