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立足于辽宁、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改革驱动、坚持学校主体角度,分析用抗联精神育人,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意義。从思政教学融入抗联特色、专业建设打造红色本色、学生活动上突出革命底色、系列文创使育人增色角度,分析用抗联精神育人,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的主要方面。以教育基地为载体筹建“抗联精神育人筑梦空间”,以创新实践为抓手形成抗联主题活动方案,以开展抗联主题活动为手段为基层党建注入红色动力,以各级媒体为媒介提升抗联精神影响力,分析全面提升内涵建设理念,探索抗联精神育人建设之路。
关键词:抗联精神;育人;大思政
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落实好全面、全员、全过程育人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抗联精神育人作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精神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努力提升以抗联精神为主要特色的育人理念。
一、用抗联精神育人,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意义
1.立足辽宁地域。服务东北振兴战略需求,传承红色文化,体现地域优势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吸收秉持红色育人理念高校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主动进行校际合作交流,有效扩大学校影响,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
2.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办学理念,丰富发展模式,注重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注重红色抗联资源的有效集成,统筹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实现以抗联精神育人理念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改革驱动。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人文社科类学科和工科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抗联精神育人体制机制。
4.坚持学校主体。明确学校主体责任,对接需求,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主动作为,充分发掘集聚各方面红色资源的人力物力等积极因素,加强多方协同,确保各项建设与规划任务落地生效。
二、用抗联精神育人,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的主要方面
1.思政教学融入抗联特色。通过背包行走、影像记录的方式,利用假期,采取录影、实物图片、史志资料、走访、座谈、重走抗联路等方式,采集有关红色文化的经典与红色文化的实景材料;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对省内外红色遗址遗迹展开实录调研,汇集调查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和文字材料,不断丰富红色基因的内涵。
2.专业建设打造红色本色。旅游专业把红色旅游作为专业建设特色,与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建立合作办学机制,通过开展导游讲解培训及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等。利用学科优势,通过“丹心筑梦营”红色导游服务社团,打造“一线四点”的“重走抗联路、筑梦新时代”精品党日活动。绘画、艺术设计和广告学专业的写生课、实践课、毕业生作品以抗联为题材,开展教学活动,把育人融入教学之中。
3.学生活动上突出革命底色。学生工作处、团委和各院系组织全校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参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重走抗联路,在现场实践教育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革命意识,深化抗联教育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实效性。通过建立课外实践基地,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学生宣传平台、红色导游大赛、红色精神演讲大赛、抗联歌曲大赛、抗联系列作品展览等活动,有效地为学生们培植革命底色。
4.系列文创使育人增色。持续宣传辽宁本溪地区抗战抗联大型音乐史诗《民族脊梁》,将国歌歌词原创素材地、辽宁抗联主要游击根据地、杨靖宇将军谱写的歌曲等史实和历史题材,通过编乐(曲)配器搬上舞台。
三、全面提升内涵建设理念,探索抗联精神育人建设之路
1.以教育基地为载体,筹建“抗联精神育人筑梦空间”。建成“以青年学生铸魂育人为导向,以辽宁地域抗战抗联为重点,以弘扬传承抗联精神为特色,以展板和实物相结合,以教育和教学相结合,以室内展示和室外体验相结合,以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实践相结合。”
2.以创新实践为抓手,形成抗联主题活动方案。在红色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上,形成成果,加强“三创”团队建设,广泛开展抗联主题文化研究,以创新精神推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各项活动,精心组织实施,注重将活动形成规模和声势,着力开展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参与度高、积极向上的各类活动,确保达到预期成效。
3.以开展抗联主题活动为手段,为基层党建注入红色动力。提升每名党员的素养和抗联宣传意识,促进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准备、周密安排,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精心设计和筹划活动载体,将各项活动抓实、抓紧、抓好,着力提升开展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广大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建设。
4.以各级媒体为媒介,提升抗联精神影响力。在运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注重加大新媒体的运用,加大活动开展情况的宣传和展示力度,通过微直播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活动视频、发布活动照片、开展微访谈等,进一步提升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活动影响力。更好的发挥校园网、校报、微信、广播站、宣传栏等舆论阵地作用,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使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成为校园的一种时尚、一种自信。运用好“互联网+”阵地,办好“学生思政在线”网站和“辽宁科技学院团委”“辽科学工诗语”微信平台,汇聚东北抗联精神元素,致力东北抗联精神文化传承,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理念和整体格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讲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文化艺术作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参考文献
[1] CAPBELL. The American Voter[M]. New York:John Willey & Sons,I960
[2] 柴宝勇.理性与功利:当今中国政党认同的现状、特征与构建途径[J].理论月刊,2015(9)
[3] 张平,彭舟. 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生成机理与提升策略—基于984例样本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7(1):93-97
[4] 陈娜,娄玮.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20)
[5] 周晓宇.当代大学生的政党认同问题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学生为例[D].中
[6] 王明磊.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意义. 传播力研究2018年11期
[7] 张洪兴.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01期
项目来源:2018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课题“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研究”,课题编号:L18DSZ019。
项目来源:省社科联基地课题:东北抗日联军游击根据地党的建设的当代价值研究2020lslktjdyb-043(201910021)
作者简介:张春枝,女,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硕士学位,辽宁科技学院思政课教师,教授。
关键词:抗联精神;育人;大思政
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落实好全面、全员、全过程育人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抗联精神育人作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精神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努力提升以抗联精神为主要特色的育人理念。
一、用抗联精神育人,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意义
1.立足辽宁地域。服务东北振兴战略需求,传承红色文化,体现地域优势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吸收秉持红色育人理念高校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主动进行校际合作交流,有效扩大学校影响,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
2.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办学理念,丰富发展模式,注重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注重红色抗联资源的有效集成,统筹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实现以抗联精神育人理念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改革驱动。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人文社科类学科和工科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抗联精神育人体制机制。
4.坚持学校主体。明确学校主体责任,对接需求,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主动作为,充分发掘集聚各方面红色资源的人力物力等积极因素,加强多方协同,确保各项建设与规划任务落地生效。
二、用抗联精神育人,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的主要方面
1.思政教学融入抗联特色。通过背包行走、影像记录的方式,利用假期,采取录影、实物图片、史志资料、走访、座谈、重走抗联路等方式,采集有关红色文化的经典与红色文化的实景材料;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对省内外红色遗址遗迹展开实录调研,汇集调查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和文字材料,不断丰富红色基因的内涵。
2.专业建设打造红色本色。旅游专业把红色旅游作为专业建设特色,与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建立合作办学机制,通过开展导游讲解培训及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等。利用学科优势,通过“丹心筑梦营”红色导游服务社团,打造“一线四点”的“重走抗联路、筑梦新时代”精品党日活动。绘画、艺术设计和广告学专业的写生课、实践课、毕业生作品以抗联为题材,开展教学活动,把育人融入教学之中。
3.学生活动上突出革命底色。学生工作处、团委和各院系组织全校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参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重走抗联路,在现场实践教育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革命意识,深化抗联教育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实效性。通过建立课外实践基地,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学生宣传平台、红色导游大赛、红色精神演讲大赛、抗联歌曲大赛、抗联系列作品展览等活动,有效地为学生们培植革命底色。
4.系列文创使育人增色。持续宣传辽宁本溪地区抗战抗联大型音乐史诗《民族脊梁》,将国歌歌词原创素材地、辽宁抗联主要游击根据地、杨靖宇将军谱写的歌曲等史实和历史题材,通过编乐(曲)配器搬上舞台。
三、全面提升内涵建设理念,探索抗联精神育人建设之路
1.以教育基地为载体,筹建“抗联精神育人筑梦空间”。建成“以青年学生铸魂育人为导向,以辽宁地域抗战抗联为重点,以弘扬传承抗联精神为特色,以展板和实物相结合,以教育和教学相结合,以室内展示和室外体验相结合,以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实践相结合。”
2.以创新实践为抓手,形成抗联主题活动方案。在红色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上,形成成果,加强“三创”团队建设,广泛开展抗联主题文化研究,以创新精神推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各项活动,精心组织实施,注重将活动形成规模和声势,着力开展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参与度高、积极向上的各类活动,确保达到预期成效。
3.以开展抗联主题活动为手段,为基层党建注入红色动力。提升每名党员的素养和抗联宣传意识,促进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准备、周密安排,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精心设计和筹划活动载体,将各项活动抓实、抓紧、抓好,着力提升开展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广大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建设。
4.以各级媒体为媒介,提升抗联精神影响力。在运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注重加大新媒体的运用,加大活动开展情况的宣传和展示力度,通过微直播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活动视频、发布活动照片、开展微访谈等,进一步提升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活动影响力。更好的发挥校园网、校报、微信、广播站、宣传栏等舆论阵地作用,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使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成为校园的一种时尚、一种自信。运用好“互联网+”阵地,办好“学生思政在线”网站和“辽宁科技学院团委”“辽科学工诗语”微信平台,汇聚东北抗联精神元素,致力东北抗联精神文化传承,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理念和整体格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讲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文化艺术作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参考文献
[1] CAPBELL. The American Voter[M]. New York:John Willey & Sons,I960
[2] 柴宝勇.理性与功利:当今中国政党认同的现状、特征与构建途径[J].理论月刊,2015(9)
[3] 张平,彭舟. 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生成机理与提升策略—基于984例样本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7(1):93-97
[4] 陈娜,娄玮.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20)
[5] 周晓宇.当代大学生的政党认同问题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学生为例[D].中
[6] 王明磊.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意义. 传播力研究2018年11期
[7] 张洪兴.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01期
项目来源:2018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课题“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研究”,课题编号:L18DSZ019。
项目来源:省社科联基地课题:东北抗日联军游击根据地党的建设的当代价值研究2020lslktjdyb-043(201910021)
作者简介:张春枝,女,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硕士学位,辽宁科技学院思政课教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