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寻求适合于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完成《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中阐述的教学目标,许多专家和学校着力探索和研究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生命活力的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来说不可能打破班级建制来实施数学分类教学,那么在原有的班级内,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是否可以进行数学分类教学呢?又如何来设计数学分类教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程序呢?笔者认为数学分类教学的课堂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数学课程也不例外,也应该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因此数学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是:
1.为了一切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为了学生的一切。既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也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和人生观的培养,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
3.一切为了学生。既着力于学生的现在,又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分类教学的原则及方法
1.分类教学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依据自身的条件,在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合理指导的基础上,自我确定学习层次;建立动态的分类教学类别,类别之间可以不定时互动,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分类教学的目标。
2.分类的方法:一般来说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学习基础扎实,脑子反映灵敏,对数学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学习主动;②学习基础较扎实,但学习不够主动;③学习基础一般,虽平时学习努力,但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有一定困难;④学习基础一般,主要是由于学习随便,自觉性差;⑤学习基础较差,对数学学习无兴趣,学习中困难较大。
三、分类教学的目标
在教学中,针对上述不同类别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第一类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第二类目标是:精选教学方式,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认知缺失感和好奇心的驱驶下,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实施第一类教学目标。第三类目标是:在普遍提高学习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困难。第四类目标是:加强学习目的性和理想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命感,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尽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四、分类教学的方法
1.精选教学方法。一是采用“情景——体验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的多层次学习情景,激发和改善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二是采用“探究——发现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要以不同层次的问题,体现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期望,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并及时给以鼓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力求创新的学习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总之,教师要以一个组织者驾驭学习活动,以一个促进者激活学习气氛,以一个指导者指点迷径,以一个参与者和学习者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促使学生不断地把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应观念与新知识积极而主动地进行相互作用,改造原有知识结构,提高认知水平。
2.拓展学习时空。数学教学要超越教材,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要带领学生就教材内容进一步的延伸、创造,帮助学生选择信息、追求知识、应用知识,最大程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思维、自我表现的机会,允许学生奇思怪想,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数学教学更要超越课堂,不仅要把数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还要触及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让学生组织知识、管理知识、创造知识,赋予数学知识以生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3.创设问题情境。①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依据设计问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提出问题,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有一定的梯度,视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的梯度,成为问题链。如数学中问题链的设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将概念的引入过程设计为问题链;将结论性问题改为探索性问题;将封闭性问题改为开放性问题;根据数学思想方法设计问题链。②从思维的难点出发设计问题,在疑难处加以点拨,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要注意渗透数学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如对解题前的分析、对解题后的反思,能否有新的方法,能否作一般性的推广等,深化对问题本身的理解,追求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题方法的意识。③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探索公式定理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通过一些问题的启发结合动态演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讨论、研究,使学生能较为轻松地掌握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这些问题饶有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总之,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外因,优化教学模式和过程,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构建全新的现代教学观念和模式,不断实践新课程思想。
一、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数学课程也不例外,也应该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因此数学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是:
1.为了一切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为了学生的一切。既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也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和人生观的培养,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
3.一切为了学生。既着力于学生的现在,又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分类教学的原则及方法
1.分类教学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依据自身的条件,在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合理指导的基础上,自我确定学习层次;建立动态的分类教学类别,类别之间可以不定时互动,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分类教学的目标。
2.分类的方法:一般来说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学习基础扎实,脑子反映灵敏,对数学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学习主动;②学习基础较扎实,但学习不够主动;③学习基础一般,虽平时学习努力,但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有一定困难;④学习基础一般,主要是由于学习随便,自觉性差;⑤学习基础较差,对数学学习无兴趣,学习中困难较大。
三、分类教学的目标
在教学中,针对上述不同类别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第一类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第二类目标是:精选教学方式,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认知缺失感和好奇心的驱驶下,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实施第一类教学目标。第三类目标是:在普遍提高学习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困难。第四类目标是:加强学习目的性和理想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命感,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尽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四、分类教学的方法
1.精选教学方法。一是采用“情景——体验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的多层次学习情景,激发和改善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二是采用“探究——发现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要以不同层次的问题,体现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期望,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并及时给以鼓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力求创新的学习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总之,教师要以一个组织者驾驭学习活动,以一个促进者激活学习气氛,以一个指导者指点迷径,以一个参与者和学习者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促使学生不断地把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应观念与新知识积极而主动地进行相互作用,改造原有知识结构,提高认知水平。
2.拓展学习时空。数学教学要超越教材,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要带领学生就教材内容进一步的延伸、创造,帮助学生选择信息、追求知识、应用知识,最大程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思维、自我表现的机会,允许学生奇思怪想,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数学教学更要超越课堂,不仅要把数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还要触及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让学生组织知识、管理知识、创造知识,赋予数学知识以生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3.创设问题情境。①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依据设计问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提出问题,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有一定的梯度,视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的梯度,成为问题链。如数学中问题链的设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将概念的引入过程设计为问题链;将结论性问题改为探索性问题;将封闭性问题改为开放性问题;根据数学思想方法设计问题链。②从思维的难点出发设计问题,在疑难处加以点拨,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要注意渗透数学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如对解题前的分析、对解题后的反思,能否有新的方法,能否作一般性的推广等,深化对问题本身的理解,追求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题方法的意识。③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探索公式定理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通过一些问题的启发结合动态演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讨论、研究,使学生能较为轻松地掌握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这些问题饶有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总之,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外因,优化教学模式和过程,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构建全新的现代教学观念和模式,不断实践新课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