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生活:社会工作的本质回归与理论重构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j1963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离不开对社会工作本质的追问.中国社会工作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亟须建构能够呈现本土实践经验并能够与西方社会工作对话的理论体系,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回归社会工作的初心.回顾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建构路径,我们发现尽管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来自生活——抽离生活——回归生活"的发展轨迹,但是它采取了抽离日常生活的科学理性建构路径,始终把生活作为日常经验并视其为非"科学"的代名词.中国社会工作则不同,我们走了一条在社区日常生活中开拓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生活是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的核心.因此,中国社会工作需要建构以生活为本的理论体系,让人们在扎根现实生活的同时推动现实生活的改变,呈现人与环境循环影响的生活逻辑,从而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保证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拥有现实基础和自身社会历史的独特性,不再成为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附属.
其他文献
以“可识别特定自然人”作为认定个人信息的标准,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但是,这种看似内容明确清晰的“可识别”标准却存在无法解释“唯一指向”之具体范围的不足.在二手车车况场景下,唯一设备识别编码确实具有指向唯一特定自然人的可能性,但此种认定效果显然存在不当扩大个人信息范围的理论缺陷.造成此种困局的根源在于个人信息认定过程中存在“信息要素与信息内容识别混同”“识别目的 与立法目的 脱节”和“实践数据处理形态与理论预设的信息内容存在脱节”三个误区.我国应当在“保护与利用并举”的立场上,细化“可识别”标准中的识别对象
明朝是诗学转型的时代,发生了两类历史性的转向:一类是以回归儒家道统为目的历次复古运动,至此转向了疏离道统、着力于文学范式、规律探讨的诗道回归,由文章学、道学、政治学复合性的复古,转向了作为独立文学的形式美复古;另一类是兴盛了近两千年的以文——道——用为中心的文道论诗学,被情法论诗学取而代之,从此中国诗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情法论诗学起手于李梦阳、完胜于王世贞.王世贞的道源于情欲的性灵观、格调式诗法体系、由格调而入化境的神韵说,在才学、妙悟、剂的方法中趋于统一,成为情法论诗学的三大支柱.晚明、清中叶则是这一诗
隐私计算是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充分释放数据潜在价值和效益的技术体系.通过对传统数据处理流程的更新和改良,隐私计算有望消弭数据流动和隐私保护的根本性矛盾,但也可能导致算法危害的倍增和异化.面对隐私计算风险,既有的信任维系、目的规范、集体诉讼、缺陷弥补和强制脱敏等机制仍有延伸适用的空间,但应注重机制间的联结和互动.契合"去中心化""分布式学习"等根本特征,隐私计算的体系化法律规制可以从开发行为规范、外部审查体系、动态协商框架、主体赋权制度和统一行业标准等五个维度予以综合刻画.秉持的宗旨是,既要防止技术黑箱下
1948年8月,刚刚就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王云五仓促推出币制改革的方案,企图以此挽救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尽管这一决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得到蒋介石的大力支持,但其方案却根本不具备实施的基本条件.就在金圆券推行的两天后,《大公报》披露的一桩泄密案即引起朝野上下的极大震动,蒋介石亦极为愤怒,下令各部门严密侦察,迅速结案.虽然此案很快即告破获,事实上亦与币制改革的方案没有太大关系,但却暴露出此时国民政府内部体制性腐败的痼疾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同时也预示了此次币制改革必定失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