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处在人生的转折时期,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初步形成,音乐教育不仅是教学生唱歌听歌,还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大脑得到充分的开发。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心理方面能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所以进行音乐教育对现代中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脑发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音乐教育是为了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欣赏,努力理解音乐的美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其一生成长。音乐能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中学生心理减压,陶冶情操,增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和学习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大脑的开发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大脑发育的是必要的。音乐教育可以让中学生智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增强中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充分地开发人脑的生理机能,根据医学调研究结果,在人脑的结构中,左脑比右脑更为发达。人的右半脑主要是负责艺术活动的开发,促进形象思维的形成。音乐可以激活学生的右脑,从而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传导与储存能力得以提高,改善因大脑平衡失调所造成的右脑抑制状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音乐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可以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直至大脑及神经系统的放松和兴奋,使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巨大的想象力。事实证明,经常进行音乐学习的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得到了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也会提高。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目前已经有翔实、可靠的证据证明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等,这能充分说明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二、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德育功能
对于学生来说,思想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由于处在青春期,许多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在这个阶段就特别需要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注重情感的体验,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同时音乐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再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七首《保卫黄河》,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三.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很好的减缓学生的学习压力,音乐课通过听、唱、声乐表演、器乐演奏、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等形式教学,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他们的心灵。音乐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振奋学生的精神,有助于缓解心理,学习因素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可以给学生创造出排练、演出、比赛等机会,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磨炼他们正视现实、承受挫折、摆脱困境的应变能力,促使他们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和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的宽容作风,从而克服嫉妒、冲动、任性、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开启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进取心,培养独立人格和良好个性,使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生活。
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大脑发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相对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无论从办学经验、硬件设施还是理念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不断的借鉴学习开拓创新,才能提高我国整体的音乐教育水平,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出更多适合当今社会的合格中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友良.当代中国青年心理素质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68-169
[2].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唐军林.《谈音乐教育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艺术教育》2006.7
[4]徐凤,浅议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5]赵彦宏,浅析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创新[J],软件·教学,2014.1;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脑发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音乐教育是为了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欣赏,努力理解音乐的美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其一生成长。音乐能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中学生心理减压,陶冶情操,增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和学习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大脑的开发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大脑发育的是必要的。音乐教育可以让中学生智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增强中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充分地开发人脑的生理机能,根据医学调研究结果,在人脑的结构中,左脑比右脑更为发达。人的右半脑主要是负责艺术活动的开发,促进形象思维的形成。音乐可以激活学生的右脑,从而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传导与储存能力得以提高,改善因大脑平衡失调所造成的右脑抑制状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音乐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可以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直至大脑及神经系统的放松和兴奋,使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巨大的想象力。事实证明,经常进行音乐学习的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得到了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也会提高。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目前已经有翔实、可靠的证据证明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等,这能充分说明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二、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德育功能
对于学生来说,思想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由于处在青春期,许多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在这个阶段就特别需要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注重情感的体验,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同时音乐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再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七首《保卫黄河》,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三.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很好的减缓学生的学习压力,音乐课通过听、唱、声乐表演、器乐演奏、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等形式教学,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他们的心灵。音乐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振奋学生的精神,有助于缓解心理,学习因素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可以给学生创造出排练、演出、比赛等机会,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磨炼他们正视现实、承受挫折、摆脱困境的应变能力,促使他们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和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的宽容作风,从而克服嫉妒、冲动、任性、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开启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进取心,培养独立人格和良好个性,使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生活。
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大脑发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相对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无论从办学经验、硬件设施还是理念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不断的借鉴学习开拓创新,才能提高我国整体的音乐教育水平,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出更多适合当今社会的合格中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友良.当代中国青年心理素质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68-169
[2].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唐军林.《谈音乐教育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艺术教育》2006.7
[4]徐凤,浅议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5]赵彦宏,浅析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创新[J],软件·教学,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