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学习 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科本身的内在兴趣和发现的自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呢?下面,我结合听优质课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些体会。
一、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我们经常说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如:在学到有关比较分数大小时,教师先由学生讲出生活中的分数有哪些,再要根据学生所举例子中的两个生活中的分数直接引入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虽然使用的不是课本给出的两个分数,但这样却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们身边的“数学”,而不是老师的“数学”。这样的引入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着浓厚的生活色彩,有着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让学生们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二、创设竞争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之舟,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然而兴趣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个性品质,他的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和蔼可敬的形象,才能达到课堂上一呼百应,配合默契,从根本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林革.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0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学习 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科本身的内在兴趣和发现的自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呢?下面,我结合听优质课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些体会。
一、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我们经常说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如:在学到有关比较分数大小时,教师先由学生讲出生活中的分数有哪些,再要根据学生所举例子中的两个生活中的分数直接引入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虽然使用的不是课本给出的两个分数,但这样却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们身边的“数学”,而不是老师的“数学”。这样的引入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着浓厚的生活色彩,有着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让学生们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二、创设竞争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之舟,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然而兴趣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个性品质,他的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和蔼可敬的形象,才能达到课堂上一呼百应,配合默契,从根本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林革.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0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