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逻辑学是对思维规律的研究,作为一种工具学科,它应当能为一切科学提供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论证。
从个人的生活琐事到国家管理决策大事都渗透着事物的客观结构和思维规律,即是逻辑的作用。一般认为,逻辑运用能力强是一个人高智商的体现。人们通常所说的情商,诸如自我反思能力、洞察力、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等,很多也是建立在逻辑运用基础上的。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逻辑学教育虽有较大发展,但总体上还是有所欠缺,重视程度仍显不足。缺乏逻辑学教育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结果。比如,行事情绪化,在工作和各种事务的处理上缺乏条理,不必要的冲突增多等等,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通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人们能够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并识别、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养成严谨、求实、敏锐、深刻的思维习惯,在促进智力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情商。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之后,我国逻辑学教育发展迅速,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等领域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问题犹存。
比如国内通识教育中的逻辑学教育。虽然在数理化等教学中有所涉及,但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逻辑思维训练。这可从国内外小学数学教育的差异中看出一些端倪——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小学生通常不刻意去背诵乘法口诀,而是注重对加法、乘法等数学概念的理解;我国的小学生从小就在做不少死记硬背的事情,其结果是,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整体上看很强,但许多学生并没养成数学思维推理的习惯,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基础教育阶段,逻辑学教育一般融合在数学、物理、语文等部分课程中。比如,在语文阅读中,理解作者的表达、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等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检验,但在这些学科教育中,并未进行专门、系统的逻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对逻辑知识的学习运用通常处于无意识状态。在写作方面,学生很少主动运用逻辑知识完成作文,常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
我国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中,逻辑学的相关内容一般归在哲学、法学、经济、管理等大类专业内,较少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
逻辑学教育的不足甚至“缺位”,部分原因在于很多人尚未意识到逻辑学教育的重要性。逻辑学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其内容渗透在数学、计算机、法学等各个学科,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般大众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意识到逻辑学的存在。而逻辑学的基础性和抽象性,又往往令人感觉高深莫测,不易理解。关注度不高,报考学生稀少,逻辑学就成了冷门专业。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逻辑学专业,通常是设在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全国有哲学一级学科教育的高校并不多,有逻辑学二级学科专业的高校就更少。改革开放以来,只有北大、南开、中山大学三所学校开设或者曾经开设逻辑学本科专业。后备人才培养不足,专业师资人才匮乏。
此外,高等教育中对逻辑学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很大不同,在课程设置的难度和深度方面差异很大。相应地,对教师在授课内容和训练安排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导致教学过程中老师精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如北京师范大学,近10年只有3-4位逻辑学专任教师,除了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还需要给非逻辑学专业学生讲授通识课程,工作量较大,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由于我国在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考试中都包括了考查逻辑能力的模块,在GRE、GMAT、LSAT等国外的一些重要考试中也有较多的逻辑推理成分,因此,学生对逻辑学教育的需求呈逐步上升趋势,逻辑学专业师资更显不足。
要解决好逻辑学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更多逻辑学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是解决逻辑学教育师资匮乏问题的重要途径。
进入21世纪后,国内一些高校与国际知名逻辑学机构合作,学生通过申请奖学金等途径成为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如今已有一定数量的逻辑学博士生学成归国工作,成为现阶段逻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
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结合、探索双学位的交叉人才培养也是增加逻辑学师资的有效方式。除了哲学学院,还可以在计算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经管学院、医学院或者文学院等部门开设逻辑学专业课程,建设更多的逻辑学硕士、博士学科点。
其次,针对逻辑学教育不足甚至缺位问题,应在现有条件下和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我们曾在一次对非逻辑学专业学生的测试研究中发现,这些学生在接受了一个半月的逻辑学导论课程训练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在GMAT考试中的文字逻辑推理测试成绩与逻辑课程内容测试成绩显著正相关。
因此,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应该精心设置逻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比如小学初中时期的数学课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强调数学结论的“来龙去脉”,注重所得结论的逻辑推导过程,注重对概念的清晰理解,以及对各种判断、定理背后根据的理解,避免机械背诵口诀、应付题海。语文教学应加强语言语句表达和语义关系的训练,注重推理能力和论说表达能力的培养。
高中、大学本科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需要逻辑学教育的时期,应加强推理、论证等核心能力培养。
推理是根据已知的信息推出结论的过程,典型的有演绎,广义的还包括归纳、类比、回溯等内容;论证则是更加综合的表述,一个论证可能包含推理、定义、解释、案例说明等诸多过程。数学历史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就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推理系统,而通过假设推出矛盾的反证法也是数学中一种常用的论证方式。有研究表明,推理、论证等逻辑能力的培养,将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做好逻辑学知识的科普工作也十分重要和有意义。2013年BBC拍摄的专题纪录片《逻辑的乐趣》,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介绍深奥的逻辑学理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普及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从事哲学和逻辑学教学的师资人员,应当积极探索如何能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逐渐深入,循序渐进,促进逻辑学知识的普及。这可能是一种理想的逻輯学教育方式,也是哲学教师应当担负起的社会责任。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19年第30期。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从个人的生活琐事到国家管理决策大事都渗透着事物的客观结构和思维规律,即是逻辑的作用。一般认为,逻辑运用能力强是一个人高智商的体现。人们通常所说的情商,诸如自我反思能力、洞察力、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等,很多也是建立在逻辑运用基础上的。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逻辑学教育虽有较大发展,但总体上还是有所欠缺,重视程度仍显不足。缺乏逻辑学教育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结果。比如,行事情绪化,在工作和各种事务的处理上缺乏条理,不必要的冲突增多等等,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通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人们能够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并识别、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养成严谨、求实、敏锐、深刻的思维习惯,在促进智力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情商。
逻辑学教育缺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之后,我国逻辑学教育发展迅速,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等领域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问题犹存。
比如国内通识教育中的逻辑学教育。虽然在数理化等教学中有所涉及,但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逻辑思维训练。这可从国内外小学数学教育的差异中看出一些端倪——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小学生通常不刻意去背诵乘法口诀,而是注重对加法、乘法等数学概念的理解;我国的小学生从小就在做不少死记硬背的事情,其结果是,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整体上看很强,但许多学生并没养成数学思维推理的习惯,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基础教育阶段,逻辑学教育一般融合在数学、物理、语文等部分课程中。比如,在语文阅读中,理解作者的表达、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等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检验,但在这些学科教育中,并未进行专门、系统的逻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对逻辑知识的学习运用通常处于无意识状态。在写作方面,学生很少主动运用逻辑知识完成作文,常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
我国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中,逻辑学的相关内容一般归在哲学、法学、经济、管理等大类专业内,较少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
师资缺乏
逻辑学教育的不足甚至“缺位”,部分原因在于很多人尚未意识到逻辑学教育的重要性。逻辑学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其内容渗透在数学、计算机、法学等各个学科,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般大众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意识到逻辑学的存在。而逻辑学的基础性和抽象性,又往往令人感觉高深莫测,不易理解。关注度不高,报考学生稀少,逻辑学就成了冷门专业。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逻辑学专业,通常是设在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全国有哲学一级学科教育的高校并不多,有逻辑学二级学科专业的高校就更少。改革开放以来,只有北大、南开、中山大学三所学校开设或者曾经开设逻辑学本科专业。后备人才培养不足,专业师资人才匮乏。
此外,高等教育中对逻辑学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很大不同,在课程设置的难度和深度方面差异很大。相应地,对教师在授课内容和训练安排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导致教学过程中老师精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如北京师范大学,近10年只有3-4位逻辑学专任教师,除了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还需要给非逻辑学专业学生讲授通识课程,工作量较大,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由于我国在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考试中都包括了考查逻辑能力的模块,在GRE、GMAT、LSAT等国外的一些重要考试中也有较多的逻辑推理成分,因此,学生对逻辑学教育的需求呈逐步上升趋势,逻辑学专业师资更显不足。
多措并举
要解决好逻辑学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更多逻辑学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是解决逻辑学教育师资匮乏问题的重要途径。
进入21世纪后,国内一些高校与国际知名逻辑学机构合作,学生通过申请奖学金等途径成为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如今已有一定数量的逻辑学博士生学成归国工作,成为现阶段逻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
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结合、探索双学位的交叉人才培养也是增加逻辑学师资的有效方式。除了哲学学院,还可以在计算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经管学院、医学院或者文学院等部门开设逻辑学专业课程,建设更多的逻辑学硕士、博士学科点。
其次,针对逻辑学教育不足甚至缺位问题,应在现有条件下和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我们曾在一次对非逻辑学专业学生的测试研究中发现,这些学生在接受了一个半月的逻辑学导论课程训练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在GMAT考试中的文字逻辑推理测试成绩与逻辑课程内容测试成绩显著正相关。
因此,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应该精心设置逻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比如小学初中时期的数学课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强调数学结论的“来龙去脉”,注重所得结论的逻辑推导过程,注重对概念的清晰理解,以及对各种判断、定理背后根据的理解,避免机械背诵口诀、应付题海。语文教学应加强语言语句表达和语义关系的训练,注重推理能力和论说表达能力的培养。
高中、大学本科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需要逻辑学教育的时期,应加强推理、论证等核心能力培养。
推理是根据已知的信息推出结论的过程,典型的有演绎,广义的还包括归纳、类比、回溯等内容;论证则是更加综合的表述,一个论证可能包含推理、定义、解释、案例说明等诸多过程。数学历史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就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推理系统,而通过假设推出矛盾的反证法也是数学中一种常用的论证方式。有研究表明,推理、论证等逻辑能力的培养,将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做好逻辑学知识的科普工作也十分重要和有意义。2013年BBC拍摄的专题纪录片《逻辑的乐趣》,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介绍深奥的逻辑学理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普及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从事哲学和逻辑学教学的师资人员,应当积极探索如何能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逐渐深入,循序渐进,促进逻辑学知识的普及。这可能是一种理想的逻輯学教育方式,也是哲学教师应当担负起的社会责任。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19年第30期。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