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对世博会都会有一个期许,伴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确立,上海在“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这三大命题下,以高于奥运会的难度来倾心勾勒出“梦幻”般的创新型新一代城市雏形,以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困扰。
“历史上每一届世博会都会给人类带来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重大转变。这一届上海世博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展馆展示以及各种活动,推广低碳理念。”上海世博局副局长胡劲军说。
每一个人都在期待着,低碳世博带给我们的惊喜。
低碳演绎,上海世博正在加速……
低碳概念的世博孵化
“早在世博会方案设计之初,低碳环保概念就已经放在其中,2010年世博会将成为中国低碳实施的推动剂。”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在一次发布会上提出。“‘低碳世博’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低碳”目标,以吴志强为主的设计、策划团队可谓“绞尽脑汁”,把这一概念融入了园区选址、规划、运营、展示的全过程。
许多人都对改造前的黄浦江两岸有着清晰的记忆。除了外滩,其它接近黄浦江的近水地段都被封闭的工业设施隔绝着。“有风吹过的时候,工业区堆积着的厚厚煤尘和烟囱的烟能吹到市中心的上方。”而被誉为“母亲河”的苏州河,一年之中,150天都处于黑臭状态。
伴随2010年世博会选址在上海城市中心的黄浦江两岸区域,一场巨变在黄浦江两岸上演。园区规划开创性地将旧城改造与未来城市功能规划有机结合。世博园区的规划整合了大量现有建筑,保留了其中受保护的建筑,同时实施了1.8万余户居民和272家企事业单位的动迁,对旧居住区和码头进行了拆除并关闭、搬迁了污染企业,明显减少了该地区的碳足迹。经过综合治理后的苏州河,重新恢复了鱼虾洄游可赛龙舟的清澈。
“在建筑世博园时,我们吸收了中国园林设计的精华,让上海的东南风穿过整个世博园,组建了一个风道。大量利用自然风有利减少使用空调。为了达到既定的效果,我们运用了大规模的风模拟数据演绎。这可以说在欧洲举办的世博会上从未见过的,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的结晶。”吴志强介绍说。整个世博园区规划上突出绿色和谐主题,4个大型绿地公园和其它绿地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大规模运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世博设计中的最大亮点。在拥有特大跨度“无柱空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馆顶部,如“马赛克”一般密密麻麻的光伏片在此“列队”,组成18个菱形、12个三角形的巨大光伏组件群,亦如“宝石“般在屋顶闪耀。中国馆“东方之冠”高达68米的屋顶平台上也“镶嵌”有光伏组件。根据规划设计,世博园区太阳能光伏的利用总量将达4.5兆瓦。上述两大展馆累计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可达3127千瓦。一旦投入使用,两座“绿色电站”一年提供并网发电的电量可达284万千瓦时,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约1000吨。这些与建筑相融合的太阳能设施,令两座永久性场馆成为“绿色世博”理念的直接展示者。
园区内交通零碳排放不是梦想。在世博园区内的雪佛兰Volt电动车,是真正的“零排放、零油耗”的低碳科技之作。“它吃掉的燃料并不多,一个车载16千瓦时的锂离子电池发的电就足够它跑64公里。”上海通用工作人员介绍说:“如果电池组的电力耗尽,还可以用一个车载的汽油或E85乙醇燃料1.4升小排量高效发电机来驱动车,再跑数百公里。”世博会期间,上海将有超过1000辆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其中约300辆车为超级电容车、纯电动车,200辆为燃料电池车在园区内服务,其余500辆为包括混合动力车在内的低碳排放车,将在世博园区周边服务。
高架人行步道、世博轴的景观大道等世博会期间人流量密集的户外区域,将统一铺设由以木屑、花生壳、椰子壳、亚麻、秸秆等植物纤维或粉末原材料的新型环保材料塑木,可以百分之百地回收循环利用。应用“气力输送”的环保型垃圾收集系统可以把游客扔到投放口的垃圾自动打包,送出世博园区。整个园区80%以上夜景照明采用LED,它的节能效果是传统灯的70%。
套用一位负责园区建设工程师的话说:“世博园区内的一砖一瓦,一车一灯,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应用可谓无处不在。毫不夸张地说,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都已囊括其中”。而经过专家预估,世博园区中采取的低碳措施,将抵消世博会碳排放的60%-70%。
低碳概念的超级秀场
从充分利用太阳能的世博会阳光谷到零碳排放的伦敦零碳馆,再到由大豆纤维制成、可被生物降解的瑞士馆,上海世博会堪称一次低碳建筑展示会。一位正在上海世博园区内施工的项目经理说,在施工期间,他听到最多的词就是“环保”和“低碳”。
绵延一公里的“世博轴”是名副其实的低碳环保走廊。上采阳光,下蓄雨水的“阳光谷”,通过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喇叭状开口,可以将阳光从40多米高的空中“采集”到地下;世博轴底下,总长800米的巨型蓄水池,可以储存7000吨水,会期预计能为世博园区提供5万立方米的生活用水,相当于世博园区规划用水量的一半;利用江水源和地源系统,整个世博园区的空调运行费用可以降低20%。斗拱造型的中国国家馆被誉为“东方之冠”。层层出挑的造型设计,在夏季,可以自然形成上层为下层建筑遮阳,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世博会地区馆应用了生态农业景观技术,能有效隔热,使建筑能耗降低25%以上。
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伦敦零碳馆,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的伦敦南部贝丁顿“零碳社区”,由两栋四层坡顶小楼前后相接而成。在 “零碳馆”协调人陈硕的眼里,“零碳馆”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它更像个平台,汇聚着一个个低碳理念。伦敦零碳馆其中设置了零碳报告厅、零碳餐厅、零碳展示厅和六套零碳样板房,全方位地向参观者展示建筑领域对抗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方法。整个零碳馆就像一个“没水”、“没电”、“没热”的“原始洞穴”,却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高碳排放带来的舒适体验。这里的空调使用的是太阳能、风能和地源热能的联动能源,通过安置在屋顶上的22个五颜六色的风帽,随风向灵活转动,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每个房间,并排出室内空气;建筑物里“必不可少”的电和热,在零碳馆里由餐厅里剩下的剩饭剩菜和废弃餐具转换而成,这些食品废弃物和有机质产生的混合生物垃圾,通过特殊降解,产生电和热以实现生物能的释放,被系统处理后的产品还能够用于田间作生物肥,变废为宝;就连冲洗马桶和灌溉植物也尽量使用屋顶收集的雨水,几乎不用自来水。
德国馆外墙使用的网状、透气性良好的革新性建筑布料,能防止展馆内热气的聚集,由此减轻空调设备的负担;世界气象馆以人的“皮肤”来比喻的“墙体外层”,使整体建筑不仅防风、防雨,还能透气;瑞士馆由大豆纤维制成的红色幕帷,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加拿大展馆内没有大型展品或物件,以确保展示区域内空气流通;西班牙馆使用的是防湿、防火的藤条材料……
全世界对于节能减排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和责任感,由上海世博向世界传递……
低碳生活,是态度也是责任
在上海工作的卢小姐最近上网有了一个新去处,就是“绿色出行”官网。在网站上,用“碳计算器”,就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出行的碳排放量。“不算不知道,一算才发现,同样的距离,开车的碳排放量要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多好几倍”卢小姐说。
根据测算,大约7000万人次的国内外世博参观者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量,将占世博预计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作为世博会期间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群众性低碳运动“世博绿色出行”活动的发起人之一,美国环保协会的张建宇表示,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有效降低、妥善补偿世博参观者的交通出行碳排放。他还建议,从世界及国内各地来的宾客,做一做碳计算,进行碳补偿,实现碳中和。如果能有效推动个人自愿碳补偿机制,最保守估计,可以实现碳补偿122.25吨,最多可以实现366.74万吨的碳补偿量。
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和联合国环保署共同编制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指南》针对世博会的参观者提出出行建议:乘坐国际航班或国内航班前往参观,建议购买碳信用额度,抵偿由此产生的碳排放。江苏、浙江和上海的环保部门,则共同呼吁上海世博会的参观者尽量选择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抵消世博出行造成的碳排放。
不光是出行,伴随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像卢小姐一样选择“低碳”生活的上海市民也越来越多,随手关灯,杜绝电器待机用电,出去就餐自带筷子,打印用纸双面使用。“这样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相反,也是对健康、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卢小姐说。
对于上海而言,“低碳”早已不仅仅局限在世博园区,而是成为整个城市共同奋斗的目标。超过42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和更加完善的巴士交通网络的建成,新能源汽车在公交路线中的投放,还有综合环境的治理,市民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都让上海这座城市焕发了新的活力。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
“历史上每一届世博会都会给人类带来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重大转变。这一届上海世博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展馆展示以及各种活动,推广低碳理念。”上海世博局副局长胡劲军说。
每一个人都在期待着,低碳世博带给我们的惊喜。
低碳演绎,上海世博正在加速……
低碳概念的世博孵化
“早在世博会方案设计之初,低碳环保概念就已经放在其中,2010年世博会将成为中国低碳实施的推动剂。”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在一次发布会上提出。“‘低碳世博’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低碳”目标,以吴志强为主的设计、策划团队可谓“绞尽脑汁”,把这一概念融入了园区选址、规划、运营、展示的全过程。
许多人都对改造前的黄浦江两岸有着清晰的记忆。除了外滩,其它接近黄浦江的近水地段都被封闭的工业设施隔绝着。“有风吹过的时候,工业区堆积着的厚厚煤尘和烟囱的烟能吹到市中心的上方。”而被誉为“母亲河”的苏州河,一年之中,150天都处于黑臭状态。
伴随2010年世博会选址在上海城市中心的黄浦江两岸区域,一场巨变在黄浦江两岸上演。园区规划开创性地将旧城改造与未来城市功能规划有机结合。世博园区的规划整合了大量现有建筑,保留了其中受保护的建筑,同时实施了1.8万余户居民和272家企事业单位的动迁,对旧居住区和码头进行了拆除并关闭、搬迁了污染企业,明显减少了该地区的碳足迹。经过综合治理后的苏州河,重新恢复了鱼虾洄游可赛龙舟的清澈。
“在建筑世博园时,我们吸收了中国园林设计的精华,让上海的东南风穿过整个世博园,组建了一个风道。大量利用自然风有利减少使用空调。为了达到既定的效果,我们运用了大规模的风模拟数据演绎。这可以说在欧洲举办的世博会上从未见过的,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的结晶。”吴志强介绍说。整个世博园区规划上突出绿色和谐主题,4个大型绿地公园和其它绿地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大规模运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世博设计中的最大亮点。在拥有特大跨度“无柱空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馆顶部,如“马赛克”一般密密麻麻的光伏片在此“列队”,组成18个菱形、12个三角形的巨大光伏组件群,亦如“宝石“般在屋顶闪耀。中国馆“东方之冠”高达68米的屋顶平台上也“镶嵌”有光伏组件。根据规划设计,世博园区太阳能光伏的利用总量将达4.5兆瓦。上述两大展馆累计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可达3127千瓦。一旦投入使用,两座“绿色电站”一年提供并网发电的电量可达284万千瓦时,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约1000吨。这些与建筑相融合的太阳能设施,令两座永久性场馆成为“绿色世博”理念的直接展示者。
园区内交通零碳排放不是梦想。在世博园区内的雪佛兰Volt电动车,是真正的“零排放、零油耗”的低碳科技之作。“它吃掉的燃料并不多,一个车载16千瓦时的锂离子电池发的电就足够它跑64公里。”上海通用工作人员介绍说:“如果电池组的电力耗尽,还可以用一个车载的汽油或E85乙醇燃料1.4升小排量高效发电机来驱动车,再跑数百公里。”世博会期间,上海将有超过1000辆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其中约300辆车为超级电容车、纯电动车,200辆为燃料电池车在园区内服务,其余500辆为包括混合动力车在内的低碳排放车,将在世博园区周边服务。
高架人行步道、世博轴的景观大道等世博会期间人流量密集的户外区域,将统一铺设由以木屑、花生壳、椰子壳、亚麻、秸秆等植物纤维或粉末原材料的新型环保材料塑木,可以百分之百地回收循环利用。应用“气力输送”的环保型垃圾收集系统可以把游客扔到投放口的垃圾自动打包,送出世博园区。整个园区80%以上夜景照明采用LED,它的节能效果是传统灯的70%。
套用一位负责园区建设工程师的话说:“世博园区内的一砖一瓦,一车一灯,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应用可谓无处不在。毫不夸张地说,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都已囊括其中”。而经过专家预估,世博园区中采取的低碳措施,将抵消世博会碳排放的60%-70%。
低碳概念的超级秀场
从充分利用太阳能的世博会阳光谷到零碳排放的伦敦零碳馆,再到由大豆纤维制成、可被生物降解的瑞士馆,上海世博会堪称一次低碳建筑展示会。一位正在上海世博园区内施工的项目经理说,在施工期间,他听到最多的词就是“环保”和“低碳”。
绵延一公里的“世博轴”是名副其实的低碳环保走廊。上采阳光,下蓄雨水的“阳光谷”,通过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喇叭状开口,可以将阳光从40多米高的空中“采集”到地下;世博轴底下,总长800米的巨型蓄水池,可以储存7000吨水,会期预计能为世博园区提供5万立方米的生活用水,相当于世博园区规划用水量的一半;利用江水源和地源系统,整个世博园区的空调运行费用可以降低20%。斗拱造型的中国国家馆被誉为“东方之冠”。层层出挑的造型设计,在夏季,可以自然形成上层为下层建筑遮阳,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世博会地区馆应用了生态农业景观技术,能有效隔热,使建筑能耗降低25%以上。
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伦敦零碳馆,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的伦敦南部贝丁顿“零碳社区”,由两栋四层坡顶小楼前后相接而成。在 “零碳馆”协调人陈硕的眼里,“零碳馆”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它更像个平台,汇聚着一个个低碳理念。伦敦零碳馆其中设置了零碳报告厅、零碳餐厅、零碳展示厅和六套零碳样板房,全方位地向参观者展示建筑领域对抗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方法。整个零碳馆就像一个“没水”、“没电”、“没热”的“原始洞穴”,却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高碳排放带来的舒适体验。这里的空调使用的是太阳能、风能和地源热能的联动能源,通过安置在屋顶上的22个五颜六色的风帽,随风向灵活转动,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每个房间,并排出室内空气;建筑物里“必不可少”的电和热,在零碳馆里由餐厅里剩下的剩饭剩菜和废弃餐具转换而成,这些食品废弃物和有机质产生的混合生物垃圾,通过特殊降解,产生电和热以实现生物能的释放,被系统处理后的产品还能够用于田间作生物肥,变废为宝;就连冲洗马桶和灌溉植物也尽量使用屋顶收集的雨水,几乎不用自来水。
德国馆外墙使用的网状、透气性良好的革新性建筑布料,能防止展馆内热气的聚集,由此减轻空调设备的负担;世界气象馆以人的“皮肤”来比喻的“墙体外层”,使整体建筑不仅防风、防雨,还能透气;瑞士馆由大豆纤维制成的红色幕帷,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加拿大展馆内没有大型展品或物件,以确保展示区域内空气流通;西班牙馆使用的是防湿、防火的藤条材料……
全世界对于节能减排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和责任感,由上海世博向世界传递……
低碳生活,是态度也是责任
在上海工作的卢小姐最近上网有了一个新去处,就是“绿色出行”官网。在网站上,用“碳计算器”,就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出行的碳排放量。“不算不知道,一算才发现,同样的距离,开车的碳排放量要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多好几倍”卢小姐说。
根据测算,大约7000万人次的国内外世博参观者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量,将占世博预计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作为世博会期间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群众性低碳运动“世博绿色出行”活动的发起人之一,美国环保协会的张建宇表示,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有效降低、妥善补偿世博参观者的交通出行碳排放。他还建议,从世界及国内各地来的宾客,做一做碳计算,进行碳补偿,实现碳中和。如果能有效推动个人自愿碳补偿机制,最保守估计,可以实现碳补偿122.25吨,最多可以实现366.74万吨的碳补偿量。
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和联合国环保署共同编制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指南》针对世博会的参观者提出出行建议:乘坐国际航班或国内航班前往参观,建议购买碳信用额度,抵偿由此产生的碳排放。江苏、浙江和上海的环保部门,则共同呼吁上海世博会的参观者尽量选择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抵消世博出行造成的碳排放。
不光是出行,伴随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像卢小姐一样选择“低碳”生活的上海市民也越来越多,随手关灯,杜绝电器待机用电,出去就餐自带筷子,打印用纸双面使用。“这样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相反,也是对健康、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卢小姐说。
对于上海而言,“低碳”早已不仅仅局限在世博园区,而是成为整个城市共同奋斗的目标。超过42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和更加完善的巴士交通网络的建成,新能源汽车在公交路线中的投放,还有综合环境的治理,市民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都让上海这座城市焕发了新的活力。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