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1996、2001和2007年我国3次群众体育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渐增多;有职业的与已婚者参加锻炼的增多,无职业的与未婚者减少;每周参加2~3次体育锻炼的人数逐渐上升;“健身走”、“跑步”是主要锻炼的项目,以“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呈增长趋势;影响我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性因素所占比例下降,客观方面因素呈现增长趋势。
关 键 词: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1-0031-04
A research on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trends in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3 mass sports surveys nationwide
LI N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Abstract: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data acquired in 3 mass sports surveys conducted in China in 1996, 2001 and 2007, the author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number of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often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ing increased gradually; the number of employed and married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exercising increased, while the number of unemployed and unmarried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exercising decreased; the number of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ing 2-3 times a weak increased gradually; “fitness walking” and “running” were main exercises; the percentage of people who based their primary exercising places on “sports playgrounds in work place or residence community” showed a trend of growing; the percentage of subjec-tiv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residents in China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ing decreased,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subjective factors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Key words: social sports;mass sports;national fitness;China
为了更加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1],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201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2]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国在全面调查、专家咨询和社会征求意见基础上又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3]。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是后奥运时期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全面健身事业发展情况如何,我国的相关职能部门一直在跟踪,并进行了3次全国性的调查。本文主要分析我国1996、2001和2007年3次全国群众体育调查[4-6]所获得的数据,找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趋势,为制定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1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与结构
1.1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
体育人口作为衡量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统计指标,成为当今全世界公认的体育社会学统计指标,它常被用来反映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或水平。在10年多时间里我国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成不断上升趋势,其中,16岁以上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由1996年的34.34%上升到2001年的35.00%,在2007年达到41.50%,1996年全国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1.40%,2001年占全国总人口的33.90%,2007年占全国总人口的37.10%,我国体育人口数量上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数量,由1996年的15.50%增加到2001年的18.30%再到2007年的26.15%。这充分表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群众体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呈现出高涨状态。
1.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年龄结构
从表1可以看出,1996~2007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年龄分布特征明显,3次调查结果显示,两端高、中间低“马鞍”式的格局依然是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年龄分布的显著特点。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增长最多的也依然在两端,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65岁以上人群,由1996年的12.48%增加到2007年的31.79%;其次是16~25岁人群,由1996年的30.47%增加到2007年的37.40%;列第3位的是56~65岁人群,由1996年的17.43%增加到2007年的24.88%。这充分说明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仍然是青年人和老年人,要改善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就必须要提高26~55岁人群的体育锻炼参与度,尤其是要大力提高36~45岁人群的体育参与水平,这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1.3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性别结构
我国人口中的男女性别比例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男多女少是我国人口中的重要结构特征。从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中,也一样存在男多女少的现象,1996~2007年男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逐渐下滑,女性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口逐渐上升,但上升和下降的幅度都不大。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占男性总人口的比例由1996年的16.90%上升到2007年的24.6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性在女性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由1996年的13.60%增加到2007年的17.36%。
1.4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文化结构
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与其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关系,教育程度直接关系到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1996~2007年,高中以上学历的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见表3)。
1.5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职业结构
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职业结构呈现出有职业的逐年递增,无职业的逐年减少的趋势,这表明拥有固定职业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保障,有职业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由1996年的77.49%增加到2007年的87.90%,而无职业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由1996年的22.51%减少到2007年的12.1%。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职业排序中,前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教科文人员上升比例较大,由1996年的12.6%增加到2001年的34.3%,管理人员次之,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时间及强度上依然高于其他人群。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有比例最高,为14.0%,其次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为12.8%,办事人员12.6%,商业服务人员7.4%,农林牧渔水利人员3.1%。
1.6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婚姻状况
2001年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中未婚者占14.5%,已婚者占81.7%,其他占3.8%,与1996年相比较未婚者人数下降了1.03%,已婚者上升了3.24%;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未婚者占14.16%,已婚者占84.67%,其他占1.17%。
2 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
2.1 体育锻炼的频度
1996~2007年,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发生变化,每月不足1次、每周不足1次和每周5次以上的锻炼人数逐渐下降,每周在2~3次的体育锻炼人数逐渐上升(见表4)。
2.2 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主要表现在每一次锻炼时间在30~60 min的人数比例逐渐增加,在30 min以下和60 min以上的人群比例有下降趋势。2007年调查数据显示,中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上比青年人更有规律,而单就每一次锻炼的具体时间来看,全国城乡居民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30~60 min的人数比例最高,为52.4%,其次为不足30 min,占24.7%;有22.9%的人体育锻炼时间在60 min以上。
2.3 体育锻炼的项目
我国群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1996年是散步跑步、羽毛球、篮排足、舞蹈、乒乓球、体操、台球、保龄球、跳绳、游泳;2001年是长走与跑步、羽毛球、游泳、足篮排球、乒乓球、体操、登山、舞蹈、台球、保龄球和跳绳;2007年是健身走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排足、健身操、骑车、武术、游泳、登山。2001年与1996年相比,项目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气功、太极拳、武术、地掷球、门球等项目的参加人数有所减少,而参与球类、舞蹈等娱乐、竞技性强的项目以及登山的人数有所增加。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以“健身走”、“跑步”作为主要锻炼项目的人数比例最高,占62.0%。从年龄分布来看,16~19岁人群主要项目是球类(34.9%)、跑步(31.5%)和健身走(19.1%);50岁以上人群主要是“健身走”,占各年龄组比例55.3%~72.8%。
2.4 体育锻炼的场所
1996年,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有70.60%的是选择在非正规体育场所(如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有29.40%的人选择在正规的体育场所;2001年,在非正规体育场所体育锻炼的71.20%,在正规体育场所体育锻炼的28.80%;2007年,在正规体育场所体育锻炼的比例下降到了14.8%,在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的上升到85.2%,其中以“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为主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2.2%。这说明我国群众在选择锻炼的场所时会充分结合自己的具体条件,灵活、适当地就近参加体育锻炼,随年龄增大在公路旁、住宅小区空地、广场和公园锻炼的人数比例升高,在“自家庭院和室内”进行锻炼的各年龄人数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到正规体育场所的人数比例明显降低。
2.5 体育锻炼的形式
调查数据显示,“与朋友、同事一起参加锻炼”、“个人独自进行体育锻炼”、“与家人一起参加锻炼”、“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参加活动站、俱乐部体育活动”以及“参加单位体育活动”仍然是我国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其中,“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86%,上升到2001年的13.65%、2007年的16.78%,这表明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在群众体育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随年龄增大以“独自”和“与家人在一起”的形式进行锻炼的人数比例逐渐增加,如“独自”锻炼的比例由16~19岁年龄组的18.7%,提高到70岁以上组的45.5%。而以“与朋友、同事一起”的形式进行锻炼的比例由16~19岁组的72.3%,下降到70岁以上组的31.7%。
2.6 体育锻炼的消费
1996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有8.60%的选择到经营性体育场所,在对经营性体育场所的门票价格承受能力上表现为:10元以下的占84.5%,10元以上的占15.0%;2001年,选择去经营性体育场所的人达到8.80%,能够承受10元以上门票的占25%,10元以下的占75%。2007年,有16.3%的人到经营性体育场所,选择收费在11~30元/次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7.6%,其他依次为“5~10元/次”,“≤5元/次”,“31~50元/次”等,这表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促进了我国群众体育的飞速发展,人们体育意识不断增强,花钱进行体育消费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2.7 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影响我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原因是缺乏体育兴趣、认为没有必要、自身身体体弱不适宜锻炼;客观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精力和体育场地设施。3次的调查显示,没时间、没兴趣、没必要和缺乏场地设施是影响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1996年和2001年,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因为“没兴趣”的最高,分别为30.1%、29.7%。2007年,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因为“没时间”的比例最高,为33.8%。在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也是“缺乏时间”,占41.2%;其次是“缺乏场地设施”(16.6%)和“自身惰性”(13.0%)。
全国3次群众体育调查结果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在过去的10多年群众体育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群众体育锻炼的人口总数呈现较大增长态势,人们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与自发性都大大增加。但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供需矛盾仍然较突出,人们主观参加锻炼的愿望与客观现实条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因此,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Z]. 1995.
[2] 国务院. 全民健身条例[S]. 2009.
[3] 国务院.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Z]. 2011.
[4] 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5] 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6] 国家体育总局. 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EB/OL]. http://www.gov.cn/jrzg/2008-
12/17/content_1180856.html.
[7] 江苏体育. 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目的和意义[EB/OL]. http://www.jssports.gov.cn/html/
Tyzt/qmjsr/bjzl/29142.html.
[8] 安儒亮,张军,姜健. 中国群众体育事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6):652-656.
[9] 蔡睿,李然,张彦峰,等. 中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区域差异比较[J]. 体育科学,2009,29(7):11-19.
[10] 周学荣,谭明义. 我国两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情况的比较研究[J]. 体育科学,2004,24(7):12-15.
[11] 庞元宁,何建文,同英. 试论中国不同年龄人群体育现状[J]. 体育科学,2000,20(1):23-25.
[12] 王智平,同英,何建文. 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与变化趋势[J]. 体育科学,2004,24(5):72-74.
[13] 王智平,赵保钢,何建文. 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0,36(4):44-46.
[14] 江崇民,张一民,张彦峰,等. 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评价的辨识[J]. 体育科学,2009,29(5):24-31.
[15] 权德庆,徐文强,陈元欣,等. 中国体育事业统计体制改革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150-153.
关 键 词: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1-0031-04
A research on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trends in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3 mass sports surveys nationwide
LI N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Abstract: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data acquired in 3 mass sports surveys conducted in China in 1996, 2001 and 2007, the author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number of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often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ing increased gradually; the number of employed and married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exercising increased, while the number of unemployed and unmarried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exercising decreased; the number of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ing 2-3 times a weak increased gradually; “fitness walking” and “running” were main exercises; the percentage of people who based their primary exercising places on “sports playgrounds in work place or residence community” showed a trend of growing; the percentage of subjec-tiv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residents in China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ing decreased,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subjective factors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Key words: social sports;mass sports;national fitness;China
为了更加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1],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201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2]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国在全面调查、专家咨询和社会征求意见基础上又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3]。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是后奥运时期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全面健身事业发展情况如何,我国的相关职能部门一直在跟踪,并进行了3次全国性的调查。本文主要分析我国1996、2001和2007年3次全国群众体育调查[4-6]所获得的数据,找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趋势,为制定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1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与结构
1.1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
体育人口作为衡量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统计指标,成为当今全世界公认的体育社会学统计指标,它常被用来反映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或水平。在10年多时间里我国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成不断上升趋势,其中,16岁以上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由1996年的34.34%上升到2001年的35.00%,在2007年达到41.50%,1996年全国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1.40%,2001年占全国总人口的33.90%,2007年占全国总人口的37.10%,我国体育人口数量上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数量,由1996年的15.50%增加到2001年的18.30%再到2007年的26.15%。这充分表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群众体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呈现出高涨状态。
1.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年龄结构
从表1可以看出,1996~2007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年龄分布特征明显,3次调查结果显示,两端高、中间低“马鞍”式的格局依然是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年龄分布的显著特点。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增长最多的也依然在两端,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65岁以上人群,由1996年的12.48%增加到2007年的31.79%;其次是16~25岁人群,由1996年的30.47%增加到2007年的37.40%;列第3位的是56~65岁人群,由1996年的17.43%增加到2007年的24.88%。这充分说明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仍然是青年人和老年人,要改善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就必须要提高26~55岁人群的体育锻炼参与度,尤其是要大力提高36~45岁人群的体育参与水平,这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1.3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性别结构
我国人口中的男女性别比例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男多女少是我国人口中的重要结构特征。从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中,也一样存在男多女少的现象,1996~2007年男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逐渐下滑,女性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口逐渐上升,但上升和下降的幅度都不大。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占男性总人口的比例由1996年的16.90%上升到2007年的24.6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性在女性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由1996年的13.60%增加到2007年的17.36%。
1.4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文化结构
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与其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关系,教育程度直接关系到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1996~2007年,高中以上学历的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见表3)。
1.5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职业结构
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职业结构呈现出有职业的逐年递增,无职业的逐年减少的趋势,这表明拥有固定职业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保障,有职业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由1996年的77.49%增加到2007年的87.90%,而无职业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由1996年的22.51%减少到2007年的12.1%。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职业排序中,前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教科文人员上升比例较大,由1996年的12.6%增加到2001年的34.3%,管理人员次之,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时间及强度上依然高于其他人群。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有比例最高,为14.0%,其次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为12.8%,办事人员12.6%,商业服务人员7.4%,农林牧渔水利人员3.1%。
1.6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婚姻状况
2001年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中未婚者占14.5%,已婚者占81.7%,其他占3.8%,与1996年相比较未婚者人数下降了1.03%,已婚者上升了3.24%;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未婚者占14.16%,已婚者占84.67%,其他占1.17%。
2 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
2.1 体育锻炼的频度
1996~2007年,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发生变化,每月不足1次、每周不足1次和每周5次以上的锻炼人数逐渐下降,每周在2~3次的体育锻炼人数逐渐上升(见表4)。
2.2 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主要表现在每一次锻炼时间在30~60 min的人数比例逐渐增加,在30 min以下和60 min以上的人群比例有下降趋势。2007年调查数据显示,中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上比青年人更有规律,而单就每一次锻炼的具体时间来看,全国城乡居民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30~60 min的人数比例最高,为52.4%,其次为不足30 min,占24.7%;有22.9%的人体育锻炼时间在60 min以上。
2.3 体育锻炼的项目
我国群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1996年是散步跑步、羽毛球、篮排足、舞蹈、乒乓球、体操、台球、保龄球、跳绳、游泳;2001年是长走与跑步、羽毛球、游泳、足篮排球、乒乓球、体操、登山、舞蹈、台球、保龄球和跳绳;2007年是健身走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排足、健身操、骑车、武术、游泳、登山。2001年与1996年相比,项目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气功、太极拳、武术、地掷球、门球等项目的参加人数有所减少,而参与球类、舞蹈等娱乐、竞技性强的项目以及登山的人数有所增加。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以“健身走”、“跑步”作为主要锻炼项目的人数比例最高,占62.0%。从年龄分布来看,16~19岁人群主要项目是球类(34.9%)、跑步(31.5%)和健身走(19.1%);50岁以上人群主要是“健身走”,占各年龄组比例55.3%~72.8%。
2.4 体育锻炼的场所
1996年,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有70.60%的是选择在非正规体育场所(如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有29.40%的人选择在正规的体育场所;2001年,在非正规体育场所体育锻炼的71.20%,在正规体育场所体育锻炼的28.80%;2007年,在正规体育场所体育锻炼的比例下降到了14.8%,在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的上升到85.2%,其中以“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为主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2.2%。这说明我国群众在选择锻炼的场所时会充分结合自己的具体条件,灵活、适当地就近参加体育锻炼,随年龄增大在公路旁、住宅小区空地、广场和公园锻炼的人数比例升高,在“自家庭院和室内”进行锻炼的各年龄人数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到正规体育场所的人数比例明显降低。
2.5 体育锻炼的形式
调查数据显示,“与朋友、同事一起参加锻炼”、“个人独自进行体育锻炼”、“与家人一起参加锻炼”、“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参加活动站、俱乐部体育活动”以及“参加单位体育活动”仍然是我国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其中,“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86%,上升到2001年的13.65%、2007年的16.78%,这表明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在群众体育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随年龄增大以“独自”和“与家人在一起”的形式进行锻炼的人数比例逐渐增加,如“独自”锻炼的比例由16~19岁年龄组的18.7%,提高到70岁以上组的45.5%。而以“与朋友、同事一起”的形式进行锻炼的比例由16~19岁组的72.3%,下降到70岁以上组的31.7%。
2.6 体育锻炼的消费
1996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有8.60%的选择到经营性体育场所,在对经营性体育场所的门票价格承受能力上表现为:10元以下的占84.5%,10元以上的占15.0%;2001年,选择去经营性体育场所的人达到8.80%,能够承受10元以上门票的占25%,10元以下的占75%。2007年,有16.3%的人到经营性体育场所,选择收费在11~30元/次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7.6%,其他依次为“5~10元/次”,“≤5元/次”,“31~50元/次”等,这表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促进了我国群众体育的飞速发展,人们体育意识不断增强,花钱进行体育消费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2.7 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影响我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原因是缺乏体育兴趣、认为没有必要、自身身体体弱不适宜锻炼;客观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精力和体育场地设施。3次的调查显示,没时间、没兴趣、没必要和缺乏场地设施是影响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1996年和2001年,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因为“没兴趣”的最高,分别为30.1%、29.7%。2007年,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因为“没时间”的比例最高,为33.8%。在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也是“缺乏时间”,占41.2%;其次是“缺乏场地设施”(16.6%)和“自身惰性”(13.0%)。
全国3次群众体育调查结果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在过去的10多年群众体育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群众体育锻炼的人口总数呈现较大增长态势,人们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与自发性都大大增加。但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供需矛盾仍然较突出,人们主观参加锻炼的愿望与客观现实条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因此,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Z]. 1995.
[2] 国务院. 全民健身条例[S]. 2009.
[3] 国务院.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Z]. 2011.
[4] 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5] 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6] 国家体育总局. 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EB/OL]. http://www.gov.cn/jrzg/2008-
12/17/content_1180856.html.
[7] 江苏体育. 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目的和意义[EB/OL]. http://www.jssports.gov.cn/html/
Tyzt/qmjsr/bjzl/29142.html.
[8] 安儒亮,张军,姜健. 中国群众体育事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6):652-656.
[9] 蔡睿,李然,张彦峰,等. 中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区域差异比较[J]. 体育科学,2009,29(7):11-19.
[10] 周学荣,谭明义. 我国两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情况的比较研究[J]. 体育科学,2004,24(7):12-15.
[11] 庞元宁,何建文,同英. 试论中国不同年龄人群体育现状[J]. 体育科学,2000,20(1):23-25.
[12] 王智平,同英,何建文. 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与变化趋势[J]. 体育科学,2004,24(5):72-74.
[13] 王智平,赵保钢,何建文. 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0,36(4):44-46.
[14] 江崇民,张一民,张彦峰,等. 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评价的辨识[J]. 体育科学,2009,29(5):24-31.
[15] 权德庆,徐文强,陈元欣,等. 中国体育事业统计体制改革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