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经典巡礼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的诗歌堪称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题材的广泛性,风格的多元化,以及名家和精品的数量,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诗能够千古流传、深入人心,除了其在思想上、艺术上的成就,还有一个不容小觑的原因——空前广泛的题材和多元的风格。无论是边塞诗、田园诗,还是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抑或是不同风格的交叉融合,唐代的诗人用诗句记录并展现着真实而辽阔的生活:有的揭露社会黑暗,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与情怀;有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抒写歲月静好;也有的诉说个人抱负,有的表达男女爱慕之情,有的歌颂真挚友谊,有的感叹人生悲欢,等等。于是,后人常常会在无数个现实情境中与古人产生共鸣;于是,那些经典的语句总会反复被重温、被引用、被传诵。孙朦老师的《唐代名家诗词赏析》就仿佛带领读者体验了一场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立意的经典唐诗巡礼。
  骆宾王、王勃、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鹅》《滕王阁诗》《宿建德江》《出塞》《静夜思》《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乌衣巷》《清明》《夜雨寄北》……翻开目录,这些熟悉的名字和优秀的诗篇便跃然眼前。作者按照唐朝的生命周期,将这些从初唐、盛唐到晚唐不同时期的代表名家及其不同境遇的代表作串联起来;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抒写的题材。此外,诗人的作品立意不尽相同,体现出国祚之兴衰,以及诗人命运的不同。比如李白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豪迈奔放,显示出盛唐一片祥和的气派;中年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反映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晚唐时期,李商隐的七言律诗常以歌咏历史来讽喻现实。作者选取的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家名篇,历来评论者众多,其中更是不乏专家学者,似乎很难出其右,但作者是央视经济栏目记者出身,他给感性的诗歌赏析赋予了一份严谨和理性,同时也不乏一份轻松与明快。翻开每一篇诗歌,写作背景、诗词原文、注释译文、诗词赏析四个模块依次呈现,逻辑清楚,解析到位;还配上了与之相映生辉的中国古代绘画及书法艺术作品,这便令读者在捧卷之时更易身临其境,从而更易理解诗人与诗意,更易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此外,本书一目了然的总体结构编排,便于读者查阅,同时清晰地梳理出了唐诗的发展脉络,利于读者更为系统地把握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以全新的形式诠释了中国古典诗歌。本书体现出的清晰的唐诗发展脉络及同一时期不同名家、同一诗人不同诗作的横向拓展,非常适合广大诗词及传统文化爱好者翻阅、学习,也可以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当学生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将已有的经验与未知的问题间建立一定关联,从而打开新知与经验之间的通道,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个过程就是迁移。围绕小学运算领域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计算都可以用迁移来解决。如何让学生基于一定的情境,通过自主探索,充分运用迁移的认知规律在理解算理、创新算法?笔者以分数除法为例来谈几点思考。  一、善用情境——经验助迁移  分数除法若单独出现,学生或许会感到无从下
教学内容    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你们的心里,是不是也蕴藏着许多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假如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你会设立一个什么节日呢?赶快拿起笔,写出你心中的这个美好节日吧。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的,也可以写想象中自己或别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写完后可以读给大家听一听,让别人也能分享你心中的美梦和习作的快乐。    设计理念    人人都有美好的憧憬。
“因文载道,因道悟文”是日常语文教研活动的高频用语。然而,试看今天的语文教学,“文”与“道”的距离却是越来越远。且不说目前应试前夕所谓复习的超级训练课,即使是常态的语文课也几乎被技术化、机械化和单一化所捆绑,毫无趣味可言,距离育人的目标越来越远,即使是被捧为亮点的一些观摩课、竞赛课也是如此。  课堂教学技术化倾向愈演愈烈。在我们常常兴奋地看到这样那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时,我们也看到课堂教学技术化倾
中国的历史太长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上下五千年,多少兴亡,引人喟叹,以至于中国的文学传统中特有一种情怀、意绪,叫做“怀古”。  略想一想,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怀古之作,什么《阿房宫赋》、前后《赤壁赋》,什么“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古代诗文已潜移默化于我们的头脑与心灵。而当代文人之作,比如余秋雨的散文、李国文的随笔,也正属于这个“怀
写作的本质目的是表达和交流。交流的前提有两个:一是作者有表达交流的愿望,即写作的内在动机;二是作者有表达交流的内容,即作者有丰富的传输信息。  高考作文的命题一般都会在这两方面做出努力,目的是让广大考生有写作的内在驱动力,题目能激发考生思考,让考生想说话;且能在考生的表达中显示其思考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深刻性。本文不对今年十多道作文题一一臧否,因为语文学科内外的许多专家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和个人兴奋点出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3”的内容,具体要求学生通过参观、访问、阅读,处理搜集来的信息,并按教材所列出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苹果常见品种、栽培历史、生长条件、栽种区域及营养价值,予以信息整合,写一篇介绍苹果的文章。其中各种常见品种的形状、颜色、品质、类别作为介绍重点。    【训练目标】  1.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果园及商店,认识苹果品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苹果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接触社会,有
秉持爱与尊重的信念,会使一位教师乐在工作中。教师不能改变世界,但一念之间,却能改变学生的人生。如果教师失去热爱,学生成长有何期待?“我爱故我在”,真诚地去爱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你的影子将无处不在。  1998年,我成为一名教师。在爱中,我上路了……    我学故我在——不当永远的老师。要当永远的学生    1998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挫败感很严重。好多课上得寡淡无味,经常草草收场,感觉学生的受教
[案例]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你看——  (学生齐读:“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师:是的,此时的小女孩哪有心情欣赏自己美丽的容颜?“她没注意这些”,那她注意的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每个窗子里都有透出灯光来……她可忘不了这个。”)  师:圣诞节到了,小女孩盼望已久的圣诞节到了,她多么想尝一尝喷香的烤鹅,可这小小
议论性课文如何教,是一个牵涉多学科的学术问题。研究并合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跳出问题本身,具有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新兴的语用学对于某些议论性课文的教学具有参考价值。一方面,议论文对作者而言,或者要说服人,提出一个观点;或者要说服人,驳倒一个观点,相较于其他文体具有更为强烈的对象意识、时间意识与情境意识。尤其是驳论性文章,本身因某一论点而发,意欲驳倒对方论点,其针对性、时效性更强,读者要准确理解这类文章
(接上期)  三、曹操性格的内在矛盾  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其内心特点比之历史上的曹操要丰富得多。他的个性的核心,就是多疑。罗贯中的深刻就在于把曹操的个性在矛盾中展开,将其多疑和不疑构成对立的统一。最明显的是,曹操对刘备就不疑。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备是他身边最大的定时炸弹。刘备一直依附军阀,五易其主,四失妻子,甚至严峻的时候连肝胆兄弟关羽都被俘虏,最后投靠曹操。曹操知道他是个人物,所以养着他。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