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内行人”愿意看, “外行人”看得懂

来源 :记者观察·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angel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舆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关注,生态新闻已成为地方党报必不可少的报道内容。然而,生态新闻有一定的专业下“门槛”,如何让“内行人”愿意看,让“外行人”看得懂,成了综合性大众媒体在生态新闻报道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徐州日报》顺应时势,结合本地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与成果,以多种方式创新生态新闻报道,使报道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形成了积极的传播效果,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创新;专业性;可读性;传播效果
  一、专业性是生态新闻报道的基础
  (一)强化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化学习
  生态新闻对采编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和一般的新闻报道一样,生态新闻在采编过程中要遵循新闻自身的专业特性;与此同时,每一篇生态新闻报道又都会涉及大量生态专业知识,采编人员要做出专业的诠释。近年来,《徐州日报》多次组织采编人员参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南方报业集团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建立起内部学习制度,通过视频学习、自主学习的形势,不断提高采编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打造一支生态环境报道的“尖兵”队伍。
  (二)生态新闻向深度专业报道转型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党报等平面媒体面临着曰益严峻的挑战,但无论如何,“内容为王”仍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扬长避短”,近年来,《徐州日报》借鉴《人民日报》的“生态周刊”等成功经验,引导生态新闻走向“深度专业化”。如《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徐州样板》等报道,都致力于深入挖掘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新闻产生的背景、因素、机制、影响等,深入剖析,充分发挥了地方党报的影响力,吸引了大众关注。其次,《徐州日报》强调重点生态新闻配发评论产品,深化主题,使新闻报道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三)建立与专业性咨询智库的联动机制
  随着生态文明内涵的日益丰富,新闻采编人员受自身知识体系的影响,往往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所有生态专业知识。因此,《徐州日报》主动与徐州市生态环境局、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环境科学研究所等联系,共同构建咨询智库,为生态报道提供专业性保障。以此为基础,建立专家和记者相互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建立了记者与专家互动的机制,形成意见遴选和反馈机制。
  二、可读性是生态新闻报道的生命
  (一)选材上求“新”
  要想吸引读者, “新鲜感”很重要。在生态新闻的选材上,《徐州日报》善于抓住党和政府在生态工作上的新决策、新举措。如《借力“第三方”破解环境监管难题》等,都抓了一些“发生前”“发生中”的新东西,显示了记者对新事物的洞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徐州各地在生态工作的新样板、新典型,也是《徐州日报》生态新闻的重要选材。尤其是对一批有血有肉、各具特色的先进人物的介紹,使读者备受感动和鼓舞。铜山区伊庄镇的守山父子刘开田、刘继忠,全国首届“地球奖”“母亲河奖”获得者、全国著名的环保人士周美恩等,都是通过《徐州日报》的报道,为大家所熟悉。
  (二)表达上求“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途径剧增,现在的读者缺乏耐心去阅读冗长篇幅的纸媒报道。为了适应时代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徐州日报》在表达方式上力求改变,力求以平视的角度来与读者进行交流,多用故事化的叙述讲细节场景,少用工作化的语言做笼统概括。2019年12月,《徐州日报》推出“践行嘱托看变化”系列报道,其中的“生态篇”,突破了《徐州日报》以往生态文明综述类报道“大而全”的窠臼,以三个生动的故事人手,通过微观人物的变化,展现宏观成就。
  (三)技术上求“炫”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在传播效果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徐州日报》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促进网络与纸媒交融互动,从而使传播形态得以创新和发展。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徐报组成融媒体团队,赴徐州市危废集中处置中心采访高危医疗废物的处置情况。此后,《徐州日报》刊发了《徐州高危垃圾转运焚烧:苏C3C311的特殊”旅行”》一文,与此同时,中国徐州网、今日徐州APP上同步播放了同题短视频,在读者、网友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广泛共鸣,并被《中国环境报》、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转载。
其他文献
在这个信息科技高速升级发展的时代,新媒体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各项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今,新媒体为高等院校的教育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解决了传统高校教育方式弊端,提高了对高等人才的教育水平。各大院校利用新型传播媒介传播知识,对学生进行高效的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方便师生进行沟通交流,提升了教学质量与高校管理水平。一、在高校育人模式中应用新媒体的意义(一
期刊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融合( Convergence) -词开始被广泛用十大众传播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信、Ik、出版、lk和广播电视业的产业融合提供r技术支持,媒体融合实践不断开展。近些年,主流媒体致力于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随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新闻媒体掀起一轮深刻变革。  高校校园媒体是在高校党委或团委领导下,依托学校
期刊
摘要:党报的理论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于大局。党报是现代主流媒体新闻宣传的重要部分之一,党报的理论版面体现了该媒体的观點和立场,反映出该媒体的理论思想深度。在新时期,加强对党报理论宣传的探索工作,创新党报宣传理念是党报努力的方向。基于此,本文以《天津日报》“理论创新”版为例,探讨如何在新时期把握规律,创新推动党报的理论宣传工作。  关键词:天津日报;理论宣传;党报宣传;创新精神;传播规
期刊
摘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新时代的“三农”报道必须紧跟时代脉动,直面现实问题,把“三农”报道放在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发展这个大框架下来考量,站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来判断。  关键词:基层媒体;“三农”报道;思考  近年来,武进日报作为县区级党报,俯下身、沉下心,通过念好“新”“活”“情”三字经,及时传递最新“三农”资讯,聚
期刊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广播电视新闻业的变化对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现场报道的进步与发展,首先广播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平台的支持,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出镜记者业务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现场报道;出镜记者;基本要求  一、业务能力过关,事半功倍  出镜报道对记者在知识水平、文化修养、逻辑能力、专业素养、即兴能力以及服饰妆容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
期刊
摘要:“无冕之王”,似乎与“新闻记者”有着天然的联系。不仅年轻记者,哪怕工作十几年的老记者,也难免没这样“自诩”,或被人如此“称贊”过。追根溯源,很难说中国新闻记者,或者说各界人士,长期以来更多地接收了何种话语体系,又如何被其塑造了思想。作为肩负传播重任的该群体,又能否脱胎换骨般,破除“无冕之王”的迷思,摆脱当前的话语困境,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值得深思。  关键词:话语困境;新闻记者;讲好中国故事 
期刊
摘要:短视频的出现代表了现代媒体传播形式发生了改变,李子柒短视频火爆的背后,证明了创意独特、内容真实、制作精良的视频从来不缺乏观众,网红直播、短视频的流行代表了现代媒体的传播形式正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李子柒现象的背后,证明了现代媒体传播正朝着内容真实、制作精良、包装得当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李子柒现象;现代媒体;传播发展引言  现代媒体的发展体现在现代媒体传播形式的变化上,短视频的出现及火爆证明了
期刊
摘要:在中国电影,尤其是主流的院线电影中,真正的女性视角是一个很大的缺失。事实上,在华语电影史上一直不缺乏女性导演的身影,从1925年的中国第一位女性导演谢采贞,到当代的黄蜀芹、许鞍华、徐静蕾、文晏等优秀的中国女性导演,她们用女性视角,展现女性形象。本文以文晏导演的故事长片《嘉年华》为例,研究中国当代女性导演文晏的叙事方式和表达。  关键词:女性导演;文晏;《嘉年华》;女性意识  一、克制表达下的
期刊
摘要:越剧发源于浙江,在浙江、上海等地广泛流传。随着以抖音为主的短视频平台日益火爆,越剧传播迎来新一轮机遇和挑战。本文根据越剧在抖音平台传播现状,分析浙江省越剧短视频传播的利弊,并结合实例思考越剧在短视频平台中的生存良策。  关键词:抖音平台;越剧文化;跨界融合  2006年,越剧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起源自浙江嵊州,起初,由清一色男性演员组成“男班”,后因嵊
期刊
摘要: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2019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陕西广播电视台的“70年70秒”融媒体短视频产品在地方主流媒体中脱颖而出,跻身亿级流量之列,充分发挥了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那么,产品的成功经验有哪些?作为主力策划以及执行主创,笔者将在本文中给出探讨。  关键词:全媒体;报道;广播电视台  “镜赞”新中国“陕亮”新时代大型系列短视频展播活动一一“70年70秒”(以下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