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所在。因此,做好环境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从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入手,结合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分析了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应用;数据管理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确保环境管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举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准确反映出当地环境污染状况、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河流流域生态状况的主要手段,从而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 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所谓的生态环境监测其实就是生态监测和环境监测的集合体,它包含了生态与环境两个方面的监测内容。其中生态监测包含了生物监测、地球物理化学监测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监测技术。而环境监测是对所有对环境有危害物质的监测,它包含了噪音、振动、光、热等多种因素。总的来说,在具体工作中自会有正确的做好这两个方面的监测工作,才能更好、更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出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环境管理、污染控制以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2 生态环境监测现状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监督和信息服务的,但是由于当前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影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还存在着监测手段落后、监测数据准确度低以及监测能力不足的现象,严重影响着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2.1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缺乏动力
目前,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基本还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本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大锅饭式分配体系特征,大包大揽、形式主义等现象严重,使得相关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使命感,同时整个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还无危机感科研。虽然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已经得到了更改,但是监测部门的工作流程依然依旧如往,导致整个环境质量评估标准不全,结论不客观现象突出。其次,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因为对工作的不重视,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也较少,使得整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分析力度低、工作周期长且灵敏度不佳等现象突出。
2.2 生态环境监测队伍不稳定
环境保护部门作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它既是环境监测站的行政领导,又是主要的服务对象,这就决定了它不但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从属、支配人员,也是长期处于一线的操作人员。但是就这么一个部门,还面临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影响,使得大多工人员心存恐慌,导致工作无法静心开展,每天考虑以各种理由和方式脱离这个工作岗位,从事其他的工作,这就造成工作效率不高、监测结果准确度差等。可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又是一个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要求员工从熟悉岗位到能对监测结果做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准确的实现数据分析和处理,这都需要工作人员的长期积累和努力,而变动过快的工作岗位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监测水平。
2.3 工作人员少、任务量重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以目标责任制为基础进行的,是按照工作指令完成各项监测任务的工作流程。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这也要求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监测执法力度,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各种临时性、突变型问题。面对这种现象,监测工作人员若是还处于闷头苦干、只求数量而不求质量,那么必然会出现长期加班和劳累的现象,从而弱化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效率。
3 生态环境监测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制度
抬高市场门槛、强化管理制度是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确保监测结果准确性、科学性和公正性的前提。这种做法能有效的打破环保部门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垄断,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竞争优势。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监测机构的调整和优化,使环境监测机构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自负盈亏、自担责任、自我发展,摆脱行政干预。
3.2 加强监测人才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培养人才、提高队伍素质和保持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性措施。在监测能力中,人才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完成好艰巨的监测任务,进行工作创新,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3 规范内部质量体系,加强运行监督
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是监测管理的核心。监测站应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加强领导,明确岗位职责,制订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加强过程监督、过程控制,实行考核持证上岗。
4 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4.1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环境管理的基础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和基础手段,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水平。随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日趋法制化、定量化、科学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依靠科学的、有权威的监测数据实施各项环境执法管理,体现了环境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生态环境监测是制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
4.2 环境管理依靠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作为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技术仲裁,为环境管理决策、环境规划、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验收服务。具体表现在: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验收、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验收、排污收费、总量控制、环境状况公报、污染事故处理及污染纠纷仲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估、环保产品和环境标志的审定等方面,环境管理依靠生态环境监测提供真实、有权威性的监测数据。
4.3 生态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
生态环境监测要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的职能。一是要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结合自然环境和其他方面的情况,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发展变化规律,定期写出环境状况报告。二是要查清污染源,了解排污动态。三是加强监测统计分析工作,揭示出各种环境问题的本质,预测环境发展趋势。
结束语
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已度过了几十个年头,在这些时光中,通过我国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未来的生态环境监测中,工作人员要不断的进取和创新,使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不断提升壮大。
参考文献
[1]姜殿玉,张盛开,丁德文.N人非合作条件博弈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5(4).
[2]李志伟.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14(1).
[3]李南奎.环境监测管理作用及加强管理的几点建议[J].河南科技,2013(21).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应用;数据管理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确保环境管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举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准确反映出当地环境污染状况、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河流流域生态状况的主要手段,从而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 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所谓的生态环境监测其实就是生态监测和环境监测的集合体,它包含了生态与环境两个方面的监测内容。其中生态监测包含了生物监测、地球物理化学监测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监测技术。而环境监测是对所有对环境有危害物质的监测,它包含了噪音、振动、光、热等多种因素。总的来说,在具体工作中自会有正确的做好这两个方面的监测工作,才能更好、更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出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环境管理、污染控制以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2 生态环境监测现状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监督和信息服务的,但是由于当前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影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还存在着监测手段落后、监测数据准确度低以及监测能力不足的现象,严重影响着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2.1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缺乏动力
目前,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基本还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本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大锅饭式分配体系特征,大包大揽、形式主义等现象严重,使得相关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使命感,同时整个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还无危机感科研。虽然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已经得到了更改,但是监测部门的工作流程依然依旧如往,导致整个环境质量评估标准不全,结论不客观现象突出。其次,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因为对工作的不重视,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也较少,使得整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分析力度低、工作周期长且灵敏度不佳等现象突出。
2.2 生态环境监测队伍不稳定
环境保护部门作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它既是环境监测站的行政领导,又是主要的服务对象,这就决定了它不但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从属、支配人员,也是长期处于一线的操作人员。但是就这么一个部门,还面临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影响,使得大多工人员心存恐慌,导致工作无法静心开展,每天考虑以各种理由和方式脱离这个工作岗位,从事其他的工作,这就造成工作效率不高、监测结果准确度差等。可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又是一个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要求员工从熟悉岗位到能对监测结果做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准确的实现数据分析和处理,这都需要工作人员的长期积累和努力,而变动过快的工作岗位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监测水平。
2.3 工作人员少、任务量重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以目标责任制为基础进行的,是按照工作指令完成各项监测任务的工作流程。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这也要求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监测执法力度,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各种临时性、突变型问题。面对这种现象,监测工作人员若是还处于闷头苦干、只求数量而不求质量,那么必然会出现长期加班和劳累的现象,从而弱化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效率。
3 生态环境监测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制度
抬高市场门槛、强化管理制度是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确保监测结果准确性、科学性和公正性的前提。这种做法能有效的打破环保部门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垄断,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竞争优势。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监测机构的调整和优化,使环境监测机构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自负盈亏、自担责任、自我发展,摆脱行政干预。
3.2 加强监测人才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培养人才、提高队伍素质和保持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性措施。在监测能力中,人才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完成好艰巨的监测任务,进行工作创新,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3 规范内部质量体系,加强运行监督
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是监测管理的核心。监测站应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加强领导,明确岗位职责,制订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加强过程监督、过程控制,实行考核持证上岗。
4 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4.1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环境管理的基础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和基础手段,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水平。随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日趋法制化、定量化、科学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依靠科学的、有权威的监测数据实施各项环境执法管理,体现了环境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生态环境监测是制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
4.2 环境管理依靠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作为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技术仲裁,为环境管理决策、环境规划、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验收服务。具体表现在: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验收、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验收、排污收费、总量控制、环境状况公报、污染事故处理及污染纠纷仲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估、环保产品和环境标志的审定等方面,环境管理依靠生态环境监测提供真实、有权威性的监测数据。
4.3 生态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
生态环境监测要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的职能。一是要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结合自然环境和其他方面的情况,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发展变化规律,定期写出环境状况报告。二是要查清污染源,了解排污动态。三是加强监测统计分析工作,揭示出各种环境问题的本质,预测环境发展趋势。
结束语
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已度过了几十个年头,在这些时光中,通过我国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未来的生态环境监测中,工作人员要不断的进取和创新,使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不断提升壮大。
参考文献
[1]姜殿玉,张盛开,丁德文.N人非合作条件博弈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5(4).
[2]李志伟.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14(1).
[3]李南奎.环境监测管理作用及加强管理的几点建议[J].河南科技,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