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真菌感染的发病机理,虽从菌体、宿主等方面研究较多,但仍有不少不明之处.传统上对真菌的致病性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形态变化、毒素和酶等方面来进行的.近年来,真菌的酶学,特别是向菌体外分泌的蛋白酶与致病关系的报告越来越受到关注.
【机 构】
:
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皮肤科,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皮肤科,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皮肤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菌感染的发病机理,虽从菌体、宿主等方面研究较多,但仍有不少不明之处.传统上对真菌的致病性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形态变化、毒素和酶等方面来进行的.近年来,真菌的酶学,特别是向菌体外分泌的蛋白酶与致病关系的报告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他文献
常规的单一或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黑素瘤诱导缓解期很短,而且只有极少数病例治愈。为了提高疗效,必须寻找新的疗法。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干扰素单一疗法、细胞因子联合疗法(包括干扰素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外源性免疫疗法和白细胞介素的应用、体液免疫疗法(单克隆抗体)和特异性免疫疗法(如同种异体肿瘤溶解物的应用)。并对上述诸疗法的疗效、作用机制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文报道1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的慢性肝炎患者并发皮肤血管炎与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女性,51岁,双下肢反复触痛性结节、关节痛及雷诺现象持续6月之久.4年前曾患非甲非乙型肝炎,肝肿大14cm并有轻度压痛.双下肢有压痛明显的红色皮下结节,未见紫癜.
皮肤结节病对外用或损害内注射皮质类固醇疗效常不佳,但用中等或至大剂量口服则有效.磷酸氯喹曾成功地用于治疗肺皮肤结节病和与之有关的高钙血症.为了避免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作者试用羟氯喹治疗了17例皮肤结节病的患者.其中女15例,男2例.年龄24~66岁.患者均有活动性皮肤损害.其中8例合并肺、眼和肝脏受累.
在长期血透的病人中瘙痒是常见症状,而患者对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UVB照射、抗组胺药、麦角烟酯和静注利多卡因等疗法,既无明显疗效,又多不能耐受其副作用。本实验评价0.025%辣椒辣素霜在治疗血透病人中至重度瘙痒时的安全性和疗效。
已知郎格罕细胞(LC)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它将抗原物质传递给致敏的T淋巴细胞.但在实验模型中,发现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中LC在数量不一,一些研究结果彼此矛盾.
近年来性病学者注意到泌尿生殖系的加特纳菌感染。作者报导了一例慢性加特纳菌性尿道炎的男性病例,突然发生附睾炎。临床表现为低热37℃~37.3℃,右侧阴囊突然肿痛,疼痛放射至右侧腹股沟,尿道口外观无触痛,无分泌物排出。尿道涂片有大量上皮细胞,白细胞15~20个/每个视野,在线索细胞上找到加特纳菌,而激发试验前后均未找到淋球菌、滴虫和衣原体。
一般认为在复发性单纯疱疹的间歇期,单纯疱疹病毒(HSV)居留于神经内呈潜伏状态。此时抗病毒治疗对其几乎不起作用。当单纯疱疹(HS)复发时,其经增殖并迁移至皮肤引起皮损。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HSV居留于神经外组织的可能性的研究。此外,也有人估计15%~63%的多形性红斑(EM)是继发于HSV感染,以及大多数特发性EM是与HSV亚临床感染相关。然而,EM皮损的病毒培养通常是阴性。
本文报告了1例皮肤泛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的患者,在切除心脏粘液瘤后皮损迅速消退.患者女,47岁.半年来倦怠、心悸、胸痛和端坐呼吸,并述数个月来面、肩出现皮疹.检查发现:面、肩及上胸皮肤有许多长而粗的扩张的毛细血管,指压褪色.心脏听诊为窦性节律,第一心音增强并有"开瓣音",舒张期有雷鸣样杂音.血压正常.回声心动描记波发现左前房有一个大的肿物,在舒张期时随二尖瓣进入左心室.手术时,于左前房中隔内面切除了一
本文作者报告一对男性同卵双生并发疱疹样皮炎(DH)与谷胶过敏性肠病。双生中的DH表现在不同期。例1、男性,20岁,白种人,发生瘙痒性皮疹2周。7岁时躯干部出现荨麻疹。13岁时口唇血管性水肿。查肘部、前臂、上臂及膝盖可见荨麻疹样,红斑性丘疹。皮肤活检示慢性皮炎改变。DIF检查示真表皮交界处IgA、C3呈灶性荧光,确诊为DH。服用DDS皮损消退迅速。症状缓解,胃肠道症状改善。最初有关消化不良的血清学检
本文报道1例伴有17α-羟孕酮(17-OHP)血清结合因子的多形红斑.患者为一23岁女性,自13岁月经初潮起始患复发性播散性的多形红斑样皮疹,每次月经前发生,然后全部或部分消退.皮疹进行性增多,主要是红色瘙痒性的丘疹(离心性扩大,直径2~3cm)、红斑、糜烂、偶有风团样皮损及同形反应.主要分布于背、肘、臀、股和膝部.19岁、21岁两次妊娠时均出现皮疹加重,口腔粘膜发生水疱糜烂,中止妊娠后皮疹完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