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语言学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语言学理论课教学的改进方法,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语言理论 问题 改进 实践。
一 语言及语言学理论教学的现实
作为一名语言学的教授老师,除了教学之外,往往还要同教授对象的“重文学轻语言”的观念作抗争。与文学的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相比较,语言及语言理论服务于生活的功能更隐蔽、也更无趣。语言是“既不能出产物质产品,又不能起宣传教育作用”①。尽管语言学家很早就作出一个明确的论断——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可是人们似乎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直至在言语无法准确无误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时,才发现语言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才发现语言教育在生活中的缺失,才认识到语言研究、语言理论建构的重要性。也难怪人们会有如此误解,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教学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确实处于一种弱势,甚至连部分中小学语文老师和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语言能力及语言素养都是薄弱的。这种弱势的造成除了追究社会外部原因外,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审视一下自身的问题,探讨探讨语言教学是否存在着问题。
客观地说,语言及语言学理论的教学思路长期以来基本拘泥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课堂教学模式,语言教学如现代汉语教学或许还会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机会,而语言学理论教学则是完全放弃了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尽管在理论建构上,各个专家学者不断努力地修改完善着理论体系,力求语言理论的更生动形象,更深入浅出,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单一的听讲的角色容易让他们发生思维的懈怠,也很难产生感同身受的深刻印象。于是一旦走出了课堂、摆脱了考试压力以后,语言理论便还是停留于白纸黑字的阶段,还是那一堆枯燥的毫无生气的理论术语。语言学理论因为脱离了生活,越发显得抽象难懂。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社会交际最重要的工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它影响着社会生活,其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与这些学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语言的进一步研究,对语言学理论的继续深化构建,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推动语言学前进的传统动力是语言的教学和运用。对于一名中文系的本科生来说,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普通语言学理论,形成初步的语言理论框架,为将来更深入地研究语言学奠定良好基础是必需必要的。
因此,改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出路,将语言学理论通过教学的途径有效地传授予学生是改变当前尴尬的教学局面的关键,也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三 实践教学——语言及语言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
理论结合实际,这是前辈总结出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少人始终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而实际行动却是与之相背而行的。理论结合实际,仅仅停留于从教材外找来几个干巴巴的例子作简单例证。学习者无论从空间距离上还是心理感受上都无法认同,无法产生共鸣,语言理论并未被完全激活。要想让学习者感同身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亲身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理论的接收消化。
目前高校设置的语言类课程包括“教师口语”、“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及“语言学概论”。鉴于笔者从事的是“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后者的实践教学为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后续课程,这门课旨在“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素养”,具体来讲可分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修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②三个方面。鉴于这三个不同的目标,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应该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方面。
根据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要求,语言学的理论教授首先是对学习者进行语言基本理论观点的介绍并要求其掌握。这部分内容同时也是这门课程的学习重点。教学时往往采用的是教师“满堂灌”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条理化、系统化,但是同时也让学生产生被动接受的印象,进而对枯燥的理论观点产生排斥的心理,由此教与学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如何消除这个矛盾,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课内实践教学的介入。课内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学生由单一的听讲者转变为听、讲、想三者结合的统一体,让学生在听中了解理论的学术背景,在讲中掌握理论的发展现状,在想中寻找理论的发展前景。在这之前,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所做的功课。通过课堂的交流讨论,学习者完成了教与学的自然融合,从思想上的碰撞到认识上的共识,相关理论由此在学习者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痕迹。
除了课堂实践环节,课外的语言实践同样不可忽视。课外的语言理论实践方式最常见的要算语言调查法的运用。
语言调查法至今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根据我们对调查法的理解——调查法是指对某一社会现象通过访问、座谈测验或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调查指标,以达到分析、研究的目的,语言调查法应该是根据语言研究的目的,通过访问、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对一定社会范围内的社会用语进行调查,获得调查指标,进而研究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语言调查法在汉语言文字学科方面的应用由来已久,主要集中于汉语方言上的研究。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方言调查会,由此开始运用现代语言调查法进行方言调查,并陆续诞生了一批现代汉语方言调查著作,如《现代吴语研究》、《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云南方言调查报告》,《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四川方言调查报告》、《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云南方言志》、《闽语研究》等。语言调查法在方言研究方面的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一些语料的记录、分析、研究,语言学家得到了他们要找的答案。这是一个理论从实践中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启发了我们,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最后需再回到实践中去,受到实践的检验,由实践来验证理论的真伪。因此,语言学理论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调查的方法来解释、说明、验证其理论内涵。
我们知道,本科阶段的语言学理论主要包括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的结构及语言的发展等理论。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语言调查法要根据理论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譬如在谈到语言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词汇更被称作社会的“晴雨表”这个观点时,便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去验证这个理论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调查表的设计。调查表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调查者把理论放归现实,寻找理论和现实契合点的体现,是调查者理解消化理论的体现。因此,调查之前,应该在适当提示、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让调查者先自行完成调查表的设计,后经过比较筛选确定最佳方案。
语言调查应该首先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语言的发展变化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均可能发生,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方便开展调查的范围。譬如对于在校生来讲,范围限定在校园内,囊括所有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便是最方便的选择,既考虑到操作的现实性,又兼顾了调查指标的代表性,即时间跨度的代表性和思维活动的代表性。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在校四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再加上大学生活的深入,往往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明显的痕迹。大学生一方面有着旺盛的求知欲,能够迅速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思想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发生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在这个处于信息前沿阵地的群体身上最容易得到体现。
其次是调查内容的确定。语言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缝隙。它的发生发展均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要观察语言的发展,必须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作为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其生活仍是以学习为主,教室、图书馆便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而运动场、宿舍、食堂则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反映了学生生活的另一面。因此,在这五个场景里发生的语言交际行为囊括了大学生活的全部。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宿舍、食堂这五个场景于是构成了语言调查的纬。由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在人们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类词,既通俗又有代表性,于是这四类词便构成了语言调查的经。关于调查内容便可以形成一张以教室场景、图书馆场景、运动场场景、宿舍场景、食堂场景为横轴,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为纵轴的“社会语言调查表”(见下图)。而入选的词语则必须达到一定的使用频率,譬如在同样场景里出现5次以上的。
通过调查,调查者 “惊讶地发现了原来身边的语言是如此的丰富,发展如此之快”③,发现了语言的使用中数字化、字母化、双语的现象频繁出现,如数字化语言——886(拜拜了),3166(日语“再见”的意思),3Q(英语“谢谢”的意思),246(饿死了)等;字母化语言——GGMM(哥哥妹妹),RPMT(人品问题),PLMM(漂亮妹妹),TAXI(太可惜了),DIY(自己动手),KB(恐怖)等;双语现象——copy(一份),(超级)fans,(作)show等。也发现了此类语言的来源——网络世界,体现了网络时代节约、省时、快速的特点。还总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方言群体,包括了上述三种语言现象及另外一种有着特殊意义的用语,如:挂了(指考试不及格),早朝(指上早上第一节课),干革命(指上晚自习),金三角(指考试时有的怀有侥幸心理的同学坐成一个前后左右的阵势),烟酒生(有些精神面貌欠佳的研究生)等。总结出这个方言群体诙谐、生动、时髦的特点。有的还由此出发,进一步研究思考这样的社会方言和大学生心理的关系,提出如何看待这类语言的问题,与当今语言学家的思考呈现同步性。
运用于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调查与方言调查是完全不同的,具有自身的特点。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调查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理论。调查者通过生活中语言使用情况的记录、分析,从而验证了语言理论的真伪,延伸了语言理论的内涵,为进一步的语言研究奠定基础。与方言调查过程充满了疑问相比,为了验证语言理论的语言调查过程要显得容易得多,只要具备基本的汉语知识就能够胜任,完全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另外,语言学教学过程中引入语言调查法,还是为了刺激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参加调查的过程比得出调查的结论要重要得多。通过调查,把对语言理论的学习、思考进一步延伸到课堂之外、生活之中、语言学理论产生之源,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完善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语言调查,不仅学习者受启发,理论教授者也可以从中受益。从调查结果中往往可以反映出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教授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向,随时保持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对于语言学理论课来说,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另一种体现。
总之,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实践语言理论,使语言理论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使语言理论教学课堂生动形象起来,这必将使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大提高。
注释:
〔1〕 胡明扬著,《中国语言学21世纪展望》,《语言》(京),2002.第三卷,1~11
〔2〕 诰峰,《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八期。
〔3〕 引自笔者所教授对象的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2]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3] 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M].(第二版)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1月。
【关键词】 语言理论 问题 改进 实践。
一 语言及语言学理论教学的现实
作为一名语言学的教授老师,除了教学之外,往往还要同教授对象的“重文学轻语言”的观念作抗争。与文学的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相比较,语言及语言理论服务于生活的功能更隐蔽、也更无趣。语言是“既不能出产物质产品,又不能起宣传教育作用”①。尽管语言学家很早就作出一个明确的论断——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可是人们似乎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直至在言语无法准确无误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时,才发现语言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才发现语言教育在生活中的缺失,才认识到语言研究、语言理论建构的重要性。也难怪人们会有如此误解,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教学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确实处于一种弱势,甚至连部分中小学语文老师和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语言能力及语言素养都是薄弱的。这种弱势的造成除了追究社会外部原因外,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审视一下自身的问题,探讨探讨语言教学是否存在着问题。
客观地说,语言及语言学理论的教学思路长期以来基本拘泥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课堂教学模式,语言教学如现代汉语教学或许还会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机会,而语言学理论教学则是完全放弃了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尽管在理论建构上,各个专家学者不断努力地修改完善着理论体系,力求语言理论的更生动形象,更深入浅出,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单一的听讲的角色容易让他们发生思维的懈怠,也很难产生感同身受的深刻印象。于是一旦走出了课堂、摆脱了考试压力以后,语言理论便还是停留于白纸黑字的阶段,还是那一堆枯燥的毫无生气的理论术语。语言学理论因为脱离了生活,越发显得抽象难懂。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社会交际最重要的工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它影响着社会生活,其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与这些学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语言的进一步研究,对语言学理论的继续深化构建,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推动语言学前进的传统动力是语言的教学和运用。对于一名中文系的本科生来说,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普通语言学理论,形成初步的语言理论框架,为将来更深入地研究语言学奠定良好基础是必需必要的。
因此,改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出路,将语言学理论通过教学的途径有效地传授予学生是改变当前尴尬的教学局面的关键,也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三 实践教学——语言及语言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
理论结合实际,这是前辈总结出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少人始终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而实际行动却是与之相背而行的。理论结合实际,仅仅停留于从教材外找来几个干巴巴的例子作简单例证。学习者无论从空间距离上还是心理感受上都无法认同,无法产生共鸣,语言理论并未被完全激活。要想让学习者感同身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亲身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理论的接收消化。
目前高校设置的语言类课程包括“教师口语”、“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及“语言学概论”。鉴于笔者从事的是“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后者的实践教学为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后续课程,这门课旨在“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素养”,具体来讲可分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修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②三个方面。鉴于这三个不同的目标,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应该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方面。
根据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要求,语言学的理论教授首先是对学习者进行语言基本理论观点的介绍并要求其掌握。这部分内容同时也是这门课程的学习重点。教学时往往采用的是教师“满堂灌”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条理化、系统化,但是同时也让学生产生被动接受的印象,进而对枯燥的理论观点产生排斥的心理,由此教与学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如何消除这个矛盾,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课内实践教学的介入。课内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学生由单一的听讲者转变为听、讲、想三者结合的统一体,让学生在听中了解理论的学术背景,在讲中掌握理论的发展现状,在想中寻找理论的发展前景。在这之前,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所做的功课。通过课堂的交流讨论,学习者完成了教与学的自然融合,从思想上的碰撞到认识上的共识,相关理论由此在学习者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痕迹。
除了课堂实践环节,课外的语言实践同样不可忽视。课外的语言理论实践方式最常见的要算语言调查法的运用。
语言调查法至今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根据我们对调查法的理解——调查法是指对某一社会现象通过访问、座谈测验或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调查指标,以达到分析、研究的目的,语言调查法应该是根据语言研究的目的,通过访问、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对一定社会范围内的社会用语进行调查,获得调查指标,进而研究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语言调查法在汉语言文字学科方面的应用由来已久,主要集中于汉语方言上的研究。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方言调查会,由此开始运用现代语言调查法进行方言调查,并陆续诞生了一批现代汉语方言调查著作,如《现代吴语研究》、《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云南方言调查报告》,《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四川方言调查报告》、《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云南方言志》、《闽语研究》等。语言调查法在方言研究方面的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一些语料的记录、分析、研究,语言学家得到了他们要找的答案。这是一个理论从实践中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启发了我们,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最后需再回到实践中去,受到实践的检验,由实践来验证理论的真伪。因此,语言学理论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调查的方法来解释、说明、验证其理论内涵。
我们知道,本科阶段的语言学理论主要包括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的结构及语言的发展等理论。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语言调查法要根据理论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譬如在谈到语言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词汇更被称作社会的“晴雨表”这个观点时,便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去验证这个理论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调查表的设计。调查表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调查者把理论放归现实,寻找理论和现实契合点的体现,是调查者理解消化理论的体现。因此,调查之前,应该在适当提示、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让调查者先自行完成调查表的设计,后经过比较筛选确定最佳方案。
语言调查应该首先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语言的发展变化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均可能发生,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方便开展调查的范围。譬如对于在校生来讲,范围限定在校园内,囊括所有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便是最方便的选择,既考虑到操作的现实性,又兼顾了调查指标的代表性,即时间跨度的代表性和思维活动的代表性。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在校四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再加上大学生活的深入,往往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明显的痕迹。大学生一方面有着旺盛的求知欲,能够迅速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思想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发生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在这个处于信息前沿阵地的群体身上最容易得到体现。
其次是调查内容的确定。语言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缝隙。它的发生发展均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要观察语言的发展,必须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作为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其生活仍是以学习为主,教室、图书馆便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而运动场、宿舍、食堂则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反映了学生生活的另一面。因此,在这五个场景里发生的语言交际行为囊括了大学生活的全部。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宿舍、食堂这五个场景于是构成了语言调查的纬。由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在人们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类词,既通俗又有代表性,于是这四类词便构成了语言调查的经。关于调查内容便可以形成一张以教室场景、图书馆场景、运动场场景、宿舍场景、食堂场景为横轴,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为纵轴的“社会语言调查表”(见下图)。而入选的词语则必须达到一定的使用频率,譬如在同样场景里出现5次以上的。
通过调查,调查者 “惊讶地发现了原来身边的语言是如此的丰富,发展如此之快”③,发现了语言的使用中数字化、字母化、双语的现象频繁出现,如数字化语言——886(拜拜了),3166(日语“再见”的意思),3Q(英语“谢谢”的意思),246(饿死了)等;字母化语言——GGMM(哥哥妹妹),RPMT(人品问题),PLMM(漂亮妹妹),TAXI(太可惜了),DIY(自己动手),KB(恐怖)等;双语现象——copy(一份),(超级)fans,(作)show等。也发现了此类语言的来源——网络世界,体现了网络时代节约、省时、快速的特点。还总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方言群体,包括了上述三种语言现象及另外一种有着特殊意义的用语,如:挂了(指考试不及格),早朝(指上早上第一节课),干革命(指上晚自习),金三角(指考试时有的怀有侥幸心理的同学坐成一个前后左右的阵势),烟酒生(有些精神面貌欠佳的研究生)等。总结出这个方言群体诙谐、生动、时髦的特点。有的还由此出发,进一步研究思考这样的社会方言和大学生心理的关系,提出如何看待这类语言的问题,与当今语言学家的思考呈现同步性。
运用于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调查与方言调查是完全不同的,具有自身的特点。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调查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理论。调查者通过生活中语言使用情况的记录、分析,从而验证了语言理论的真伪,延伸了语言理论的内涵,为进一步的语言研究奠定基础。与方言调查过程充满了疑问相比,为了验证语言理论的语言调查过程要显得容易得多,只要具备基本的汉语知识就能够胜任,完全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另外,语言学教学过程中引入语言调查法,还是为了刺激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参加调查的过程比得出调查的结论要重要得多。通过调查,把对语言理论的学习、思考进一步延伸到课堂之外、生活之中、语言学理论产生之源,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完善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语言调查,不仅学习者受启发,理论教授者也可以从中受益。从调查结果中往往可以反映出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教授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向,随时保持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对于语言学理论课来说,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另一种体现。
总之,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实践语言理论,使语言理论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使语言理论教学课堂生动形象起来,这必将使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大提高。
注释:
〔1〕 胡明扬著,《中国语言学21世纪展望》,《语言》(京),2002.第三卷,1~11
〔2〕 诰峰,《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八期。
〔3〕 引自笔者所教授对象的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2]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3] 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M].(第二版)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