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应关注国民教育因素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国民教育是在国家统一管理下,通过普及教育的形式,实现民众素质的提高。国民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培育和人格的养成。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尤其要关注国民教育因素。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国民教育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的国民教育是在国家统一管理下,通过普及教育的形式,实现民众素质的提高。国民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培育和人格的养成。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尤其要关注国民教育因素。
  
  1 研读《课程标准》,应关注国民教育因素
  
  新课程形势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本身在表述时就强调了国民教育的因素,例如:
  (1)“前言”中“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这两句中的“人”字显然不是仅指“学生”,而是指包含学生在内的所有人,可以理解为所有公民,是没有年龄限制的。
  (2)“课程性质”中着意强调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包含了成长为“合格公民”的意思。
  (3)“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表述“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不难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国民教育的因素将越来越明显。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也明确表述“……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如果我们来探讨一下“好公民”的含义,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合格的国民呢?”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那简直是一定的。”
  
  2 把握教材内容,应关注国民教育因素
  
  新课程形势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依据的是课标,依托的是教材。我们平顶山市目前通用的陕人版八年级下学期教材第47页第三单元第十二课《维护权利,适应社会》中,给“义务教育”所下的定义为“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按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这里,明确提出了“国民教育”的说法。对此,笔者是赞同并认可的。
  
  3 透析中考试卷,应关注国民教育因素
  
  新课程形势下的初中思想品德中招考试,在试卷提示上也包含有国民教育因素。如2008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中“温馨提示”的第一行内容为“思想品德考试,关注国计民生,倡导道德践行,引领人生航程。”其中的“民”,不就是指“公民”、“百姓”吗?而其中的“人生”,又不能单纯地将其定语理解为“每一个未成年人的”,似乎应理解为“每一个公民的”才更为贴切。
  请别以为这样的分析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我们虽然能认识到“公民”、“人民”、“未成年人”是近义词,意思有时会相同、交叉、包容。但毕竟,即使是同义词,在不同的地方,用法也是有区别的。而这,就是我们关注思想品德课中的国民教育因素的意义所在。
  
  4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应关注国民教育因素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生活实际来看,学生进入学校,来到课堂,学习成长,这真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只要我们稍微看长远一点,就会看到学生是在逐渐成长的国家公民,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教育的主体,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所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立足学生未成年人的实际,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贴近学生去教,引导学生去学。我们不断深入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也都是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辛苦而又光荣。
  
  5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应关注国民教育因素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担当者。如果我们能够正确把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明确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思想认识,就一定能顺利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的好公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从而也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代“名师”。
  总之,我们在工作中,立足于学生未成年人的实际来工作是对的,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关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国民教育因素,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为培养国家的合格公民而努力!
  
其他文献
摘要信用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由于传统信用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现代信用,加上各项制度不完善,使我国信用出现严重的失序,影响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重建信用,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信用经济传统信用现代信用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现代社会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