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53时控导学”是课题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提炼出的一套新的教学模式。用“5分钟”作为一个时间单位,分配到课堂的三个阶段。其中,“知识梳理”1个单位,“课堂探究”5个单位,“巩固拓展”3个单位。通过时间上的控制,引导师生精准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构建了健康可持续的课堂生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
关键词:中职;153时控导学;分段教学;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第三届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ZCZ11)
作者简介:叶文杰,男,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1-0044-04
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课时不够是老师们遇到的普遍问题。但为了不拖堂,教师不经意间就减少了课堂教学内容,或蜻蜓点水讲个大概,留给学生课后学习。例如数学,对口单招考试中考点多、占分多、难度大、时间少,如何善用课堂上的45分钟,把握好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呢?通过课前设计导学案,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后反思,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中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堂环节的分段导学
为了克服传统单一的“满堂灌”课堂和现代多媒体泛滥的“机灌式”课堂,我们将一堂课进行了课前、课中和课后分段设计,同时,对三个课堂阶段分别赋予了导学的要求。
(一)课前梳理,交流展示,引领目标
利用导学案上“知识梳理”部分,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序列化(如基础概念、公式及变换规律等),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本节课的考试目标,直接帮助学生梳理这些内容,同时,通过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掌握一些知识,通过课前预习展示交流,筛选出疑难问题,以便课堂精准讲解,有的放矢。
(二)课堂探究,应用分析,攻克目标
利用导学案上“课堂探究”部分,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才能掌握的知识和内容,设计成不同的问题,按照问题导引的方式,在课堂中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展开讨论、探究,最后经过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和思路,规范解题过程,通过举一反三来攻克目标,完成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通过研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学会交流、合作、吸纳;学会倾听、思考、质疑、辩论,从而淡化分析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感悟、发现,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1]小组研讨时要指导,组合要合理,突出“探究”,强调把课堂主体部分充分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参与状况,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探讨,尽力展现出具有下列特点的生机勃勃课堂:(1)情感交流:营造安全、宽松、愉悦的氛围。(2)信息传递:知识由点到面,真正做到活学活用。(3)思维碰撞:加大学生课堂思考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创新。(4)情绪体验:让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5)课堂生态:坚持四个开放(氛围开放、思维开放、结论开放、评价开放),给课堂注入活力。
(三)课后巩固,达标测评,站稳目标
利用导学案上“巩固拓展”部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层次不同、难度不等的“类高考题”,保证了限时检测全面高效有梯度,便于找出问题及时补救,让学生站稳目标。如此,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还能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环节的分段设计追求的是将课堂激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我展示,学生可以提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这种“可持续的生态课堂” 理念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民主。老师从学生兴趣入手,将身边有趣的生活知识迁移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沉浸在宽松的课堂氛圍中,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课堂教学的再创造,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融为一体,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态。学生在快乐中受到鼓舞,主动投入知识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激发了学生的人文情感,开发了本课程的人文内涵。教师课前潜心研究学生,课上给学生留出思维的时间和展示的时间,得当的时间控制,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
二、课堂时间的分段控制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全面考虑、合理安排非常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关于对课堂时间的分段控制,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分配,就是课堂教学三个阶段:“知识梳理”“课堂探究”“巩固拓展”的时间分配。“分段”设计的目的就是将教学目标分解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时间段中。每个教学阶段具体花多少时间,学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用什么方法,等等,这就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落实的有效途径。利用时间进行“善意的提醒”和“善意的逼迫”,来唤起教学的目标意识、效率意识。当然在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阶段中,“课堂探究”所占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它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大部分的师生活动应在这个阶段完成。[2]同时,在时间分配上,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合理梯度,对时间进行细致的分配。在预设时,严格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分配,对某个或者某几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对课堂中师生各自的时间,师生、生生互动的时间都进行认真思考。考虑得越充分,预设才越贴近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时间才更容易控制。
教学时间的分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步,更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谈到优化教学过程的标准,就强调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要看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耗是否是最优值。课堂教学是否优化,不能单看教学效果好不好,还要看教学时间是不是符合规定的标准或低于标准。针对课堂时间的有效控制,他对教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根据目的要求、内容多少、重点难点的提炼、学生的条件,以及教学设备等,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其次要注意节省时间,特别是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抓住重点,不能企图一下讲深讲透,要安排一定的练习时间,进而通过测验反馈,采取必要的讲解或补充练习;再次要注意全班学生的活动设计,避免由少数人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要注意在一节课内提高学生的平均做题率;最后要注意选择有效的课堂检测方式和收集反馈信息的方式,以便节约教学时间,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153时控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
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把课堂时间的科学分配总结为“五一”规范,即“牢记五个要领,掌控一个图解”。
(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的分配才能使课堂锁定航向
笔者发现,教师备课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课堂教学内容的流程设计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做是本末倒置的。因为没有目标的流程设计,即便天衣无缝、生动活泼,也是毫无意义的。即便是那些教案备了教学目标,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心动而无行动,漫无目的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效率低下、效果极差的。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标准。在追求这个教学目标的“教”“学”双边活动中,高效是課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要达成这一目标“学”的活动有:进入问题情景、进行理论推理、获得解决方法、实际动手操作、讨论归纳小结,形成通用方法。教师要达成这一目标“教”的活动有:设置问题情景、给出知识联系、列举例题剖析、指导学生训练、纠偏改错总结、反复限时训练。学生自主“学”的时间分配和教师课堂“教”的时间分配都要合理巧妙地安排和设计,才能顺利完成。
(二)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分配才会使课堂张弛有度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内容。为此,教师要能根据考纲,有选择地对待教材内容,不能照本宣科。教师的重心应该放在教学目标的要求和与此对应的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对教学内容可以更自由地选择,甚至找更好的内容来代替课本内容,教师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创新、更灵活地来把握时间,做到难易得当,张弛有度。
(三)分析课程目标,教学时间的分配才能让课堂步步为营
由于知识构架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目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学生接受一个新的系统知识的能力,从来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分析整个课程的标准,从总体上作出科学的时间分配,不能违背学生知识能力接受的教育规律,要循序渐进。所以,在不同时间段要有不同的目标,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要夯实基础,步步为营。学生在依次完成了每个时间段的目标后,自然而然地就最终达成了课程目标。
(四)分析教学对象,照顾个体差异,教学时间的分配才会让课堂均衡发展
同一个课堂,有着同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鉴于学生的个性,有时学习品质相距甚远。要想顺利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味追求知识能力而忘记学生的特点。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学生已经生成的前概念,已经生成的思维能力,已经具备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处理教学时间分配的问题上才能详略得当。然而,如果刻意要求每一个教学目标都人人过关,同样的时间内是不现实的。对于我国集体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是整体利益的平衡结果,不能因为个体的时间利益而牺牲整体的时间利益,这会造成新的教学问题。所以,在集体教学时,要把握大多数,适当兼顾,确保整体利益的平衡,否则,课堂教学将无效率可言。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学生个体的利益或多或少总是有损师德的,就必须要求教师拿出额外时间“开小灶”,或者开展小组学习,进行课后关爱。
(五)注入课堂文化,形成课堂规则,教学时间的分配才会让课堂严而有律
教师要身体力行,践行并灌输“可持续的生态课堂”理念,要能让课堂前置和后延。同时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多从培养人的角度去开展教学活动,小到课前准备这样的学习行为,都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习惯。诸如,课堂笔记整理、小组发言、自习、讨论和科学探究,等等,都需要建立班级的课堂规则,而不能随意为之。良好规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生习惯,也是课堂有效性的保证。教师教学风格需要认真反思,一味的严肃和无限的活跃,都不能获得很高的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初期要着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偏亲和些。教学中期要着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亲和与严肃并重。教学中后期要着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可偏严肃些。教学末期要着力于学生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应保持课堂严而有律。
如果说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那么简明图就是教师教学的导航仪。两者结合而成的“153时控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不但给师生的教学活动划分了“课堂阶段”,而且设定了教学要求和教学手段。其独具匠心的时间分配,让课堂分段更加精准,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见表1)。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 戴荣.品读洋思[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王继国]
关键词:中职;153时控导学;分段教学;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第三届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ZCZ11)
作者简介:叶文杰,男,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1-0044-04
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课时不够是老师们遇到的普遍问题。但为了不拖堂,教师不经意间就减少了课堂教学内容,或蜻蜓点水讲个大概,留给学生课后学习。例如数学,对口单招考试中考点多、占分多、难度大、时间少,如何善用课堂上的45分钟,把握好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呢?通过课前设计导学案,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后反思,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中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堂环节的分段导学
为了克服传统单一的“满堂灌”课堂和现代多媒体泛滥的“机灌式”课堂,我们将一堂课进行了课前、课中和课后分段设计,同时,对三个课堂阶段分别赋予了导学的要求。
(一)课前梳理,交流展示,引领目标
利用导学案上“知识梳理”部分,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序列化(如基础概念、公式及变换规律等),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本节课的考试目标,直接帮助学生梳理这些内容,同时,通过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掌握一些知识,通过课前预习展示交流,筛选出疑难问题,以便课堂精准讲解,有的放矢。
(二)课堂探究,应用分析,攻克目标
利用导学案上“课堂探究”部分,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才能掌握的知识和内容,设计成不同的问题,按照问题导引的方式,在课堂中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展开讨论、探究,最后经过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和思路,规范解题过程,通过举一反三来攻克目标,完成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通过研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学会交流、合作、吸纳;学会倾听、思考、质疑、辩论,从而淡化分析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感悟、发现,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1]小组研讨时要指导,组合要合理,突出“探究”,强调把课堂主体部分充分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参与状况,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探讨,尽力展现出具有下列特点的生机勃勃课堂:(1)情感交流:营造安全、宽松、愉悦的氛围。(2)信息传递:知识由点到面,真正做到活学活用。(3)思维碰撞:加大学生课堂思考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创新。(4)情绪体验:让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5)课堂生态:坚持四个开放(氛围开放、思维开放、结论开放、评价开放),给课堂注入活力。
(三)课后巩固,达标测评,站稳目标
利用导学案上“巩固拓展”部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层次不同、难度不等的“类高考题”,保证了限时检测全面高效有梯度,便于找出问题及时补救,让学生站稳目标。如此,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还能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环节的分段设计追求的是将课堂激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我展示,学生可以提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这种“可持续的生态课堂” 理念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民主。老师从学生兴趣入手,将身边有趣的生活知识迁移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沉浸在宽松的课堂氛圍中,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课堂教学的再创造,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融为一体,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态。学生在快乐中受到鼓舞,主动投入知识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激发了学生的人文情感,开发了本课程的人文内涵。教师课前潜心研究学生,课上给学生留出思维的时间和展示的时间,得当的时间控制,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
二、课堂时间的分段控制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全面考虑、合理安排非常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关于对课堂时间的分段控制,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分配,就是课堂教学三个阶段:“知识梳理”“课堂探究”“巩固拓展”的时间分配。“分段”设计的目的就是将教学目标分解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时间段中。每个教学阶段具体花多少时间,学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用什么方法,等等,这就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落实的有效途径。利用时间进行“善意的提醒”和“善意的逼迫”,来唤起教学的目标意识、效率意识。当然在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阶段中,“课堂探究”所占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它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大部分的师生活动应在这个阶段完成。[2]同时,在时间分配上,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合理梯度,对时间进行细致的分配。在预设时,严格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分配,对某个或者某几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对课堂中师生各自的时间,师生、生生互动的时间都进行认真思考。考虑得越充分,预设才越贴近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时间才更容易控制。
教学时间的分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步,更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谈到优化教学过程的标准,就强调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要看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耗是否是最优值。课堂教学是否优化,不能单看教学效果好不好,还要看教学时间是不是符合规定的标准或低于标准。针对课堂时间的有效控制,他对教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根据目的要求、内容多少、重点难点的提炼、学生的条件,以及教学设备等,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其次要注意节省时间,特别是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抓住重点,不能企图一下讲深讲透,要安排一定的练习时间,进而通过测验反馈,采取必要的讲解或补充练习;再次要注意全班学生的活动设计,避免由少数人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要注意在一节课内提高学生的平均做题率;最后要注意选择有效的课堂检测方式和收集反馈信息的方式,以便节约教学时间,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153时控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
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把课堂时间的科学分配总结为“五一”规范,即“牢记五个要领,掌控一个图解”。
(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的分配才能使课堂锁定航向
笔者发现,教师备课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课堂教学内容的流程设计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做是本末倒置的。因为没有目标的流程设计,即便天衣无缝、生动活泼,也是毫无意义的。即便是那些教案备了教学目标,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心动而无行动,漫无目的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效率低下、效果极差的。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标准。在追求这个教学目标的“教”“学”双边活动中,高效是課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要达成这一目标“学”的活动有:进入问题情景、进行理论推理、获得解决方法、实际动手操作、讨论归纳小结,形成通用方法。教师要达成这一目标“教”的活动有:设置问题情景、给出知识联系、列举例题剖析、指导学生训练、纠偏改错总结、反复限时训练。学生自主“学”的时间分配和教师课堂“教”的时间分配都要合理巧妙地安排和设计,才能顺利完成。
(二)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分配才会使课堂张弛有度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内容。为此,教师要能根据考纲,有选择地对待教材内容,不能照本宣科。教师的重心应该放在教学目标的要求和与此对应的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对教学内容可以更自由地选择,甚至找更好的内容来代替课本内容,教师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创新、更灵活地来把握时间,做到难易得当,张弛有度。
(三)分析课程目标,教学时间的分配才能让课堂步步为营
由于知识构架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目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学生接受一个新的系统知识的能力,从来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分析整个课程的标准,从总体上作出科学的时间分配,不能违背学生知识能力接受的教育规律,要循序渐进。所以,在不同时间段要有不同的目标,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要夯实基础,步步为营。学生在依次完成了每个时间段的目标后,自然而然地就最终达成了课程目标。
(四)分析教学对象,照顾个体差异,教学时间的分配才会让课堂均衡发展
同一个课堂,有着同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鉴于学生的个性,有时学习品质相距甚远。要想顺利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味追求知识能力而忘记学生的特点。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学生已经生成的前概念,已经生成的思维能力,已经具备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处理教学时间分配的问题上才能详略得当。然而,如果刻意要求每一个教学目标都人人过关,同样的时间内是不现实的。对于我国集体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是整体利益的平衡结果,不能因为个体的时间利益而牺牲整体的时间利益,这会造成新的教学问题。所以,在集体教学时,要把握大多数,适当兼顾,确保整体利益的平衡,否则,课堂教学将无效率可言。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学生个体的利益或多或少总是有损师德的,就必须要求教师拿出额外时间“开小灶”,或者开展小组学习,进行课后关爱。
(五)注入课堂文化,形成课堂规则,教学时间的分配才会让课堂严而有律
教师要身体力行,践行并灌输“可持续的生态课堂”理念,要能让课堂前置和后延。同时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多从培养人的角度去开展教学活动,小到课前准备这样的学习行为,都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习惯。诸如,课堂笔记整理、小组发言、自习、讨论和科学探究,等等,都需要建立班级的课堂规则,而不能随意为之。良好规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生习惯,也是课堂有效性的保证。教师教学风格需要认真反思,一味的严肃和无限的活跃,都不能获得很高的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初期要着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偏亲和些。教学中期要着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亲和与严肃并重。教学中后期要着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可偏严肃些。教学末期要着力于学生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应保持课堂严而有律。
如果说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那么简明图就是教师教学的导航仪。两者结合而成的“153时控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不但给师生的教学活动划分了“课堂阶段”,而且设定了教学要求和教学手段。其独具匠心的时间分配,让课堂分段更加精准,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见表1)。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 戴荣.品读洋思[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王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