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逐点分析法预测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疗效的价值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unshi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前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逐点分析法测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其疗效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73例单发病灶HCC患者,其中疾病稳定组35例,疾病进展组38例。在RFA治疗前对全部患者行屏气DWI扫描,使用DWI逐点分析法在病灶最大层面,测得最小10% ADC值(ADC 10)、最小30% ADC值(ADC 30)、最小50%ADC值(ADC 50)以及平均ADC值(ADC 100),并与非病变区域的ADC 100对比,得到RADC 10、 RADC 30、 RADC 50以及RADC 100

结果

RFA治疗前,疾病稳定组与疾病进展组患者的ADC 30、ADC 50、ADC 100、RADC 30、RADC 50以及RADC 100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6.0±10.6)个月。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ADC 10、RADC 30、RADC 50与全组患者的PFS有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RADC 50对全组患者的PFS有明显影响(P<0.05)。以全组患者RADC 50的中位数0.72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RADC 50<0.72组患者的PFS为(30.2±3.0)个月,RADC 50≥0.72组患者的PFS为(20.0±3.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DWI逐点分析法测得的RADC 50是预测HCC患者RFA治疗疗效的最稳定和关键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探讨脂肪因子瘦素和脂联素在食管鳞癌(ESCC) 中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SCC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瘦素和脂联素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瘦素蛋白表达于ESCC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细胞质和细胞膜中,脂联素蛋白表达于细胞核中。ESCC组织中瘦素蛋白阳性率为65.6%(80/122),食管正常黏膜组织中瘦素蛋白阳性率为
目的比较侧俯卧位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与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结果及淋巴结清扫情况。 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行侧俯卧位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胸腔镜组)患者62例,2009年行上腹、右胸和左颈三切口开胸手术(开胸手术组)患者62例,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淋巴结清扫情况。 结果胸腔镜组和开胸手术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2.4±7.4)d和(13.6±
目的探讨我国乳腺癌患者全乳切除术后乳房重建的现况。 方法针对乳房重建术开展的相关细节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手术医师及其所在医院的基本情况、2012年乳腺癌手术的开展情况、重建术开展至今各类重建方式的开展情况、乳房重建与放化疗的相互关系及时序选择等,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12年12月31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或纸质邮件等形式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发放,累计发放调查问卷52份。 结果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CL5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CL5、CD8和CD8+ T细胞杀伤功能相关细胞因子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B (granzyme B)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中CD8+ T细胞和CCR5+CD8+ T细胞比例。采用T
目的在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非糖尿病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开滦集团体检女性人群为基础建立队列,收集基线调查时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信息、疾病史信息和身高、体重等身体测量指标及血糖和hsCRP实验室检测结果。通过每2年1次的体检和每年1次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相关信息数据库检索,收集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等结局信息。排除糖尿病现患病
目的 探讨临床转移特征对转移性鼻咽癌的预后影响,为鼻咽癌远处转移(M1期)的多层次分期细化提供帮助.方法 1016例鼻咽癌远处转移患者根据转移时序性(同时性和异时性)、转移器官类别(肺、骨、肝)、转移器官数目(单个、多发)和转移灶数目(孤立、多发)进行分组,分析其生存情况.结果 全组鼻咽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分别为骨(542例,53.3%)、肺(420例,41.3%)、肝(302例,29.7%).
目的探讨化疗中期和终末期行PET-CT检查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DLBCL患者的 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其中43例患者在化疗中期(4个周期)、48例患者在化疗终末期(6~8个周期)、25例患者在化疗中期和终末期均行PET-CT检查。通过与治疗前PET-CT的结果进行比较,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和无缓解组,对各组患者的预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R-CHOP)和利妥昔单抗联合分割剂量的CHOP方案(R-fCHOP)治疗原发于胃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50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接受R-CHOP和R-fCHOP方案的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消化道出血、穿孔的发生率及其对后续治疗的影响,同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