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境教学再认识
1.情境教学的涵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建构的基础,以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为新课程的追求,以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为基本原则。这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情景化。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依据教学规律和新课标,借助语言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情景材料,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和思维情境,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从而得到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2.情境教学的功能
⑴平台功能。即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有效的情境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带着让学生在所给定的教学情境中去挖掘知识的目的来上课的,准备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自己只是一个教学情境的搭建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以及辅导者,整个课堂由学生自己来唱主角。
⑵体验功能。情境教学法搭建有效的情境平台,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充分体验教学情境,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获取知识,同时也能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⑶探索功能。仅仅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来看待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开放式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学生可以在情境平台上自主学习,自由探索。
平台功能是情境教学法的基础,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保证情境教学法成功的关键;而探索功能则是情境教学法的归宿,体现了情境教学法的最高境界。
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眼花缭乱,哗众取宠,热闹尽头是空虚
教师将情境仅仅作为一种附加手段或者是教学摆设;设计比较粗糙,大量情景堆砌,缺乏提炼,价值不高;一些情景过于华丽,注重包装,轻视内涵。
1.情景运用过多、过滥,使教学污染。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先运用林则徐的名言解释课题含义,后讲故事“先偷走苹果的人”,再展示图片+对联(如图)导入,绕了一大圈,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后面创设历史典故、图片、拆字游戏、寓言故事、课本剧表演、漫画、圣经引言等多种情景……教师运用如此多的素材创设情境,显然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一节课中为激发兴趣,是否就该把十八般武艺全都使出来呢?整节课学生只是被繁杂的图片、故事、游戏所吸引,注意力都集中在玩游戏、听故事等这些看似有趣的活动中,却不知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由于情景过多,每种情景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很短,学生必然缺少足够的消化和吸收的时间。
2.只为兴趣,流于形式,使教学失效。《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一课,教师安排多个情境剧,“老师冤枉我了”“老师批评错了”“发现老师的错误”等,然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角色扮演,演老师尽量演得刁蛮,演学生的尽量调皮、捣蛋。讨论、准备、表演……一个接着一个。很明显,教师的精心策划是希望通过角色表演给学生提供一个亲身体验的平台,以激发学生兴趣。但在情境的演化过程中对情节的渲染过多,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是否吸引人,致使整堂课陷于感性体验不能自拔,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体验,追求表面热闹的同时,冲淡了学习的主题,造成知识脉络模糊,失去了体验的真实性。这实质是对情境教学体验功能的曲解。
误区二:情境游离,情感缺失,随声附和实迷惘
由于对情境教学的功能缺乏全面认识,致使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时,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窠臼。主要原因有:目标虚化,远离学生生活;开发不足,假问题情境使思维游离;过时情境,教师无激情,学生无热情。
八年级上《诚信是金》一课,教师展示歌手丛飞病重的照片和事迹,然后提问:你认为丛飞这样做值不值得?学生们答:值得。教师又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学生们答:兑现承诺,把钱寄给孩子们。
表面看学生的回答都在老师的预设之中,预期的教学目标似乎已达成。但深究一下,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会如此一致?这真是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吗?为什么学生不乐意表达不同的意见?在为老师搭台而已。为什么?歌手丛飞对老师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却不尽然。情境远离学生的“最近发生区”,且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价值,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意图配合就行了。
这样的情境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缺少真正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习越来越趋向于被动,由无趣到迷惘,从迷惘到集体沉默,最终沦为教师的木偶。正如现代学者焦闳说:“苟有感而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惊心而魂魄,垂世而远行。”
三、对策
笔者从“情境的适时介入”入手,力求使情境教学从“滥”变成“精”,重点优化情境,努力使情绪情境有“情”,活动情境 “真动”,问题情境启“疑”,实现情境教学从“空虚迷惘”向“真情实意”的转变,以追求情境教学的真正价值。
对策一:把握时机,适时展示情境,拨乱反正
在一堂课中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一个环节都为学生创设情境,这样的情境教学也会由于用得太滥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要考虑选择合适时机介入。笔者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境教学基于三点考虑:
1.利用情境导入,在扣人心弦中切入。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好的情境开头,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针对“我校绝大部分学生周一乘公交车上学”的事实,切入如图所示情景。让学生分别表演,提问:“同学们遇到类似的不愉快,会选择哪种方式处理?为什么?”学生在对比中自主导出“宽容”的主题。由于剧情简单又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表演,既不费时也不费力,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可见,教师选准切入点,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或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此来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所学的内容。
2.利用情境释疑,在自主参与中深入。情景教学的探索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于教材中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可通过情境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情境材料的方法,就情境材料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消化难点。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上,教学要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创设情境,继续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可以起到突破难点、延续兴趣的作用。
“宽容利人利己”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又是学生的“疑点”。在讲解时,先让学生自主交流“宽容”的故事或自己宽容的经历,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参与的平台。再根据学生的故事,适时介入“将相和”的问题情境,铺设问题“蔺相如的宽容与否对己、对他人、对赵国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学生在回答中自然理解了“宽容利人利己”的道理。
“宽容是讲原则的”是又一难点,结合期中考试刚刚结束的实际情况,介入小新“作弊”情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处理方式,并说明理由。这是学生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争论,有体验,就有话说,就有思维的碰撞。
3.利用情境结尾,在意味深长中延伸。结尾,是整堂课的压轴戏,给课堂一个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学生的情绪仍高涨的情况下,展示汪国真的诗《宽容与刻薄》,富有哲理的诗词朗诵,在舒缓乐声中结束……同时让学生动手:如果你还有误会没有澄清,还有矛盾没有解决,今天就让我们写一段话,真诚地请求一次宽容或给予一次宽容吧!让遗憾不再,让宽容传递。这不就是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妙境吗?
对策二:挖掘素材,充分活化情境,返璞归真
1.优设直观性、生动性的情绪情境,以情感之。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的体验学习强调以情感作为教学的起点。体验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体验、反省、感悟为依据,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行为,而参与的前提是具有参与的意愿和情感,因此情感是制约学生体验学习的主要因素。教师应努力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音乐(flash),牵动“共鸣”之情。如《我爱我家》一课中体验家的温馨,播放flsh《让爱住我家》:“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和妈妈,爱是不吵架常常陪我玩耍……”动听的音乐,饱涵深情的歌曲,可亲可爱的动画,牵出同学们藏在心底的“爱”,不约而同地想到家的温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不同的教学内容配上相应的音乐,学生跟着音乐进入情境,进入课堂,为教学增效。
(2)视频渲染,激起“感动”之情。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优点,其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难报三春晖》一课中,笔者播放视频《最美女孩孟佩杰》,让学生了解90后女孩的坎坷经历,以其“孝老爱亲”的动人事迹震撼学生的灵魂。这种震撼足以令学生感悟“孝亲敬长的美德”,明白“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天职”。
(3)图片欣赏,激发“好奇”之情。可以通过多媒体,根据需要将图片进行组合,使整个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片的组合,拉近时空的距离,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教学《竞争·合作》,笔者将“动物世界适者生存、植物竞享阳光、奥运会竞技、人才招聘、校运会、考试”等画面进行组合播放(如图)。开始学生“疑惑”:这些图片什么意思,有什么关联?“好奇”之情油然而生,主动探究之情由此开始。在教师引导下,明白了“竞争无处不在”的道理。
2.精心设计自主性、体验性的活动情境,以动促之。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把“以活动促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体验性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展。不过,活动情境也不是越多越好、越动越好。
⑴精设模拟角色,编排课本剧的活动情境。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可表演的情景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体验的空间。但是如果教师照搬教材,千篇一律地让学生表演,正如前面提到的《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那样,大量的表演充斥课堂,活动一个接一个,必然导致“过过场”滋长“敷衍”情绪,偏离教学。笔者认为,只有那些需要学生体会、需要亲身躬行、能张扬品德习惯、要求实现知行统一的内容,才需要通过情景剧表演来强化德育功能,以引导学生身体力行。
(2)精选讨论、辩论的活动情境。并不是所有的班级、任意的主题都适合进行讨论或辩论。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情,应当选择学生善于争辩、勤于思考的班级,本着贴近学生的原则,挑选富有争议的具有代表性的话题进行辩论,让学生“有说”、“愿说”、“能说”,学生才有真情实感、自主体验。如《网络的利弊》,可设置辩论情境:八年级的陈××认为自己在同学们中out了,要求家长给买电脑。家长征求老师的意见。同学们分“买或不买”两组,讨论后进行辩论。“该不该买电脑”正好也是当今大部分学生家长的困惑,正切中学生们的思想需求,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争辨的气氛相当激烈,当然辩论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买和不买”,而是解决为什么。
3.优化开放性、现实性的问题情境,以疑启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问题,将学生始终置于愤悱状态的问题情境之中,学生便会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避免思维游离、随声附和的状态。对问题情境的优化着力于解决两个问题:
(1)选择情景材料,纠正堆积化、过时化偏差。首先,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内容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其次,问题情境要有诱发性。教师要对现实性情境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寻找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再次,思品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注重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所以问题情境要有现实性,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生区”;另外,教师要努力开发问题情境,使之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开放性,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譬如《做一个诚信的人》,以中学生“小童”为主线设置问题情境:片段1——“小童卖瓜”,片段2——小童为难了,片段3——小童的谎言。这一节要探究“诚信与利益、尊重隐私、善意的谎言如何选择”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的实际困惑,切合学生的需求,学生迫切需要得到答案,而其中的素材都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师借助上述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引导探究解决,一气呵成。
(2)结合情景,优设问题,纠正问题简单化偏差。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如果说设置选择情境材料是画龙,那么设计合适的问题是点睛。如果材料不少,但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直白,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缺少思维含量,缺少画龙点睛之笔,会把情境材料白白浪费了。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材料,对问题进行开发和优化。要注意:把握问题的“度”即宽度、深度、难度、梯度;而且问题要有助于课堂互动。
上述案例片段1中教师设置以下问题:a.小童凭什么打动了顾客?和“王婆卖瓜”给人的印象有什么不同?b.爸爸为什么说小童傻?他真傻吗?为什么?通过情境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情境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对策三:坚持原则,让情境“有的放矢”
1.情境铺设和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情境创设应紧扣教学内容、富有针对性,能有效地帮助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如果情境没有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的实质,学生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要思考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解决问题。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活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忽略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2.情境铺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原则。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任何一个情境的创设与铺垫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不同特点的班级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免出现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与热情不高、个性特征得不到展示或课堂气氛过度活跃等问题,使预设无法实现。同一班级中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较大,需要教师在铺设具体情境时充分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才可能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四、成效分析
从我校期末教学调研结果(表1)和教研室教学抽测结果(表2)可以看到: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的满意度较高,学业成绩也大幅度提升。
表1 班级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
表2 2010年度期末抽测成绩对比表
■
可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创设情境,讲究一个“精”字,追求“激情、启动、促思”,同时寻找最佳时机介入情境,不仅能有效解决情境运用“过度”的问题,而且能让学生摆脱“木偶”状态,实现高效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师生在有效情境中“真情”交流,能促进师生情感和谐,有利于构建生态课堂。
1.情境教学的涵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建构的基础,以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为新课程的追求,以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为基本原则。这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情景化。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依据教学规律和新课标,借助语言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情景材料,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和思维情境,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从而得到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2.情境教学的功能
⑴平台功能。即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有效的情境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带着让学生在所给定的教学情境中去挖掘知识的目的来上课的,准备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自己只是一个教学情境的搭建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以及辅导者,整个课堂由学生自己来唱主角。
⑵体验功能。情境教学法搭建有效的情境平台,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充分体验教学情境,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获取知识,同时也能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⑶探索功能。仅仅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来看待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开放式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学生可以在情境平台上自主学习,自由探索。
平台功能是情境教学法的基础,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保证情境教学法成功的关键;而探索功能则是情境教学法的归宿,体现了情境教学法的最高境界。
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眼花缭乱,哗众取宠,热闹尽头是空虚
教师将情境仅仅作为一种附加手段或者是教学摆设;设计比较粗糙,大量情景堆砌,缺乏提炼,价值不高;一些情景过于华丽,注重包装,轻视内涵。
1.情景运用过多、过滥,使教学污染。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先运用林则徐的名言解释课题含义,后讲故事“先偷走苹果的人”,再展示图片+对联(如图)导入,绕了一大圈,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后面创设历史典故、图片、拆字游戏、寓言故事、课本剧表演、漫画、圣经引言等多种情景……教师运用如此多的素材创设情境,显然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一节课中为激发兴趣,是否就该把十八般武艺全都使出来呢?整节课学生只是被繁杂的图片、故事、游戏所吸引,注意力都集中在玩游戏、听故事等这些看似有趣的活动中,却不知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由于情景过多,每种情景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很短,学生必然缺少足够的消化和吸收的时间。
2.只为兴趣,流于形式,使教学失效。《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一课,教师安排多个情境剧,“老师冤枉我了”“老师批评错了”“发现老师的错误”等,然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角色扮演,演老师尽量演得刁蛮,演学生的尽量调皮、捣蛋。讨论、准备、表演……一个接着一个。很明显,教师的精心策划是希望通过角色表演给学生提供一个亲身体验的平台,以激发学生兴趣。但在情境的演化过程中对情节的渲染过多,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是否吸引人,致使整堂课陷于感性体验不能自拔,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体验,追求表面热闹的同时,冲淡了学习的主题,造成知识脉络模糊,失去了体验的真实性。这实质是对情境教学体验功能的曲解。
误区二:情境游离,情感缺失,随声附和实迷惘
由于对情境教学的功能缺乏全面认识,致使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时,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窠臼。主要原因有:目标虚化,远离学生生活;开发不足,假问题情境使思维游离;过时情境,教师无激情,学生无热情。
八年级上《诚信是金》一课,教师展示歌手丛飞病重的照片和事迹,然后提问:你认为丛飞这样做值不值得?学生们答:值得。教师又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学生们答:兑现承诺,把钱寄给孩子们。
表面看学生的回答都在老师的预设之中,预期的教学目标似乎已达成。但深究一下,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会如此一致?这真是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吗?为什么学生不乐意表达不同的意见?在为老师搭台而已。为什么?歌手丛飞对老师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却不尽然。情境远离学生的“最近发生区”,且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价值,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意图配合就行了。
这样的情境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缺少真正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习越来越趋向于被动,由无趣到迷惘,从迷惘到集体沉默,最终沦为教师的木偶。正如现代学者焦闳说:“苟有感而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惊心而魂魄,垂世而远行。”
三、对策
笔者从“情境的适时介入”入手,力求使情境教学从“滥”变成“精”,重点优化情境,努力使情绪情境有“情”,活动情境 “真动”,问题情境启“疑”,实现情境教学从“空虚迷惘”向“真情实意”的转变,以追求情境教学的真正价值。
对策一:把握时机,适时展示情境,拨乱反正
在一堂课中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一个环节都为学生创设情境,这样的情境教学也会由于用得太滥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要考虑选择合适时机介入。笔者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境教学基于三点考虑:
1.利用情境导入,在扣人心弦中切入。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好的情境开头,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针对“我校绝大部分学生周一乘公交车上学”的事实,切入如图所示情景。让学生分别表演,提问:“同学们遇到类似的不愉快,会选择哪种方式处理?为什么?”学生在对比中自主导出“宽容”的主题。由于剧情简单又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表演,既不费时也不费力,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可见,教师选准切入点,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或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此来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所学的内容。
2.利用情境释疑,在自主参与中深入。情景教学的探索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于教材中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可通过情境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情境材料的方法,就情境材料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消化难点。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上,教学要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创设情境,继续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可以起到突破难点、延续兴趣的作用。
“宽容利人利己”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又是学生的“疑点”。在讲解时,先让学生自主交流“宽容”的故事或自己宽容的经历,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参与的平台。再根据学生的故事,适时介入“将相和”的问题情境,铺设问题“蔺相如的宽容与否对己、对他人、对赵国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学生在回答中自然理解了“宽容利人利己”的道理。
“宽容是讲原则的”是又一难点,结合期中考试刚刚结束的实际情况,介入小新“作弊”情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处理方式,并说明理由。这是学生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争论,有体验,就有话说,就有思维的碰撞。
3.利用情境结尾,在意味深长中延伸。结尾,是整堂课的压轴戏,给课堂一个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学生的情绪仍高涨的情况下,展示汪国真的诗《宽容与刻薄》,富有哲理的诗词朗诵,在舒缓乐声中结束……同时让学生动手:如果你还有误会没有澄清,还有矛盾没有解决,今天就让我们写一段话,真诚地请求一次宽容或给予一次宽容吧!让遗憾不再,让宽容传递。这不就是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妙境吗?
对策二:挖掘素材,充分活化情境,返璞归真
1.优设直观性、生动性的情绪情境,以情感之。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的体验学习强调以情感作为教学的起点。体验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体验、反省、感悟为依据,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行为,而参与的前提是具有参与的意愿和情感,因此情感是制约学生体验学习的主要因素。教师应努力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音乐(flash),牵动“共鸣”之情。如《我爱我家》一课中体验家的温馨,播放flsh《让爱住我家》:“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和妈妈,爱是不吵架常常陪我玩耍……”动听的音乐,饱涵深情的歌曲,可亲可爱的动画,牵出同学们藏在心底的“爱”,不约而同地想到家的温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不同的教学内容配上相应的音乐,学生跟着音乐进入情境,进入课堂,为教学增效。
(2)视频渲染,激起“感动”之情。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优点,其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难报三春晖》一课中,笔者播放视频《最美女孩孟佩杰》,让学生了解90后女孩的坎坷经历,以其“孝老爱亲”的动人事迹震撼学生的灵魂。这种震撼足以令学生感悟“孝亲敬长的美德”,明白“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天职”。
(3)图片欣赏,激发“好奇”之情。可以通过多媒体,根据需要将图片进行组合,使整个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片的组合,拉近时空的距离,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教学《竞争·合作》,笔者将“动物世界适者生存、植物竞享阳光、奥运会竞技、人才招聘、校运会、考试”等画面进行组合播放(如图)。开始学生“疑惑”:这些图片什么意思,有什么关联?“好奇”之情油然而生,主动探究之情由此开始。在教师引导下,明白了“竞争无处不在”的道理。
2.精心设计自主性、体验性的活动情境,以动促之。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把“以活动促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体验性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展。不过,活动情境也不是越多越好、越动越好。
⑴精设模拟角色,编排课本剧的活动情境。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可表演的情景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体验的空间。但是如果教师照搬教材,千篇一律地让学生表演,正如前面提到的《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那样,大量的表演充斥课堂,活动一个接一个,必然导致“过过场”滋长“敷衍”情绪,偏离教学。笔者认为,只有那些需要学生体会、需要亲身躬行、能张扬品德习惯、要求实现知行统一的内容,才需要通过情景剧表演来强化德育功能,以引导学生身体力行。
(2)精选讨论、辩论的活动情境。并不是所有的班级、任意的主题都适合进行讨论或辩论。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情,应当选择学生善于争辩、勤于思考的班级,本着贴近学生的原则,挑选富有争议的具有代表性的话题进行辩论,让学生“有说”、“愿说”、“能说”,学生才有真情实感、自主体验。如《网络的利弊》,可设置辩论情境:八年级的陈××认为自己在同学们中out了,要求家长给买电脑。家长征求老师的意见。同学们分“买或不买”两组,讨论后进行辩论。“该不该买电脑”正好也是当今大部分学生家长的困惑,正切中学生们的思想需求,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争辨的气氛相当激烈,当然辩论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买和不买”,而是解决为什么。
3.优化开放性、现实性的问题情境,以疑启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问题,将学生始终置于愤悱状态的问题情境之中,学生便会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避免思维游离、随声附和的状态。对问题情境的优化着力于解决两个问题:
(1)选择情景材料,纠正堆积化、过时化偏差。首先,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内容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其次,问题情境要有诱发性。教师要对现实性情境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寻找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再次,思品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注重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所以问题情境要有现实性,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生区”;另外,教师要努力开发问题情境,使之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开放性,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譬如《做一个诚信的人》,以中学生“小童”为主线设置问题情境:片段1——“小童卖瓜”,片段2——小童为难了,片段3——小童的谎言。这一节要探究“诚信与利益、尊重隐私、善意的谎言如何选择”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的实际困惑,切合学生的需求,学生迫切需要得到答案,而其中的素材都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师借助上述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引导探究解决,一气呵成。
(2)结合情景,优设问题,纠正问题简单化偏差。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如果说设置选择情境材料是画龙,那么设计合适的问题是点睛。如果材料不少,但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直白,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缺少思维含量,缺少画龙点睛之笔,会把情境材料白白浪费了。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材料,对问题进行开发和优化。要注意:把握问题的“度”即宽度、深度、难度、梯度;而且问题要有助于课堂互动。
上述案例片段1中教师设置以下问题:a.小童凭什么打动了顾客?和“王婆卖瓜”给人的印象有什么不同?b.爸爸为什么说小童傻?他真傻吗?为什么?通过情境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情境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对策三:坚持原则,让情境“有的放矢”
1.情境铺设和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情境创设应紧扣教学内容、富有针对性,能有效地帮助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如果情境没有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的实质,学生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要思考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解决问题。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活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忽略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2.情境铺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原则。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任何一个情境的创设与铺垫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不同特点的班级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免出现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与热情不高、个性特征得不到展示或课堂气氛过度活跃等问题,使预设无法实现。同一班级中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较大,需要教师在铺设具体情境时充分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才可能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四、成效分析
从我校期末教学调研结果(表1)和教研室教学抽测结果(表2)可以看到: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的满意度较高,学业成绩也大幅度提升。
表1 班级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
表2 2010年度期末抽测成绩对比表
■
可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创设情境,讲究一个“精”字,追求“激情、启动、促思”,同时寻找最佳时机介入情境,不仅能有效解决情境运用“过度”的问题,而且能让学生摆脱“木偶”状态,实现高效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师生在有效情境中“真情”交流,能促进师生情感和谐,有利于构建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