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蓬莱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保存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图形化、动态化、插画形式传播非遗,不仅使文化传承带有趣味性、艺术性,对于讲好蓬莱故事有极佳的条件,对于传播蓬莱地区的非遗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图形化;蓬莱非遗;文化传播
习总书记提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在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也有人提出要加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近年来,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数据,数字视频和静态图片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非遗书面材料,准确和生动的描述、语言和数据的表现力对年轻人来说还不够吸引人。视觉是人类获得的主要信息来源,与文本和数据相比,人们更愿意阅读图形类和动态类的视觉信息。目前的视频动画、全息成像、智能互动、新媒体艺术和虚拟现实身临其境的体验会造成更深的印象,获得的乐趣非遗传信息,让年轻人了解和喜欢他们,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
一、蓬莱非遗项目的概述
信息图形化是运用视觉图形化的方式将受众所需要接收的信息进行提炼,并取代繁杂、枯燥的文字及数字信息。因此,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的图形化设计要了解到受众接受信息的兴趣点和独特性。蓬莱非遗项目进行信息图形化设计是为了帮助解决非遗传承的过程中信息杂乱、美感度低、传播的效率低等问题,让受众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非遗项目,并能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奠定良好的视觉化的图像。
蓬莱是中国著名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众多的文物和古迹。“海市蜃楼”奇观和“八仙过海”美传使蓬莱享誉海内外,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地方留下了许多省级甚至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喻户晓的国家级非遗:八仙过海的传说,胶东的道教音乐。省级非遗:戚家拳、大杆号器乐演奏。市级非遗:蓬莱小面、蓬莱阁庙会、蓬莱传说等。在现如今这些项目作为非遗,在其具体的内容上保护的较好,但在对外宣传工作上存在视觉形象信息缺失、传播途径单一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宣传过程中缺乏衍生产品和实际应用创新。缺乏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视觉图形化设计的一些形象。非遗的保护的目的不是让它成为固化和静止的遗存物,而是维护和强化本身的内在生命力,能够找到传播、促进和增强文化的社会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非遗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非遗保护与生存危机
由于政府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以非遗人都有些依赖政府,大众的认识和参与度的积极性过低,而非遗的保护工作是需要人民群众的自愿、自觉、积极的参与进来的。在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参与者的错误理解,及政府的定位失误,导致群众对于非遗项目的理解产生了偏差,造成了非遗项目的流失。如果大众一直没办法加入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来的话,我国的非遗将可能真正的消失。
2.2非遗传播方式的转变与危机
传统的非遗的传播方式分为两种:家族式的传播及行帮内的传承。主要表现传承形式是亲身示范传播,以传承人的自身为传播媒介,以语言、动作、表情为主要传播手段。但现如今社会不仅仅停留在家族及行会内小区域的传播,应该被更多的大众接受并进行其文化及精神内涵的传播。所以现代语境下非遗传播,即是非遗本身与其代表的文化精神转移到接受者手中和脑中的过程。
2.3新媒体时代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播
进入21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下,主要的传播媒介是数字化,传播的途径也更加多样,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阔。然而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如何将新媒体和传统的媒介结合,让其发挥更好的传播效果。在新媒体视角下的非遗传承与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非遗的精髓,将非遗和其他的媒介结合,创新出新的艺术创作传播的形式。
三、信息图形化的特点
3.1准确性
蓬莱的非遗数量较多,种类丰富,信息量巨大,但相对有些散乱,没有规律,如何将这些丰富且复杂的非遗项目进行提炼设计,使信息变的更加准确且具有逻辑性,并能将重要的信息更精准的表达。例如,入选山东省非遗项目的“戚家拳”的拳法关系,及其传承过程等信息,就可以利用图谱去将文字性的资料概括为图库展示非遗的文化状态。还可以帮助对戚家拳感兴趣的群众更深入的了解他背后的歷史、特征及其发展的规律,为以后该拳法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相应图谱资料。
3.2易读性
当今进入了读图时代,青年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过大,致使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阅读海量的文字信息,也没有时间去观看了解非遗的繁多的信息。所以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简化,让非遗变得更加易读对于蓬莱文化的传播显得至关重要。而信息图形化正是将大段的黑白文字进行文本的梳理、归纳和组织再进行视觉元素的组合,转为色彩丰富的图表、图解、地图等,为大家提供轻松愉快的读图体验,将文化遗产信息转变为有趣的插画、漫画、动画,为年轻人提供有效、实用的文化遗产体验。
3.3艺术性和趣味性
信息图形化不仅是准确易读的,还是美观的,和其他设计门类一样,需具视觉美感,人们对具有美感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兴趣,进而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主动接受文化遗产的信息和知识。而插画、动画这类艺术手段更易被年轻人所接受。每一个动态视觉画面都对信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使观者能够感知动态画面与传播信息高度一致,再加上画面色块简洁大方、极具艺术美感、节奏感强,被年轻人广为喜爱,在朋友圈、公众号等平台分享率较高,有助于非遗的信息快速分享和传播。
四、信息图形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作用
4.1以图形化的现代信息符号为载体的非遗图形化设计
非遗项目的信息图形化形象将非遗的一些文化信息以较为适合的方式展现出来,使他的形象简洁、明确,从而以年轻大众所喜爱的形式接受及进行传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参与与保护意识,还能够加快非遗项目的推广与保护。它具有一定的视觉延续性和形象情感化,关键在把握富有视觉美观性、独特性和地域性的冲击力情况下,能够寻找与之对应的视觉元素进行信息的选择、叙述与传播,简明扼要传递非遗的历史文化和内涵特征等核心信息,实现受众与非遗之间的对接。
4.2以交互性传播界面为载体的非遗图形化设计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中的报刊、杂志、电视和电影已不是当今重要的视觉化传播媒介了,进入掌上时代,交互式的网络传播界面为载体的非遗平面化的设计,网站、APP、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的出现,更需要去我们充分把握传统非遗文化如何和当今流行的传播界面相结合,同时考虑到如何运用现代化的视觉语言传达非遗文化内涵。做到真正的具有东方韵味的非遗图形化传播。
结语
蓬莱非遗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增加当地文化的自信,提升当地文化的影响力。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时代的迅速发展,利用信息图形化的方式将蓬莱的非遗故事发扬光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图胜千言,而运用图形化、动态化、插画形式传播非遗不仅使文化传承带有趣味性、艺术性,同时还能够做到与受众的互动,通过二维、三维的动画技术,使蓬莱非遗文化更加鲜活生动,信息图形化对于传承与弘扬蓬莱的非遗文化有着积极开拓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睿文.信息图形化、动漫化对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传播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19):13-14.
[2]加小双,李宜芳,谭悦.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OL].山西档案.
[3]马培媛.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4):87-88.
关键词:信息图形化;蓬莱非遗;文化传播
习总书记提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在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也有人提出要加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近年来,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数据,数字视频和静态图片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非遗书面材料,准确和生动的描述、语言和数据的表现力对年轻人来说还不够吸引人。视觉是人类获得的主要信息来源,与文本和数据相比,人们更愿意阅读图形类和动态类的视觉信息。目前的视频动画、全息成像、智能互动、新媒体艺术和虚拟现实身临其境的体验会造成更深的印象,获得的乐趣非遗传信息,让年轻人了解和喜欢他们,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
一、蓬莱非遗项目的概述
信息图形化是运用视觉图形化的方式将受众所需要接收的信息进行提炼,并取代繁杂、枯燥的文字及数字信息。因此,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的图形化设计要了解到受众接受信息的兴趣点和独特性。蓬莱非遗项目进行信息图形化设计是为了帮助解决非遗传承的过程中信息杂乱、美感度低、传播的效率低等问题,让受众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非遗项目,并能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奠定良好的视觉化的图像。
蓬莱是中国著名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众多的文物和古迹。“海市蜃楼”奇观和“八仙过海”美传使蓬莱享誉海内外,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地方留下了许多省级甚至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喻户晓的国家级非遗:八仙过海的传说,胶东的道教音乐。省级非遗:戚家拳、大杆号器乐演奏。市级非遗:蓬莱小面、蓬莱阁庙会、蓬莱传说等。在现如今这些项目作为非遗,在其具体的内容上保护的较好,但在对外宣传工作上存在视觉形象信息缺失、传播途径单一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宣传过程中缺乏衍生产品和实际应用创新。缺乏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视觉图形化设计的一些形象。非遗的保护的目的不是让它成为固化和静止的遗存物,而是维护和强化本身的内在生命力,能够找到传播、促进和增强文化的社会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非遗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非遗保护与生存危机
由于政府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以非遗人都有些依赖政府,大众的认识和参与度的积极性过低,而非遗的保护工作是需要人民群众的自愿、自觉、积极的参与进来的。在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参与者的错误理解,及政府的定位失误,导致群众对于非遗项目的理解产生了偏差,造成了非遗项目的流失。如果大众一直没办法加入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来的话,我国的非遗将可能真正的消失。
2.2非遗传播方式的转变与危机
传统的非遗的传播方式分为两种:家族式的传播及行帮内的传承。主要表现传承形式是亲身示范传播,以传承人的自身为传播媒介,以语言、动作、表情为主要传播手段。但现如今社会不仅仅停留在家族及行会内小区域的传播,应该被更多的大众接受并进行其文化及精神内涵的传播。所以现代语境下非遗传播,即是非遗本身与其代表的文化精神转移到接受者手中和脑中的过程。
2.3新媒体时代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播
进入21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下,主要的传播媒介是数字化,传播的途径也更加多样,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阔。然而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如何将新媒体和传统的媒介结合,让其发挥更好的传播效果。在新媒体视角下的非遗传承与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非遗的精髓,将非遗和其他的媒介结合,创新出新的艺术创作传播的形式。
三、信息图形化的特点
3.1准确性
蓬莱的非遗数量较多,种类丰富,信息量巨大,但相对有些散乱,没有规律,如何将这些丰富且复杂的非遗项目进行提炼设计,使信息变的更加准确且具有逻辑性,并能将重要的信息更精准的表达。例如,入选山东省非遗项目的“戚家拳”的拳法关系,及其传承过程等信息,就可以利用图谱去将文字性的资料概括为图库展示非遗的文化状态。还可以帮助对戚家拳感兴趣的群众更深入的了解他背后的歷史、特征及其发展的规律,为以后该拳法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相应图谱资料。
3.2易读性
当今进入了读图时代,青年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过大,致使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阅读海量的文字信息,也没有时间去观看了解非遗的繁多的信息。所以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简化,让非遗变得更加易读对于蓬莱文化的传播显得至关重要。而信息图形化正是将大段的黑白文字进行文本的梳理、归纳和组织再进行视觉元素的组合,转为色彩丰富的图表、图解、地图等,为大家提供轻松愉快的读图体验,将文化遗产信息转变为有趣的插画、漫画、动画,为年轻人提供有效、实用的文化遗产体验。
3.3艺术性和趣味性
信息图形化不仅是准确易读的,还是美观的,和其他设计门类一样,需具视觉美感,人们对具有美感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兴趣,进而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主动接受文化遗产的信息和知识。而插画、动画这类艺术手段更易被年轻人所接受。每一个动态视觉画面都对信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使观者能够感知动态画面与传播信息高度一致,再加上画面色块简洁大方、极具艺术美感、节奏感强,被年轻人广为喜爱,在朋友圈、公众号等平台分享率较高,有助于非遗的信息快速分享和传播。
四、信息图形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作用
4.1以图形化的现代信息符号为载体的非遗图形化设计
非遗项目的信息图形化形象将非遗的一些文化信息以较为适合的方式展现出来,使他的形象简洁、明确,从而以年轻大众所喜爱的形式接受及进行传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参与与保护意识,还能够加快非遗项目的推广与保护。它具有一定的视觉延续性和形象情感化,关键在把握富有视觉美观性、独特性和地域性的冲击力情况下,能够寻找与之对应的视觉元素进行信息的选择、叙述与传播,简明扼要传递非遗的历史文化和内涵特征等核心信息,实现受众与非遗之间的对接。
4.2以交互性传播界面为载体的非遗图形化设计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中的报刊、杂志、电视和电影已不是当今重要的视觉化传播媒介了,进入掌上时代,交互式的网络传播界面为载体的非遗平面化的设计,网站、APP、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的出现,更需要去我们充分把握传统非遗文化如何和当今流行的传播界面相结合,同时考虑到如何运用现代化的视觉语言传达非遗文化内涵。做到真正的具有东方韵味的非遗图形化传播。
结语
蓬莱非遗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增加当地文化的自信,提升当地文化的影响力。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时代的迅速发展,利用信息图形化的方式将蓬莱的非遗故事发扬光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图胜千言,而运用图形化、动态化、插画形式传播非遗不仅使文化传承带有趣味性、艺术性,同时还能够做到与受众的互动,通过二维、三维的动画技术,使蓬莱非遗文化更加鲜活生动,信息图形化对于传承与弘扬蓬莱的非遗文化有着积极开拓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睿文.信息图形化、动漫化对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传播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19):13-14.
[2]加小双,李宜芳,谭悦.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OL].山西档案.
[3]马培媛.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