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因此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化學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突出实验探究,体现新课标理念,是老师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化学教学 实验 兴趣培养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初中化学起始课《绪言》,按课本内容,并无实验,但这是学生上的第一节化学课,在他们的脑海中一定有许多的问号,如若这节课老师仅仅靠讲述或是仅仅打出几个图片,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对化学这门学科也就提不起兴趣了。因此,《绪言》这节课非常重要,讲得好与坏,会对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在讲授这节课时增加了几个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用一块棉手帕,在70%的酒精溶液中浸湿后取出,用坩埚钳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又如“写密信”:预先在白纸上用NaOH溶液写几个字,干后带入教室,先展示白纸无字迹,再将无色酚酞试液喷到白纸上,立即出现了红色的字迹。奇妙的实验表演,引来学生一片惊叹,同时又引发了他们的许多疑问。接着是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的红褐色沉淀,大理石中加入无色液体盐酸会有大量气泡放出,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会变浑浊等等。这些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使学生们非常欣喜,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就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一节《绪言》课下来,学生在“观察——疑问——思考”中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了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由此进入了学习化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的演示引出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讲授分子这节内容时,为了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我增加了一个实验: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使学生对分子的这个性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讲述NaOH化学性质时,由于NaOH与CO2的反应不易观察,反应实质不易揭示,我补充了NaOH溶液与CO2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然后提出问题:⑴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膨胀?⑵圆底烧瓶中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了NaOH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中不但满足了好奇心,而且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原来的学生实验,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挫伤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而现行教材将学生实验改做探究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实验,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在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如:现行教材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就是让学生来讨论和研究CO2的实验室制法,从而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上这节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复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收集方法和实验装置。接着提出问题:能否用KMnO4制取O2的发生装置来制取CO2?通过讨论,大家认为不行。理由是:用KMnO4制取O2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而实验室制取CO2是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来制取,二者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不同,因此发生装置也不能相同。由此总结出发生装置的决定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学生们从桌上所给的仪器中自行选择仪器,组合成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大家热情很高,有的组能组合出几套,再让这几组的学生上讲台去给大家展示。接着,继续让同学们根据生活中对CO2的了解,结合O2的收集方法,讨论如何收集CO2。通过热烈讨论,大家认为:CO2与 O2的收集方法还有差异。通过各组争相发言、互相补充,总结出:收集气体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这时,再让各组汇报展示组合好的收集装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实验探究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说教都无法比拟的。大家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反思,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但很好地掌握了本节知识内容,最为珍贵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更加培养了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现行教材中的某些探究实验无法在一节课内完成。例如:铁钉生锈实验,当时看不出实验现象。我把它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金属资源保护”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下册第19页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这样做,有利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到PH值时,我将PH试纸发给学生,让他们回家去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液体进行检测,再将数据带回课堂,大家交流总结。这样,可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们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实践证明,实施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大有益处。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学生将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积极主动。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我们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为学生将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830002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
【关键词】化学教学 实验 兴趣培养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初中化学起始课《绪言》,按课本内容,并无实验,但这是学生上的第一节化学课,在他们的脑海中一定有许多的问号,如若这节课老师仅仅靠讲述或是仅仅打出几个图片,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对化学这门学科也就提不起兴趣了。因此,《绪言》这节课非常重要,讲得好与坏,会对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在讲授这节课时增加了几个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用一块棉手帕,在70%的酒精溶液中浸湿后取出,用坩埚钳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又如“写密信”:预先在白纸上用NaOH溶液写几个字,干后带入教室,先展示白纸无字迹,再将无色酚酞试液喷到白纸上,立即出现了红色的字迹。奇妙的实验表演,引来学生一片惊叹,同时又引发了他们的许多疑问。接着是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的红褐色沉淀,大理石中加入无色液体盐酸会有大量气泡放出,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会变浑浊等等。这些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使学生们非常欣喜,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就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一节《绪言》课下来,学生在“观察——疑问——思考”中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了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由此进入了学习化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的演示引出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讲授分子这节内容时,为了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我增加了一个实验: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使学生对分子的这个性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讲述NaOH化学性质时,由于NaOH与CO2的反应不易观察,反应实质不易揭示,我补充了NaOH溶液与CO2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然后提出问题:⑴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膨胀?⑵圆底烧瓶中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了NaOH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中不但满足了好奇心,而且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原来的学生实验,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挫伤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而现行教材将学生实验改做探究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实验,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在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如:现行教材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就是让学生来讨论和研究CO2的实验室制法,从而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上这节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复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收集方法和实验装置。接着提出问题:能否用KMnO4制取O2的发生装置来制取CO2?通过讨论,大家认为不行。理由是:用KMnO4制取O2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而实验室制取CO2是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来制取,二者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不同,因此发生装置也不能相同。由此总结出发生装置的决定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学生们从桌上所给的仪器中自行选择仪器,组合成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大家热情很高,有的组能组合出几套,再让这几组的学生上讲台去给大家展示。接着,继续让同学们根据生活中对CO2的了解,结合O2的收集方法,讨论如何收集CO2。通过热烈讨论,大家认为:CO2与 O2的收集方法还有差异。通过各组争相发言、互相补充,总结出:收集气体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这时,再让各组汇报展示组合好的收集装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实验探究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说教都无法比拟的。大家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反思,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但很好地掌握了本节知识内容,最为珍贵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更加培养了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现行教材中的某些探究实验无法在一节课内完成。例如:铁钉生锈实验,当时看不出实验现象。我把它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金属资源保护”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下册第19页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这样做,有利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到PH值时,我将PH试纸发给学生,让他们回家去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液体进行检测,再将数据带回课堂,大家交流总结。这样,可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们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实践证明,实施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大有益处。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学生将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积极主动。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我们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为学生将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830002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