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意义上的多次曝光是利用胶片对被摄体进行多次感光,从而在同一张底片或同一张照片内实现多重影像的混合,它作为一种特殊的造型技巧在摄影术上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回顾到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尔和亨利·皮琪·罗宾逊等这样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多次曝光根据拍摄要求的不同,其方法与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以往传统采用的手段如:慢速闪光同步、多次频闪曝光、采用分幅器,利用幻灯机、多底片叠放、暗房相纸的多次合成印放等都可达到多次曝光效果。
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数码相机,但是对于那些曾经用惯胶片相机实现多次曝光的摄影人来说,数码有无多次曝光功能将会成为这些摄影爱好者新的择机标准,多次曝光是许多专业摄影师以及摄影爱好者们喜爱的功能之一,不过目前,多数的数码相机是没有多次曝光功能的(富士等少数的单反数码机型具有此功能),从而成了一些数码相机用户的憾事,也有人因此拒用数码相机。
那么为什么多数数码相没有设计多次曝光的功能呢?首先,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在成像的原理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另外,数字影像经后期软件处理可轻松实现模拟多次曝光效果,非常便捷。而且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还可以对多次曝光的区域、搭接位置和不透明度等因素进行随意调节,从而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因此,多次曝光功能在数码相机上设置的必要性则被削弱。
下面,我们来看看使用数码相机与传统胶片相机拍摄的同一组表现多次曝光效果的画面,以便找出其中个性与共性,在此之前,我先就多次曝光经常涉及的问题做一些介绍。
多次曝光的几个环节
1. 相机:对于胶片相机来说,所使用的机型应该具备多次曝光的功能。新型中、小型相机大多具有此功能,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当然最理想的照相机是大画幅的专业座机,如4×5。其特有的大型聚焦屏能非常直观地显示出被摄物体在画面位置上的细小差别。可以使用透明薄膜粘附在聚焦屏上,用记号笔仔细勾画出画面上每次曝光时需要拍摄的位置,可作精确的影像定位。中画幅照相机和135照相机在拍摄非常精细且严谨的画面时,难度较大,在精度上也稍逊一筹。
2. 背景:一般实现多次曝光的部位和背景通常以黑色为好(不是绝对),目的是使每次曝光时,胶片的其它部分不感光,避免影像过多重叠而造成画面混乱。
3. 构图:要大致确定拍摄范围、张数以及透明重叠部分的搭接量,在构图中主要注意应该利用某个影像的暗部叠上另外的影像,最好提前在拍摄范围内进行预演,这样相互间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和混乱。
4. 光线:光位与光型尽量和谐统一,以避免让观众产生混乱复杂、不和谐的视觉。光线也以侧光或逆光为佳,这样便于处理多重影像,获得理想的效果。
5. 曝光:要确定曝光量和曝光模式,根据画面重点位置和照明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曝光量,若每次曝光画面并不重叠,则每次曝光可以按正常进行。如果影像有重叠的部分,其总曝光量应是正确的曝光量。如果所拍摄的两次影像都是层次比较完整的,而且两个影像是重叠组合的,有经验的摄影师经常会对画面进行局部遮挡,以最终在画面上形成完美的效果。
6. 三脚架:多次曝光有时往往需要精确对位。大型座机沉重,承重性强的三脚架自不必说,对于中、小画幅的照相机来说,也要三脚架具备很好的稳定性和承重性。这样可以保证在每次拍摄影像搭接量严谨的照片,以及慢速闪光同步之类的照片时,不会发生抖动和位移。
举例如何实现多次曝光
下面是笔者用胶片相机的多次曝光传统方法以及使用数码相机结合图像处理软件模拟多次曝光方法拍摄并制作的照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技术所追求的雷同效果。由于传统多次曝光与图像处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所以最终效果会有一定的差别,当然,差别最大的还是两种不同方式的过程和不同的拍摄乐趣。
用胶片相机实现多次曝光的过程
五次曝光的过程
五次曝光的最终效果
以拍摄酒瓶的照片为例,在同一底片上共采用了5次曝光(图-1),拍摄前期先画出草图,确定不同景别和轮廓光移动位置,因135相机有着较大的受众群,所以拍摄这幅照片时,我选择使用尼康FM2相机。镜头为尼克尔AF 105mm 1:2.8D微距镜头。拍摄采用的光源为影室闪光灯,第一次曝光采用两支闪光灯,一支采用逆光,同时进行柔光箱遮黑,以形成强烈明亮的轮廓光,另一支采用前侧光。第一次曝光量是依据总曝光次数且结合使用点测光表测得基础上进行曝光,是在使用点测光表测得的正常数值基础上减1挡光圈;第二次曝光时,先关掉前侧光源,然后移动机位和变换景别进行第二次曝光,使其它部分皆处于暗部,这样就会留下明晰的轮廓光;以后的几次曝光均在点测光正常基础上减1挡曝光。最后的红五星是采用黑背景下的慢门运动拍摄。拍摄要求对位要准确,光性要硬,光比要强,反差要大。(图-9)
用数码相机拍摄,在Photoshop里实现多次曝光的一般方法
同样还是以拍摄酒瓶为例,相机选择全画幅传感器的柯达pro14n数码相机,并同样使用尼克尔AF 105mm 1:2.8D微距镜头。首先用数码相机分别拍摄五个素材片,五张图片根据不同的景别和内容分别单独拍摄(图-2),测光及其它注意环节与胶片照相机基本相同,尽量使像素数和图像文件尺寸格式大小一致。其次,使用Photoshop来模拟多次曝光效果。
Photoshop的多次曝光是通过 “图层”(Layer)实现的,每一张底片就可以叫做一个“图层”,最终所看到的多次曝光图像就是几个“图层”合在一起的效果。在图层面板内可以设置图层的“不透明度”(Opacity)选项和混合(Blending)模式,它们之间的配合运用,对于模拟多次曝光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通过对图层“不透明度”(Opacity) 选项调整,可以达到类似于两张底片叠放的效果。“不透明度”的不同,等同于底片接受曝光时间的不同一样。但和以往传统拍摄和暗房制作不同的是图层的合成效果可以在屏幕上直接看到,而且有多种模式可供我们选择,其二:通过对混合模式的设置,其默认状态为 “正常”(Normal)模式,通常默认此模式下在最上面的图层才是可见层;其余图层隐藏其下,合成模式有“正常”、“变亮”、“正片叠底”等多种,结合对图层不透明度的调整和其他模式的选择,可得到各种不同特色的效果,但必须根据两层图像的自身特点而灵活应用。
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五幅素材片
在Photoshop里操作步骤如下
1. 同时打开素材片和画布初始背景:打开两张图片后左面为“素材片1”,右边为画布初始“背景图”,用鼠标点击工具箱中的“移动”工具,使其激活(亮白显示)。(图-3)
2. 将素材片载入画布背景:通过激活的“移动”工具将“素材片1”拖到画布“背景图”上,此时可见屏幕图层调色板上 “素材片1”已经被命名“图层1”的标题栏变成蓝色,这时背景画布变成了两个图层。
3. 降低透明度:目的为了保证照片中的背景元素完全重合,确定多重叠曝光位置。点击图层调色板上不透明对话窗口的小按钮,调整这一图层的“不透明度”(Opacity),用鼠标将滑块左移至透明度数值约40%左右,“图层1”变成半透明状态,下面的图层就会淡化隐约显现出来,以便调整拉动与下面图层对位。(图-4)
4. 变亮:待画面所有相同元素重合后,再将“图层1”的点击图层调色板上图层混色模式窗口的“正常”(Normal)模式旁的小按钮,在弹出的下拉菜单内设置成“变亮”(lighten)模式。(图-5)
5. 重新将不透明度数值调回100%:再将图层调色板的透明度再次调成100%,“图层1”就会变亮。(图-6)
6. 将其它素材片载入画布:将拍摄的其它几个酒瓶轮廓光的素材片采用同样手段依次载入背景画布,方法同前(图-7)。此片经合成后连同背景共形成五个图层。(图-8)
7. 最终完成作品大图:最后将所有图层合并,最后统一掌控调整色彩、层次、亮度、对比度等。(图-10)
结论
胶片的多次曝光多在前期拍摄,而数码多次曝光的实现多在后期制作。多次曝光不仅仅是一种特技技法,更是以人们的幻觉和潜意识为心理基础的一种创作手段,关于选择用胶片拍还是选择用数字处理,对于设备的变与不变,全系因人而定,但对于数码而言,其后期的可操作性及可调整性更加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轻松实现“一底多嫁”,不会因为多次曝光中的某一次曝光不正确而破坏整个照片;而用胶片能够在前期一次完成多次曝光,则可以有效的缩短图像后期制作时间,这个因素对于广告摄影是尤为重要的,另外前期一次拍摄完成所带来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也是难以模拟和重复的,可能会给摄影者带来超出想象的独特效果。但最终,数码相机与胶片相机只是器材,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照相机及各类的软件总是在发展,在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照相机、软件终归是一种设备与操作手段,对于我们来说,过硬的技术及对艺术的理解才能使我们处变而不惊,冷静面对变与不变。
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数码相机,但是对于那些曾经用惯胶片相机实现多次曝光的摄影人来说,数码有无多次曝光功能将会成为这些摄影爱好者新的择机标准,多次曝光是许多专业摄影师以及摄影爱好者们喜爱的功能之一,不过目前,多数的数码相机是没有多次曝光功能的(富士等少数的单反数码机型具有此功能),从而成了一些数码相机用户的憾事,也有人因此拒用数码相机。
那么为什么多数数码相没有设计多次曝光的功能呢?首先,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在成像的原理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另外,数字影像经后期软件处理可轻松实现模拟多次曝光效果,非常便捷。而且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还可以对多次曝光的区域、搭接位置和不透明度等因素进行随意调节,从而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因此,多次曝光功能在数码相机上设置的必要性则被削弱。
下面,我们来看看使用数码相机与传统胶片相机拍摄的同一组表现多次曝光效果的画面,以便找出其中个性与共性,在此之前,我先就多次曝光经常涉及的问题做一些介绍。
多次曝光的几个环节
1. 相机:对于胶片相机来说,所使用的机型应该具备多次曝光的功能。新型中、小型相机大多具有此功能,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当然最理想的照相机是大画幅的专业座机,如4×5。其特有的大型聚焦屏能非常直观地显示出被摄物体在画面位置上的细小差别。可以使用透明薄膜粘附在聚焦屏上,用记号笔仔细勾画出画面上每次曝光时需要拍摄的位置,可作精确的影像定位。中画幅照相机和135照相机在拍摄非常精细且严谨的画面时,难度较大,在精度上也稍逊一筹。
2. 背景:一般实现多次曝光的部位和背景通常以黑色为好(不是绝对),目的是使每次曝光时,胶片的其它部分不感光,避免影像过多重叠而造成画面混乱。
3. 构图:要大致确定拍摄范围、张数以及透明重叠部分的搭接量,在构图中主要注意应该利用某个影像的暗部叠上另外的影像,最好提前在拍摄范围内进行预演,这样相互间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和混乱。
4. 光线:光位与光型尽量和谐统一,以避免让观众产生混乱复杂、不和谐的视觉。光线也以侧光或逆光为佳,这样便于处理多重影像,获得理想的效果。
5. 曝光:要确定曝光量和曝光模式,根据画面重点位置和照明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曝光量,若每次曝光画面并不重叠,则每次曝光可以按正常进行。如果影像有重叠的部分,其总曝光量应是正确的曝光量。如果所拍摄的两次影像都是层次比较完整的,而且两个影像是重叠组合的,有经验的摄影师经常会对画面进行局部遮挡,以最终在画面上形成完美的效果。
6. 三脚架:多次曝光有时往往需要精确对位。大型座机沉重,承重性强的三脚架自不必说,对于中、小画幅的照相机来说,也要三脚架具备很好的稳定性和承重性。这样可以保证在每次拍摄影像搭接量严谨的照片,以及慢速闪光同步之类的照片时,不会发生抖动和位移。
举例如何实现多次曝光
下面是笔者用胶片相机的多次曝光传统方法以及使用数码相机结合图像处理软件模拟多次曝光方法拍摄并制作的照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技术所追求的雷同效果。由于传统多次曝光与图像处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所以最终效果会有一定的差别,当然,差别最大的还是两种不同方式的过程和不同的拍摄乐趣。
用胶片相机实现多次曝光的过程
五次曝光的过程
五次曝光的最终效果
以拍摄酒瓶的照片为例,在同一底片上共采用了5次曝光(图-1),拍摄前期先画出草图,确定不同景别和轮廓光移动位置,因135相机有着较大的受众群,所以拍摄这幅照片时,我选择使用尼康FM2相机。镜头为尼克尔AF 105mm 1:2.8D微距镜头。拍摄采用的光源为影室闪光灯,第一次曝光采用两支闪光灯,一支采用逆光,同时进行柔光箱遮黑,以形成强烈明亮的轮廓光,另一支采用前侧光。第一次曝光量是依据总曝光次数且结合使用点测光表测得基础上进行曝光,是在使用点测光表测得的正常数值基础上减1挡光圈;第二次曝光时,先关掉前侧光源,然后移动机位和变换景别进行第二次曝光,使其它部分皆处于暗部,这样就会留下明晰的轮廓光;以后的几次曝光均在点测光正常基础上减1挡曝光。最后的红五星是采用黑背景下的慢门运动拍摄。拍摄要求对位要准确,光性要硬,光比要强,反差要大。(图-9)
用数码相机拍摄,在Photoshop里实现多次曝光的一般方法
同样还是以拍摄酒瓶为例,相机选择全画幅传感器的柯达pro14n数码相机,并同样使用尼克尔AF 105mm 1:2.8D微距镜头。首先用数码相机分别拍摄五个素材片,五张图片根据不同的景别和内容分别单独拍摄(图-2),测光及其它注意环节与胶片照相机基本相同,尽量使像素数和图像文件尺寸格式大小一致。其次,使用Photoshop来模拟多次曝光效果。
Photoshop的多次曝光是通过 “图层”(Layer)实现的,每一张底片就可以叫做一个“图层”,最终所看到的多次曝光图像就是几个“图层”合在一起的效果。在图层面板内可以设置图层的“不透明度”(Opacity)选项和混合(Blending)模式,它们之间的配合运用,对于模拟多次曝光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通过对图层“不透明度”(Opacity) 选项调整,可以达到类似于两张底片叠放的效果。“不透明度”的不同,等同于底片接受曝光时间的不同一样。但和以往传统拍摄和暗房制作不同的是图层的合成效果可以在屏幕上直接看到,而且有多种模式可供我们选择,其二:通过对混合模式的设置,其默认状态为 “正常”(Normal)模式,通常默认此模式下在最上面的图层才是可见层;其余图层隐藏其下,合成模式有“正常”、“变亮”、“正片叠底”等多种,结合对图层不透明度的调整和其他模式的选择,可得到各种不同特色的效果,但必须根据两层图像的自身特点而灵活应用。
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五幅素材片
在Photoshop里操作步骤如下
1. 同时打开素材片和画布初始背景:打开两张图片后左面为“素材片1”,右边为画布初始“背景图”,用鼠标点击工具箱中的“移动”工具,使其激活(亮白显示)。(图-3)
2. 将素材片载入画布背景:通过激活的“移动”工具将“素材片1”拖到画布“背景图”上,此时可见屏幕图层调色板上 “素材片1”已经被命名“图层1”的标题栏变成蓝色,这时背景画布变成了两个图层。
3. 降低透明度:目的为了保证照片中的背景元素完全重合,确定多重叠曝光位置。点击图层调色板上不透明对话窗口的小按钮,调整这一图层的“不透明度”(Opacity),用鼠标将滑块左移至透明度数值约40%左右,“图层1”变成半透明状态,下面的图层就会淡化隐约显现出来,以便调整拉动与下面图层对位。(图-4)
4. 变亮:待画面所有相同元素重合后,再将“图层1”的点击图层调色板上图层混色模式窗口的“正常”(Normal)模式旁的小按钮,在弹出的下拉菜单内设置成“变亮”(lighten)模式。(图-5)
5. 重新将不透明度数值调回100%:再将图层调色板的透明度再次调成100%,“图层1”就会变亮。(图-6)
6. 将其它素材片载入画布:将拍摄的其它几个酒瓶轮廓光的素材片采用同样手段依次载入背景画布,方法同前(图-7)。此片经合成后连同背景共形成五个图层。(图-8)
7. 最终完成作品大图:最后将所有图层合并,最后统一掌控调整色彩、层次、亮度、对比度等。(图-10)
结论
胶片的多次曝光多在前期拍摄,而数码多次曝光的实现多在后期制作。多次曝光不仅仅是一种特技技法,更是以人们的幻觉和潜意识为心理基础的一种创作手段,关于选择用胶片拍还是选择用数字处理,对于设备的变与不变,全系因人而定,但对于数码而言,其后期的可操作性及可调整性更加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轻松实现“一底多嫁”,不会因为多次曝光中的某一次曝光不正确而破坏整个照片;而用胶片能够在前期一次完成多次曝光,则可以有效的缩短图像后期制作时间,这个因素对于广告摄影是尤为重要的,另外前期一次拍摄完成所带来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也是难以模拟和重复的,可能会给摄影者带来超出想象的独特效果。但最终,数码相机与胶片相机只是器材,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照相机及各类的软件总是在发展,在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照相机、软件终归是一种设备与操作手段,对于我们来说,过硬的技术及对艺术的理解才能使我们处变而不惊,冷静面对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