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术后随访情况,探讨供肾热缺血因素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施行的肾移植术供、受者临床资料。移植术后1年根据受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1和<60 mL·min-1·(1.73 m2)-1将受者分为高肾功能组与低肾功能组,最终纳入340例受者,其中高肾功能组259例,低肾功能组81例。根据DCD供者手术记录表,整理分析两组供者不同收缩压(SBP)及血氧饱和度(SpO2)热缺血时间段。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高、低肾功能组供、受者一般资料、供者不同SBP和SpO2热缺血时间段差异;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者供肾获取时肾小球和肾小管病理评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供、受者性别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截至2016年6月,所有受者随访(28.4±2.8)个月(13.1~62.5个月)。术后1年内高、低肾功能组DGF发生率分别为14.7%(38/259)、22.2%(1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57,P>0.05)。高肾功能组平均年龄和BMI均低于低肾功能组,男性比例和捐献时eGFR高于低肾功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63、-2.049、4.190, χ2=4.863,P均<0.05);高肾功能组供肾获取时肾小球病理评分低于低肾功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6,P<0.05)。高肾功能组受者年龄小于低肾功能组,而男性比例高于低肾功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0, χ2=9.658,P均<0.05)。高、低肾功能组初始SpO2降低40%、撤除生命支持至SpO2测不出以及90%、80%、70%、60%初始SpO2至SpO2测不出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9±4.3)和(4.8±3.3)、(8.0±5.2)和(6.1±4.4)、(4.5±3.6)和(3.5±2.8)、(4.0±3.7)和(2.9±2.4)、(4.0±3.6)和(2.8±2.7)、(3.6±3.5)和(2.4±2.5)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8、2.983、2.328、2.622、2.557、2.759,P均<0.05)。高、低肾功能组初始SpO2降低10%、40%、撤除生命支持至SpO2测不出、60%初始SpO2至SpO2测不出平均变化速率分别为(2.40±1.78)和(2.90±1.70)、(8.71±6.96)和(15.01±12.97)、(19.60±17.49)和(25.80±22.85)、(22.41±15.94)和(29.93±19.36)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0、-5.647、-2.577、-3.514,P均<0.05)。
结论DCD肾移植预后受供、受者年龄、BMI等一般因素影响。供者高、低SpO2时间段长短及变化速率与移植肾功能相关,DCD供肾移植过程中可通过优化手术流程等方法缩短低SpO2时期时间,以减少供肾热缺血损伤,改善受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