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觉得,旧光阴是附着在某些物件上的。流年消瘦了山河岁月,沉淀下来的,是想要的,也离不了的。就如同老玉上的包浆,缠绵着时间的痕,泛着古旧而温润的光,弥足珍贵。
可以是一把琴、一盒棋、一件旧服,可以是一句旋律、一段场景,当然也可以空空无物,只是一种味道、一点气息,便足够了。当它与你相遇的刹那,以为已经忘却的那些旧光阴,再次直直地戳进心里,那些画面,连同情绪,一同奔赴过来,或喜或悲。
最能勾起人前尘往事的,莫过于梨园听戏。“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莫不是那梵王宫殿夜鸣钟?我这里潜身听声在墙东,却原来西厢的人儿理丝桐……”伶人在那台上婉转浅唱,风情万种,照例是小姐私自会情郎、落难公子中状元的老戏码,丝竹皮黄声声叹,光阴已刹那数年,过尽了人世的悲欢。台下听者悠悠神往,不能自持,隔一道皮相,各自心里迂回百转,在别人的故事里,生生牵扯出自己的旧光阴,爱恨情仇早已随风逝去,再度回眸,终究意难平。大幕落下,掌声过后,收拾起自己的旧山河,重返烟火人间,感觉似重生了一回,浑身无一处不妥帖。
寒春薄雪的夜晚,想起那回初见先生。先生当年曾是小城剧团的编剧,关于他的才华和江湖传说,之前早有耳闻。先生住在沃州湖畔的一个小村落里,两间旧屋有些年头了,曾是村里的小学校,后已废弃。墙简单地刷了白,书桌是用几张旧课桌拼起来的,凌乱地堆了书、墨、毛边纸。先生白发齐肩,戴一顶手织的毛线贝雷帽,有着一种俗世间少有的别致和安静。虽然半生动荡,家徒四壁,先生却安之若素,并不瑟缩,挂着温和笑容的脸上,看不到一点对命运不公的怨愤。隔着窗,能看到远处湖上的一座断桥,院子里桃花和不知名的野花开得茂盛。那时刻,我想到,古时候的谦谦君子,说的就是先生这样的人吧。
先生赠我的围棋,始终闲置在柜子里。在新月如钩的夜晚,看到棋,我就会想起先生温和的笑,还有他过着的那种简单、从容的生活,和红尘远远地隔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某日,小城报纸上登了一则修葺明城墙的新闻。忽然间,记起了夏夜月光下,和小伙伴在城墙上飞奔的少年时光,记起了城墙下蜿蜒的小巷,还有小巷尽头的院落——玉兰花伸出院墙外恣意地开放,养在旧脸盆里的午饭花每天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七石缸里游动的金鱼在太阳下闪着彩色的光;修钟表的唐公公把桌子搬到堂前,带上单眼放大镜,时不时抬下头,生怕我们捞金鱼;屋檐下,煤饼炉上炖着冰糖川贝雪梨汤,咕咕冒着热气,飘出甜腻腻的香味,过不了多久,就会响起外婆的叫声“小皮猴,赶紧回来喝汤,咳嗽成破风箱了,还要出去皮”。
忍不住去了那个院落,依然有树枝伸在院墙外,但不再是玉兰,院门斑驳,已看不出原来的红色,院子里依旧传来炒菜和骂小孩的声音,但已是别人家的“人间烟火”……我终究没有推门进去。光阴如流水而过,那些玉兰花、午饭花、金鱼和雪梨汤,已经苒苒而过,它们安静而温暖,留在我的旧光阴里。
流年似水。王小波说:“就如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潺潺流水,波光粼粼,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静下心,等流年逝去,褪去各种浮华,留下的,定是珍藏。
留一段旧光阴,在手边,随时熨平繁华红尘中不安的心,不必太多,能走进心里就好。
可以是一把琴、一盒棋、一件旧服,可以是一句旋律、一段场景,当然也可以空空无物,只是一种味道、一点气息,便足够了。当它与你相遇的刹那,以为已经忘却的那些旧光阴,再次直直地戳进心里,那些画面,连同情绪,一同奔赴过来,或喜或悲。
最能勾起人前尘往事的,莫过于梨园听戏。“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莫不是那梵王宫殿夜鸣钟?我这里潜身听声在墙东,却原来西厢的人儿理丝桐……”伶人在那台上婉转浅唱,风情万种,照例是小姐私自会情郎、落难公子中状元的老戏码,丝竹皮黄声声叹,光阴已刹那数年,过尽了人世的悲欢。台下听者悠悠神往,不能自持,隔一道皮相,各自心里迂回百转,在别人的故事里,生生牵扯出自己的旧光阴,爱恨情仇早已随风逝去,再度回眸,终究意难平。大幕落下,掌声过后,收拾起自己的旧山河,重返烟火人间,感觉似重生了一回,浑身无一处不妥帖。
寒春薄雪的夜晚,想起那回初见先生。先生当年曾是小城剧团的编剧,关于他的才华和江湖传说,之前早有耳闻。先生住在沃州湖畔的一个小村落里,两间旧屋有些年头了,曾是村里的小学校,后已废弃。墙简单地刷了白,书桌是用几张旧课桌拼起来的,凌乱地堆了书、墨、毛边纸。先生白发齐肩,戴一顶手织的毛线贝雷帽,有着一种俗世间少有的别致和安静。虽然半生动荡,家徒四壁,先生却安之若素,并不瑟缩,挂着温和笑容的脸上,看不到一点对命运不公的怨愤。隔着窗,能看到远处湖上的一座断桥,院子里桃花和不知名的野花开得茂盛。那时刻,我想到,古时候的谦谦君子,说的就是先生这样的人吧。
先生赠我的围棋,始终闲置在柜子里。在新月如钩的夜晚,看到棋,我就会想起先生温和的笑,还有他过着的那种简单、从容的生活,和红尘远远地隔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某日,小城报纸上登了一则修葺明城墙的新闻。忽然间,记起了夏夜月光下,和小伙伴在城墙上飞奔的少年时光,记起了城墙下蜿蜒的小巷,还有小巷尽头的院落——玉兰花伸出院墙外恣意地开放,养在旧脸盆里的午饭花每天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七石缸里游动的金鱼在太阳下闪着彩色的光;修钟表的唐公公把桌子搬到堂前,带上单眼放大镜,时不时抬下头,生怕我们捞金鱼;屋檐下,煤饼炉上炖着冰糖川贝雪梨汤,咕咕冒着热气,飘出甜腻腻的香味,过不了多久,就会响起外婆的叫声“小皮猴,赶紧回来喝汤,咳嗽成破风箱了,还要出去皮”。
忍不住去了那个院落,依然有树枝伸在院墙外,但不再是玉兰,院门斑驳,已看不出原来的红色,院子里依旧传来炒菜和骂小孩的声音,但已是别人家的“人间烟火”……我终究没有推门进去。光阴如流水而过,那些玉兰花、午饭花、金鱼和雪梨汤,已经苒苒而过,它们安静而温暖,留在我的旧光阴里。
流年似水。王小波说:“就如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潺潺流水,波光粼粼,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静下心,等流年逝去,褪去各种浮华,留下的,定是珍藏。
留一段旧光阴,在手边,随时熨平繁华红尘中不安的心,不必太多,能走进心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