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绘画题材的现代转换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今中外,宗教绘画形象的传承数不胜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以及创作者自身对题材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等,形成对同一绘画题材的不同表达,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着重分析当代艺术家刘晓东的《吃完了再说》这一幅作品和刘晓东绘画艺术风格,将它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对比,从同一题材出发分析他们之间不同的绘画表达,并列举其他当代艺术家的例子来总结出当代画家对传统绘画题材的现代转变,从而赋予艺术品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宗教绘画形象;题材;表达;创作
  在2008年的2月18日,以《中国》为主题的艺术展在罗马展览馆开幕,在此次展览中,一幅长10米的巨幅油画作品夺人眼球,这正是中国画家刘晓东的代表作品。刘晓东被誉为“新生代”艺术的领军人物,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吃完了再说》(图1)和《三峡新移民》。《吃完了再说》是刘晓东用了两周时间在罗马完成的,画面中的人物都是用罗马的模特来进行创作的。不难看出,画面中的模特有着人种多、年龄差距大的特点。刘晓东利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图式,传达出了当今世界普遍流行的世俗文化。“吃”完了再说,这个“吃”字,不仅是画面传达给人最直观的画面感受,而且传达出一层更为深刻的寓意: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做什么事情只看到了眼前利益,忽视未来的发展,“吃”完了再说,只顾享受眼前的美好事物,把麻烦抛之脑后。画面里虽然是其乐融融的聚餐仪式,但在画面当中也透露出画家的一些忧虑和担心。刘晓东的这幅《吃完了再说》同时也是高价位艺术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艺术市场摇摆不定的今天,刘晓东的作品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受人热捧,这与画家本人的绘画艺术风格和传达的思想内涵等方面息息相关。
  刘晓东是中国写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他对画面熟练的掌控力、揭露生活中细微繁琐的生活情节的能力以及个人艺术情感表达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刘晓东的绘画作品中没有宏大的题材,而是现实生活平凡的写照,没有优美的画面,而是描绘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他的艺术语言十分直接,他往往通过作品来表现自己,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审美感受将社会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来体现当代的民俗文化和时代审美价值,把自己的艺术思想更加直接清晰地呈现给人们。
  一、构图
  《吃完了再说》的图式取材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但和达芬奇完全不同的是,除了模仿一字排开式的构图外,它不是一幅以宣传宗教教义为目的的绘画作品,它放弃了基督圣餐礼仪的教义,融入了世俗文化。这里没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没有庄严肃穆的聚餐氛围,没有细腻的写实技巧和完美的空间透视,而是一幅具有现代气息的聚餐。整幅画面场景宽阔明亮,整体气氛轻松和谐,用笔轻松流畅,表达感情果断直接。
  二、技法
  这幅作品不再使用传统的古典油画技法,而是一种具象写实手法。这种直接技法摆脱了古典技法中耗时长、不易保存的缺点,方便画家快速作画,用概括简练的笔触和明快的色彩恰到好处地表现画家当时丰富的内心情感。它不单单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真实的感受,每个人物定格的瞬间并不是照相机所能捕捉到的,这是包含画家生活体验的瞬间,是画家跟模特进行交谈后的他所认为的最真实的瞬间。
  三、内容
  画中的13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特点的陌生人聚在同一个餐桌上,打破语言和民族之间的障碍,一起愉快地进餐,就像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这13个模特被平均分布在画面上,他们看似是生活中某个随意的聚会场景,实则是画家本人对精彩瞬间的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刘晓东尽量让模特处在一个放松的状态,及时地描写出模特最真实的特点,他画面上的人物动态和画面构图看似随意,其实却是画家本人努力寻求并想表达的精神所在。画中不同年龄、地区的人们聚在一起愉快地进餐、交谈中,传达出一种十分和谐融洽的气氛,这正是画家本人身处异国他乡所想表达的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是自己在罗马生活一段时间后对周围环境的人和事以及个人生活的情感表达。
  四、意义
  《吃完了再说》其实在某个方面表现出画家刘晓东对社会快速发展所导致人们价值倾向的改变的一丝丝担忧,人们过多地注意眼下的利益,什么事情都是“吃”完了再说,享受着当前的美味果实。有些事情在“吃”之前就需要解决的却一味抛之脑后,留给子孙后代去解决,没有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这些都需要引起大家的深思。
  《最后的晚餐》这一宗教绘画题材早在公元二世纪罗马的普里西拉地下墓室的壁画中出现,它的构图呈一字排开,画面严肃且富有秩序,表达的内容简单明确。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之前的大部分画家对犹大的着重处理,使人们的目光集中于犹大而不是耶稣,整幅画面成几何平面纹样,略显呆板。刘晓东说:“他们过于强调迎合审美时尚而忽略了传统题材的历史本意和限制性要求?”。过于强调矛盾的对立性,从而忽视了神人合一的圣餐本意。
  从刘晓东的《吃完了再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刘晓东的作品仅仅是借鉴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一字排开式构图,而在内容、技法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都不相同,是彻底的改头换面。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主要是描绘圣经故事的一段场景,故事的主人公是画家凭借自己超凡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模特,写实性小。而刘晓东的《吃完了再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了现代化的聚餐场景,画面中的模特都是生活中的人,以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写实性强。画面内容的重点是画家能够在现场及时地捕捉到自己需要的瞬间,模特在自然地吃饭和进行交谈的时候,画家抓住自己想要的场景进行描绘,同时画面中也表达了画家的个人态度和思想感情,这也是这幅画的魅力所在和动人之处。达?芬奇的作品所运用的是古典油画技法,对人体的研究细致入微,在一遍遍罩染和修改之后,人体的造型结构精巧准确,形神兼备,透视和光线的运用使画面更加完美。但是由于以前对材料运用这方面还不是很成熟,更因为这是一幅壁画,由于材料受到千年的腐蚀和潮湿等方面的影响,画面开始脱落,不易保存。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描绘的是圣经礼仪场景,主要是为了传播宗教文化,为宗教礼仪服务,包含的宗教感情色彩浓厚,在画面中很少能够表达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识,画面所传达的社会的世俗性小,缺乏生活气息。   随着绘画工具的多样化发展,画笔也不再是唯一的绘画工具,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不同的工具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达到自己的绘画目的。除了刘晓东以外的当代艺术家也表现过这一主题,其中桔多淇和曾梵志的作品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姜人之最后的晚餐》是艺术家桔多淇的代表作品。在她的手中,菜市场里各种各样的蔬菜成为了她的创作素材,在她的奇思妙想下,《最后的晚餐》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里面的耶稣和各位使徒不再是普通的人的形象,而是由一块块生姜做成,蔬菜叶变成了他们的衣服,晚餐的餐桌是一块白花花的豆腐。桔多淇用她滑稽幽默的表现方式将宗教绘画题材进行新的创造,虽然是模仿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样式,但是在这幅蔬菜画中也包含着艺术家对生活和对艺术的理解,她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使无聊平凡的生活充满了艺术色彩,把自己对生活的愉悦精神以幽默的方式传递给大家。她通过自己的双手把普通的蔬菜变成世界名画,充满了浪漫气息,表达了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同样延续了达·芬奇的构图模式和背叛的主题,画里的基督和使徒变成了一个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画中的人物是曾梵志艺术品中具有代表性的面具人物。曾梵志运用了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时代特色和政治倾向。画家最想表达的只是内心的声音,这些符号只不过是他表达自我感受和生活经历的工具。画面所传达的也不再是宗教圣餐礼仪和宗教思想,而是画家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五、结语
  刘晓东等艺术家的例子告诉我们,经典的绘画图式更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引发人们的观赏兴趣。但是在借鉴过程中要学会扬弃,并能够在画面中融入自己真实的观点和看法,体现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艺术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和体验身边的事物,用心体会,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画面里,才能更好地使自己的作品与观众之间达到共鸣,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沃尔夫林.古典艺术[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3]韩振华.After“国族寓言”——从曾梵志《最后的晚餐》说起[J].艺术设计研究,2014,(01).
  [4]一江春水.创意女孩和她的蔬菜画[J].创新科技码,2010,(01).
  作者简介:
  王雯 ,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其他文献
摘 要:1998年,几米首度出版了个人绘本作品《森林里的秘密》《微笑的鱼》,正式踏上成人绘本的创作道路。几米多用图文并茂的绘本表达内心孩童般的成人世界,以其独有的语言形式及绘画方式,抒发和描绘都市人的情感体验,引发了大批读者的共鸣。将以几米的最新绘本作品《忘记亲一下》为例,研究绘本的情感表达方式,具体通过主题意旨、人物形象设定、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几米;绘本创作;情感表达;忘记
期刊
观“江山行旅”之后我最大的感受也是天工与清新、雄壮与雅逸交相辉映,如同中国山水绘画的南北两条脉络横亘在眼前。李项鸿老师的绘画既深得传统之精神,又研习诸家之长自成一家;既壮写北国雄伟大气的名山大川,又描绘江南清丽雅逸的汀渚矮坡。  山水在文人墨客的眼里不仅仅是山,是水,是客观存在于大自然之中的物象,它还承载了文人的精神追求,是人们对世界、宇宙和人生观的凝练和总结。项鸿老师山水画之清秀与浑厚风格的双重
期刊
河南省直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殷江林先生,出生于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的禹州。在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熏陶和滋养下,他从小就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尤为喜爱书法艺术。他自幼学书,笔耕不辍,长年日积月累,真草篆隶诸体皆能,尤其是行草书形成自家风格。殷江林先生从河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退休后,筹建了河南省直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力推进河南省直文联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美术
期刊
摘 要:“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启示我们:在素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在构图立意上要有创意、有创新,努力实践“整散结合,画面构图有主次;虚实相生,三维作画有张力;繁简有度,层次结构有风格;有无圆融,构图立意有意境”,引导学生掌握构图的原则,立意的方法,展示画面的意蕴和美感,从而在艺术世界里,享受“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  关键词:素描;构图;立意  北宋开国后,设立翰林图
期刊
在展厅、微信、报刊、电视见到的某种风格的书法作品多了,便引起了书论者的关注。关注的时间长了,便有对此种风格书法作品鉴赏的想法,以致于有发现此种书法风格之美的好奇心。有时甚至是在脑海中过电影一样反复闪现,灵感萌动,感悟出书法作品所蕴藉之美,不由自主地起评论之想。对殷江林的书法作品品评的自觉由来已久,形成之后,脑海中常萦绕“老树著花无丑枝”的诗句。这可能是殷书之美唤醒了品评意识,便有形质美、神采美、意
期刊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么哥,笑煞人也么哥,梦中又说人间梦。 去年今日题诗处,佳人才子相逢处。世间多少伤心处,人面不知归何处。望不见也么哥,望不见也么哥,绿窗空对花深处”。  这首《叨叨令》曲是元代文学家吴文质所作,叹来叹去还是文人骚客对浮世若梦的哀怨。可不是吗?好好的一个泱泱大国和皇帝宗室,让金人“连锅端了”!这样的凄惨境遇,不解释成恍若
期刊
“古人有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  浮生若梦。谁说不是呢?世事无定,生命短促,亦如梦幻。所以唐代诗人李白作了《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其中有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与大诗人李白同样喟叹的,就是上文之作者孟元老了。孟元老,是宋代文学家。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避地江南数十载。索寞中,他时常暗想当年东京的繁华,心中
期刊
摘 要:中国早期的书法和绘画是通过一体二用的方式介入到远古人们的生活当中。汉以来,书法和绘画在功用上是存在一致性的。汉代衰亡以后,书法和绘画开始分家。唐代张彦远“书画同笔”的提出,宋代郭熙在结字和转腕上的运用,元代赵孟頫、柯九思的“以书入画”论到钱选“士气”说的提出,让“以书入画”进入盛行时期。“以书入画”从原来的人物画和山水画论证发展到了竹石花卉画中。赵孟頫将书画用笔结合到了具体事物。明清画家对
期刊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念奴娇·登多景楼》是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所作,该词描写登金陵多景楼眺望山川之时,慨叹此处形势正宜出兵北伐、一举收复河山,非仅作为防御胡人南侵的天
期刊
“长安独客,又见西风,素月丹枫凄然其为秋也,因调夹钟羽一解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碪度韵,银床飘叶。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  《玉京秋·烟水阔》为宋代周密自度曲。此曲音韵谐美,别具声情,唱尽了相思幽怨和离愁别恨。“自度曲”是通晓音律的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