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计划取决于专门的学习方针,具备相当准确的方向性,对达到目标和提升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高效地实行学习计划,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根据目标对策略进行整改,不仅要注意教师的教学方式,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一不可。此文針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论述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056-01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当下任一教师的重要研究性课题,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地理作为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以及研究其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尤其是对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而言,因此仅仅依靠理论性的知识很难促使学生达到良好的理解状态,因此需要教师反思其教学方法,学会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将教学难度有效降低,进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完整把握,并提高其运用能力。
一、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不足
新课标改革以后,为了教育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每个科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尤其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科目——地理。在此发现了许多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方式传统
高中生早已对枯燥的地理知识产生厌倦情绪,特别是在教师反复强调地理的重要性时,再加上教师讲课刻板枯燥,采用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样的教授过程,没有了学生的参与,缺少了新鲜感,学生不感兴趣,上课走神,真正动脑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有的学生也只是动脑思考,并没有任何行动,这对学习地理没什么用,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不经思考的那些知识点很快就会被学生忘记,到最后浪费时间做了无用功。
2.教学气氛压抑
呆板的教学内容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并不利于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学科的潜在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们忽略了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时间,大部分时间用来管课堂纪律,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们上课时应该幽默些,把课堂氛围调动起来,不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痛苦的,要让学生感到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自己成才而学习。
3.知识基础薄弱
高中生的生活节奏很快,学习任务很重,所学知识点较多而且教难。在初中阶段,学生本身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就不够深入,再加上对高中地理的不重视,学习态度消极,提不起兴趣;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学过就忘记,课后不復习,课前不预习,造成地理知识基础薄弱,结构框架不清楚的问题。
二、创设生活化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较为抽象,同时综合性又较强的学科,给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造成一定的难度,而仅仅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很难促使学生对其传授的知识有一个完整、全面的了解、把握,更别说可以促使学生将其知识良好的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现理想的地理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地理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反思其教学运用的方法、手段。生活化情景教学是一种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然后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原理设置相应的教学情景,通过设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综合感知能力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为例,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前,可以先让学生之间分享各自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例如地貌、气温、降水情况、空气质量等,待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会存在地域之间的地理差异?试想其中的原由;通过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将其探究的范围扩大化,讨论更大地域之间存在的地理性差异,最后将学生的探究精神牵着教学活动中,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感知能力。
三、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材來源于生活,又被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随着环境的影响,人们看待生活的视角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随之发生变化。据了解,传统的地理教学质量呈现不佳状态的原由,最主要与教师没有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有关,脱离实际生活的教材就像是被架起的框架,没有实质性的探究意义,进而导致课堂教学呈现枯燥、沉闷的氛围,极其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完全摒弃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通过利用生活实践来解释教材内容,通过生活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网上收集资料等方式找寻有关我国不同地域的河流地貌状态,例如找到相关的图片、视频,然后在课上予以学生进行观看,通过直观的感受来把握不同地域的河流地貌,充分激发学生的知识求知欲,接着再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寻与之相关的理论依据,最后可以将学生按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自我对提出问题的看法、方案,将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不仅提高学生的理论性知识,而且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建立和谐平等师生关系
高中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尤其是和教师的思想相比。要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改变原来的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让学生对教师不再有畏而远之的感觉。尤其是在和教师的观点不一的时候,教师更是应该积极的让学生说出自身观点,不以自己为中心想问题,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等。而针对适当的教学观点,教师应该仔细思考后再说出用或不用,对说出合理意见的学生提出表扬,对提出不合理意见的学生说明原因,用这种方式建立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
总之,从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起,人们的生活就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展开意义,同时又由教学的成果来影响实际生活发展状态。地理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只有完整、全面的地了解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促使人们对生活的创新,进而提高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郑洁.结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李秉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056-01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当下任一教师的重要研究性课题,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地理作为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以及研究其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尤其是对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而言,因此仅仅依靠理论性的知识很难促使学生达到良好的理解状态,因此需要教师反思其教学方法,学会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将教学难度有效降低,进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完整把握,并提高其运用能力。
一、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不足
新课标改革以后,为了教育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每个科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尤其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科目——地理。在此发现了许多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方式传统
高中生早已对枯燥的地理知识产生厌倦情绪,特别是在教师反复强调地理的重要性时,再加上教师讲课刻板枯燥,采用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样的教授过程,没有了学生的参与,缺少了新鲜感,学生不感兴趣,上课走神,真正动脑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有的学生也只是动脑思考,并没有任何行动,这对学习地理没什么用,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不经思考的那些知识点很快就会被学生忘记,到最后浪费时间做了无用功。
2.教学气氛压抑
呆板的教学内容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并不利于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学科的潜在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们忽略了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时间,大部分时间用来管课堂纪律,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们上课时应该幽默些,把课堂氛围调动起来,不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痛苦的,要让学生感到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自己成才而学习。
3.知识基础薄弱
高中生的生活节奏很快,学习任务很重,所学知识点较多而且教难。在初中阶段,学生本身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就不够深入,再加上对高中地理的不重视,学习态度消极,提不起兴趣;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学过就忘记,课后不復习,课前不预习,造成地理知识基础薄弱,结构框架不清楚的问题。
二、创设生活化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较为抽象,同时综合性又较强的学科,给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造成一定的难度,而仅仅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很难促使学生对其传授的知识有一个完整、全面的了解、把握,更别说可以促使学生将其知识良好的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现理想的地理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地理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反思其教学运用的方法、手段。生活化情景教学是一种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然后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原理设置相应的教学情景,通过设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综合感知能力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为例,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前,可以先让学生之间分享各自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例如地貌、气温、降水情况、空气质量等,待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会存在地域之间的地理差异?试想其中的原由;通过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将其探究的范围扩大化,讨论更大地域之间存在的地理性差异,最后将学生的探究精神牵着教学活动中,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感知能力。
三、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材來源于生活,又被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随着环境的影响,人们看待生活的视角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随之发生变化。据了解,传统的地理教学质量呈现不佳状态的原由,最主要与教师没有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有关,脱离实际生活的教材就像是被架起的框架,没有实质性的探究意义,进而导致课堂教学呈现枯燥、沉闷的氛围,极其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完全摒弃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通过利用生活实践来解释教材内容,通过生活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网上收集资料等方式找寻有关我国不同地域的河流地貌状态,例如找到相关的图片、视频,然后在课上予以学生进行观看,通过直观的感受来把握不同地域的河流地貌,充分激发学生的知识求知欲,接着再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寻与之相关的理论依据,最后可以将学生按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自我对提出问题的看法、方案,将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不仅提高学生的理论性知识,而且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建立和谐平等师生关系
高中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尤其是和教师的思想相比。要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改变原来的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让学生对教师不再有畏而远之的感觉。尤其是在和教师的观点不一的时候,教师更是应该积极的让学生说出自身观点,不以自己为中心想问题,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等。而针对适当的教学观点,教师应该仔细思考后再说出用或不用,对说出合理意见的学生提出表扬,对提出不合理意见的学生说明原因,用这种方式建立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
总之,从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起,人们的生活就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展开意义,同时又由教学的成果来影响实际生活发展状态。地理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只有完整、全面的地了解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促使人们对生活的创新,进而提高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郑洁.结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李秉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