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具有德育功能。高校德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撑,德育功能是高校文化的内核。它们互为补充、促进又融合。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在于把社会的价值观、道德原则隐含在自身的文化结构和氛围中。通过价值引导、人格塑造、行为规范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行为习惯。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德育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经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一、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与时代密切相关,反映着主体对象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在高校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形象,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中具有重要德育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思想、道德、行为、人文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其道德修养,使其逐步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良行为习惯。
1.导向功能
高等学校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不仅是科学文化成果研究、交流和传播的地方,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理论观点、文化意识碰撞、交锋和交融的地方,更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的重点。这种特殊的环境和氛围对全体校园人有着直接显性的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校园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校园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受其熏陶和感染。反之,如果校园内一些不良风气暂时占上风的话(如校园出现经商热、传销热、网上聊天热等等),不加及时引导,就会使得校园人的价值观发生混乱,并在一定程度引起理想危机,道德危机和学术危机。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要对校园文化进行控制、引导和设计,最大限度发挥其应有的正向功能,抑制可能产生的负向功能,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整洁安静有序的校园环境,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便更好地为校园人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2.规范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对校园人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约束力。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主要体现为“硬”和“软”两种约束形态。“硬”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校园内的制度文化建设表现出来的,主要是指通过高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有形的管理制度,规范师生行为。制度以文字形式明确表述,提出校园人应做、能做和禁止做的事项,并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予以惩罚。这些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既是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还能通过使这些制度转化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真正提高师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这就可以抑制人们的错误行为,促使其转变为正确的行为。正确行为变为人们的习惯后,外在约束作用也就内化为自觉的要求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的校园精神,体现了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它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在教育作用,使生活在这种环境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获取群体的肯定。“软”约束主要是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及其对人的辐射作用,软性强制校园人的行为。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对学生个体跨时空、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与无意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产生一种完善自己的感情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使自己自觉形成一种学校“规范”和“软约束”的效果。这种软硬强制作用规范着高校校园的行为。因此,规范有序的校园管理、整洁优雅的校舍风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奋发进取的成才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师生员工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高等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灵魂,充实生命的内容。相对正规的教育教学,高校校园文化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体现为通过文化无意识地对校园进行文化渗透。这首先在于它创造了一个陶冶人心灵的场所。以校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各方面都起着指导性作用。其次,与其观念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又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起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和规范、陶冶和塑造作用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至的,其影响巨大而深远,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发挥作用。
4.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人才的整体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同志说过:“要说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加强教学科研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重视学生“一生轨迹”的人格培养,通过学校整体环境、文化氛围、文化设施、群众文化活动等影响教育学生,坚持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相统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要素和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积极性,从知、情、意、行、信诸方面,综合塑造学生的人格。如浓厚的校园政治氛围有利于满足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和人生追求上积极进步的要求和愿望,促进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格调的文娱活动,通过真、善、美的艺术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学生自尊、自爱、自豪、自强的源泉;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格的形成。 5.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形成优良个性品质和良好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作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心理过程与心理心态的形成,可以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丰富多彩的科技、娱乐、艺术等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成才的动机,交往的初衷,放松调整、归属、尊重等心理需求,且能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以渗透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观念教育。因此,要建构适应时代要求、品位高、内涵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在满足大学生各种正当的、合理的文化需要的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引导作用,使校园人,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等,在渗透着社会的、民族的优秀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相对稳定的、特有的校园心理素质。
6.校园文化还具有帮助校园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校园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文化艺术活动如邀请著名艺术家来校园做演讲或各种高雅艺术团来校园演出,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能以其具体、生动的美感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依靠感染而不是说教,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美化学生的主观世界。同时,校园物质环境的精心设计,既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发展,又通过建筑的外形、色彩质感,花草树木的形态、层次、色香以及与环境气氛相协调的园林艺术,体现了人们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给校园人以青春活力和美的享受,给人以“润
物细无声”的熏陶。由于这种影响是日复一日的长期的重复刺激,因而具有深刻的影响。如北大的“燕园”、交大的“留园”等,均以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美的场景发挥着较好的美育作用。校园不是公园,不能只是植树栽花;校园也不是城市,不能一味追求现代建筑。应当在校园建筑设施、自然景光和人文景光建设中,体现大学特有的文化精神,以深厚的文化渗透力,陶冶性情,增强自信,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实现环境育人。
7.教育与自我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教育功能是高校通过教学和实践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发挥教育功能时,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经常呈现出一种主客体共融的形态,“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广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主动参与,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场所。广大学生通过自觉组织、自觉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和发展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人是文化的载体,在高校校园生活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在这种环境中,每个人都是受教育者,同时又是教育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社团通过开展诸如文学、艺术、体育、演讲和社会实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了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在这种乐观振奋、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受到审美、益智等情操的陶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社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才意识,并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了实践机会;尤为重要的是,在娱乐活动中产生的校园精神产品以自己独特的风格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优秀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德育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经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一、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与时代密切相关,反映着主体对象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在高校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形象,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中具有重要德育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思想、道德、行为、人文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其道德修养,使其逐步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良行为习惯。
1.导向功能
高等学校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不仅是科学文化成果研究、交流和传播的地方,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理论观点、文化意识碰撞、交锋和交融的地方,更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的重点。这种特殊的环境和氛围对全体校园人有着直接显性的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校园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校园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受其熏陶和感染。反之,如果校园内一些不良风气暂时占上风的话(如校园出现经商热、传销热、网上聊天热等等),不加及时引导,就会使得校园人的价值观发生混乱,并在一定程度引起理想危机,道德危机和学术危机。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要对校园文化进行控制、引导和设计,最大限度发挥其应有的正向功能,抑制可能产生的负向功能,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整洁安静有序的校园环境,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便更好地为校园人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2.规范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对校园人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约束力。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主要体现为“硬”和“软”两种约束形态。“硬”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校园内的制度文化建设表现出来的,主要是指通过高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有形的管理制度,规范师生行为。制度以文字形式明确表述,提出校园人应做、能做和禁止做的事项,并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予以惩罚。这些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既是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还能通过使这些制度转化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真正提高师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这就可以抑制人们的错误行为,促使其转变为正确的行为。正确行为变为人们的习惯后,外在约束作用也就内化为自觉的要求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的校园精神,体现了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它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在教育作用,使生活在这种环境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获取群体的肯定。“软”约束主要是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及其对人的辐射作用,软性强制校园人的行为。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对学生个体跨时空、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与无意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产生一种完善自己的感情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使自己自觉形成一种学校“规范”和“软约束”的效果。这种软硬强制作用规范着高校校园的行为。因此,规范有序的校园管理、整洁优雅的校舍风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奋发进取的成才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师生员工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高等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灵魂,充实生命的内容。相对正规的教育教学,高校校园文化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体现为通过文化无意识地对校园进行文化渗透。这首先在于它创造了一个陶冶人心灵的场所。以校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各方面都起着指导性作用。其次,与其观念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又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起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和规范、陶冶和塑造作用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至的,其影响巨大而深远,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发挥作用。
4.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人才的整体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同志说过:“要说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加强教学科研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重视学生“一生轨迹”的人格培养,通过学校整体环境、文化氛围、文化设施、群众文化活动等影响教育学生,坚持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相统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要素和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积极性,从知、情、意、行、信诸方面,综合塑造学生的人格。如浓厚的校园政治氛围有利于满足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和人生追求上积极进步的要求和愿望,促进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格调的文娱活动,通过真、善、美的艺术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学生自尊、自爱、自豪、自强的源泉;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格的形成。 5.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形成优良个性品质和良好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作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心理过程与心理心态的形成,可以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丰富多彩的科技、娱乐、艺术等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成才的动机,交往的初衷,放松调整、归属、尊重等心理需求,且能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以渗透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观念教育。因此,要建构适应时代要求、品位高、内涵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在满足大学生各种正当的、合理的文化需要的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引导作用,使校园人,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等,在渗透着社会的、民族的优秀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相对稳定的、特有的校园心理素质。
6.校园文化还具有帮助校园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校园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文化艺术活动如邀请著名艺术家来校园做演讲或各种高雅艺术团来校园演出,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能以其具体、生动的美感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依靠感染而不是说教,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美化学生的主观世界。同时,校园物质环境的精心设计,既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发展,又通过建筑的外形、色彩质感,花草树木的形态、层次、色香以及与环境气氛相协调的园林艺术,体现了人们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给校园人以青春活力和美的享受,给人以“润
物细无声”的熏陶。由于这种影响是日复一日的长期的重复刺激,因而具有深刻的影响。如北大的“燕园”、交大的“留园”等,均以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美的场景发挥着较好的美育作用。校园不是公园,不能只是植树栽花;校园也不是城市,不能一味追求现代建筑。应当在校园建筑设施、自然景光和人文景光建设中,体现大学特有的文化精神,以深厚的文化渗透力,陶冶性情,增强自信,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实现环境育人。
7.教育与自我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教育功能是高校通过教学和实践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发挥教育功能时,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经常呈现出一种主客体共融的形态,“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广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主动参与,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场所。广大学生通过自觉组织、自觉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和发展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人是文化的载体,在高校校园生活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在这种环境中,每个人都是受教育者,同时又是教育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社团通过开展诸如文学、艺术、体育、演讲和社会实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了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在这种乐观振奋、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受到审美、益智等情操的陶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社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才意识,并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了实践机会;尤为重要的是,在娱乐活动中产生的校园精神产品以自己独特的风格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优秀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