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将移动互联网的赢利模式寄希望于Html5、谷歌眼镜等新技术的时候,更应该在转变观念方面发力。事实上,移动互联网早已经全球化了,而用户永远是挑剔的,不会因为你是行业领袖就选择你,也不因为你是创业者就放你一马。
当长城会联合创始人兼COO薄益群和他的同事们一次次往返于北京—硅谷—东京的时候,他们可能比大部分移动互联网的从业者都更深刻地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是个全球化的生意。
这种全球化,不仅仅体现为类似苹果App等移动应用的全球化,也体现为不同国籍的从业者全世界流动的全球化,甚至也包括移动互联网界活动的全球化。
事实上,当网络导报记者来到长城会的办公室时,他们正在为今年10月份的全球移动互联网硅谷大会(GMIC SV)做准备。在接受网络导报记者专访时,薄益群表示,这两年中美移动互联网界互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对中国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毫无疑问,在硅谷搞一次预计有5000人参加的全球性活动,将成为他们正式进军美国的一个信号,而且,还能有不少收入——尽管薄益群强调,“长城会追求的不是收入而是影响力、号召力”。
如果你对国内移动互联网公司/开发者有所了解,你会发现,持有这种想法并付诸实践、从全球化中有所斩获的公司和个人已经越来越多。
因而,在这次关于移动互联网赢利模式的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就是“移动互联网是全球化的话题”,或者“跳出移动互联网的圈子来看待移动互联网赢利模式”,或者“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
这的确让人感到振奋。此前,“移动互联网不再制造马化腾”之类的论调以及看风投脸色而唱衰移动互联的言论,几乎要让希望掘金移动互联的创业者感到绝望了。毫无疑问,我们希望聆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而且相信这样一个逻辑:他们的思考心得源自于大量的实践并将对业界产生积极影响。
互联网专栏作家、IT评论人城宇认为,移动游戏的确很吸引人,游戏越好,越吸引用户注意力和时间,也就增加了用户付费的可能。而移动电商,如果能够解决好诚信和支付问题,未来发展潜力也巨大。与此同时,他认为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潜力并没有发挥出来。
艾瑞咨询集团产品总监孙一鸣认为,国外移动互联网是从商务应用自然过渡到高端人群的,而国内第一波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却是比较草根的,但现在,国内移动互联已经处在从草根向高端转化的过程中。
毫无疑问,在探讨移动互联网赢利模式的时候,这种客观比对更容易让人冷静。
关于移动互联网的赢利模式问题,几乎没有任何标准答案可言,或者说,一千个从业者就会有一千种以上的答案。
国金证券研究所高级分析师赵国栋是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的。他认为,移动互联网产生了海量的大数据,未来大数据将成为资产,“从数据流中及时感知并捕获那些最为敏感的信息,它是碎片化的,但也是最为鲜活最具商业价值的。”
围绕这些资产会出现租售数据、数字媒体、数据使能、数据空间运营等六种商业模式。以数据空间运营模式为例,现在的网盘、微盘都属于此类。它有什么好处呢?赵国栋说,由于移动终端本身的存储能力非常有限,因而网盘首先是存储能力的一个弥补,其次可以方便用户快捷地分享信息,第三,与设备无关,即便手机换了丢了都不影响。“以后,这些服务提供商就成了个人信息的集大成者、个人服务的综合提供商。”
这个观点看起来非常前卫,但事实上,早有公司在积极践行且收获颇丰。其中最杰出者,当属薄益群在访谈时赞誉有加的Evernote(印象笔记)。Evernote提供的服务其实很简单,让用户“利用印象笔记,随时随地记录一切有价值的信息”。从本质上讲,Evernote就是一家数据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Evernote是今年5月才进入中国的,但付费用户已经占到4%,它在全球的付费用户高达100万。对一家小公司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多盟联合创始人兼COO张鹤在接受网络导报采访时曾说:“用户是非常挑剔的,不会因为你是行业领袖就选择你。”沿用这句话,我们同样可以说,“用户也不因为你是创业者就放你一马”。
是的,在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化天空下,巨头与草根都一视同仁,都要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访谈室
换个思维,谈谈全球化
——专访长城会联合创始人兼COO薄益群
网络导报:现在大家都在探讨移动互联网的赢利模式,不过,既然是探讨,也就意味着还没有找到出路。
薄益群:不错,讨论赢利模式对于某一家公司来说,确实是很困惑的问题,因为支撑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是来自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更多的是他们在内容方面的延伸或者丰富,以及积累用户。
但如果从纯粹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来看,移动互联网以后会发展为各行各业必备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技术圈的事情,而是整个经济圈、整个社会的事情。这样一来,关于赢利模式的想象空间就大很多了,比如出版、汽车、金融保险银行机构等等,都会介入进来。传统互联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同样,移动互联网也迟早会有这样一天。
网络导报:有人表示移动游戏等方面可能会有大市场,但受制于手机屏幕等因素,移动广告的份额未必会很大。
薄益群:我个人不太认同。移动游戏、社交等等当然会有发展,但如果大家都认可手机会成为报纸、电脑等之后的媒体形式,那么移动广告以后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媒体价值在于人们的关注度。以后智能手机用户越来越多,用户在上面关注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因而它肯定具有媒体价值。至于是否可以转化为广告收入,那也是迟早的事。
网络导报:我同意您刚才的观点,但是,用户使用的是碎片化时间。业内也有不少人士指出,碎片化时间会影响其商业价值。如果碎片时间的总和是10个小时,那么它肯定要打个折扣,未必比得上原来的那几个小时。
薄益群:首先,移动设备除了智能手机之外,还有平板电脑等等。假设要打折的话,如果手机是6折,那么平板电脑可能是8折。不过,平板电脑的出货量远远低于智能手机,但这至少说明了移动终端的多样性;另外,现在用户用于智能终端的时间并不是那么碎片化,很多时候都是一段一段的,比如看视频;第三,如果说碎片化为商业价值减分,那么,移动和位置相结合,又要加分了。 加多少分又减多少分,目前还很难去量化。等到智能终端普及之后,也许慢慢就会形成一个行业的评估标准。但从刚才谈的几点来看,移动广告的前途肯定是很大的。
网络导报:你说的很大是多大?去年移动开发者大会上,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说相当于传统互联网的N倍大,后来有人说N等于10,等于2,但也有人说N会小于1。
薄益群:每个人的断言肯定有他自己的依据,我们不做评判。这只能说大家都在关注而已,不过,N显然是大于1的。我们看问题的本质就可以知道。再说了,未知的东西总是很多,新技术总是在不断涌现。谁能断言移动广告的展现形式就是现在这几种呢?
网络导报:对。我上次采访亿玛在线副总裁罗洪滨时,他提到现在有一种光学立体成像技术可以在手机之外形成一个更大的影像。谷歌眼镜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薄益群:在今年的巴塞罗那通信展上,我们长城会的一家会员单位就展示了一种类似的眼镜,戴上它之后,你看到的内容和你通过电脑浏览器看到的一样。这无疑又开创了一种新的媒介方式。
另外,未必是一些新技术,最关键的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在长城会的一次内部闭门会议上,有人说,手机广告为什么不可以做全屏呢?如果画面很漂亮,即便覆盖几秒钟,用户也未必会觉得是一种打扰。在场所有人听了之后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很新颖。这可不是我说的,说这句话的人是马化腾。
网络导报:据悉,互联网广告仅仅占到全部广告交易额的10%,而投到移动互联网的大概只有1%;这1%里面,7成是业内广告,只有3成是品牌广告?
薄益群:这很正常。比如十年前,互联网广告的第一批客户也是联想、戴尔这些IT行业的业内客户,他们相对其他行业更容易接受新的媒体形式。另外,市场还有一个培育的过程,至于什么时候爆发不好说。这取决于两个因素:智能终端的普及率以及内容的丰富性。
举例说,怎么衡量手机上内容的丰富性?比如说移动应用。每个应用就好比PC互联网上的一个网站,但现在总共有多少个应用呢?
网络导报:苹果、谷歌都有60多万个,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加在一起不到30万,还有一些其他的。
薄益群:很好,而且苹果、谷歌都是全球性的,国内的并没有多少。从这个角度看,移动互联的内容还不够丰富。
所以,现在阿里云、百度都特别看重Html5,因为它可以把传统网站转变成移动应用。现在做移动开发似乎是很高深的事情,但如果有Html5或者类似的技术,可以很轻松地把个人网站变成移动终端上的应用,那么你我都变成开发者了,手机上的内容势必发生爆炸性的增长。
网络导报:在PC互联网时代,搜索、游戏和电商是三种最基本的赢利点,但智能手机上目前似乎只有移动游戏比较火。从趋势上讲,你看好哪一方面?
薄益群:不妨将移动游戏的范围扩大一点,改为移动娱乐,那这个市场无疑是巨大的。比如“愤怒的小鸟”,就通过一款游戏应用发展到鞋帽电影等等。
另外,我非常看好移动电商。以日本为例,从2004年开始,日本就进入了移动内容大爆发的阶段:2007年前是音乐、游戏、铃音、电子书,之后是移动电子商务。2004年之后,日本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就超过了其他一切移动内容市场的总和,到2008年时,前者竟然是后者的2倍!
而中国市场甚至更大。中国幅员辽阔,移动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降低地区之间的差距。一线城市的人均消费量当然比较大,但二三线城市就像长尾一样,不可限量。当然,与之类似,移动阅读、移动教育也都会逐渐爆发。
网络导报:这两年不断有人哀叹,移动互联网产生巨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薄益群:时势造英雄,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变革。当雅虎出现的时候,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它摧毁了很多传统公司,但以谷歌为首的搜索技术超越了它;而当Facebook出现的时候,谷歌也面临着重重危机。谁说他们就是老大呢?也许几年之后就消失了。
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围绕一种新技术会产生出新的经济形态,确立一种新的游戏规则。但传统公司很难转变,因为它的基因产生于那个旧的时代。Facebook本身并不是移动互联网的产物,后者充其量只是其业务的延伸,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就会诞生出一批纯粹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公司,他们将主导一个新的时代。
媒体价值在于人们的关注度。智能手机用户越多,用户在上面关注的时间越长,它就越具有媒体价值。至于是否可以转化为广告收入,那也是迟早的事。
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围绕一种新技术会产生出新的经济形态,确立一种新的游戏规则……随着时间的推进,就会诞生出一批纯粹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公司,他们将主导一个新的时代。
现在说寡头还为时过早
——专访多盟联合创始人兼COO张鹤
网络导报:在赢利模式方面,传统互联网大概包括内容付费、增值服务、广告等几种,那么移动互联网呢?有人认为会迥然不同。
张鹤:互联网发展了十几年,赢利模式基本没有太大的突破,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虽然终端变了,用户变了,但互联网的精髓没有变,因此其商业模式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网络导报:业界似乎习惯于指责消费者喜欢免费的午餐。
张鹤:虽然中国消费者的“付费”习惯并不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对消费者说三道四。三年前,市场机构GfK在欧美16个国家调查时就发现,全球87%的网民都不愿意为网络内容付费,并非中国消费者“吝啬”。因此,靠广告盈利就成了创业者生存的首选方式。未来,移动广告将成为移动互联网赢利的重要构成部分。
网络导报:手机的小屏幕是否成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区别PC互联网的关键所在?
张鹤:手机屏幕大小不是关键,智能手机由于交互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已经开始与PC分道扬镳,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力,为广告客户提供独特的商业价值。因手机天然的精准性、互动性以及高用户黏性,具有高关注度、强互动性、有效转化、二次营销和整合媒体的优势,移动营销也因此成为品牌广告主进行品牌精准营销的主流方向。
网络导报:所以你并不认同移动广告是海市蜃楼的说法?
张鹤:移动广告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PC互联网发展了十几年,但并没有真正征服广告主,目前的份额不到20%,未来移动互联网会改变这个局面,移动互联网以精准到个人的视角重新发现这个世界。今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广告主也意识到,将所有预算放在传统媒体上,已经再也无法充分发挥营销效果。品牌需要跟随移动广告进入“用户信息”时代,让营销结合手机型号识别、运营商识别、地理位置精准等信息,才能在一年365天里精准维持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一言以蔽之,移动互联网就是小宇宙,爆发力是不可想像的。
网络导报:从你们的研究情况来看,现在哪些方面已经开始爆发了?
张鹤:根据多盟与艾瑞咨询联合推出的2012Q1报告,在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的应用类型分布中,电子阅读、手机游戏、在线影音的广告投放比例最高;从应用广告点击率的情况来看,电子阅读、手机游戏的点击率位居前两名;在所有应用中,电子阅读、游戏类应用是用户停留时间最长的。因此,广告主在电子阅读、手机游戏、资讯新闻类应用的投放意愿也很强,比例呈上升趋势。
目前手游还是大多借鉴PC游戏,多种模式并存,盈利拐点还需要探索。
网络导报:有人说,移动互联网不再制造马化腾、李彦宏。您怎么看?
张鹤:他们确实具有自己先天的优势,能把PC的桌面模式直接平移到手机上来,同时,其技术、资源等综合能力都具有先天优势。但是,移动互联网还处在早期,现在就说寡头、垄断、规则制定者,还为时过早。
移动互联网模式非常多,重要的是你如何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是非常挑剔的,不会因为你是行业领袖就选择你。
另外,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天生国际化”的市场。对从业者来说,刚开始就需要、也必须具备更好的国际视野,这将是决定很多产品发展的重中之重。我相信,未来移动互联网的竞争要远远比PC互联网竞争更为激烈。
PC互联网发展了十几年,但并没有真正征服广告主,目前的份额不到20%,未来移动互联网会改变这个局面。
当长城会联合创始人兼COO薄益群和他的同事们一次次往返于北京—硅谷—东京的时候,他们可能比大部分移动互联网的从业者都更深刻地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是个全球化的生意。
这种全球化,不仅仅体现为类似苹果App等移动应用的全球化,也体现为不同国籍的从业者全世界流动的全球化,甚至也包括移动互联网界活动的全球化。
事实上,当网络导报记者来到长城会的办公室时,他们正在为今年10月份的全球移动互联网硅谷大会(GMIC SV)做准备。在接受网络导报记者专访时,薄益群表示,这两年中美移动互联网界互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对中国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毫无疑问,在硅谷搞一次预计有5000人参加的全球性活动,将成为他们正式进军美国的一个信号,而且,还能有不少收入——尽管薄益群强调,“长城会追求的不是收入而是影响力、号召力”。
如果你对国内移动互联网公司/开发者有所了解,你会发现,持有这种想法并付诸实践、从全球化中有所斩获的公司和个人已经越来越多。
因而,在这次关于移动互联网赢利模式的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就是“移动互联网是全球化的话题”,或者“跳出移动互联网的圈子来看待移动互联网赢利模式”,或者“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
这的确让人感到振奋。此前,“移动互联网不再制造马化腾”之类的论调以及看风投脸色而唱衰移动互联的言论,几乎要让希望掘金移动互联的创业者感到绝望了。毫无疑问,我们希望聆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而且相信这样一个逻辑:他们的思考心得源自于大量的实践并将对业界产生积极影响。
互联网专栏作家、IT评论人城宇认为,移动游戏的确很吸引人,游戏越好,越吸引用户注意力和时间,也就增加了用户付费的可能。而移动电商,如果能够解决好诚信和支付问题,未来发展潜力也巨大。与此同时,他认为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潜力并没有发挥出来。
艾瑞咨询集团产品总监孙一鸣认为,国外移动互联网是从商务应用自然过渡到高端人群的,而国内第一波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却是比较草根的,但现在,国内移动互联已经处在从草根向高端转化的过程中。
毫无疑问,在探讨移动互联网赢利模式的时候,这种客观比对更容易让人冷静。
关于移动互联网的赢利模式问题,几乎没有任何标准答案可言,或者说,一千个从业者就会有一千种以上的答案。
国金证券研究所高级分析师赵国栋是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的。他认为,移动互联网产生了海量的大数据,未来大数据将成为资产,“从数据流中及时感知并捕获那些最为敏感的信息,它是碎片化的,但也是最为鲜活最具商业价值的。”
围绕这些资产会出现租售数据、数字媒体、数据使能、数据空间运营等六种商业模式。以数据空间运营模式为例,现在的网盘、微盘都属于此类。它有什么好处呢?赵国栋说,由于移动终端本身的存储能力非常有限,因而网盘首先是存储能力的一个弥补,其次可以方便用户快捷地分享信息,第三,与设备无关,即便手机换了丢了都不影响。“以后,这些服务提供商就成了个人信息的集大成者、个人服务的综合提供商。”
这个观点看起来非常前卫,但事实上,早有公司在积极践行且收获颇丰。其中最杰出者,当属薄益群在访谈时赞誉有加的Evernote(印象笔记)。Evernote提供的服务其实很简单,让用户“利用印象笔记,随时随地记录一切有价值的信息”。从本质上讲,Evernote就是一家数据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Evernote是今年5月才进入中国的,但付费用户已经占到4%,它在全球的付费用户高达100万。对一家小公司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多盟联合创始人兼COO张鹤在接受网络导报采访时曾说:“用户是非常挑剔的,不会因为你是行业领袖就选择你。”沿用这句话,我们同样可以说,“用户也不因为你是创业者就放你一马”。
是的,在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化天空下,巨头与草根都一视同仁,都要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访谈室
换个思维,谈谈全球化
——专访长城会联合创始人兼COO薄益群
网络导报:现在大家都在探讨移动互联网的赢利模式,不过,既然是探讨,也就意味着还没有找到出路。
薄益群:不错,讨论赢利模式对于某一家公司来说,确实是很困惑的问题,因为支撑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是来自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更多的是他们在内容方面的延伸或者丰富,以及积累用户。
但如果从纯粹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来看,移动互联网以后会发展为各行各业必备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技术圈的事情,而是整个经济圈、整个社会的事情。这样一来,关于赢利模式的想象空间就大很多了,比如出版、汽车、金融保险银行机构等等,都会介入进来。传统互联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同样,移动互联网也迟早会有这样一天。
网络导报:有人表示移动游戏等方面可能会有大市场,但受制于手机屏幕等因素,移动广告的份额未必会很大。
薄益群:我个人不太认同。移动游戏、社交等等当然会有发展,但如果大家都认可手机会成为报纸、电脑等之后的媒体形式,那么移动广告以后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媒体价值在于人们的关注度。以后智能手机用户越来越多,用户在上面关注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因而它肯定具有媒体价值。至于是否可以转化为广告收入,那也是迟早的事。
网络导报:我同意您刚才的观点,但是,用户使用的是碎片化时间。业内也有不少人士指出,碎片化时间会影响其商业价值。如果碎片时间的总和是10个小时,那么它肯定要打个折扣,未必比得上原来的那几个小时。
薄益群:首先,移动设备除了智能手机之外,还有平板电脑等等。假设要打折的话,如果手机是6折,那么平板电脑可能是8折。不过,平板电脑的出货量远远低于智能手机,但这至少说明了移动终端的多样性;另外,现在用户用于智能终端的时间并不是那么碎片化,很多时候都是一段一段的,比如看视频;第三,如果说碎片化为商业价值减分,那么,移动和位置相结合,又要加分了。 加多少分又减多少分,目前还很难去量化。等到智能终端普及之后,也许慢慢就会形成一个行业的评估标准。但从刚才谈的几点来看,移动广告的前途肯定是很大的。
网络导报:你说的很大是多大?去年移动开发者大会上,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说相当于传统互联网的N倍大,后来有人说N等于10,等于2,但也有人说N会小于1。
薄益群:每个人的断言肯定有他自己的依据,我们不做评判。这只能说大家都在关注而已,不过,N显然是大于1的。我们看问题的本质就可以知道。再说了,未知的东西总是很多,新技术总是在不断涌现。谁能断言移动广告的展现形式就是现在这几种呢?
网络导报:对。我上次采访亿玛在线副总裁罗洪滨时,他提到现在有一种光学立体成像技术可以在手机之外形成一个更大的影像。谷歌眼镜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薄益群:在今年的巴塞罗那通信展上,我们长城会的一家会员单位就展示了一种类似的眼镜,戴上它之后,你看到的内容和你通过电脑浏览器看到的一样。这无疑又开创了一种新的媒介方式。
另外,未必是一些新技术,最关键的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在长城会的一次内部闭门会议上,有人说,手机广告为什么不可以做全屏呢?如果画面很漂亮,即便覆盖几秒钟,用户也未必会觉得是一种打扰。在场所有人听了之后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很新颖。这可不是我说的,说这句话的人是马化腾。
网络导报:据悉,互联网广告仅仅占到全部广告交易额的10%,而投到移动互联网的大概只有1%;这1%里面,7成是业内广告,只有3成是品牌广告?
薄益群:这很正常。比如十年前,互联网广告的第一批客户也是联想、戴尔这些IT行业的业内客户,他们相对其他行业更容易接受新的媒体形式。另外,市场还有一个培育的过程,至于什么时候爆发不好说。这取决于两个因素:智能终端的普及率以及内容的丰富性。
举例说,怎么衡量手机上内容的丰富性?比如说移动应用。每个应用就好比PC互联网上的一个网站,但现在总共有多少个应用呢?
网络导报:苹果、谷歌都有60多万个,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加在一起不到30万,还有一些其他的。
薄益群:很好,而且苹果、谷歌都是全球性的,国内的并没有多少。从这个角度看,移动互联的内容还不够丰富。
所以,现在阿里云、百度都特别看重Html5,因为它可以把传统网站转变成移动应用。现在做移动开发似乎是很高深的事情,但如果有Html5或者类似的技术,可以很轻松地把个人网站变成移动终端上的应用,那么你我都变成开发者了,手机上的内容势必发生爆炸性的增长。
网络导报:在PC互联网时代,搜索、游戏和电商是三种最基本的赢利点,但智能手机上目前似乎只有移动游戏比较火。从趋势上讲,你看好哪一方面?
薄益群:不妨将移动游戏的范围扩大一点,改为移动娱乐,那这个市场无疑是巨大的。比如“愤怒的小鸟”,就通过一款游戏应用发展到鞋帽电影等等。
另外,我非常看好移动电商。以日本为例,从2004年开始,日本就进入了移动内容大爆发的阶段:2007年前是音乐、游戏、铃音、电子书,之后是移动电子商务。2004年之后,日本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就超过了其他一切移动内容市场的总和,到2008年时,前者竟然是后者的2倍!
而中国市场甚至更大。中国幅员辽阔,移动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降低地区之间的差距。一线城市的人均消费量当然比较大,但二三线城市就像长尾一样,不可限量。当然,与之类似,移动阅读、移动教育也都会逐渐爆发。
网络导报:这两年不断有人哀叹,移动互联网产生巨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薄益群:时势造英雄,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变革。当雅虎出现的时候,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它摧毁了很多传统公司,但以谷歌为首的搜索技术超越了它;而当Facebook出现的时候,谷歌也面临着重重危机。谁说他们就是老大呢?也许几年之后就消失了。
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围绕一种新技术会产生出新的经济形态,确立一种新的游戏规则。但传统公司很难转变,因为它的基因产生于那个旧的时代。Facebook本身并不是移动互联网的产物,后者充其量只是其业务的延伸,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就会诞生出一批纯粹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公司,他们将主导一个新的时代。
媒体价值在于人们的关注度。智能手机用户越多,用户在上面关注的时间越长,它就越具有媒体价值。至于是否可以转化为广告收入,那也是迟早的事。
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围绕一种新技术会产生出新的经济形态,确立一种新的游戏规则……随着时间的推进,就会诞生出一批纯粹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公司,他们将主导一个新的时代。
现在说寡头还为时过早
——专访多盟联合创始人兼COO张鹤
网络导报:在赢利模式方面,传统互联网大概包括内容付费、增值服务、广告等几种,那么移动互联网呢?有人认为会迥然不同。
张鹤:互联网发展了十几年,赢利模式基本没有太大的突破,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虽然终端变了,用户变了,但互联网的精髓没有变,因此其商业模式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网络导报:业界似乎习惯于指责消费者喜欢免费的午餐。
张鹤:虽然中国消费者的“付费”习惯并不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对消费者说三道四。三年前,市场机构GfK在欧美16个国家调查时就发现,全球87%的网民都不愿意为网络内容付费,并非中国消费者“吝啬”。因此,靠广告盈利就成了创业者生存的首选方式。未来,移动广告将成为移动互联网赢利的重要构成部分。
网络导报:手机的小屏幕是否成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区别PC互联网的关键所在?
张鹤:手机屏幕大小不是关键,智能手机由于交互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已经开始与PC分道扬镳,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力,为广告客户提供独特的商业价值。因手机天然的精准性、互动性以及高用户黏性,具有高关注度、强互动性、有效转化、二次营销和整合媒体的优势,移动营销也因此成为品牌广告主进行品牌精准营销的主流方向。
网络导报:所以你并不认同移动广告是海市蜃楼的说法?
张鹤:移动广告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PC互联网发展了十几年,但并没有真正征服广告主,目前的份额不到20%,未来移动互联网会改变这个局面,移动互联网以精准到个人的视角重新发现这个世界。今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广告主也意识到,将所有预算放在传统媒体上,已经再也无法充分发挥营销效果。品牌需要跟随移动广告进入“用户信息”时代,让营销结合手机型号识别、运营商识别、地理位置精准等信息,才能在一年365天里精准维持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一言以蔽之,移动互联网就是小宇宙,爆发力是不可想像的。
网络导报:从你们的研究情况来看,现在哪些方面已经开始爆发了?
张鹤:根据多盟与艾瑞咨询联合推出的2012Q1报告,在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的应用类型分布中,电子阅读、手机游戏、在线影音的广告投放比例最高;从应用广告点击率的情况来看,电子阅读、手机游戏的点击率位居前两名;在所有应用中,电子阅读、游戏类应用是用户停留时间最长的。因此,广告主在电子阅读、手机游戏、资讯新闻类应用的投放意愿也很强,比例呈上升趋势。
目前手游还是大多借鉴PC游戏,多种模式并存,盈利拐点还需要探索。
网络导报:有人说,移动互联网不再制造马化腾、李彦宏。您怎么看?
张鹤:他们确实具有自己先天的优势,能把PC的桌面模式直接平移到手机上来,同时,其技术、资源等综合能力都具有先天优势。但是,移动互联网还处在早期,现在就说寡头、垄断、规则制定者,还为时过早。
移动互联网模式非常多,重要的是你如何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是非常挑剔的,不会因为你是行业领袖就选择你。
另外,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天生国际化”的市场。对从业者来说,刚开始就需要、也必须具备更好的国际视野,这将是决定很多产品发展的重中之重。我相信,未来移动互联网的竞争要远远比PC互联网竞争更为激烈。
PC互联网发展了十几年,但并没有真正征服广告主,目前的份额不到20%,未来移动互联网会改变这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