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走进一个地方,必然就走进了那个地方的人文和自然。因为脚所至之处和眼所望之处,必然会对游人的心灵有所感悟或震憾。
眼晴的扫描,双脚的行走,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心灵对某个地方的探望、追寻、把玩或感知。
徐霞客的游走,所到之处,都给那个地方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沉淀的历史印痕。譬如大理的鸡足山,就有他四百年前的夜宿。这使得鸡足山更有厚重的历史感。
鄙人虽一介草民,远不及徐霞客,但所到略略无几的地方,也会有自己独特的心灵发现和思索。
行走是心灵放松的一种愉悦方式。
去红河,一直在心里盘算,也有几回在梦中抵达,但都未能真实所见。或许,要想抵达某个地方,是需要一個人的坚定信心和最佳时机的。
2017年元旦,陪同事兼好友去红河省亲,才得以真正踏入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从句町故地(广南)出发,一路向西南,过开远,抵达红河州府蒙自;再从红河大道,穿越山洞,到达锡都个旧。徜徉于红河州蒙(自)个(旧)开(远)之滇南中心城市的红土之上,遇见每个自然的或人文的景观,是鄙人几世情缘的修炼。
2
蒙自位于滇南,拥有宽广而平坦的坝子,系云南六个大坝之一。空旷而开阔的大坝。注定给红河人一种宽广的胸怀和辽远的视野;也注定成为历史上兵家或官方的重镇;更注定它会在历史的重要时期扮演浓墨重彩的角色。
霸气而笔直的红河大道,让那些长期生活在逼仄峡谷地带的人们心中生出无限的羡慕,如此平坦宽阔的大道,在云南,可能也只有红河才有。或许,这是红河人天生霸气的一种表现!
红河州委、政府前的一千多亩绿色森林广场,更显现出红河州决策人的大气——能让全州十三县、市都拥有自己的一片绿化空间,且整体形成一座绿色氧吧的森林公园。这是蒙自市民健身、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市民修身、养性的福气。
呼吸着绿色氧吧的清新空气,氤氲着天空中的云蒸霞蔚。这是一个心旷神怡的地方。
东南方与西北方的山顶上,一排排旋转着的风轮,呈斜对形式,在风力的推动下,巨大的风轮扇叶屹立在山顶上匀称地转动,旋转着春夏秋冬,旋转着风风火火。给静穆的大山以动感,给转动的扇叶以巍峨。风力发电的清洁能源光明了千万家。
一个坝子,一座古老而焕发生机的城。
3
行走在蒙自的土地上,无限的惬意在心中流淌——
城郊的万亩石榴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想象出夏天齐刷刷的火红的石榴花,点亮了无数红河老百姓红红火火的生活。
翠绿的千亩枇杷园,给整个平缓的坝子涌动着无限的生机。黄澄澄的枇杷挂满了树枝,翠绿中透出金黄,仿佛一串串黄色的佛珠缀挂在菩提树上。润肺的枇杷汁甜透了无数人的味蕾。
一桩桩低矮的葡萄园架,似乎看到了夏、秋季挂满无数晶莹剔透的翡翠玛瑙。徜徉于其间,仿佛走进了纵横交错的排兵布阵图中。若是夏天到来,那一串串水晶般令人陶醉的葡萄挂满架上,那份清爽让你心里舒服极了。
倘若你漫步在蒙自城里,各种琳琅满目的美食定会让你目不暇接:
那种已享有300多年盛誉的蒙自年糕,是红河一种传统的名特食品。不仅具有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而且是一件件饮食精品艺术。你看那年糕,表面光滑,晶莹油润,品质细腻,味香清甜,柔韧润酥,入口舒适。放入口中的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如果你走进某个农家乐,当地的“土八碗” 则会让你垂涎三尺。哪八大碗呢?一个个土气的名字,让你觉得实惠又营养:扣肉、扣鸡、凉拌鸡、蹄花青笋、生爆油炸肉、扣蛋卷、粉蒸肉、三丝炒面,每一个大海碗里,上面盖满肉类,下面藏了各种蔬菜,其实,就是八个荤菜下面有八种素菜。可谓荤素搭配合理的营养膳菜。它是集耙、烂、淡、烫于一身的红河名菜,是一种居家或宴请的功夫菜肴。
当然,来到红河,最最著名的饮食还是那名震全省或全国的蒙自“过桥米线”。若你来到蒙自,不去吃一碗“过桥米线”,那就等于你白白地来了一趟红河。蒙自号称“中国过桥米线之乡”,那是有历史典故的:蒙自的南湖,是云南著名风味小吃“过桥米线”的发祥地。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勤奋的读书人,在南湖的瀛洲亭内租借一间小屋苦修诗书,准备应试科考。他美丽善良的娘子心疼丈夫,每天千方百计做出各种美味可口的饭菜准时送给丈夫。可是,从家到南湖路途较远,每次送到时,饭菜早已冷却。他的娘子内心很歉疚。某日,她特意熬制了一碗浓浓的鸡汤,肥腻的鸡油盖在汤面上,再带上一碗又白又细又软的米线,送去给丈夫补身子。她从家提着篮子出发,走了很久才来到南湖湖堤的石桥上。她歇了下来,像往常一样坐在桥栏上喘口气。她远远地望着瀛洲亭,想象着丈夫昼夜苦读的情形,又担心他不能按时吃上饭,便忍住腿脚酸疼,挎上提篮,跨过石桥,走过长长的湖堤,来到瀛洲亭。读书人高兴地接过娘子手中的提篮,揭开盖子一看,一碗油汪汪、黄澄澄的鸡汤热得烫手,他连忙把米线和娘子精心制作的各种小菜倒进鸡汤中。这样,一碗热气腾腾、浓香扑鼻的鸡汤米线就在他面前。读书人兴高采烈地吃起来,一面汗流满面,一面连声夸奖娘子做的鸡汤米线味道鲜美。“过桥米线”的故事,就是一段甜蜜恩爱、同甘共苦的患难夫妻的故事。享受着“过桥米线”美味的同时,更能在心中想象出那对才子佳人患难与共的美丽爱情。
4
陆令寿在其《去旅行》中说:“旅行是灵魂的自我放逐,是心灵之于自然的守望或回归。”
我想,行走其实是一种“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地。“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在红河的红土地上徜徉,每到一处人文的、自然的胜景,就是每个自然或人文所蕴含的某种精神与游者的心灵所发生的碰撞,并激发游者内心深处某根隐密的琴弦。
来到蒙自,南湖是肯定要去蹓跶一趟的,不仅是因为它有旖旎风景,更是因为它有深厚的人文和传说: 南湖坐落于蒙自市中心,因位于蒙自巿文澜镇南部而得名“南湖”,是一个拥有总面积41万平方米的湖塘。它是市民休闲、娱乐、赏景的最佳去所。起初,它只是一个雨水汇积而成的草湖或草陂。
据传,南湖兴起于明代,由沼泽草湖开辟成为堰塘,且在湖中垒堆了3座山丘,分别取名为蓬莱、方丈和瀛洲岛,此湖后来遂成为文人、雅士会聚之地,在湖岛上吟诗作赋,赏月抚琴,苦修诗文,考取功名,也称为书生的学海之所。
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因蒙自地势南高北低,天旱缺水,为解决人们的生活饮水问题,遂凿渠引来城东法果、落龙等地的四股泉水注入南湖,俗称“四水潆祥”。在城南筑堤数里,一汪湖水,浩浩淼淼,烟雨旖旎,微波涟漪,成赤地泽国,“如长虹卧波,望之令人心志豁然。”从此便形成了烟波浩淼的南湖。湖中心的那座雄伟壮观的瀛洲亭,便是文人、雅士、学子的会聚佳所。“十顷平湖堤柳合,一庭清景藕花香。”,“亭复仙沪瀛,又见杏树成林,藻芹在浮;澜回学海,依然荷花世界,杨柳楼台。”好个瑰丽迷人、亭台楼阁、书香袭人的南湖胜景!
南湖“过桥米线”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和书生寒窗苦读的励志传奇,激励着无数的蒙自后生。
清末,法、英等八国帝国主义联军对我国进行侵略,辟蒙自为商埠,在南湖东面设立了领事馆、海关、酒店、教堂、洋行等机关。1899年,英雄的蒙自各族人民以瀛洲亭为指挥点,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外来的帝国主义联军进行自觉抵制与反抗,火烧他们的洋行,武装突袭海关,破坏他们的领事馆,给予了他们以沉重的打击。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迁至云南,其文法学院设在滇南重镇蒙自。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学者均在蒙自任教。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在蒙自的校舍,包括了蒙自租界址的蒙自海关,法国临时署和哥胪士洋行及武庙街上周柏斋的住宅“颐楼”等处,它们均在南湖的东北面。校内古榕成荫,典雅幽静。南湖静谧、风光旖旎的环境,为朱自清、闻一多等师生们学习、游览和追求真理提供了最佳处所。
1961年,红河州委、政府为了纪念和缅怀为革命而牺牲的中共云南省地下党杜涛、李鑫、吴澄等领导同志及其他革命先烈,在南湖中部兴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成为红河州大、中、小学生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湖中的石拱桥、凤凰岛、竹子岛、碧桃岛等景点,是南湖公园中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胜景。畅游其间,会令你心旷神怡,心有感悟或感化。
亭台楼阁,曲桥通幽,绿树碧水,游舫摆渡,歌舞蹁跹,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南湖公园的立体图。人在湖中游,湖在人心居。
同乡作家袁道一说: “所谓游山玩水,外为形而下获得身之健,内为形而上取得心之悦。”在南湖公园中徜徉,身、心俱得以放松愉悦,且感知一口有历史底蕴的湖塘,深知蒙自人文深厚的渊源,这或许是身体行走与心灵发现的最大收获。
毛眉在《异乡与原乡》中说: “异乡人踉跄而褴褛地流浪在路上,是因为路上有光,光在路上。在有光的路上,我流浪在自己的内心,向着远方日夜兼程。”我想固执地说:“行走是一種自我内心放纵的流浪。”
5
有人说: “要记住一个城市,就要让它渗入你记忆的最深处,你就得真正走进它,在它的幽微处、纵深处去寻觅那些如血脉般真切的印记。”
我以为,在蒙自城的行走,最能找到红河血脉和民族基因的地方,唯红河州博物馆了。
红河州博物馆位于州委、政府广场的东侧,是一座陈列物齐全、功能设施完善、拥有三层建筑的现代化博物馆,建筑总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
博物馆外的红河宝鼎,静穆地矗立在馆前。三脚宝鼎呈古铜色,古典端庄,有帝王气派,是红河土司的权力象征。三脚宝鼎下方的底座上,篆刻有“红河宝鼎” 四个字,庄严中显示权威,肃穆里透出渊源。馆内还有一个四脚的“千秋宝鼎”,气派与这个差不多,都是高贵与权威的象征。红河宝鼎之所以矗立于馆前,我以为,它不仅是体现红河精神的一种象征,更可能也是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走进博物馆内,有几样陈列品久久地萦绕于脑海中:底层的生产生活工具展览中,有一匹马驮石磨转盘的陈列品,让游者看到了红河人祖先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二楼民俗风情园的展览中,有一幅哈尼族老爹头戴黑纱巾、打赤脚、手握水烟筒坐在哈尼族房前的一棵榕树下吸烟的情景图及一列哈尼族女式服饰展览图,让游客从心里上对哈尼族的神秘充满了向往和想象;庄重典雅的古纳楼司署,或许是红河古时土皇帝的皇宫,富丽堂皇,气派轩昂,让你想象出那时土司土皇帝的煊赫一时;建水碗窑村古窑遗址图及建水紫陶窑图,则让你想象出西南边陲建水碗陶手艺的鼎盛;三楼近现代文明展厅中,更多的是展示了红河作为19世纪末滇南的开放口岸中的前沿,英雄的红河人民与帝国主义作斗争的胜利成果,如滇越铁路上的第一列米轨火车,第一发子弹及炮弹等,都能反映出红河各族人民英勇保国卫家的精神。
走进红河州博物馆,你就走进了红河州浓缩的历史;走进红河州博物馆,你就走进了红河州各族人民祖祖辈辈真实生活的微情景;走进红河州博物馆,你就走进了红河州各族人民的民俗风情园;走进红河州博物馆,你就走进了红河州各族人民生存发展的演绎进程;走进红河州博物馆,你就了解到红河州各民族人民祖祖辈辈真实的生产生活方式。
6
身体在山水间穿行,心灵却需要在思想的世界里舞蹈。
在红河的红土地上行走,脚步每至一处,眼睛和心灵是发现自然胜景背后隐藏思想的两个探秘器。
走进蒙自与个旧市搭界的大屯镇上的大屯海,是同事兼好友的爱人在大屯镇上工作的缘故。同事省亲后,邀约来到大屯镇南面的大屯海上观光。
大屯海位于个旧市的大屯镇与蒙自市的雨过铺镇之间,水域总面积12.4平方千米,蓄水量高达5520万立方,平均水深4.5米。
倚于大屯镇南面的大屯海的海岸上,海上宽阔的水面,烟波浩淼,雾霭迷漫,水汽升腾,风光旑旎。星星点点的渔船在海面上穿梭,一小群一小群白色的鸥鸟在海面上掠过。海风轻拂海面,水波荡漾,渔船飘逸。“远山成粉黛,海上波连波。”三五岛屿屹立于海中央,葱茏的树影倒映于海面上,碧波与岛屿构成一道迤逦的海面风光。蓝天上,几朵白云在悠悠地变幻。真是“翘首相望烟水阔,唯见浮云踽踽行”。 大屯海其实只是一个非常大的湖泊。古时,由于身居大山里的云南人很少有人见过大海,因此,他们都把大的湖泊称之为海,像云南比较著名的长桥海、阳宗海及洱海,其实都是湖泊。因为它们水域宽广,一望无际,给人感觉就像亲临大海。据个旧市地方志书载:大屯海属岩溶湖泊地貌,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喜山运动,是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积湖泊。水位终年保持平稳,没有洪涝现象。大屯海除灌溉周围的良田外,还承担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又据个旧地方志书记载,大屯海在近现代历史上,曾经是个旧重要的经济运输通道。大屯海与蒙自境内的长桥海相连,滇越铁路通车后,由铁路运往个旧的物资到达蒙自碧色寨火车站后,就由牛车搬运至长桥海边,装船转运到大屯海抵达大屯,物资上岸后再由马帮经白沙冲古驿道驮运到个旧老厂、松矿、卡房等矿山。运输的物资主要是煤炭、粮食、木材、布匹、盐、纸等生活用品,同样,个旧的一部分锡也由马帮驮运到大屯海边装船,从“海上”运抵碧色寨车站上火车出口。
大屯海中央岛屿上有一座建于清光绪13年(公元1887年)的龙王阁。龙王阁共两层,一楼为四方造型,墙体全部用细琢石头镶砌,以防海水渗透;二楼为六角型,用木头支架,石砌墙面,尖顶翘檐。龙王阁四面临水,在茫茫的海水中,顯得格外耀眼。尤其是在清晨,透过海面上薄纱晨雾,朝海中央的龙王阁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座海市蜃楼。游人登临它,须泛舟摆渡。登上楼阁,推窗眺望,四周波光粼粼,海风扑面,其空旷辽阔的气象顿然于胸,仿佛自己做了一回威风凛凛的龙王。
当地一老翁告知,大屯海龙王阁里每年要举行3次庙会,且作为当地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一直遗留下来。每年春节的“观音会”,祈求世间无灾无难,吉祥平安;农历二月二日的“龙抬头会”,祭祀天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五月端午节的“放生会”,老百姓将在市场上买的和自家养的鱼、虾等与棕子一起投进大屯海中,希望海里年年有鱼,人们户户粮食满仓。每次庙会当天,龙王阁热闹非凡,上百只帆船从四面八方驶向龙王阁。人们在阁内敲锣打鼓,表演各种民俗民间文艺节目,演奏蒙自古老的洞经音乐,唱着,舞着,直到深夜。无数支跳动的火把在龙王阁的海面上飞舞着,成为一种壮丽的海上夜景。
同乡作家袁道一在其《白水溪行》中说:“一滴水能走多远,只有在江河湖海里才能走远。一个人能走多远,只有心怀慈悲和善良才能走远。”我以为,大屯海就是一个纳德、纳善、纳慈悲的湖泊。
7
我们行走在大地上,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对物质的世界有所期盼。
“我们走过山,走过水,不过是借此走过我们的生命;我们望着天,望着地,不过是借此定位我们自己。”
我们在一个地方行走,就是让我们的生命去与那个地方的自然和人文去融和,并能从中汲取生命的思想营养或精神营养。
在红河的红土地上徜徉,望山,可以惦念乡愁;俯水,可以体味乡思;走进城市,可以感知文明。
我们在仰山与俯水间,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一个地方文明的进程,感受一个地方各民族人民的生存方式及习俗。
红河这片神奇的土地,是一片古老而多民族融合的、具有红河特有的精神特质的土地。它从远古走向未来,从蛮荒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足。
如今,红河正以崭新的姿态雄踞滇南,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以宽阔的视野和胸怀面向东南亚,努力形成以个旧——蒙自——开远为中心的滇南城市群,打造一个富有生机的“滇南——东南亚”经济圈。这是红河迎来的又一大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作家李建臣在《故乡的河》一文中说:“物质世界再富有也会消失,再华丽也会腐烂。只有精神财富,才会汇入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在汹涌澎湃中闪现,长流天地间。”我想,红河的精神文明才是红河永久的财富,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发图强的红河人勇往向前。
走进一个地方,必然就走进了那个地方的人文和自然。因为脚所至之处和眼所望之处,必然会对游人的心灵有所感悟或震憾。
眼晴的扫描,双脚的行走,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心灵对某个地方的探望、追寻、把玩或感知。
徐霞客的游走,所到之处,都给那个地方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沉淀的历史印痕。譬如大理的鸡足山,就有他四百年前的夜宿。这使得鸡足山更有厚重的历史感。
鄙人虽一介草民,远不及徐霞客,但所到略略无几的地方,也会有自己独特的心灵发现和思索。
行走是心灵放松的一种愉悦方式。
去红河,一直在心里盘算,也有几回在梦中抵达,但都未能真实所见。或许,要想抵达某个地方,是需要一個人的坚定信心和最佳时机的。
2017年元旦,陪同事兼好友去红河省亲,才得以真正踏入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从句町故地(广南)出发,一路向西南,过开远,抵达红河州府蒙自;再从红河大道,穿越山洞,到达锡都个旧。徜徉于红河州蒙(自)个(旧)开(远)之滇南中心城市的红土之上,遇见每个自然的或人文的景观,是鄙人几世情缘的修炼。
2
蒙自位于滇南,拥有宽广而平坦的坝子,系云南六个大坝之一。空旷而开阔的大坝。注定给红河人一种宽广的胸怀和辽远的视野;也注定成为历史上兵家或官方的重镇;更注定它会在历史的重要时期扮演浓墨重彩的角色。
霸气而笔直的红河大道,让那些长期生活在逼仄峡谷地带的人们心中生出无限的羡慕,如此平坦宽阔的大道,在云南,可能也只有红河才有。或许,这是红河人天生霸气的一种表现!
红河州委、政府前的一千多亩绿色森林广场,更显现出红河州决策人的大气——能让全州十三县、市都拥有自己的一片绿化空间,且整体形成一座绿色氧吧的森林公园。这是蒙自市民健身、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市民修身、养性的福气。
呼吸着绿色氧吧的清新空气,氤氲着天空中的云蒸霞蔚。这是一个心旷神怡的地方。
东南方与西北方的山顶上,一排排旋转着的风轮,呈斜对形式,在风力的推动下,巨大的风轮扇叶屹立在山顶上匀称地转动,旋转着春夏秋冬,旋转着风风火火。给静穆的大山以动感,给转动的扇叶以巍峨。风力发电的清洁能源光明了千万家。
一个坝子,一座古老而焕发生机的城。
3
行走在蒙自的土地上,无限的惬意在心中流淌——
城郊的万亩石榴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想象出夏天齐刷刷的火红的石榴花,点亮了无数红河老百姓红红火火的生活。
翠绿的千亩枇杷园,给整个平缓的坝子涌动着无限的生机。黄澄澄的枇杷挂满了树枝,翠绿中透出金黄,仿佛一串串黄色的佛珠缀挂在菩提树上。润肺的枇杷汁甜透了无数人的味蕾。
一桩桩低矮的葡萄园架,似乎看到了夏、秋季挂满无数晶莹剔透的翡翠玛瑙。徜徉于其间,仿佛走进了纵横交错的排兵布阵图中。若是夏天到来,那一串串水晶般令人陶醉的葡萄挂满架上,那份清爽让你心里舒服极了。
倘若你漫步在蒙自城里,各种琳琅满目的美食定会让你目不暇接:
那种已享有300多年盛誉的蒙自年糕,是红河一种传统的名特食品。不仅具有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而且是一件件饮食精品艺术。你看那年糕,表面光滑,晶莹油润,品质细腻,味香清甜,柔韧润酥,入口舒适。放入口中的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如果你走进某个农家乐,当地的“土八碗” 则会让你垂涎三尺。哪八大碗呢?一个个土气的名字,让你觉得实惠又营养:扣肉、扣鸡、凉拌鸡、蹄花青笋、生爆油炸肉、扣蛋卷、粉蒸肉、三丝炒面,每一个大海碗里,上面盖满肉类,下面藏了各种蔬菜,其实,就是八个荤菜下面有八种素菜。可谓荤素搭配合理的营养膳菜。它是集耙、烂、淡、烫于一身的红河名菜,是一种居家或宴请的功夫菜肴。
当然,来到红河,最最著名的饮食还是那名震全省或全国的蒙自“过桥米线”。若你来到蒙自,不去吃一碗“过桥米线”,那就等于你白白地来了一趟红河。蒙自号称“中国过桥米线之乡”,那是有历史典故的:蒙自的南湖,是云南著名风味小吃“过桥米线”的发祥地。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勤奋的读书人,在南湖的瀛洲亭内租借一间小屋苦修诗书,准备应试科考。他美丽善良的娘子心疼丈夫,每天千方百计做出各种美味可口的饭菜准时送给丈夫。可是,从家到南湖路途较远,每次送到时,饭菜早已冷却。他的娘子内心很歉疚。某日,她特意熬制了一碗浓浓的鸡汤,肥腻的鸡油盖在汤面上,再带上一碗又白又细又软的米线,送去给丈夫补身子。她从家提着篮子出发,走了很久才来到南湖湖堤的石桥上。她歇了下来,像往常一样坐在桥栏上喘口气。她远远地望着瀛洲亭,想象着丈夫昼夜苦读的情形,又担心他不能按时吃上饭,便忍住腿脚酸疼,挎上提篮,跨过石桥,走过长长的湖堤,来到瀛洲亭。读书人高兴地接过娘子手中的提篮,揭开盖子一看,一碗油汪汪、黄澄澄的鸡汤热得烫手,他连忙把米线和娘子精心制作的各种小菜倒进鸡汤中。这样,一碗热气腾腾、浓香扑鼻的鸡汤米线就在他面前。读书人兴高采烈地吃起来,一面汗流满面,一面连声夸奖娘子做的鸡汤米线味道鲜美。“过桥米线”的故事,就是一段甜蜜恩爱、同甘共苦的患难夫妻的故事。享受着“过桥米线”美味的同时,更能在心中想象出那对才子佳人患难与共的美丽爱情。
4
陆令寿在其《去旅行》中说:“旅行是灵魂的自我放逐,是心灵之于自然的守望或回归。”
我想,行走其实是一种“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地。“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在红河的红土地上徜徉,每到一处人文的、自然的胜景,就是每个自然或人文所蕴含的某种精神与游者的心灵所发生的碰撞,并激发游者内心深处某根隐密的琴弦。
来到蒙自,南湖是肯定要去蹓跶一趟的,不仅是因为它有旖旎风景,更是因为它有深厚的人文和传说: 南湖坐落于蒙自市中心,因位于蒙自巿文澜镇南部而得名“南湖”,是一个拥有总面积41万平方米的湖塘。它是市民休闲、娱乐、赏景的最佳去所。起初,它只是一个雨水汇积而成的草湖或草陂。
据传,南湖兴起于明代,由沼泽草湖开辟成为堰塘,且在湖中垒堆了3座山丘,分别取名为蓬莱、方丈和瀛洲岛,此湖后来遂成为文人、雅士会聚之地,在湖岛上吟诗作赋,赏月抚琴,苦修诗文,考取功名,也称为书生的学海之所。
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因蒙自地势南高北低,天旱缺水,为解决人们的生活饮水问题,遂凿渠引来城东法果、落龙等地的四股泉水注入南湖,俗称“四水潆祥”。在城南筑堤数里,一汪湖水,浩浩淼淼,烟雨旖旎,微波涟漪,成赤地泽国,“如长虹卧波,望之令人心志豁然。”从此便形成了烟波浩淼的南湖。湖中心的那座雄伟壮观的瀛洲亭,便是文人、雅士、学子的会聚佳所。“十顷平湖堤柳合,一庭清景藕花香。”,“亭复仙沪瀛,又见杏树成林,藻芹在浮;澜回学海,依然荷花世界,杨柳楼台。”好个瑰丽迷人、亭台楼阁、书香袭人的南湖胜景!
南湖“过桥米线”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和书生寒窗苦读的励志传奇,激励着无数的蒙自后生。
清末,法、英等八国帝国主义联军对我国进行侵略,辟蒙自为商埠,在南湖东面设立了领事馆、海关、酒店、教堂、洋行等机关。1899年,英雄的蒙自各族人民以瀛洲亭为指挥点,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外来的帝国主义联军进行自觉抵制与反抗,火烧他们的洋行,武装突袭海关,破坏他们的领事馆,给予了他们以沉重的打击。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迁至云南,其文法学院设在滇南重镇蒙自。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学者均在蒙自任教。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在蒙自的校舍,包括了蒙自租界址的蒙自海关,法国临时署和哥胪士洋行及武庙街上周柏斋的住宅“颐楼”等处,它们均在南湖的东北面。校内古榕成荫,典雅幽静。南湖静谧、风光旖旎的环境,为朱自清、闻一多等师生们学习、游览和追求真理提供了最佳处所。
1961年,红河州委、政府为了纪念和缅怀为革命而牺牲的中共云南省地下党杜涛、李鑫、吴澄等领导同志及其他革命先烈,在南湖中部兴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成为红河州大、中、小学生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湖中的石拱桥、凤凰岛、竹子岛、碧桃岛等景点,是南湖公园中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胜景。畅游其间,会令你心旷神怡,心有感悟或感化。
亭台楼阁,曲桥通幽,绿树碧水,游舫摆渡,歌舞蹁跹,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南湖公园的立体图。人在湖中游,湖在人心居。
同乡作家袁道一说: “所谓游山玩水,外为形而下获得身之健,内为形而上取得心之悦。”在南湖公园中徜徉,身、心俱得以放松愉悦,且感知一口有历史底蕴的湖塘,深知蒙自人文深厚的渊源,这或许是身体行走与心灵发现的最大收获。
毛眉在《异乡与原乡》中说: “异乡人踉跄而褴褛地流浪在路上,是因为路上有光,光在路上。在有光的路上,我流浪在自己的内心,向着远方日夜兼程。”我想固执地说:“行走是一種自我内心放纵的流浪。”
5
有人说: “要记住一个城市,就要让它渗入你记忆的最深处,你就得真正走进它,在它的幽微处、纵深处去寻觅那些如血脉般真切的印记。”
我以为,在蒙自城的行走,最能找到红河血脉和民族基因的地方,唯红河州博物馆了。
红河州博物馆位于州委、政府广场的东侧,是一座陈列物齐全、功能设施完善、拥有三层建筑的现代化博物馆,建筑总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
博物馆外的红河宝鼎,静穆地矗立在馆前。三脚宝鼎呈古铜色,古典端庄,有帝王气派,是红河土司的权力象征。三脚宝鼎下方的底座上,篆刻有“红河宝鼎” 四个字,庄严中显示权威,肃穆里透出渊源。馆内还有一个四脚的“千秋宝鼎”,气派与这个差不多,都是高贵与权威的象征。红河宝鼎之所以矗立于馆前,我以为,它不仅是体现红河精神的一种象征,更可能也是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走进博物馆内,有几样陈列品久久地萦绕于脑海中:底层的生产生活工具展览中,有一匹马驮石磨转盘的陈列品,让游者看到了红河人祖先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二楼民俗风情园的展览中,有一幅哈尼族老爹头戴黑纱巾、打赤脚、手握水烟筒坐在哈尼族房前的一棵榕树下吸烟的情景图及一列哈尼族女式服饰展览图,让游客从心里上对哈尼族的神秘充满了向往和想象;庄重典雅的古纳楼司署,或许是红河古时土皇帝的皇宫,富丽堂皇,气派轩昂,让你想象出那时土司土皇帝的煊赫一时;建水碗窑村古窑遗址图及建水紫陶窑图,则让你想象出西南边陲建水碗陶手艺的鼎盛;三楼近现代文明展厅中,更多的是展示了红河作为19世纪末滇南的开放口岸中的前沿,英雄的红河人民与帝国主义作斗争的胜利成果,如滇越铁路上的第一列米轨火车,第一发子弹及炮弹等,都能反映出红河各族人民英勇保国卫家的精神。
走进红河州博物馆,你就走进了红河州浓缩的历史;走进红河州博物馆,你就走进了红河州各族人民祖祖辈辈真实生活的微情景;走进红河州博物馆,你就走进了红河州各族人民的民俗风情园;走进红河州博物馆,你就走进了红河州各族人民生存发展的演绎进程;走进红河州博物馆,你就了解到红河州各民族人民祖祖辈辈真实的生产生活方式。
6
身体在山水间穿行,心灵却需要在思想的世界里舞蹈。
在红河的红土地上行走,脚步每至一处,眼睛和心灵是发现自然胜景背后隐藏思想的两个探秘器。
走进蒙自与个旧市搭界的大屯镇上的大屯海,是同事兼好友的爱人在大屯镇上工作的缘故。同事省亲后,邀约来到大屯镇南面的大屯海上观光。
大屯海位于个旧市的大屯镇与蒙自市的雨过铺镇之间,水域总面积12.4平方千米,蓄水量高达5520万立方,平均水深4.5米。
倚于大屯镇南面的大屯海的海岸上,海上宽阔的水面,烟波浩淼,雾霭迷漫,水汽升腾,风光旑旎。星星点点的渔船在海面上穿梭,一小群一小群白色的鸥鸟在海面上掠过。海风轻拂海面,水波荡漾,渔船飘逸。“远山成粉黛,海上波连波。”三五岛屿屹立于海中央,葱茏的树影倒映于海面上,碧波与岛屿构成一道迤逦的海面风光。蓝天上,几朵白云在悠悠地变幻。真是“翘首相望烟水阔,唯见浮云踽踽行”。 大屯海其实只是一个非常大的湖泊。古时,由于身居大山里的云南人很少有人见过大海,因此,他们都把大的湖泊称之为海,像云南比较著名的长桥海、阳宗海及洱海,其实都是湖泊。因为它们水域宽广,一望无际,给人感觉就像亲临大海。据个旧市地方志书载:大屯海属岩溶湖泊地貌,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喜山运动,是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积湖泊。水位终年保持平稳,没有洪涝现象。大屯海除灌溉周围的良田外,还承担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又据个旧地方志书记载,大屯海在近现代历史上,曾经是个旧重要的经济运输通道。大屯海与蒙自境内的长桥海相连,滇越铁路通车后,由铁路运往个旧的物资到达蒙自碧色寨火车站后,就由牛车搬运至长桥海边,装船转运到大屯海抵达大屯,物资上岸后再由马帮经白沙冲古驿道驮运到个旧老厂、松矿、卡房等矿山。运输的物资主要是煤炭、粮食、木材、布匹、盐、纸等生活用品,同样,个旧的一部分锡也由马帮驮运到大屯海边装船,从“海上”运抵碧色寨车站上火车出口。
大屯海中央岛屿上有一座建于清光绪13年(公元1887年)的龙王阁。龙王阁共两层,一楼为四方造型,墙体全部用细琢石头镶砌,以防海水渗透;二楼为六角型,用木头支架,石砌墙面,尖顶翘檐。龙王阁四面临水,在茫茫的海水中,顯得格外耀眼。尤其是在清晨,透过海面上薄纱晨雾,朝海中央的龙王阁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座海市蜃楼。游人登临它,须泛舟摆渡。登上楼阁,推窗眺望,四周波光粼粼,海风扑面,其空旷辽阔的气象顿然于胸,仿佛自己做了一回威风凛凛的龙王。
当地一老翁告知,大屯海龙王阁里每年要举行3次庙会,且作为当地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一直遗留下来。每年春节的“观音会”,祈求世间无灾无难,吉祥平安;农历二月二日的“龙抬头会”,祭祀天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五月端午节的“放生会”,老百姓将在市场上买的和自家养的鱼、虾等与棕子一起投进大屯海中,希望海里年年有鱼,人们户户粮食满仓。每次庙会当天,龙王阁热闹非凡,上百只帆船从四面八方驶向龙王阁。人们在阁内敲锣打鼓,表演各种民俗民间文艺节目,演奏蒙自古老的洞经音乐,唱着,舞着,直到深夜。无数支跳动的火把在龙王阁的海面上飞舞着,成为一种壮丽的海上夜景。
同乡作家袁道一在其《白水溪行》中说:“一滴水能走多远,只有在江河湖海里才能走远。一个人能走多远,只有心怀慈悲和善良才能走远。”我以为,大屯海就是一个纳德、纳善、纳慈悲的湖泊。
7
我们行走在大地上,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对物质的世界有所期盼。
“我们走过山,走过水,不过是借此走过我们的生命;我们望着天,望着地,不过是借此定位我们自己。”
我们在一个地方行走,就是让我们的生命去与那个地方的自然和人文去融和,并能从中汲取生命的思想营养或精神营养。
在红河的红土地上徜徉,望山,可以惦念乡愁;俯水,可以体味乡思;走进城市,可以感知文明。
我们在仰山与俯水间,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一个地方文明的进程,感受一个地方各民族人民的生存方式及习俗。
红河这片神奇的土地,是一片古老而多民族融合的、具有红河特有的精神特质的土地。它从远古走向未来,从蛮荒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足。
如今,红河正以崭新的姿态雄踞滇南,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以宽阔的视野和胸怀面向东南亚,努力形成以个旧——蒙自——开远为中心的滇南城市群,打造一个富有生机的“滇南——东南亚”经济圈。这是红河迎来的又一大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作家李建臣在《故乡的河》一文中说:“物质世界再富有也会消失,再华丽也会腐烂。只有精神财富,才会汇入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在汹涌澎湃中闪现,长流天地间。”我想,红河的精神文明才是红河永久的财富,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发图强的红河人勇往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