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几何与图形》中明确指出了需要对学生们进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几何教学,充分考虑小学生特有的心理和知识能力结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小学生而言,理性的思维往往不如感性的认识,相对于自己不热爱、不喜欢的事物来说,他们更愿意接触和学习自己喜欢的事物、知识。生活化教学是激发小学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表示“空间”的例子,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例如三年级时对“面积”这一几何概念时进行讲解时,学生们往往会将其同“周长”的概念相混淆,最终导致他们对“面积”和“周长”的学习都产生了困难。此时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进行教学切入,如比一比:你的手掌和老师手掌面的大小,黑板面和课桌面的大小;找一找:在教室里,你能找到比黑板还大的面吗?你能找到比手掌还小的面吗;议一议:(老师事先选出两个大小不同的文具盒)比较这两个文具盒的盒盖面,哪个更大一些?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们迅速准确的掌握好“面积”这一基本的几何概念。
二、模拟实物教学,引发学生想象、思考
小学几何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是部分几何图形是不规则的,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合适的实物来进行举例,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教具进行组装和模拟,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而后再逐渐过渡到空间想象的能力上。如六年级下册中的关于“圆柱体体积”的相关知识,笔者借助实物模型,让每一个人学生把教材中的转化过程变成手里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进行模拟操作,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对圆圆柱与长方体各部分的联系产生了研究兴趣,进一步增强了知识间的联系。课后,一位学生带来厨师切的萝卜片,他想告诉大家一片萝卜的面积是圆柱的底面积,萝卜的片数是圆柱的高,所以这个圆柱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高,大家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实物模拟在几何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和提高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的优异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实物相对于课本中静态的事物来说显得更为形象,而形象化的事物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而且,实物展示的过程本身就在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着间接性的培养。
三、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也很适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效果更为显著。比如在四年级下册时遇到的关于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探索“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点时遇到了一些障碍,而教材中安排的是“借助不同长度的小棒摆三角形”。为了学生能有更多的活动体验,在主动探究,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的这一特征。我设计了四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环节:猜一猜,猜猜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围一围,自己动手围一围,你发现了什么;算一算,三根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和小棒的长度有什么联系;议一议,比较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你有什么想法。通过猜一猜和围一围,学生有猜想,有验证,激发了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算一算与议一议,学生发现了蕴藏在表面现象中的奥秘,发现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样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还有数学能力的提升。
四、适当采取评价,培养学生们的想象思维
想象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训练和培养才可达到一定的效果。除了上述几点主要的方法外,适当的评价机制也是需要被建立的。首先,可采取传统的考试作为衡量标准,在对几何新知识的学习之后进行考试,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间接考量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但考试只是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决不能过多过滥的使用,否则极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次,需要将想象思维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旧知识作铺垫,在几何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将知识体系和其中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而后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革除惯性思维,培养思维的敏感性与想象力。比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等方法就属于此类。比如在讲解到“圆形”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可能会想到汽车轮胎、茶杯口、脸盆等五花八门的代表圆形的事物,这就是对想象能力的延伸与扩展。
综上所述,空间想象能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形成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对空间观念的认知与加深。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个需要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培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编辑 张晓楠
一、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小学生而言,理性的思维往往不如感性的认识,相对于自己不热爱、不喜欢的事物来说,他们更愿意接触和学习自己喜欢的事物、知识。生活化教学是激发小学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表示“空间”的例子,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例如三年级时对“面积”这一几何概念时进行讲解时,学生们往往会将其同“周长”的概念相混淆,最终导致他们对“面积”和“周长”的学习都产生了困难。此时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进行教学切入,如比一比:你的手掌和老师手掌面的大小,黑板面和课桌面的大小;找一找:在教室里,你能找到比黑板还大的面吗?你能找到比手掌还小的面吗;议一议:(老师事先选出两个大小不同的文具盒)比较这两个文具盒的盒盖面,哪个更大一些?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们迅速准确的掌握好“面积”这一基本的几何概念。
二、模拟实物教学,引发学生想象、思考
小学几何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是部分几何图形是不规则的,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合适的实物来进行举例,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教具进行组装和模拟,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而后再逐渐过渡到空间想象的能力上。如六年级下册中的关于“圆柱体体积”的相关知识,笔者借助实物模型,让每一个人学生把教材中的转化过程变成手里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进行模拟操作,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对圆圆柱与长方体各部分的联系产生了研究兴趣,进一步增强了知识间的联系。课后,一位学生带来厨师切的萝卜片,他想告诉大家一片萝卜的面积是圆柱的底面积,萝卜的片数是圆柱的高,所以这个圆柱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高,大家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实物模拟在几何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和提高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的优异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实物相对于课本中静态的事物来说显得更为形象,而形象化的事物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而且,实物展示的过程本身就在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着间接性的培养。
三、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也很适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效果更为显著。比如在四年级下册时遇到的关于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探索“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点时遇到了一些障碍,而教材中安排的是“借助不同长度的小棒摆三角形”。为了学生能有更多的活动体验,在主动探究,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的这一特征。我设计了四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环节:猜一猜,猜猜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围一围,自己动手围一围,你发现了什么;算一算,三根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和小棒的长度有什么联系;议一议,比较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你有什么想法。通过猜一猜和围一围,学生有猜想,有验证,激发了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算一算与议一议,学生发现了蕴藏在表面现象中的奥秘,发现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样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还有数学能力的提升。
四、适当采取评价,培养学生们的想象思维
想象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训练和培养才可达到一定的效果。除了上述几点主要的方法外,适当的评价机制也是需要被建立的。首先,可采取传统的考试作为衡量标准,在对几何新知识的学习之后进行考试,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间接考量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但考试只是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决不能过多过滥的使用,否则极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次,需要将想象思维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旧知识作铺垫,在几何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将知识体系和其中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而后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革除惯性思维,培养思维的敏感性与想象力。比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等方法就属于此类。比如在讲解到“圆形”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可能会想到汽车轮胎、茶杯口、脸盆等五花八门的代表圆形的事物,这就是对想象能力的延伸与扩展。
综上所述,空间想象能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形成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对空间观念的认知与加深。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个需要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培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