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本长,堪堪我疏狂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shuda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夏芊西:
  朱耷的画,一如他的人生,落拓苍凉。他出身皇族,却亦僧亦道。他心有亡国之悲,亦能参禅悟道。饮酒作画、赏文赋诗,他在山间静谧处;焚衣独行、哭笑不止,他是市井疏狂人。他的灵魂终生都在两极游走,他的人生是一道无解的题。写下他,像写下在尘世挣扎的自己。
  答绥曳:
  谁的灵魂不是在两极游走,像我,日日在勤快与懒惰间作思想斗争,我觉得体内勤快小人儿已死,坟头青烟袅袅,叫着:“别找我写稿。”
  人生如棋局,乾坤时易,步步惊心。有人将这局棋下到酣畅淋漓,亦有人将黑白棋子落得波澜不惊。而他是棋临险境,绝处逢生,从此山长水阔,亦不过残山剩水。
  他是朱耷,晚年自号八大山人,明朝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八岁时便以诗文惊艳世人,显出过人才华。这位出身皇族的贵公子善书法,尤精绘事。他画荷,恰得半卷半舒的静谧,于池中疏影横斜,有天然意趣。他画龙,蜿蜒纸墨间欲飞欲动,栩栩如生,倘使叶公见了亦会惊叫而走。
  独坐案前,他将光阴付与手中细致的篆刻,是比匠人更灵动的图纹。席间谈笑,他诙谐议论风度翩翩,言辞斐然足以倾倒四座。他甚至不安于上天赐予的富贵荣华,投身科举,高中秀才。他的未来该如春日熹光,前程似锦,路途顺遂。
  可是,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帝吊死煤山。清朝铁骑自塞北而来,紫禁城里的主人不再姓朱。山河换色,天下易主,远处流云似乎也染上了斑驳血色。大明王朝顷刻间支离破碎,乾坤挪移,沧海桑田只在刹那间。
  这年,朱耷19岁。
  清廷为保江山稳固,誓要诛尽前朝皇族。他还没来得及从天崩地裂的伤痛中回过神来,便要踏上逃亡之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的世界天翻地覆。无人知晓他逃亡的那几年是如何惊心动魄、夜不能寐,亦无人知晓他是如何在层层封锁下侥幸存活。从此,再不见那儒雅不凡的翩翩公子,只有一个亦僧亦道的落拓山人。
  朱耷隐姓埋名,幸蒙佛门净土不弃。他希望夜幕低垂之时,案前青灯能照亮他空洞的心,指尖经文能抚平他心中抑制不住的波澜。暮鼓晨钟,他在庄严静穆的佛像前虔诚诵经,膝下是古旧的蒲团,殿内梵香萦绕。
  山寺之中,几净窗明,他焚香掩卷,闭目沉思。何谓禅,又何谓造化?独自参悟,心境渐明。有客造访时,他烹上一壶苦茗待客,赏阅诗文篇章,不觉已是日落西山。他的思绪尽在文中,全然不知客人何时离去。呼童闭户,收拾膝下蒲团,静坐片刻便觉神清气爽、悠然高旷。
  他物我两忘的超然之境是难得的造诣,未出几载,已成宗师。他曾赋诗一首与师唱和:“茫茫声息足烟林,犹似闻经意未眠。我与松涛俱一处,不知身在白湖畔。”茫茫的声息回荡在耳畔,眼前是雾霭缭绕的树林,仿佛听闻禅师讲经说法,意念清醒。万物俱是一体,何者是我,何者是松涛?此时此刻,亦不知身在何处。
  他于门上书哑字,对这世间纷繁事不再多言。于是诸事呈于面前,只点头摇头便足矣。世事变幻不由人,他内心的伤悲不可与人说,言语又有何用?但他与人席间饮酒,听人言事,会心处亦哑然失笑,恍如世间欢乐尽在其中。与人赏文,兴高之时以手势代替言语,侃侃而谈。
  他既能抵清远悠然之境,亦受心中郁结纠缠。国恨家仇犹如炙热的火焰,灼烧着他于化外一方觅得的清凉。
  酒似乎是人间惆怅客皆钟爱之物,朱耷亦不例外。他易醉却喜饮,饮酒后便泼墨作画,不似年少时的意气风发,笔尖是残山剩水,是冷眼旁观。画里虬曲干枯的树木、白眼向天的鸟雀,是他醉里的清醒,是他潜藏心底的大寂寞。
  那些游鱼、残荷、孤兽、寒塘,分明就是他自己。再没有人的画如朱耷的一样震撼人心,不是壮阔,不是隐逸,而是一种触目惊心的苍凉。像山谷里寂静空荡的回响,直直击在心上。山僧贫士向他索画,他一应允诺;屠夫沽儿与之相求,他亦不拒绝;唯有达官贵人以金换画,他闭门不应。曾有人送来绫缎求画,他收下后扬言以此为袜材。
  他做了十多年和尚,36岁时为觅一个自在地,寻到了天宁观。也是这年,他改建天宁观并更名为“青云圃”,即后来的青云谱道院。由佛改道,于朱耷而言不过是顺其自然的事。他的皈依从来不是因为坚定不移的信仰,只是为寻一个隐逸之处偏安一隅。他心中最牵挂的仍是旧山河,画作之上的鹤形符便是甲申亡国的日子。不过因为天资聪颖、心有慧根,他恰巧参悟了佛门禅理,又成为一座道院的开山祖师。
  康熙十七年,朱耷年逾五十,临川县令胡亦堂闻朱耷大名,想召其入府。作为明代遗老,前朝宗族,朱耷自不愿前往。他身心俱疲,只余残生,故国之思始终牵挂。一如他曾画过的一幅《古梅图》,古梅半身残损,却有一束新枝从老枝中横逸而出,仿佛在等待春的征兆。
  于是,他病了,佯装疯癫,或伏地呜咽,或仰天长笑。甚至有一次,他撕裂僧服,焚毁殆尽,独自走回南昌,那个他出生的地方。他衣着破旧,步履轻快,在市井徘徊时引来阵阵窃笑,无人识得。年少一别,恍如隔世,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家。直到侄子认出了他,留他住下。他病愈后才离开。
  世人说他亦僧亦道,本性疏狂,自号八大山人,言八方四隅皆以其为大。其实他是如鲠在喉、心有遏火,明朝的坠沉从一开始就为他的人生铺上了孤藤落月的底色。“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他想说的全在他的画里,可感同身受从来不易。
  佛门道法给了他不可多得的安宁。暮年时,他将自己的画室称为寤歌草堂,他的生命终于似醒后的欢歌,多年修行换来一份平和。岁月本长,花开花落,宠辱不惊。
  只是有些执念,想必他一生也放不下。
其他文献
1904年的杭州,林家迎来一个女孩。襁褓里的孩子睫毛弯弯,恬静睡着,浑不知将来要看的四月春景、战火流离,也不知在后世那段泛黄的民国记忆里,她是怎样一个传奇。  祖父为她取名“徽音”,取自《诗经·大雅》里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之句。徽是美好,音乃品德,端谨知礼,邦之名媛,这是长辈对她的期许。  林徽因生在晚清世家,纤细清秀,又灵透早慧。16岁那年她跟着父亲游历欧洲,在细雨缠绵的伦敦,遇见了徐志摩
期刊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新生总是能让人在经久的无望中看到一线希望的光。白居易出生之时,他的家乡徐州便遭遇了战火洗劫,太平时光一去不返,马蹄声交织着刀光剑影,像是为盛唐的消逝唱一曲哀伤挽歌。家中长辈为他取名居易,或许是盼他安稳长大,不求封侯拜相,只愿一生顺遂。  然而一语成谶,居易居易,前面缀了一个“白”姓,便道出了他一生的颠沛流离。  为躲避战乱,他一家被父亲送往宿州避祸,得
期刊
夏日时分,女孩子们撑着兰舟结伴出游,嬉笑打闹了一路,荡漾开一江碧水。采莲女们含羞带怯地看着出游的贵公子们,躲在莲叶后面窃窃私语,有大胆的便直接向他们抛去莲子,一表情意。  有一叶扁舟似乎格外清寂,与这热闹景象格格不入。舟上的女子眉眼间一抹轻愁,淡如江南烟柳,却又重得似要压沉这叶扁舟。江水清凉,女子伸出纤细的手指放入水中,她试着握了握手,再将手抬出水面,却什么都没握住。  恰似那留不住的良人,鸿雁传
期刊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第一次读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时心里一颤,若非情到深处,断不会有此句。深爱的人分开,开始总是愁怀不展,攒眉千度。即使眉头舒展开来,心间也没有片刻不思念。  这是爱情的温度,说不清道理,一旦爱了便无时不挂怀,想要时刻厮守在一起。而他思念的那个她去采葛、采萧、采艾了,她便和
期刊
“你眉间蹙着朱砂一点,我笔下藏着悱恻千言;案前欲描欲绘丹青厌,楼外又坐辰光一日闲。都说鲜衣怒马正少年,恰逢着花正香月正圆;唱着浮云一梦长安远,把这姹紫嫣红都看遍……”听一曲《丹青厌》,指点着旧江山,今朝把盏笑谈,明日南北离散。纵相聚时短,天涯海角终不忘,那一场挥斥方遒的少年欢。  年年芳草 独青杏尚小  泛泛春风 雨外落花敲  碧天如邀 月华当照  无尘岛 自是年少  —清漪《长留仙山似画人》  
期刊
一到夜晚,摘下面具,看月光清冽,照家徒四壁,只想逃离故土,追寻远方。念出诗篇,唱到流浪,戴复古总是会被想起,当然不是白日为好,不是清醒最妙,没有混沌的人间,又怎会有江湖的味道。  风中酒,花上诗,梦想光耀不穷,现实阴雨绵绵,大约是千年来不断刻在文人骨子里的浪漫与纠缠。天下好似只有两条路,朝天抑或归途,大家都挤破脑袋走走停停,或是无奈回首,戴复古却另辟蹊径,似特立独行的风,浪迹天涯。  念起戴复古的
期刊
夏夏夏芊西  5月7日 17:18来自 微博weibo.com  三两枚古字,五六种排序,便可生出千万种诗情,让人初见惊艳,再见倾心。那些独一无二的名,带着香草气,落在纸上自成一幅优美画卷,唇间低吟又像一首动听的诗。喜欢古风的孩子,谁没有为自己取过诗情画意的名?那些芳名背后,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故事?  宫主扶莙:宫主为职位,因着喜欢“宫”字的美妙舒懒,清雅深韵。我叫扶莙,扶莙就是夫君的意思,夏夏
期刊
在教师办公室接热水,神游天外时水溅到了手上,痛得我“嗷”了一聲。语文老师抬头瞄我一眼,问道:“烫到了?痛不痛?”我感动地答道:“不痛!”他眯眼长叹,“果然不怕开水烫!”(By 君怀袖)  沐九九:嘀~你一定遇到了假老师,鉴定完毕!  叶少,我午休时梦到和你对诗。战况激烈,难分上下,无奈学校铃声响了,我瞬间惊醒。还没比完呢,不服气!快来我梦里,我们再战三百回合!(By 玉无痕)  叶少:好说!山高路
期刊
贯云石(1286~1324),元代散曲作家,著名诗人,精通汉文,出身贵胄。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不久称疾辞官,隐于钱塘卖药为生,号“芦花道人”。今人将他的散曲与徐再思的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  那是夜色迷蒙的江南,片片芦苇深处,星辉依偎着水面,映出叠叠斑斓。一个书生弃了手中长篙,斜倚兰舟,饮完壶中最后一滴酒,就着周遭点点萤火入眠。此刻,他面容柔和,身子骨看起来有些柔弱,然而他却
期刊
荒野残垣,云淡风轻。恢宏华丽的宫室在日晒雨淋里剥蚀,雕梁画栋皆褪去往昔的金粉美态,颜色尽改。在时光的无涯里,朱红的端方由黯淡的衰颓取代,曾经光可鉴人的青石宫砖早已葱茏遍布,与它有过交集的人踪影不知。荣辱沉浮如不系之舟,甚至不及角隅的苔痕来得真实清晰。  江山浩瀚,千古君臣,终究不过清梦一场,那些悲欢离合荡气回肠,却也散得那样快。  那时应是暮春时节,繁丽景致已经开始消退。日光映照在他的身上,仿佛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