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这门学科在我们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小学数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数感是十分重要的。而数学思想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与检验的重要标志,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借助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数感并发展其数学核心素养。
一、推理思想,鼓励猜测验证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推理思想尤为重要。在教授新知识前,让学生借助头脑中已有的旧知识进行联想、迁移从而进行推理,再带领学生一起亲身去验证猜想得到结论,这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数感的必要途徑。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具体地学习知识,笔者会在课前裁剪出长为9cm、宽为6cm的长方形和边长为6cm的正方形,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面积为1cm2的小方格。在课上笔者会先询问学生该长方形的面积该如何求解,经过回忆学生很快得到答案:这就相当于要用1cm2的小正方形摆放出一个长为9cm、宽为6cm的长方形。经过摆放学生发现总共需要54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则该长方形面积为54cm2。接着让学生求解长为10cm、宽为8cm的长方形,学生发现此时要占据的空间已经很大,并且小正方形的个数不是很充足。此时笔者会直接告诉学生该长方形面积为80cm2,并让学生观察猜测这两个长方形面积和什么有关,如何不用摆放小正方形进行求解。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很快发现:9cm×6cm=54cm2,8cm×10cm=80cm2。经过验证学生得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教学题目,为学生展露众多知识的冰山一角,供给学生思路,鼓励学生进行推理猜测,为学生留置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享受推理、验证的乐趣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数感。
二、建模思想,形成认知表象
小学数学中具体知识较多,但是也存在一些较抽象的知识。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抽象知识联系具体实物再进行研究,从而帮助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表象认知,培养自身的良好数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笔者会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剪刀和纸,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多边形的组成过程,并且制作出一个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在课上笔者会先带领学生复习之前接触到的三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学生一开始会疑惑:“没有学过三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此时笔者提醒学生三角形就是三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就是四边形,它们的内角和分别为180度、360度。学生头脑中多边形的模型已经开始了初步建立,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裁剪五边形,有的学生发现可以由5个三角形构成一个五边形。笔者鼓励并赞扬学生的想法,再询问学生五边形内角和应该为多少,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五边形中多出一个圆角360度,得到结论五边形内角和为:180度×5-360度=540度。
将数学中的抽象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教材上的知识脱离书本的束缚,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会增进学生研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深入了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是十分重要的。
三、应用思想,参与生活实践
知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而我们对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将知识活用到生活中,从而撇弃繁杂的、不必要的体力劳动。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笔者会多多指导学生将课堂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带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时、分、秒”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钟表的读法,了解时、分秒的转换,笔者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一起,参照自己家中的钟表,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钟表带到课堂。首先带领学生复习时针、分针、秒针的知识,再带领学生一起转动钟表的指针,让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询问同桌做某件事的时间,并将钟表拨到该时间。再将钟表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时针走过1个大格,分针走过1圈,秒针走过60圈;分针每走过1个小格,秒针走过1圈。
将学生认为有难度、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环境中去,这不仅拉近了学生和新知识间的距离,也让学生间接地了解到: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有用的,都将会应用到生活中。
培养学生数感的方式多种多样,“治病要去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积极结合学生和教材以及特定知识的特点,转换不同方法从“根”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养成习惯,自觉培养并发展自身的数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推理思想,鼓励猜测验证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推理思想尤为重要。在教授新知识前,让学生借助头脑中已有的旧知识进行联想、迁移从而进行推理,再带领学生一起亲身去验证猜想得到结论,这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数感的必要途徑。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具体地学习知识,笔者会在课前裁剪出长为9cm、宽为6cm的长方形和边长为6cm的正方形,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面积为1cm2的小方格。在课上笔者会先询问学生该长方形的面积该如何求解,经过回忆学生很快得到答案:这就相当于要用1cm2的小正方形摆放出一个长为9cm、宽为6cm的长方形。经过摆放学生发现总共需要54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则该长方形面积为54cm2。接着让学生求解长为10cm、宽为8cm的长方形,学生发现此时要占据的空间已经很大,并且小正方形的个数不是很充足。此时笔者会直接告诉学生该长方形面积为80cm2,并让学生观察猜测这两个长方形面积和什么有关,如何不用摆放小正方形进行求解。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很快发现:9cm×6cm=54cm2,8cm×10cm=80cm2。经过验证学生得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教学题目,为学生展露众多知识的冰山一角,供给学生思路,鼓励学生进行推理猜测,为学生留置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享受推理、验证的乐趣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数感。
二、建模思想,形成认知表象
小学数学中具体知识较多,但是也存在一些较抽象的知识。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抽象知识联系具体实物再进行研究,从而帮助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表象认知,培养自身的良好数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笔者会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剪刀和纸,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多边形的组成过程,并且制作出一个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在课上笔者会先带领学生复习之前接触到的三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学生一开始会疑惑:“没有学过三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此时笔者提醒学生三角形就是三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就是四边形,它们的内角和分别为180度、360度。学生头脑中多边形的模型已经开始了初步建立,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裁剪五边形,有的学生发现可以由5个三角形构成一个五边形。笔者鼓励并赞扬学生的想法,再询问学生五边形内角和应该为多少,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五边形中多出一个圆角360度,得到结论五边形内角和为:180度×5-360度=540度。
将数学中的抽象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教材上的知识脱离书本的束缚,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会增进学生研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深入了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是十分重要的。
三、应用思想,参与生活实践
知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而我们对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将知识活用到生活中,从而撇弃繁杂的、不必要的体力劳动。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笔者会多多指导学生将课堂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带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时、分、秒”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钟表的读法,了解时、分秒的转换,笔者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一起,参照自己家中的钟表,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钟表带到课堂。首先带领学生复习时针、分针、秒针的知识,再带领学生一起转动钟表的指针,让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询问同桌做某件事的时间,并将钟表拨到该时间。再将钟表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时针走过1个大格,分针走过1圈,秒针走过60圈;分针每走过1个小格,秒针走过1圈。
将学生认为有难度、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环境中去,这不仅拉近了学生和新知识间的距离,也让学生间接地了解到: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有用的,都将会应用到生活中。
培养学生数感的方式多种多样,“治病要去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积极结合学生和教材以及特定知识的特点,转换不同方法从“根”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养成习惯,自觉培养并发展自身的数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