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4年前的4月26日,一位从晋南浍河岸边走出的革命伟人,走过他人生的第95个春秋与世长辞。当我们在建党90周年之际,再次忆起这位老者时,仍然感动于他的生命曾经有过的激情燃烧,感动于他的博大胸怀和用一生追求真理的执著。彭真这个从山西成长起来的一代革命领袖,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和腥风血雨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这片热土上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为山西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露锋芒
1902年10月12日,彭真诞生在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垤上村一个从山东逃荒来的贫苦农民家庭,取名傅懋恭,小名“大篮子”。“大篮子”这个昵称还有些由来:彭真祖籍山东桓台,清光绪十四年前后,桓台连年遭灾,无法生存的农民只能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彭真的祖父带着家小,一双竹篮挑着儿女,一路逃荒来到山西。最终来到曲沃县侯马镇,他们先在镇南门外一处破庙中栖身,后来打听到垤上村有一些空窑洞久已无人居住,全家便来到了垤上,找到一眼已是绝户的破窑洞,稍加收拾,住了进去。后又在旁边新打了一眼窑洞,从此有了自己的家。彭真便在这里出生,此时,祖父刚刚去世,祖母感念祖父带全家逃荒的历史,为长孙取名“大篮子”。
彭真幼时家里生活异常艰苦,七八岁时他已学会纺线织布,年龄稍微大点,便随父傅维山、母魏桂枝下田劳动。在青黄不接时,“大篮子”一家只能上山打酸枣碾成面,或者是磨糠蒸馍馍果腹。
彭真的父亲勤劳、聪明、能干,给一户秀才地主扛长工。秀才地主常在劳动之余教他识字、学算。彭真幼年时,傅维山就把从地主那里学来的知识,一点一点地教给儿子。傅维山还经常给彭真讲戏中、小说中的故事,教他做人的道理。他为垤上村村民办事时,也常常带上彭真,让他明白事理,分清善恶。祖母傅张氏和父亲傅维山、母亲魏桂枝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彭真的成长,是彭真最早的启蒙老师。彭真从这时起就树立了“一个人要劳动,要学好不要学坏”的思想。
彭真懂事时,正处在辛亥革命前夜,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各地官员趁着征收赔款,巧立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晋南地区的农民忍无可忍,在绛县爆发了江湖会劫狱抢库、杀死官兵的义举;运城、浮山等地的哥老会发动了反清抗税斗争;浮山县万余农民闯入县衙迫使县令豁免煤税。彭真从群众对这些振奋人心的事件的口传议论中,渐渐懂得了面对官府、富人的残酷统治和欺压,劳动人民必须起来进行反抗。
在垤上村,颖悟超群的彭真度过了他农忙下地、农闲上学的少年时代。16岁时彭真考入侯马镇曲沃县立第二高等国民小学校。由于家贫,彭真没有住校,而是自带干粮,晚自习后回家。起初同学们看不起这个每天只吃干馍的学生,可过不久,由于学习优秀,不怕辛苦,胸有主见,彭真渐渐成为学生中的小领袖。
侯马从明代起就作为南北交通的驿站,五四运动的消息也很快通过报纸传到侯马。学校老师迅速将北京、太原、临汾等地学生的爱国行动讲给学生,抱有“铲除不平,匡扶正义”雄心壮志的彭真带头在校内宣讲,并在进步老师的支持下,组成宣传队,到侯马镇及周围村庄宣传。彭真被同学们推选为宣传队长。侯马镇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城镇,洋货特别是日货对当地产品冲击较大。彭真带领宣传队喊出“打倒列强”“振兴中华”“抵制日货”等爱国口号,烧毁日货宣传售货车,号召中国人不用洋货。宣传队还积极宣传禁烟、禁赌、禁缠足,对社会丑恶现象和落后的封建恶习给予严厉抨击。
那时受过五四新思潮影响的他已经有了心忧天下的志向,侯马已容不下他那颗心,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彭真决心继续求学。
走向革命
起初,父亲想让彭真先谋个能有稳定收入的职业,帮助支撑家庭。父子俩因此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这时,第二高等国民小学校的教师到家中一再劝说,认为凭着彭真的天赋、才气和品德,将来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应该支持这样的孩子继续求学。在这关键时刻,彭真的祖母拍了板,支持孙儿去太原继续上学。就这样,彭真揣着借来的7块银元,带着家中补丁最少的蓝印花被子只身来到太原,当时从侯马到太原还没有铁路,彭真在路上至少要走10天。
省立一中是山西省最早创办的一所官办中学,受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逐渐成为山西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早在1921年5月1日,这里就建立了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又创办了《平民周刊》,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对广大青年进行共产主义启蒙教育,省立一中成为太原乃至山西革命青年运动的中心。
山西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高君宇,就曾是省立一中的学生。彭真立志要在这里下苦功夫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然而入校不久,彭真就卷入一场震撼山西的驱逐反动校长魏日靖的斗争。之后,彭真参加了省立一中进步学生组织“青年学会”,开始接触《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经过青年学会的工作,彭真认识了高君宇。并在高君宇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彭真改变了专心读书的打算,开始步入了革命的道路。
彭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直接参与了筹建山西党组织的工作,是山西党组织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为了扩大党组织,他赴霍县、临汾发展党组织。在霍县指导成立了“新觉学社”,秘密介绍新文化,宣传新思想。当时,临汾是山西无政府主义者的大本营,一大批青年聚集在此宣传无政府主义。太原党组织派彭真到临汾攻克这个“堡垒”。彭真将他带去的书分发给这些信奉无政府主义的年轻人看,最终扭转了他们的看法。从此,临汾变成晋南共产主义的一个根据地,晋南很多地方党团组织都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当时阎锡山为弥补军费和财政不足,决定在全省城乡开征房屋估价税,其中包括牛棚、马圈、厕所等,按估价的9%抽税,不交者加倍处罚。这项税收严重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山西赋税高出各省3倍,激起了全省民怨。中共太原支部决定开展反对政府强征房税的斗争。在彭真的直接领导下,太原各校数百名学生和市民在文瀛湖集会,数千名大中学校学生到阎锡山督军府,高呼“废除苛捐,为民请愿”等口号。阎锡山被迫同意与学生代表商谈。彭真与潘恩溥等被推选为代表与阎锡山谈判。阎锡山不得不写下手令:“房屋估价契办法,着即取消。关于此项税款,如有收起者,立即退还,以昭公允。”反房税斗争在山西青年运动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在全省造成了极大的政治影响,鼓舞了全省人民的革命斗志。《中国青年》称赞这是“山西学生干政第一次”。
三晋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为直接领导和部署山西抗战,7月28日,刘少奇到达太原,8月初组成了中共中央北方局新的领导机关,彭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参与部署党在华北地区动员和发动群众的工作。他代表北方局在晋东南等地组建中共晋中特委,并指导中共冀豫晋省委的工作,部署开展游击战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对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太原失陷后,华北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开始处于主导地位。八路军以山西为中心,实施战略展开,依托恒山、太行山、吕梁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彭真是晋察冀根据地的主要领导者。1938年4月他担任晋察冀省委书记,11月又被任命为北方局晋察冀分局书记,协同聂荣臻指导晋察冀、平汉路及平津党的工作。他同聂荣臻一起,发展、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提出并实施了根据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武装建设以及土地、经济、劳动、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晋察冀边区“成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时期的1940年,彭真为巩固根据地,粉碎日军的“扫荡”,坚持敌后抗战,亲自调查研究,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共计20条,简称《双十纲领》。党中央报刊称誉《双十纲领》能够保证边区成为“全国最模范、最进步的民主抗日地区”。据薄一波回忆: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毛泽东向他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另一本是彭真的《晋察冀边区各项具体政策及党的建设经验》。由此足见,以彭真为主要领导人的晋察冀边区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赞赏和肯定。
之后,彭真留在中央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副校长。但是,他对山西革命的影响和作用,已永远深深地留驻在三晋大地上。
初露锋芒
1902年10月12日,彭真诞生在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垤上村一个从山东逃荒来的贫苦农民家庭,取名傅懋恭,小名“大篮子”。“大篮子”这个昵称还有些由来:彭真祖籍山东桓台,清光绪十四年前后,桓台连年遭灾,无法生存的农民只能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彭真的祖父带着家小,一双竹篮挑着儿女,一路逃荒来到山西。最终来到曲沃县侯马镇,他们先在镇南门外一处破庙中栖身,后来打听到垤上村有一些空窑洞久已无人居住,全家便来到了垤上,找到一眼已是绝户的破窑洞,稍加收拾,住了进去。后又在旁边新打了一眼窑洞,从此有了自己的家。彭真便在这里出生,此时,祖父刚刚去世,祖母感念祖父带全家逃荒的历史,为长孙取名“大篮子”。
彭真幼时家里生活异常艰苦,七八岁时他已学会纺线织布,年龄稍微大点,便随父傅维山、母魏桂枝下田劳动。在青黄不接时,“大篮子”一家只能上山打酸枣碾成面,或者是磨糠蒸馍馍果腹。
彭真的父亲勤劳、聪明、能干,给一户秀才地主扛长工。秀才地主常在劳动之余教他识字、学算。彭真幼年时,傅维山就把从地主那里学来的知识,一点一点地教给儿子。傅维山还经常给彭真讲戏中、小说中的故事,教他做人的道理。他为垤上村村民办事时,也常常带上彭真,让他明白事理,分清善恶。祖母傅张氏和父亲傅维山、母亲魏桂枝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彭真的成长,是彭真最早的启蒙老师。彭真从这时起就树立了“一个人要劳动,要学好不要学坏”的思想。
彭真懂事时,正处在辛亥革命前夜,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各地官员趁着征收赔款,巧立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晋南地区的农民忍无可忍,在绛县爆发了江湖会劫狱抢库、杀死官兵的义举;运城、浮山等地的哥老会发动了反清抗税斗争;浮山县万余农民闯入县衙迫使县令豁免煤税。彭真从群众对这些振奋人心的事件的口传议论中,渐渐懂得了面对官府、富人的残酷统治和欺压,劳动人民必须起来进行反抗。
在垤上村,颖悟超群的彭真度过了他农忙下地、农闲上学的少年时代。16岁时彭真考入侯马镇曲沃县立第二高等国民小学校。由于家贫,彭真没有住校,而是自带干粮,晚自习后回家。起初同学们看不起这个每天只吃干馍的学生,可过不久,由于学习优秀,不怕辛苦,胸有主见,彭真渐渐成为学生中的小领袖。
侯马从明代起就作为南北交通的驿站,五四运动的消息也很快通过报纸传到侯马。学校老师迅速将北京、太原、临汾等地学生的爱国行动讲给学生,抱有“铲除不平,匡扶正义”雄心壮志的彭真带头在校内宣讲,并在进步老师的支持下,组成宣传队,到侯马镇及周围村庄宣传。彭真被同学们推选为宣传队长。侯马镇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城镇,洋货特别是日货对当地产品冲击较大。彭真带领宣传队喊出“打倒列强”“振兴中华”“抵制日货”等爱国口号,烧毁日货宣传售货车,号召中国人不用洋货。宣传队还积极宣传禁烟、禁赌、禁缠足,对社会丑恶现象和落后的封建恶习给予严厉抨击。
那时受过五四新思潮影响的他已经有了心忧天下的志向,侯马已容不下他那颗心,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彭真决心继续求学。
走向革命
起初,父亲想让彭真先谋个能有稳定收入的职业,帮助支撑家庭。父子俩因此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这时,第二高等国民小学校的教师到家中一再劝说,认为凭着彭真的天赋、才气和品德,将来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应该支持这样的孩子继续求学。在这关键时刻,彭真的祖母拍了板,支持孙儿去太原继续上学。就这样,彭真揣着借来的7块银元,带着家中补丁最少的蓝印花被子只身来到太原,当时从侯马到太原还没有铁路,彭真在路上至少要走10天。
省立一中是山西省最早创办的一所官办中学,受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逐渐成为山西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早在1921年5月1日,这里就建立了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又创办了《平民周刊》,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对广大青年进行共产主义启蒙教育,省立一中成为太原乃至山西革命青年运动的中心。
山西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高君宇,就曾是省立一中的学生。彭真立志要在这里下苦功夫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然而入校不久,彭真就卷入一场震撼山西的驱逐反动校长魏日靖的斗争。之后,彭真参加了省立一中进步学生组织“青年学会”,开始接触《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经过青年学会的工作,彭真认识了高君宇。并在高君宇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彭真改变了专心读书的打算,开始步入了革命的道路。
彭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直接参与了筹建山西党组织的工作,是山西党组织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为了扩大党组织,他赴霍县、临汾发展党组织。在霍县指导成立了“新觉学社”,秘密介绍新文化,宣传新思想。当时,临汾是山西无政府主义者的大本营,一大批青年聚集在此宣传无政府主义。太原党组织派彭真到临汾攻克这个“堡垒”。彭真将他带去的书分发给这些信奉无政府主义的年轻人看,最终扭转了他们的看法。从此,临汾变成晋南共产主义的一个根据地,晋南很多地方党团组织都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当时阎锡山为弥补军费和财政不足,决定在全省城乡开征房屋估价税,其中包括牛棚、马圈、厕所等,按估价的9%抽税,不交者加倍处罚。这项税收严重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山西赋税高出各省3倍,激起了全省民怨。中共太原支部决定开展反对政府强征房税的斗争。在彭真的直接领导下,太原各校数百名学生和市民在文瀛湖集会,数千名大中学校学生到阎锡山督军府,高呼“废除苛捐,为民请愿”等口号。阎锡山被迫同意与学生代表商谈。彭真与潘恩溥等被推选为代表与阎锡山谈判。阎锡山不得不写下手令:“房屋估价契办法,着即取消。关于此项税款,如有收起者,立即退还,以昭公允。”反房税斗争在山西青年运动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在全省造成了极大的政治影响,鼓舞了全省人民的革命斗志。《中国青年》称赞这是“山西学生干政第一次”。
三晋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为直接领导和部署山西抗战,7月28日,刘少奇到达太原,8月初组成了中共中央北方局新的领导机关,彭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参与部署党在华北地区动员和发动群众的工作。他代表北方局在晋东南等地组建中共晋中特委,并指导中共冀豫晋省委的工作,部署开展游击战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对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太原失陷后,华北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开始处于主导地位。八路军以山西为中心,实施战略展开,依托恒山、太行山、吕梁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彭真是晋察冀根据地的主要领导者。1938年4月他担任晋察冀省委书记,11月又被任命为北方局晋察冀分局书记,协同聂荣臻指导晋察冀、平汉路及平津党的工作。他同聂荣臻一起,发展、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提出并实施了根据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武装建设以及土地、经济、劳动、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晋察冀边区“成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时期的1940年,彭真为巩固根据地,粉碎日军的“扫荡”,坚持敌后抗战,亲自调查研究,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共计20条,简称《双十纲领》。党中央报刊称誉《双十纲领》能够保证边区成为“全国最模范、最进步的民主抗日地区”。据薄一波回忆: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毛泽东向他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另一本是彭真的《晋察冀边区各项具体政策及党的建设经验》。由此足见,以彭真为主要领导人的晋察冀边区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赞赏和肯定。
之后,彭真留在中央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副校长。但是,他对山西革命的影响和作用,已永远深深地留驻在三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