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民工就业问题在金融危机的映射下显得格外的严峻,所以作为资源配置最有效手段之一的财政支出应该积极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通过以北京市2009年促进农民工的就业措施为例,分析这些措施的利弊,从而明确财政支出的方向与效果。
关键词: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方向;农民工;就业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014-02
一、 农民工就业与财政支出方向
在整个社会阶层中,农民工是一个占有资源极少而地位又处于比较相对不公平的阶层。“农民工”是指拥有农村户口,承包了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员。它是现行户籍制度下的产物,是一个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的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但从事的是城市产业工人的工作。根据农民工是否离土离乡的情况,中国农民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即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工人;另一部分是“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即卷入“民工潮”来到外地,特别是到大中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城乡用工制度和二元结构的保护制度逐渐松动,使得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进展。农民工这个名称慢慢地成为农村务工人员的代名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已非一般意义上的人口流动,它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民工群体的扩大,他们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给我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动力和支持。他们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拉动了市场的消费,是城市的建设者和美化者。尽管农民工是促进城乡良性互动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潜力的人力资源,为城市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现行的城市体制下,农民工队伍规模庞大、身份特殊、地位尴尬、流动性强,他们作为城市边缘群体,在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以及权益保护等方面尚面临着种种实际困难与障碍,是政府与社会各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社会群体。尽管在沿海一带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但农民工就业问题就整体而言还是较为突出的。农民工就业难,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供需不平衡。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以及第三产业方面所需的农民工的人数是不断上升,而在一定时间内,农民工的数量却是稳定的。第二,农民工自身素质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农民工要不断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新技术,才能被用工单位所接收,但整体来看,现今的农民工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第三,就业信息不对称。由于农民工没有很多的途径去了解就业咨询,就业主要是靠亲戚朋友找,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信息并且做好引导工作。第四,近年来的政策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各种保险,使得企业的负担大,减少用工人数。第五,金融危机经济形势不好。金融危机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被迫裁员和破产倒闭,没有多大优势的农民工在这一宏观环境中是最大受害者之一,他们的就业问题就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就成为了社会讨论的一大热点。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政府应该有所作为,这就要求政府利用各种手段来促进农民工的就业,而财政支出手段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何更好的运用财政支出的作用促进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就成为2009年以后各级就业政策关注的焦点。
财政支出作为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影响的主要表现之一。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梳理出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意义,然而就经济社会总体来说,其意义归根结底在于“保障”两字。首先,财政支出对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财政资金的流向引导着市场资源流动,使资源在整个社会的配置更加的合理化。其次,财政支出在促进公平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以追求经济效率为前提,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公平的忽视。而财政就是通过对社会资源、资金的再分配,使得弱势群体的利益在再分配过程中得到重视,从而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最后,公共财政具有稳定功能,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一些税收的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适度通货膨胀等目标,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农民工就业问题涉及到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因此在这个就业市场上,只有充分发挥好这三者作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有可能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率,促进社会的公平。所以,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有两条线,一条是要使吸收农民工就业的主体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更加具有竞争力。另一条是要引导和促进农民工自我发展,帮助农民工自主创业,成为市场经济中有竞争力的主体。针对这两条线,政府在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时要把财政支出往这些方向投入:第一,对吸收农民工就业的企业要进行鼓励和扶持,促进其发展,使其在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效益提高,从而增加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工就业。第二,拓宽农民工就业的渠道,利用财政支出对于农民工的创业提供支持和鼓励。第三,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市场的交易靠的双方的供需,只有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使其自身的素质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这对于农民工个人的就业才有帮助。第四,信息渠道的畅通对于农民工就业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政府应该把财政支出的投入这四个方向。
二、北京市2009年促进农民工就业措施剖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就北京市来说,毋庸置疑占北京市人口约1/4的外来务工人员是北京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一员,在建设北京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是评估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针对金融危机给农民工就业带来的冲击,北京市也在2009年上半年出台了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措施包括:第一,凡被用人单位招用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给予用人单位与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同等数额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按60%的就业率测算,2009年拟安排资金4.5亿元,与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一样,均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出。第二,出台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鼓励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两项政策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待遇。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三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从事个体经营和创办小企业的,分别给予不超过5万元、2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符合贷款贴息条件的给予财政贴息,在农村建立信用社区,简化反担保手续。第三,按照城镇失业人员的补贴标准,将本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由人均400元提高到550元;将创业培训补贴标准由人均400元提高到1 329元,以上两项补贴全额由失业保险基金支出。
在上述措施中可以看出,北京市促进农民工就业措施包括三个方面:措施之一是对招工单位和农民工的财政补贴;措施之二是对创业者的贷款支持;措施之三是对农民工的培训补贴。这三方面的措施也是当前各地政府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最主要的措施,那末这三个财政支出的措施对于促进农民工就业,提高就业率目标作用到底怎么样呢?
在措施一中对招工单位进行财政补贴,一方面可以刺激企业增加农民工的招工人数,扩大市场的需求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负担,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对农民工的补贴可以增加农民工的收入,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需求的满足,增加他们进城务工的积极性。但是,措施一在总体上会使财政的负担加大,提供如此大的财政补贴就长期来说,将会不利于财政的健康发展。另外,这种利用补贴促进企业多增加就业岗位,而不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效率的提高来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多,对于企业来说也很被动。总之,措施一是以财政资金来拉动农民工的就业,短期来说见效快,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就业率的提高。但是从长期来看会使企业和农民工养成长期的财政依赖,是不利于这个市场长期的发展。
在措施二中,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贷款的扶持,这样可以扩大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促进个体户的发展。但是,这个措施在现实生活中,受益的农民工的人数是有限的。就算有这个措施的鼓励,但是在创业中会遇到的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更多的商业信心和商业技巧的问题。由于一些知识和市场经验的缺乏,措施二并不能惠及数量多的农民工,只可能是一些少部分的农民工。另一方面,措施二对于财政支出的压力比较小,而且可能还具有一定的回报率。
在措施三中,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使其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解决就业问题。这个政策对于鼓励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而且还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素质,是一个比较有远见的措施。但是对于短期来说,这个效果并不会很明显,学习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当然,农民工的素质的提高还对培训单位和培训内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且提高培训补贴一方面提高了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培训人员,这对于培训质量的保证就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考核机制。措施三在整个实施环节中技术性要求较高而且较为复杂,因此其所需的财政负担也是比较高的。
综上所述,北京市2009年促进农民工就业的三个措施各有利弊,应该相互补充和相互配合。另外,这三个措施也充分发挥了财政支出的作用,也符合上述的财政支出的方向。但是,这些措施中也忽视了财政支出的第四大方向:为农民工提供信息资源。信息对于一个供求双方的市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财政支出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扩大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自己给农民工与企业双方创造一个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沟通,满足供求双方的需求。
在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公平中,财政支出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着当前较为严峻的农民工就业形势,作为政府应该要积极的采取各种手段,尤其是财政支出手段,充分了解农民工就业市场需求双方的需要,明确促进农民工就业的财政支出方向,从而使财政支出更有效率、更有效果。[责任编辑 吴高君]
关键词: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方向;农民工;就业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014-02
一、 农民工就业与财政支出方向
在整个社会阶层中,农民工是一个占有资源极少而地位又处于比较相对不公平的阶层。“农民工”是指拥有农村户口,承包了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员。它是现行户籍制度下的产物,是一个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的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但从事的是城市产业工人的工作。根据农民工是否离土离乡的情况,中国农民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即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工人;另一部分是“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即卷入“民工潮”来到外地,特别是到大中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城乡用工制度和二元结构的保护制度逐渐松动,使得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进展。农民工这个名称慢慢地成为农村务工人员的代名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已非一般意义上的人口流动,它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民工群体的扩大,他们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给我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动力和支持。他们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拉动了市场的消费,是城市的建设者和美化者。尽管农民工是促进城乡良性互动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潜力的人力资源,为城市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现行的城市体制下,农民工队伍规模庞大、身份特殊、地位尴尬、流动性强,他们作为城市边缘群体,在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以及权益保护等方面尚面临着种种实际困难与障碍,是政府与社会各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社会群体。尽管在沿海一带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但农民工就业问题就整体而言还是较为突出的。农民工就业难,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供需不平衡。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以及第三产业方面所需的农民工的人数是不断上升,而在一定时间内,农民工的数量却是稳定的。第二,农民工自身素质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农民工要不断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新技术,才能被用工单位所接收,但整体来看,现今的农民工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第三,就业信息不对称。由于农民工没有很多的途径去了解就业咨询,就业主要是靠亲戚朋友找,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信息并且做好引导工作。第四,近年来的政策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各种保险,使得企业的负担大,减少用工人数。第五,金融危机经济形势不好。金融危机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被迫裁员和破产倒闭,没有多大优势的农民工在这一宏观环境中是最大受害者之一,他们的就业问题就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就成为了社会讨论的一大热点。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政府应该有所作为,这就要求政府利用各种手段来促进农民工的就业,而财政支出手段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何更好的运用财政支出的作用促进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就成为2009年以后各级就业政策关注的焦点。
财政支出作为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影响的主要表现之一。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梳理出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意义,然而就经济社会总体来说,其意义归根结底在于“保障”两字。首先,财政支出对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财政资金的流向引导着市场资源流动,使资源在整个社会的配置更加的合理化。其次,财政支出在促进公平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以追求经济效率为前提,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公平的忽视。而财政就是通过对社会资源、资金的再分配,使得弱势群体的利益在再分配过程中得到重视,从而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最后,公共财政具有稳定功能,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一些税收的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适度通货膨胀等目标,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农民工就业问题涉及到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因此在这个就业市场上,只有充分发挥好这三者作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有可能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率,促进社会的公平。所以,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有两条线,一条是要使吸收农民工就业的主体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更加具有竞争力。另一条是要引导和促进农民工自我发展,帮助农民工自主创业,成为市场经济中有竞争力的主体。针对这两条线,政府在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时要把财政支出往这些方向投入:第一,对吸收农民工就业的企业要进行鼓励和扶持,促进其发展,使其在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效益提高,从而增加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工就业。第二,拓宽农民工就业的渠道,利用财政支出对于农民工的创业提供支持和鼓励。第三,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市场的交易靠的双方的供需,只有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使其自身的素质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这对于农民工个人的就业才有帮助。第四,信息渠道的畅通对于农民工就业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政府应该把财政支出的投入这四个方向。
二、北京市2009年促进农民工就业措施剖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就北京市来说,毋庸置疑占北京市人口约1/4的外来务工人员是北京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一员,在建设北京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是评估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针对金融危机给农民工就业带来的冲击,北京市也在2009年上半年出台了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措施包括:第一,凡被用人单位招用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给予用人单位与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同等数额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按60%的就业率测算,2009年拟安排资金4.5亿元,与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一样,均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出。第二,出台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鼓励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两项政策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待遇。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三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从事个体经营和创办小企业的,分别给予不超过5万元、2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符合贷款贴息条件的给予财政贴息,在农村建立信用社区,简化反担保手续。第三,按照城镇失业人员的补贴标准,将本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由人均400元提高到550元;将创业培训补贴标准由人均400元提高到1 329元,以上两项补贴全额由失业保险基金支出。
在上述措施中可以看出,北京市促进农民工就业措施包括三个方面:措施之一是对招工单位和农民工的财政补贴;措施之二是对创业者的贷款支持;措施之三是对农民工的培训补贴。这三方面的措施也是当前各地政府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最主要的措施,那末这三个财政支出的措施对于促进农民工就业,提高就业率目标作用到底怎么样呢?
在措施一中对招工单位进行财政补贴,一方面可以刺激企业增加农民工的招工人数,扩大市场的需求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负担,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对农民工的补贴可以增加农民工的收入,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需求的满足,增加他们进城务工的积极性。但是,措施一在总体上会使财政的负担加大,提供如此大的财政补贴就长期来说,将会不利于财政的健康发展。另外,这种利用补贴促进企业多增加就业岗位,而不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效率的提高来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多,对于企业来说也很被动。总之,措施一是以财政资金来拉动农民工的就业,短期来说见效快,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就业率的提高。但是从长期来看会使企业和农民工养成长期的财政依赖,是不利于这个市场长期的发展。
在措施二中,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贷款的扶持,这样可以扩大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促进个体户的发展。但是,这个措施在现实生活中,受益的农民工的人数是有限的。就算有这个措施的鼓励,但是在创业中会遇到的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更多的商业信心和商业技巧的问题。由于一些知识和市场经验的缺乏,措施二并不能惠及数量多的农民工,只可能是一些少部分的农民工。另一方面,措施二对于财政支出的压力比较小,而且可能还具有一定的回报率。
在措施三中,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使其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解决就业问题。这个政策对于鼓励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而且还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素质,是一个比较有远见的措施。但是对于短期来说,这个效果并不会很明显,学习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当然,农民工的素质的提高还对培训单位和培训内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且提高培训补贴一方面提高了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培训人员,这对于培训质量的保证就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考核机制。措施三在整个实施环节中技术性要求较高而且较为复杂,因此其所需的财政负担也是比较高的。
综上所述,北京市2009年促进农民工就业的三个措施各有利弊,应该相互补充和相互配合。另外,这三个措施也充分发挥了财政支出的作用,也符合上述的财政支出的方向。但是,这些措施中也忽视了财政支出的第四大方向:为农民工提供信息资源。信息对于一个供求双方的市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财政支出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扩大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自己给农民工与企业双方创造一个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沟通,满足供求双方的需求。
在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公平中,财政支出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着当前较为严峻的农民工就业形势,作为政府应该要积极的采取各种手段,尤其是财政支出手段,充分了解农民工就业市场需求双方的需要,明确促进农民工就业的财政支出方向,从而使财政支出更有效率、更有效果。[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