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五四以来的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论外国人对中国的影响,恐怕无过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大师杜威了。这不仅因为其集大成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迎合了五四时期中国的时代需要,还因为杜威本人作为当时最有国际影响的思想大家,从1919年4月至1920年7月有长达两年多的中国之行,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的14个省市,频频演讲,连连著文,积极宣扬其思想学说。此外,杜威的一大批中国弟子,也是当时中国学界的风云人物,如胡适、蒋梦麟等人借其师来华之机,更是推波助澜,极力宣扬实用主义学说。杜威因此成为五四时代知识界一致欢迎的外国思想家,其思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影响至深。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杜威与中国的关系并没有给予相当的重视,个中原因固多,难度较大恐为关键。可喜的是,最近面世的、由南开大学历史系元青先生所著的《杜威与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一书,不但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性著作,也是一部难得的史学力作。全书22万言,共分六章,分别为:“杜威:具有世界影响的实用主义思想家”、“杜威的中国之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与五四思想界”、“杜威教育理论与20年代的中国教育”、“胡适与杜威实用主义”、“中国思想教育界对实用主义的批判与扬弃”。
在研究理路上,该书不是简单地将杜威来华及其影响做详细的过程交代与价值评判,而是在坚实可靠的史实叙述中,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思想与时代、思想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详加审视实用主义与中国的关系,故而全书就显得立意高远,视野开阔。通过对杜威思想被中国社会所接受、社会各方不同反应及其中国弟子们对其学说不同偏好等方面的具体考察,作者深入探讨了异质文化传播与接收、文化模仿与文化创造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杜威与中国这一个案,运用有关文化学的理论,作者还上升到对具体文化交流的规律探讨与总结的高度,提出了不少颇富新意的观点。在论述过程中,作者避免了惯常那种思想与社会各自为政的孤立研究模式,始终从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的角度来探讨杜威与中国、思想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生动丰富、立体全面地展示了二三十年代风云变幻的时代社会状况,凸显杜威思想在中国的时代定位,揭示杜威思想在中国的深远影响与必然走向的种种复杂性。
史料丰富扎实、立论平实可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杜威与中国关系的研究以往之所以难以深入,也与诸多史料过于零散,难于收集不无关系。为此,作者很是下了一番的工夫。从五四时期的数十种报刊与时人的年谱、著述中,仔细搜罗,排比分析,厘清了杜威来华具体日期、具体邀请单位,尤其是杜威改革中国的种种设想、巡回讲学的具体全貌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首次利用了不少反映杜威与中国关系的重要史料,如杜威在华期间写给美国女儿的信件、杜威在华期间发表于美国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文章。国外自60年代以来的相关英文研究成果也被作者充分利用。这样,建立在全面可信的材料基础上,作者的立论就坚实可信。
在具体问题的探讨上,该书或是深入了以往的探讨,如杜威在华重要演讲的全面介绍与评判、实用主义风行中国的深层原因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杜威思想批判的全面梳理等等;或是研究了新问题,如杜威对五四的全面认识、杜威的中西文化观等等。凡此种种,创获良多,新意迭出,时见火花。
在研究理路上,该书不是简单地将杜威来华及其影响做详细的过程交代与价值评判,而是在坚实可靠的史实叙述中,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思想与时代、思想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详加审视实用主义与中国的关系,故而全书就显得立意高远,视野开阔。通过对杜威思想被中国社会所接受、社会各方不同反应及其中国弟子们对其学说不同偏好等方面的具体考察,作者深入探讨了异质文化传播与接收、文化模仿与文化创造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杜威与中国这一个案,运用有关文化学的理论,作者还上升到对具体文化交流的规律探讨与总结的高度,提出了不少颇富新意的观点。在论述过程中,作者避免了惯常那种思想与社会各自为政的孤立研究模式,始终从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的角度来探讨杜威与中国、思想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生动丰富、立体全面地展示了二三十年代风云变幻的时代社会状况,凸显杜威思想在中国的时代定位,揭示杜威思想在中国的深远影响与必然走向的种种复杂性。
史料丰富扎实、立论平实可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杜威与中国关系的研究以往之所以难以深入,也与诸多史料过于零散,难于收集不无关系。为此,作者很是下了一番的工夫。从五四时期的数十种报刊与时人的年谱、著述中,仔细搜罗,排比分析,厘清了杜威来华具体日期、具体邀请单位,尤其是杜威改革中国的种种设想、巡回讲学的具体全貌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首次利用了不少反映杜威与中国关系的重要史料,如杜威在华期间写给美国女儿的信件、杜威在华期间发表于美国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文章。国外自60年代以来的相关英文研究成果也被作者充分利用。这样,建立在全面可信的材料基础上,作者的立论就坚实可信。
在具体问题的探讨上,该书或是深入了以往的探讨,如杜威在华重要演讲的全面介绍与评判、实用主义风行中国的深层原因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杜威思想批判的全面梳理等等;或是研究了新问题,如杜威对五四的全面认识、杜威的中西文化观等等。凡此种种,创获良多,新意迭出,时见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