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攻击舰?航母?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12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介绍和分析了美国两栖攻击舰的发展历程及其最新一级两栖攻击舰“美国”号的情况,本文再让我们看看世界两栖攻击舰的发展。要说“美国”号受到如此关注的原因,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其突出的航母特征。上期文章提到,两栖攻击舰本就来源于航母,从“塔拉瓦”级开始,“航母化”的特征已越来越明显。到了“美国”号,抛开与航母略有差别的舰体设计和性能,其仅次于“福特”级、“尼米兹”级、“辽宁”号和“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吨位和最多能搭载20~25架F-35B的载机规模,完全可以划归到航母一类。不仅美国是这样,世界许多国家的轻型航母还同时具备搭载直升机进行大规模两栖登陆的能力,甚至有的还建有坞舱。目前来看,轻型航母与两栖攻击舰的界线越来越模糊,而这样的趋势还在加强。
  眺望“美国”之外:扫描世界主要两栖攻击舰
  不难发现,直升机、登陆、直通式甲板这三个两栖攻击舰的典型元素在许多国家装备的一些水面舰艇上都体现的非常明显。从功能角度上看,无论各国对这些舰艇如何称呼,它们实际上都可划归到两栖攻击舰的范畴。
  “海洋”号:没落霸主的遮羞布作为老牌军事强国,英国在两栖作战方面一点也不比美国落后。早在1956年,英国就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实践了垂直包围战术,“海洋”号和“雅典王子”号两艘轻型航母作为直升机起降平台,发挥了类似后来“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的作用。而1982年的马岛战争更是堪称现代两栖作战的经典,搭载了“海鹞”战斗机和“海王”直升机的“无敌”号和“竞技神”号率领先遣舰队,长途奔袭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两场战争中英国投入的轻型航母实际上都扮演了两栖攻击舰的角色。
  尽管用得早、用得好,但在两栖攻击舰的发展上,英国人却落后美国一大截。国防预算的不断削减使英国的“无敌”级航母相继退役,特别是“竞技神”号变卖给印度后,英国面临无大甲板舰艇可用的窘迫局面,曾经的海上霸主已不复往昔的雄风。不甘没落的皇家海军经过不懈争取,终于打动了英国国防部,“海洋”号两栖攻击舰由此诞生。而那时,美国海军已经开始列装“黄蜂”级两栖攻击舰。
  “海洋”号两栖攻击舰是目前英国皇家海军现役舰艇中唯一的直通甲板两栖舰,单舰成级,满载排水量21758吨,舰长203.4米,舰宽36.1米。主动力装置采用2台皮尔斯蒂克16PC2.6V400型柴油机,双轴推进,总功率达23904马力,最高航速可达20节,以15节航速行驶时,续航力可达8000海里。与“无敌”级航母相比,其舰体尺寸、排水量大体相当,但续航力增加。
  在舰体设计上,“海洋”号采用民规制造。为了最大化压低成本,除某些关键部位,如飞行甲板、水密舱室和消防系统采用军用标准设计建造外,其它部位基本都采用商船标准建造,但仍能达到皇家海军的舰艇抗沉标准,即容许三舱同时进水而不沉没。这种建造方式,虽可以大大降低舰艇的建造难度,减少舰艇造价(该舰以16950万英镑的全合约造价成为世界上最便宜的同型舰,仅相当于同时期一艘护卫舰的造价),但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舰艇的性能、结构强度和生命力,因此,这样做是否值得还有待事实验证。
  在飞行甲板设计上,“海洋”号未采用英国皇家海军在航母上惯用的滑跃式甲板,而是安装了一条长170米、宽32.6米的全通式平甲板。其上共设6个飞机起降点,强度可操作CH-47运输直升机,具备防热焰能力,能保证“海鹞”战斗机进行垂直起降。中央处设两座升降机。
  作为一艘2万吨级的水面舰艇,“海洋”号具备强大的装载能力,这对其承担的两栖作战任务非常重要。在航空器搭载方面,“海洋”号可分别在飞行甲板和机库内搭载18和12架直升机,总载机数量达30架,包括“海王”、EH-101、“阿帕奇”、“支奴干”等直升机,以及在必要时换装的“海鹞”战斗机。在人员装载方面,“海洋”号设有很大的居住舱室,可载运约480名海军陆战队员及携带的物资装备。在执行紧急任务时,使用简易住舱,可将载运量扩大至800名左右。在平面登陆装备搭载方面,“海洋”号能够装载40辆轻型装甲运兵车,34辆后勤车辆和6门105毫米火炮。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未设置舰尾坞舱,“海洋”号在两舷舷侧外板各设置了两个外挂凹槽,每舷可存放2艘MK5型LCVP登陆艇,用吊艇架吊放。
  “海洋”号目前承担着英国皇家海军远洋作战的重任,毫无疑问,在“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服役之前,它仍将继续扮演航母和两栖攻击舰的双重角色。
  “西北风”级:少见的“非航母化”两栖攻击舰上世纪90年代,法国海军的主要两栖作战舰艇只剩下4艘,除了2艘90年代服役的“闪电”级船坞登陆舰外,另2艘“暴风”级船坞登陆舰的服役期已近30年。为了取代“暴风”级,提升两栖作战能力,法国海军造舰局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多功能两栖攻击舰计划,也就是现在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截至目前,法国海军已有3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服役,分别是“西北风”号、“雷电”号和“迪克斯梅德”号。
  “西北风”级的舰体采用模块化建造,全舰分为前、后、左、右四个大型模块船段。在建造标准上则是一个“军民结合”的产品,舰体后半部以军规建造,前半部则采用了与“海洋”号相同的民规以降低成本。
  在功能上,“西北风”级采用了类似“塔拉瓦”级和“黄蜂”级的全通式飞行甲板和浸水坞舱设计,综合了直升机母舰、船坞登陆舰与船坞运输舰的功能。其满载排水量约21500吨,长199米,宽32米,最高速度18.8节。以18节速度航行时,续航力为5800海里;以15节速度航行时,续航力达10700海里。
  在人员装载能力方面,“西北风”级可搭载450名海军陆战队员及携带的物资装备,在执行紧急任务时,使用简易住舱,可扩大至900名左右。在两栖装备装载能力方面,利用有效面积达5200平方米的飞行甲板和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直升机/车辆容纳库,以及1000平方米的专用车辆甲板,“西北风”级能够装载6~8架直升机(包括“虎”、“美洲豹”和NH90直升机)和70多辆装甲车。在直升机母舰模式下,最多能装载16架直升机,飞行甲板可满足6架直升机同时起落。同时,舰内坞舱能够搭载4艘通用登陆艇或2艘LCAC气垫登陆艇。   在后勤保障能力上,一方面,“西北风”级的医疗设备完善。其医院总共拥有20间病房,包含69张病床与7张加护病床,此外还有两间手术室。如因任务需求需要增加伤员收容能力,还可在机库内增设病床,使舰上医院的病床总数达到120张。另一方面,“西北风”级在设计上也很注重舰上乘员的适居性。舰上的模块化舱房依照级别有单人、双人、四人与六人等不同构型,舰上起居空间也经过仔细的安排规划。并且物资储存空间颇大,足以应付持续45天的海上操作。
  在舰体性能方面,“西北风”级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注重隐身性能。“西北风”级采用双层船壳构造,舰岛与桅杆均为封闭式设计,烟囱整合于后桅杆结构后方,部分结构采用吸波材料,有效降低了整体雷达截面积与红外信号。同时为发动机配备了减震基座,使舰体辐射至水中的噪音与震动大幅降低。二是采用先进的全电整合推进动力系统。“西北风”级是法国海军首艘采用整合式电力推进系统的舰船,采用三组瓦西兰16V32主柴油发电机组(每具6.2MW,8300马力)与一具瓦西兰18V200辅助柴油发电机组(功率3MW,4030马力)。推进器采用两具罗罗公司的MERMAID可转式囊荚电动推进器(每具功率7.5MW,共15MW,约20400马力),取代了传统的大轴与船舵,开创了法国海军的先例。一方面,此种动力配置不仅使舰船运动性更佳,而且省去传统大轴、减速齿轮后,舰内多出的空间可用于搭载作战力量。另一方面,4台柴油发电机的大修间隔时间达1.2万小时,检修时间只需36小时,并可在航行中进行。这保证了“西北风”级能够365天随时待命出航。
  “西北风”级的制造商——法国DCNS公司习惯把该级舰简称为“BPC”,即“海外干预”、“两栖攻击”、“作战指挥平台”的法语缩写。显然,作为指挥舰统筹部署两栖登陆作战也是“西北风”级的重要使命之一。其配备了改良自“戴高乐”号航母的SENIT-9作战系统与完善的指管通情装备,包括HF/VHF/UHF/SHF等各种通信频道以及SYRACUSE卫星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与北约Link11/16/22海军数据链兼容,能实时掌控两栖载具与直升机队的运作。舰上拥有一个面积850平方米的指挥中心,能容纳150名操作与参谋人员,可作为多国联合特遣部队的指挥中心。
  与如今许多两栖攻击舰不一样,“西北风”级不能搭载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原因很简单,法国人有航母,还是核动力的,而且“阵风”的性能不是AV-8B能够比拟的。因此,“西北风”级只需专注于两栖登陆任务即可。没有随大流的法国人再一次体现了自己鲜明的个性。
  “胡安·卡洛斯一世”号:面面俱到的二合一产品 为加强两栖作战和远洋投送能力,西班牙海军于1998年和2004年各建成1艘“加利西亚”级船坞运输舰,但无法满足西海军所需的两栖投送和登陆作战能力,因此,建造两栖攻击舰的计划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最初,对该两栖攻击舰的定位是一种典型的两栖直升机突击舰,拥有全通式飞行甲板与舰内船坞,航空器则只限于直升机。而同时,西海军正好在检讨未来航母的存废与定位。由于当时西海军只有1艘“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航母,在其维护期间会出现航母“真空期”,这对于担负北约南翼空海安全的西海军来说,似乎有些尴尬。所以西海军计划再建造1艘航母,以补充远洋实力。在军费紧缩的情况下,同时发展两艘大型舰不免有些捉襟见肘。聪明的西班牙人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航母与两栖攻击舰合二为一,名字也换成了战略投送舰,这就是“胡安·卡洛斯一世”号。
  “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是西班牙首次建造的多用途舰,设计和建造费用为4.62亿欧元,兼具两栖攻击舰和航母特征。舰长230米、宽32米,比已经退役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航母更大。
  在设计上,该舰遵循了一个原则,以满足航母的要求等与航空保障有关的设施为前提设计条件,与两栖投送相关的设施则按两栖攻击舰的标准设计。从总体外形上看,“胡安·卡洛斯一世”号仍采用了航母的舰型,不过保留了两栖登陆舰特有的高干舷设计。适合后部坞舱尺寸的舰体宽度为32米,这一点与“西北风”级相同,但由于排水量较大,所以舰体长出约30米,呈细长型。另外,“胡安·卡洛斯一世”号还非常注意舰体的隐身设计。
  作为两栖攻击舰时,“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满载排水量达27097吨,最大航速19.5节,主要突出运载能力。它的舱室设置非常灵活,机库、车辆仓库和坞舱的面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运载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舰载机数量多。“胡安·卡洛斯一世”号飞行甲板上规划有8个直升机起降点(左侧6个,舰岛前、后各1个),左侧有4个起降点还能操作CH-47等级的直升机,其中一个的尺寸还足以操作MV-22倾转旋翼机。因此,“胡安·卡洛斯一世”号能同时操作4架CH-47等级的重型直升机或6架NH90/SH-3等级的中型直升机。机库位于尾部的住宿舱上方,面积约1000平方米,可停放12架中型直升机。前方的轻型车库必要时也可停放飞机,最多停放18架中型直升机。这样,机库和轻型车库共可停放30架中型直升机(或10架CH-47),加上甲板上停放的6架中型直升机(或4架CH-47),该舰共可搭载36架中型直升机(或14架CH-47)。
  二是搭载人员较多。标准状态下,“胡安·卡洛斯一世”号可搭载140名两栖指挥人员以及320名海军陆战队员,必要时还能增加70名人员。如果以高密度方式载运,此数据将超过1200名,相当于一个陆战队整编营,几乎是吨位相仿的美国“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的两倍。
  三是搭载装备较多。“胡安·卡洛斯一世”号的轻型车库的面积为2046平方米,可装载轻型战车。同时,坞舱必要时也可作为车库使用,可增加1163平方米车库面积。
  四是浸水坞舱适航性好。“胡安·卡洛斯一世”号的浸水坞舱长69.3米,宽16.8米,面积约1163平方米。坞舱门长16.5米,高11.5米,能容纳2艘LCAC气垫登陆艇或2艘LCM8/LCM1E登陆艇。值得一提的是,“胡安·卡洛斯一世”号的舰体两侧设有稳定鳍,这个设计使舰尾的坞舱在四级海况下仍能进行登陆载具的收放,有利于恶劣条件下进行平面登陆作战。   此外,“胡安·卡洛斯一世”号的医疗保障条件也不错。舰最下层设有舰载医院,装备了救护车和其它医疗装备,包括手术室和各种检查治疗室以及若干病房,大大提升了两栖作战的战场救护能力。
  “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最值得称道的是采用了与“美国”号两栖攻击舰相似的燃电混合动力系统。不过,由于吨位的关系,“胡安·卡洛斯一世”号只使用了一台LM2500型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系统,单机功率也比“美国”号上装备的LM2500 型低20%,同时配备两台MAN3240 16V柴油发电机共同驱动发电机产生电力,带动两组吊装于舰尾底部的可转式囊荚电动推进器,其前后端各设有一个螺旋桨,航速15节时续航力8000海里,航速12节时续航力9250海里。
  不过,该舰也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自卫武器薄弱。它的舰载武器只有四座厄利孔20毫米防空机炮与四挺12.7毫米机枪,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这样的自卫能力等于没有。二是飞行甲板的可用宽度较小。虽然舰宽有32米,但实际可用于舰载机起降的部分只有左舷侧约17米,右舷侧主要用于布置岛型建筑和停放飞机。
  不可否认,“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确实在航母和两栖攻击舰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虽然西海军将其优先作为航母使用,但显然它的两栖作战能力更加突出。未来如果它顺利换装了F-35B和V-22,实力不可小觑。
  “加富尔”号航母:地中海上的“巨无霸” 2008年,意大利海军于二战后建造的最大一艘航母——“加富尔”号服役。“加富尔”号来源于意大利海军从1996年11月开始执行的“168号工程”计划,即建造新一代轻型短距起降航母的计划。
  相较于意大利第一艘航母——1985年服役的“加里波第”号,“加富尔”号的满载排水量提升了近一倍,达到27100吨:舰长增加约40米,达到235.6米;宽度增加约6米,为39米。
  “加富尔”号采用了与“胡安·卡洛斯一世”号相同的直通式飞行甲板和舰艏的滑跃甲板,飞行甲板长220米,宽34米,滑行跑道长180米。飞行甲板上设有6个直升机起降点,右舷处有8个停机位和1个起降点,具备同时操作7架直升机的能力。
  按照当初“168号工程”的设计,“加富尔”号的功能更接近两栖攻击舰,具备坞舱,可容纳4艘LCM6型登陆艇或2艘LCM8型登陆艇,亦或1艘LCAC气垫登陆艇。最初《简氏战舰年鉴》甚至都把它列入了登陆舰。但在2000年设计定型时,意海军对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坞舱,突出其航母特征。不过,虽归为航母,但“加富尔”号仍具有相当程度的两栖攻击舰特征,例如其舰体后半部分仍沿用登陆舰设计,装有坡道和尾门等。并且意海军在设计时也强调了两栖登陆作战将是其未来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舰载机方面,“加富尔”号最多能够搭载16架AV-8B战斗机,未来换装F-35B后,这一数字将变为15。作为两栖攻击舰时,标准模式下能够搭载8~12架AV-8B(6~10架F-35B)和12架EH-101直升机。
  如果担任两栖登陆任务,“加富尔”号可调整舰内舱室结构,实现装备、人员的搭载。“加富尔”号的机库可根据任务需要改为车库,可最多搭载24辆主战坦克,或60辆装甲运兵车,或者100辆轮型车辆。该舰在侧舷与舰尾设有车辆出入跳板舱,这种驶入/驶出(Roll on/Roll in RORO)的设计一般见于船坞登陆舰。通过舰内的通道,车辆可以直接行驶到飞行甲板上,大幅增加了可以装载的车辆数。“加富尔”号的舷侧还搭载了若干小艇,包括3艘LCVP人员登陆艇、1艘侦察艇、2艘高速突击艇等。“加富尔”号总共能搭载36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必要时可增至450名。
  为了增强在近岸浅水和狭小海域里低速运转的灵活性,“加富尔”号的舰首与舰尾都安装了由芬坎蒂尼公司研制的辅助推进器,使舰体在5级海况下可以保持固定船位。同时,舰体两侧各有一对由电脑控制的减摇鳍,使“加富尔”号在6级海况以内能进行舰载机起降,并具有良好的耐波性。
  在动力方面,最初意海军打算在本级舰上安装新一代的整合式电力推进系统,不过由于技术过于复杂以及高速性能不佳,最后仍决定沿用传统的联合燃气轮机推进系统。其动力系统是世界上所有非核动力装置中驱动力最大的系统之一。它采用4台LM2500燃气轮机,双轴推进,总输出功率近12万马力,最大航速29节,这个数据远超绝大部分两栖攻击舰,包括“美国”号。它以16节速度航行时续航力7000海里,能持续在海上操作18天,足以遂行远洋联合作战行动。
  与很多国家的轻型航母或两栖攻击舰不同,“加富尔”号的舰载武器非常齐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SAAM-IT防空系统(即SAAM舰载反导系统的意大利版),由“埃姆帕”相控阵雷达、“席尔瓦”垂直发射系统和“紫菀”15近程防空导弹组成。舰上总共装备4组八联装“席尔瓦”垂直发射系统,设置于飞行甲板左侧末端。“埃姆帕”相控阵雷达最大探测距离约180千米,可同时探测300个目标,跟踪其中50个目标,并同时引导24枚“紫菀”15防空导弹接战12个最具威胁的目标。二是KBA 25毫米自动化防空机炮。在“加富尔”号飞行甲板的前部、右舷和舰尾各安装了一门由光电感测系统连动的KBA 25毫米自动化防空机炮,能射击低空或水面目标。三是奥托·梅莱拉76毫米舰炮。“加富尔”号配备的2门奥托·梅莱拉76毫米舰炮(射速120发/分),各由1部NA-25X火炮射控雷达控制,配备有“飞镖”(DART)增程反导弹药,作为防空与近程反水面目标之用。
  此外,“加富尔”号在医疗保障上也为两栖作战专门进行了相应设计。舰上设置了一个面积约430平方米的医院,包括两个手术室和多个检查室以及至少50张固定式病床等,设备相当完善。
  毫无疑问,“加富尔”号航母是意大利巩固其地中海沿岸军事强国的又一利器,而在这个区域内,它确实算一艘“巨无霸”战舰。   “堪培拉”级:“胡安·卡洛斯一世”号的复刻版 自1948年起,澳大利亚海军先后拥有过3艘轻型航母,即1948年和1949年从英国购进的“可怖”号(后改名为“悉尼”号)和“尊严”号(后改名为“墨尔本”号),以及1952年至1955年从英国租借的“复仇”号,是当时南太平洋地区唯一的一支“蓝水海军”。然而,随着“墨尔本”号在1982年退役,澳海军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新的替代航母而退回到无航母时代。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航母编队驰骋大洋的澳海军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航母。早在1982年,澳海军曾计划采购英海军的“无敌”号航母,但因马岛海战使英国认识到拥有航母的重要性而告吹。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力量下降和周边威胁的上升,澳大利亚开始加紧发展海上力量,并通过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来推进海军的战略转型。2001年,澳海军以新版国防白皮书为依据制定了名为《21世纪澳大利亚海军》的未来发展战略,提出澳作为“美亚太安全战略中的南部支柱”,有必要发展具有“无与伦比”攻防能力的远洋作战能力,因而把“大洋4000”(新型防空驱逐舰)和“JP2048”(新型两栖攻击舰)计划列为未来优先投资的项目。
  所谓“JP2048”计划,就是澳海军现役两艘两栖登陆舰(美国“新港”级坦克登陆舰的改进型)的替代计划。根据“JP2048第4阶段”计划,澳海军将在2015年前建成2艘新型两栖攻击舰,以大幅提升远洋兵力投送和两栖作战能力,也就是“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
  由于自身并不具备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能力,因此澳政府选择了合作研发的方式。在竞标者中,“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和“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引起了澳海军的兴趣。两者比较,后者更大,而且能够起降固定翼战机,更加符合澳海军对于航母的渴望。最终,澳海军选择以“胡安·卡洛斯一世”号为蓝本,建造“堪培拉”级。
  “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计划建造2艘,分别为“堪培拉”号和“阿德莱德”号。首舰于2014年11月28日正式服役。在设计上,“堪培拉”级基本照搬了“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性能和功能均相差不大。要说比较大的区别也就是“堪培拉”级换装了与“胡安·卡洛斯一世”号不同的舰载设备,而就是这一点点改进,却引起了一系列“兼容性”问题。在2014年5月进行的试航中,“堪培拉”号曾出现严重故障导致舰体受损,主要原因就是2台由德国供应商供货并负责安装的动力模块存在设计缺陷,工作时会引起舰体剧烈共振。不仅如此,监造人员还发现该舰起锚机、电启动箱也存在问题。
  好在它还是如期服役了。这是一直使用“二手”大型水面舰艇的澳海军首次拥有全新装备,也是澳海军30年来首次拥有以航空兵为主力的作战平台。这个南太强国的眼光已注视到了整个亚太地区。
  “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作为一个面积有限的岛国,只有空间无限的海洋才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日本一直在努力发展海军力量。事实上,自从1905年在对马海峡赢得了对强大的沙皇俄国舰队的胜利之后,日本海军的实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早在二战开始之前,日军就研发了一系列登陆舰,称为“陆军特殊船”,包括最早建造、于1934年时下水的“神州丸”号,以及后来的“丙型特殊船”,除了能够在船尾放出登陆艇,还搭载了航空设备,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支援,可以视为最早的两栖攻击舰。虽然战后日本被限制军力发展,但其厚实的造船工业具备建造任何舰艇的能力,包括航母和两栖攻击舰。
  在2009年和2011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先后服役了2艘“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DDH)。虽然日本称其为护卫舰,但1.7万吨的满载排水量、直通式飞行甲板、12架直升机的搭载能力等特点已经可以将其纳入到两栖攻击舰的行列。
  2013年,采用与“日向”级相似设计的新一级直升机驱逐舰首舰“出云”号下水。从已披露的数据和消息来看,该级舰具有典型的轻型航母的特点,当然也具备两栖攻击舰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体积庞大。“出云”级长248米,宽38米,标准排水量19800吨,估计满载排水量将达到25000~27000吨左右。尺寸几乎超过“日向”级50%,基本与欧洲现役轻型航母持平,远超一般普通的两栖攻击舰。
  二是载机数量多。“出云”级能搭载最多28架包括SH-60K、MCH-101在内的多种直升机,其飞行甲板可同时起降5架直升机。未来还将搭载MV-22倾转旋翼机,进一步强化投送能力。
  三是适合固定翼战机上舰。首先,“出云”级的后部升降机移至舰岛后方右舷,面积更大且为舷外形式,足以操作更大型的舰载机。其次,“出云”级将“日向”级一座位于飞行甲板前部的导弹发射装置移至舷侧,消除了对固定翼飞机作业造成的阻碍。第三,“出云”级的飞行甲板前部左侧取消了“日向”级的内削构型,增大了可用面积,长度可让非满挂的F-35B进行短距起飞。由此研判,“出云”级的设计已经纳入了F-35B的起降操作能力。
  四是舰载武器减少。与“日向”级相比,“出云”级取消了MK41垂直发射系统与324毫米鱼雷发射管,配备了两座“拉姆”近程防空导弹系统和两座“密集阵”近防系统,这种配置看起来更像现代航母而非防空驱逐舰。
  在装载能力上,“出云”级最多可搭载4000名人员和50辆卡车,还具备为其它舰艇补给燃料的能力。用于执行两栖登陆任务时,至少可装载400名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员。
  此外,“出云”级的舰体性能也比较突出。一方面,其非常注意隐身设计。从外观上看,为了降低雷达截面积,“出云”级不仅采用倾斜的上层结构设计、封闭式轻型合金桅杆以及较为简洁的舰体轮廓外形,细部结构也做了降低雷达截面积的考量,例如侧舷许多开口设置遮帘,舷外充气救生艇外部也有平板遮蔽。另一方面,动力强劲。“出云”级采用了与意大利“加富尔”号航母相同的联合燃气轮机推进系统,最高航速达30节,航速20节时续航力6000海里。舰体两侧各有一条稳定鳍片与两个稳定翼面,稳定翼分别位于鳍片前、后方,具有良好的耐波性。   虽然日本一再否认“出云”级的航母本质,但武器装备的客观属性是无法掩盖的。强大的武器并不可怕,正邪之间在于掌握它的人。
  “独岛”级两栖攻击舰:名为“独岛”,实为“万国” 与日本相比,同为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坚定盟友的韩国,在军力上并不强大。一直以来,以朝鲜为主要敌人的战略决策使韩国将所有的国防建设精力都放在了陆军上,而海上的安全则基本都交给了美军。这种状况持续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自主防卫思想的指导下,韩国才开始加快海军的建设步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海上因素在韩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上的不断强化,韩国建设远洋海军的意图日渐明显。而与韩国存在严重岛屿争端的邻国日本则拥有世界一流的海上军事力量。特别是日本海上自卫队1996年服役的万吨级船坞运输舰“大隅”级所展现的航母潜力使韩国海军如坐针毡,发展航母的需求更加强烈。不过,在亚洲金融风暴和朝核危机的影响下,韩国海军两次看似已成熟的航母设计方案被迫搁置。直到2000年,随着综合国力的恢复,建造航母一事再被提上议事日程。
  韩国国防部制定的《2000~2004中期防务计划》中将建造两艘全通长甲板型两栖攻击舰的计划写了进去,名LP-X计划,由此催生了如今的“独岛”级两栖攻击舰。
  “独岛”级两栖攻击舰计划建造2艘,首舰“独岛”号(题图)于2007年7月服役,2号舰“马罗岛”号正在建造。其满载排水量为1.8万吨,舰长200米、宽32米,具有直通式甲板和岛式上层建筑,以及浸水坞舱。这样的设计与美国的“塔拉瓦”级和“黄蜂”级非常相似,均是将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船坞运输舰等多项两栖作战功能集于一身,只是尺寸小了许多。
  在舰体设计建造上,“独岛”号综合了世界现役主要两栖攻击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建造标准上,“独岛”号与英国“海洋”号两栖攻击舰相似,即飞行甲板、水密舱室和消防系统等关键部位采用军规设计建造,其余部位则基本采用民规建造。这样的方式降低了建造难度,使“独岛”号的成本相当于半艘“宙斯盾”驱逐舰。
  二是在损管设计上,“独岛”号与“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相似,其舰体内部各舱室部位均互不相通、各自独立,以达到局限战损的目的。
  三是在隐身设计上,“独岛”号参考了同类舰艇的外观设计,舰岛与舰体造型力求简洁,尽量减少开口与突出物,舰岛与塔式桅杆也都采用倾斜表面以降低雷达截面积。
  值得一提的是,“独岛”号在舰体增强稳定性方面有所创新,采用增大水线面积和将舰艏部位设计成略带弧状的方式,使其具备良好的压浪性,在恶劣海况下能减轻舰体的摇晃。
  在动力系统上,“独岛”号采用四台LM2500燃气轮机,总功率近12万马力,搭配两套十分耐用的Franco Tosi变速箱与齿轮组,驱动双轴五叶可变距螺旋桨。“独岛”号最大航速23节,以16节速度航行时,续航力为8000海里。
  作为两栖攻击舰,“独岛”号的搭载能力为:在直升机搭载上,总面积达3400平方米的机库可容纳10架SH-60或EH-101直升机,在两架飞机之间还可以设置一个修理舱室。而长179米、宽31米的飞行甲板可同时操作5架直升机起降,加上5个甲板停机位,“独岛”号最多可搭载20架SH-60或EH-101。而且,由于具备足够的空间和强度,CH-53E“海上种马”一类的重型直升机也能够上舰部署。在登陆艇搭载上,“独岛”号设有长25.6米、宽14.8米的浸水坞舱,可容纳1艘LCAC气垫登陆艇或2艘LCU型通用登陆艇,从舰尾闸门进出。在人员装备搭载上,“独岛”号可搭载700名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员,车库可停放10辆AAV7两栖装甲车或200辆普通车辆。
  与世界上绝大多数两栖攻击舰相同,“独岛”号经过简单改装后也能搭载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从而成为一艘轻型航母。虽然韩国军方对外宣称没有计划将其改造成航母,但飞行甲板表面镀上的一层特制耐高温材料和按照F-35B设计的升降机和机库尺寸都暴露了韩国人的小心思。
  此外,“独岛”号还具备两栖舰队的指挥能力。它安装了由英国BAE公司提供的KDComl作战管理系统,可为航空飞行、海上作战及两栖作战提供完整的指管通情服务,同时还能对防空作战系统实施全面监控。
  在舰载武器上,“独岛”号仅装备了两种防空自卫武器。一种是荷兰的“守门员”近防武器系统,两座分别位于舰首和舰岛末段。另一种则位于舰岛前端,是美国研制的21联装“拉姆”近程防空导弹系统。这是一艘两栖攻击舰的基本配置,没什么突出的地方。
  “独岛”号两栖攻击舰较为均衡的作战能力意味着韩国海军朝着大洋深处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大规模引进外国舰载设备的做法使这型战舰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如果未来仍无法实现完全国产化,韩国海军提了40多年的独立自主恐怕还只是一句口号。
  殊途同归:七舰互评
  上述七型舰艇虽然都可划归到两栖攻击舰范畴,但由于国家战略需求、自身技术能力、经济实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们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英国的“海洋”号和韩国的“独岛”号突出高性价比和能力均衡,即以最优的价格建造一艘满足自身最低需求的大型水面舰艇,在“有”和“好”之间,它们选择了前者。
  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一世”号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级强调在兼顾航母和两栖攻击舰能力的平衡中达到最优,因此单舰造价近5亿欧元,这个价位在欧洲算高的了。它们在“有”和“好”之间选择了后者。
  意大利的“加富尔”号和日本的“出云”级侧重于航母方面的能力,兼顾两栖登陆作战。相对于其它五舰,两者的舰载武器都较强,特别是“加富尔”号航母,还装备了“紫菀”15防空导弹,属于一专多能型。
  法国的“西北风”级则完全抛弃了航母的能力,专注于两栖登陆作战。也正因为如此,它能以21000吨的排水量超过了27000吨排水量的“加富尔”号所能装载的两栖作战装备和人员数量。   尽管如此,从战技性能和功能上看,它们实在是有太多的相似。例如,都具有宽大的全通式飞行甲板,排水量基本在20000~30000吨这个区间,都具备相当程度的航空器、两栖作战人员和装备的搭载能力,都具备远洋作战和舰队指挥能力,都具有适合两栖作战的后勤保障能力等。这样的“巧合”充分体现了多用途的设计理念,也是未来两栖攻击舰的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这七型两栖攻击舰均代表着各国最强大的海上实力,是地区性强国的显著标志之一。那么,这些“体现着力量”的两栖攻击舰与“美国”号两栖攻击舰相比,实力究竟如何呢?答案不言自明。显然,这七型战舰与“美国”号根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甚至与“黄蜂”级也无法比较。
  航母化的两栖攻击舰为何广受青睐?
  看完以上文字的读者心中或许会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既然这类航母与两栖攻击舰一体的多用途舰与“美国”号差距这么大,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多的国家热衷于发展呢?简单来说,答案就是“战略、经济、技术、政治”。
  首先,是战略因素。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是武器装备发展的根本遵循,有什么样的需求就发展什么样的装备。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比,英、法、意等地区性强国主要着眼于在北约体系内各自所承担的战略任务,无论是范围还是强度都有限,而同时又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因此,能够作为航母使用的多用途两栖攻击舰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其次,是经济因素。相对于大型航母来说,两栖攻击舰的尺寸要小得多,舰上的装备、设施也更少,因而其研制与建造费用也相对便宜,通常只有航母的30%-50%。例如,“美国”号的造价约为30亿美元,可以算是最贵的两栖攻击舰了,英国的“海洋”号造价则是便宜的没边,仅为3亿美元。而美国最新的“福特”号航母造价达110亿美元,几乎可以购买40艘“海洋”号。对于经费并不充足的中小国家,甚至是英、法这种地区性强国,两栖攻击舰较高的性价比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第三,是技术因素。相对于航母复杂的建造技术来说,建造两栖攻击舰所需的技术能力实在算是小儿科。这也是为什么能够建造大型航母的国家寥寥无几,而能够制造两栖攻击舰的国家非常多的原因。这里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是美国专门建造航母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内,船台、船坞和码头等处约有大型吊车30余台,其中最大的起重能力可达900吨,而建造两栖攻击舰的厂家的吊车最大起重能力仅需500-600吨;二是英国“海洋”号和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均是采用军民规格混合建造的,但“伊丽莎白女王”号和“戴高乐”号航母是绝对不可能采用这种方式建造的。
  最后,是政治因素。从国家安全的视角上看,部署航母将会使该地区的国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进而加强国家间的不信任感,影响地区安全稳定。美国的航母编队几乎每到一处都会受到指责,即便是亲密盟友日本,也会遭到部分政府机构和民间人士的强烈抗议。而如果换成一艘两栖攻击舰,即便它已经具备航母的能力,也不会引起过于强烈的反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都选择优先发展具备轻型航母能力的两栖攻击舰,再通过偷梁换柱式的更改舰种名称来掩盖航母的事实,从而避免更多的政治麻烦。
  两栖攻击舰能否占领航母阵地?
  冷战结束后,准确地说是“海鹞”战斗机第一次降落在美国军舰的甲板上之后,两栖攻击舰就一直充当着美国航母预备队的角色。当时,美国曾一度准备将航母编队缩减到8个以下。与美国在二战时期将“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改造为轻型航母不同,两栖攻击舰从服役开始就具备航母的大部分特征,而F-35B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配合了这类舰艇的长远发展。
  如今,随着F-35B的逐渐完善和陆续交付,未来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搭载该型战斗机的两栖攻击舰。一般来讲,10-12架F-35B的载机量就足以履行一艘轻型航母的职责,更不用提“美国”号能够搭载20~25架F-35B的恐怖规模了。从上文可以看出,在欧洲和亚洲,很多国家的轻型航母与两栖攻击舰已经融为一体,并且,以两栖攻击舰为核心的特混舰队将成为未来海上力量的新常态,这几乎就是航母编队的“比例缩小版”。于是,问题来了:越来越大的两栖攻击舰能否最终取代航母?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舰载机的巨大差距。
  众所周知,航母的作战能力全依赖舰载机。评价一艘航母的强弱,抛开舰体性能不谈,与舰载机的性能、数量和种类关系巨大。因此,讨论两栖攻击舰能否取代航母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两栖攻击舰的舰载机是否具备与航母舰载机相同的作战能力。显然,两者的差距很明显。
  一是性能差距大。在同样条件下,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与传统舰载战斗机在载弹量、作战半径、出动效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执行对陆纵深远距离精确打击任务时,航母比两栖攻击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F-35为例,垂直/短距起降型F-35B的作战半径为800千米,而航母舰载型F-35C则为1100千米,多出约40%。
  二是数量差距大。航母较两栖攻击舰更大的体积决定了航母的舰载机数量会更多。“美国”号最多可搭载25架F-35B,而在“福特”号航母上是75架。更多的舰载机数量决定了一旦需要争夺所在海域的制空权,航母的作用将远超两栖攻击舰。
  三是种类差距大。两栖攻击舰主要搭载运输直升机、武装直升机、反潜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这样的舰载机配置决定了其无法为舰队提供充足的防空力量,与航母相比缺少舰载固定翼预警机更是两栖攻击舰在指挥编队作战时的一大硬伤。
  从未来发展看,两栖攻击舰将占据原本属于中轻型航母的地盘,而航母的定义将发生变化。
  一方面,在作战使用上,航母将更多地用于中等规模以上的军事行动,而对于中等规模以下的军事行动则侧重于两栖攻击舰,特别是在它国近海海域或需对近岸和岛礁实施兵力投送或两栖作战时,两栖攻击舰更为适合。
  另一方面,在技术形态上,只有坐拥超级航母的世界强国才会严格区分航母和两栖攻击舰之间的界线,中小国家只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即可,对舰型要求并不高。因此中轻型航母将逐渐与两栖攻击舰合为一体,而未来的航母将特指满载排水量6.5万吨以上的大型航母。
  [编辑/山水]
其他文献
为了报复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处死约旦空军飞行员卡萨斯贝,从2月5日起,约旦皇家空军(RJAF)恢复了一度中断的空袭叙利亚境内IS目标的行动,特别是6日的大规模空袭行动疑似炸死IS手里最后一名美国人质,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法国陆军上校、历史学家米歇尔·戈雅指出,从去年8月8日开始的系列空袭行动,是以美国为首的反恐联盟遏制IS势力扩散的主要手段,但大多数任务仍由美军担当,许多阿拉伯国家更多只是
M16/M4枪族靠着美军制式采用的金字招牌,加上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先天优势,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成为西方枪械市场中的长青树。许多老牌枪厂在M16枪族的数量优势打压下不得不选择兼容性设计,喝点“残汤剩水”,或是干脆推出与M16/M4枪族实现通用的互换枪型,其中以德国黑克勒·科赫公司(HK)推出的HK416枪族最为成功,甚至影响到M16/M4制造商的财路。  HK的设计师很聪明,他们在开发HK416突
在寇蒂斯研制的SOC系列舰载水上飞机中,产量最大的是SOC-1型。图为美国海军辛辛那提号巡洋舰上搭载的两架SOC-1双翼水上飞机  《神奇女侠》影片开头便出现了著名的德国福克E战斗机,这种战机使用了机枪协调器而倍增战力,因在战斗中凭借优异性能“屠杀”协约国飞行员而名声大噪。  在此之前,飞机上安装的武器均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前射机枪发射时很难保证不打烂机头飞转的螺旋桨,因而大多数飞机的机枪只能安排给
1917年英国人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无人机,从此拉开了无人机工业发展和创新的序幕。无人机经历了无人靶机、预编程控制无人侦察机、指令遥控无人侦察机和复合控制多用途无人机的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无人机在越南、中东、海湾和科索沃等战争中卓有成效地执行了多种军事任务,以零伤亡率、机动性强、作战效能高、成本低等突出优点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家们公认的事实,从而为无人机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1世纪
目前的朝鲜核危机及由此产生的美朝紧张对峙,使朝鲜半岛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热点地区之一,增添了世人对朝鲜军事实力的普遍关注。朝鲜人民军号称“世界第五大军队”,是一支任何人都不敢小觑的作战力量。在其作战力量中,海军是朝鲜军队中最为神秘的一个军种。朝鲜半岛三面环海,对于朝鲜来说,海军的地位及其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三军中的地位日趋突出,正成为最受重视的军种。  总体实力  朝鲜位于朝鲜半岛北部,东临日本
S-200是苏联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对付XB-70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和SR-71超音速侦察机而发展出的一种远程中高空防空导弹系统,北约称之为SA-5“甘蒙”(意译为“腌猪腿”)。苏联在1985年时达到装备的最高峰,竟然装备有130个S-200防空导弹团,发射架1950部。随着更新一代的S-300P和S-300V防空导弹系统的服役,S-200才开始陆续退役。  在苏联防空军中,S-200以营为基本作
2007年4月9日,伊朗总统内贾德突然宣布,伊朗已经组装了3000台离心机,并开始试运行。紧接着4月10日,伊朗副总统再次宣称将把伊朗铀浓缩能力扩大到5万台离心机。此举在西方世界引起轩然大波,使伊朗问题骤然升温。    伊朗离心法铀浓缩计划的发展    大家知道,目前国际上浓缩铀的方法主要有电磁分离法、气体扩散法、离心分离法和激光同位素分离法等几种。其中,电磁分离法效率较低,主要用于实验室:激光同
在北京机床研究所密云家属区,一幢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红砖楼里,住着一位颇有些传奇色彩的老人。他毕业于国民党军的机械化学校,修过坦克打过仗。但又是共产党的离休干部,为我国的机床工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暮春的一个上午,记者乘了几个小时的郊区公共汽车,七拐八绕才见到杨大昆老先生。杨老今年八十有八,有点耳背,记忆力却很好,在他老伴儿张培元的“翻译和扩音”帮助下,开始了采访。  1  我于1924年8月
到过虎门的人,大多会记住广场上那尊折断烟枪的雕塑,但我却总是想起虎门炮台群上的一门炮。想起那门炮,我的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堵着。  那是一门克虏伯炮,大炮底下的注解牌上说,该炮购于1896年。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它的性能也是不落后的:后装药,线膛炮,发射炮弹,有效射程10千米。那巨大的口径、长长的炮管,直指远方的惊涛骇浪。大炮的底座上安装有四个铁轮,使它可以在半环形的铁轨上灵活地转动巨大的身躯,
“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将重返古巴”。这条2008年7月下旬西方报道的消息,令全球为之精神紧张。美国在第一时间予以了严正抗议。俄罗斯媒体在经过种种讨论和采访后,几天后突然话锋一转,援引政府官员的话: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假消息和又一轮谣言。  轻描淡写,挥挥手,没有留下一片云彩,人们预言的古巴危机还没开始就烟消云散了正当世界舆论真假莫辨、为之诧异时,又从莫斯科传来消息:正在俄罗斯访问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