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困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除了语言文字教学,还有思想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而以往的应试教育往往把作品分解为孤立的文字、语言,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完全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心情舒畅,从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感。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
1.精心设计导语
一个好的导语的设计,能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文化氛围,情绪情感被打动,从而产生一种审美冲动,这同样影响并决定整堂课的效果。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时,为使学生对祥子一生的悲惨命运有一个整体把握,在上课之前我介绍了原著《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当讲到“失去劳动能力的祥子扛着灵旗把别人送进坟墓的同时也把自己送进了坟墓”时,全班学生都沉浸在一种“哀其不幸”的情绪中,从而对祥子产生极大的同情心,带着这种同情心去理解课文,学生就会感到轻松,就能从中得到快感,达到审美效果。同样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我以歌曲《懂你》导入,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沉浸在一种感恩的情怀当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母亲的爱,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审美教育。
2.注重深层次地阅读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反复吟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启发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其情味、韵味,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体会作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或品味作家所揭露的社会生活现象。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結尾一段是这样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读到这个结尾时进入一种沉思状态,导致孔乙己死亡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这需要重新阅读课文,去审视封建科举制度和社会制度。从而激发学生对人吃人的封建旧制度的不满和憎恶。另外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今教育制度较之科举制度有哪些合理性,在比较中让学生有所启迪,并带来审美愉悦享受。
3.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则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美。“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学过程中我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经验,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教这篇课文时正值秋令,于是我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秋的成熟,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这样,“审美场”就形成了整体效应,使学生得到了一定的审美教育。
4.善于通过比较,欣赏“美”
没有比较就没有美。因为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的一种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而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握住这一点,则必会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将百草园中的兴趣盎然,是童年的乐园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对照中体味到了文章的意蕴。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启发学生自已学会将精湛词语与其相近词语进行比较,仔细品味它们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的艺术匠心,这时增强教学的艺术美极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典故,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斟酌,让学生在学习中加以注意,体会其不同点,想像其意境。同时,也可以把两首内容相似的诗从各方面如感情、风格等进行比较,从而能使学生容易进入课文的意境,欣赏其“美”。
5.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长见识、开发智力。
审美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才能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智力的开发。教师要让学生欣赏、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和艺术美,就需要在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教学中,让学生受到知识的启迪。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我从诗的内容入手,介绍了历代名人悲秋之诗句.要求学生注意区分其中的不同,进而领会诗的主旨,感受诗的思想内容。还简要介绍了格律诗的有关知识,并指导学生朗读。这样既让学生深入感受到了诗的意境,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诗的音乐美,从而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受益。
6.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审美实践机会。
多年来,我结合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学欣赏》、《书法》、《音乐欣赏》、《演讲与口才》等书刊,对进行审美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如举办了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确立健康正确的审美标准。
总而言之,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要持之以恒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所有教职员工共同努力,造就出良好的班风、校风,形成锐意进取的学风,树立务实创新的校风,狠抓校园建设,以崭新的姿态,为职专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12-08-15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除了语言文字教学,还有思想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而以往的应试教育往往把作品分解为孤立的文字、语言,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完全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心情舒畅,从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感。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
1.精心设计导语
一个好的导语的设计,能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文化氛围,情绪情感被打动,从而产生一种审美冲动,这同样影响并决定整堂课的效果。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时,为使学生对祥子一生的悲惨命运有一个整体把握,在上课之前我介绍了原著《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当讲到“失去劳动能力的祥子扛着灵旗把别人送进坟墓的同时也把自己送进了坟墓”时,全班学生都沉浸在一种“哀其不幸”的情绪中,从而对祥子产生极大的同情心,带着这种同情心去理解课文,学生就会感到轻松,就能从中得到快感,达到审美效果。同样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我以歌曲《懂你》导入,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沉浸在一种感恩的情怀当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母亲的爱,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审美教育。
2.注重深层次地阅读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反复吟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启发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其情味、韵味,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体会作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或品味作家所揭露的社会生活现象。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結尾一段是这样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读到这个结尾时进入一种沉思状态,导致孔乙己死亡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这需要重新阅读课文,去审视封建科举制度和社会制度。从而激发学生对人吃人的封建旧制度的不满和憎恶。另外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今教育制度较之科举制度有哪些合理性,在比较中让学生有所启迪,并带来审美愉悦享受。
3.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则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美。“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学过程中我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经验,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教这篇课文时正值秋令,于是我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秋的成熟,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这样,“审美场”就形成了整体效应,使学生得到了一定的审美教育。
4.善于通过比较,欣赏“美”
没有比较就没有美。因为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的一种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而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握住这一点,则必会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将百草园中的兴趣盎然,是童年的乐园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对照中体味到了文章的意蕴。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启发学生自已学会将精湛词语与其相近词语进行比较,仔细品味它们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的艺术匠心,这时增强教学的艺术美极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典故,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斟酌,让学生在学习中加以注意,体会其不同点,想像其意境。同时,也可以把两首内容相似的诗从各方面如感情、风格等进行比较,从而能使学生容易进入课文的意境,欣赏其“美”。
5.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长见识、开发智力。
审美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才能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智力的开发。教师要让学生欣赏、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和艺术美,就需要在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教学中,让学生受到知识的启迪。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我从诗的内容入手,介绍了历代名人悲秋之诗句.要求学生注意区分其中的不同,进而领会诗的主旨,感受诗的思想内容。还简要介绍了格律诗的有关知识,并指导学生朗读。这样既让学生深入感受到了诗的意境,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诗的音乐美,从而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受益。
6.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审美实践机会。
多年来,我结合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学欣赏》、《书法》、《音乐欣赏》、《演讲与口才》等书刊,对进行审美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如举办了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确立健康正确的审美标准。
总而言之,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要持之以恒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所有教职员工共同努力,造就出良好的班风、校风,形成锐意进取的学风,树立务实创新的校风,狠抓校园建设,以崭新的姿态,为职专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1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