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流转不顺利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出。本文以土地和劳动力这两个因素为出发点,通过理论分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相关关系和影响它们的因素进行研究,为加快经济增长,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良性互动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人口;相关性
一.引言
本文选取全国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深入探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地流转之间的关系,丰富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理论。有针对性的提出有关措施,为缩小城乡差距及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为政府部门制定农村发展战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政策制定上的依据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理论分析
本文首先用P-S-R评价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关联性理论分析,最后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论证。
1.P-S-R 评价模型
假设农村剩余劳动力返乡,土地流转得不到有效开展。众多返乡农民工和农村本身相对稀缺的土地要素共同促成返乡农民工的生活压力(Pressure),受此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态(State)发生变化。因此,政府和返乡农民工必须采取对策(Response)防止其返乡后生存状态发生恶化,重新构建农民的就业条件,恢复甚至提高返乡农民的收入水平,这构成了 P-S-R 模型的基本内涵。(见图1)。
2.关联性理论分析
由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这是本文选择这两个变量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一个变化就会对另一个产生影响。
3.经济学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问题即为农民在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时的收益最大化问题。在其他情况一定时,构建函数如下:
故只有农民经营土地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边际收益时,兼业性质的农民获得最大收益。如果农民经营土地获得的边际收益小于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的边际收益时,农民会增加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的供给并减少经营土地劳动的供给,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的边际收益也会随着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的供给的增加而递减,相反,农民经营土地的边际收益则会随着经营土地劳动的供给的减少而递增,直到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边际收益趋于经营土地的边际收益,这种趋势才会消失。反之亦然。可见,当农民经营土地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边际收益时,农民获得最大收益。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共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关联性理论分析,可得土地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很大的相关性,促进其中任何一个的发展,都会对另外一个产生影响。故有针对的提出以下建议。
1.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推进城镇化,首先要科学规划,形成大城市和小城市和谐发展的格局。大城市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也要带动小城市发展;其次要解决好“半城市化问题”,即农村工长期在城市定居却不能享有城市人所拥有的权利问题。最后推进城镇化也需要进行环境保护,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环境保护道路。
2.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相对于替人打工,农民自主创业不用严格遵守上班时间,形式更为灵活,工作的积极性也更大。因此,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双重目标的实现,就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使得自主创业的劳动收益率大于经营土地的劳动收益率。这样,农民有了自己的事业,自然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这样就无形中促进了土地流转。而且农民在城市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更加富裕的生活,自然愿意留在城市,这样也无形中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提高农民素质
首先政府要從培训农民上寻找新的思路。如从农民的兴趣着手,分别开设一些和他们兴趣相关的培训班,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这样就能更好的发掘出他们的潜能;其次向农村引进人才也要有新的突破。如国家可以选拔一些国家公务员到农村工作,成为新型农民,用自己的力量来为农村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农民。事业单位也可以分流一些人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发展做贡献;最后,从人才的表彰激励方面寻找新的思路。可以多建立一些新的人才激励模式,同时农民也要提高自身觉悟,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谋求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强,2009:《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相关性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12期?
[2]惠宁,霍丽,2007:《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农业经济》第5期?
[3]陈吉元,2007:《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管理出版社》第2期?
[4]刘力,2014:《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当代经济研究》第1 期?
丹阳市委党校 江苏丹阳 212300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人口;相关性
一.引言
本文选取全国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深入探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地流转之间的关系,丰富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理论。有针对性的提出有关措施,为缩小城乡差距及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为政府部门制定农村发展战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政策制定上的依据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理论分析
本文首先用P-S-R评价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关联性理论分析,最后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论证。
1.P-S-R 评价模型
假设农村剩余劳动力返乡,土地流转得不到有效开展。众多返乡农民工和农村本身相对稀缺的土地要素共同促成返乡农民工的生活压力(Pressure),受此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态(State)发生变化。因此,政府和返乡农民工必须采取对策(Response)防止其返乡后生存状态发生恶化,重新构建农民的就业条件,恢复甚至提高返乡农民的收入水平,这构成了 P-S-R 模型的基本内涵。(见图1)。
2.关联性理论分析
由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这是本文选择这两个变量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一个变化就会对另一个产生影响。
3.经济学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问题即为农民在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时的收益最大化问题。在其他情况一定时,构建函数如下:
故只有农民经营土地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边际收益时,兼业性质的农民获得最大收益。如果农民经营土地获得的边际收益小于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的边际收益时,农民会增加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的供给并减少经营土地劳动的供给,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的边际收益也会随着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的供给的增加而递减,相反,农民经营土地的边际收益则会随着经营土地劳动的供给的减少而递增,直到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边际收益趋于经营土地的边际收益,这种趋势才会消失。反之亦然。可见,当农民经营土地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边际收益时,农民获得最大收益。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共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关联性理论分析,可得土地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很大的相关性,促进其中任何一个的发展,都会对另外一个产生影响。故有针对的提出以下建议。
1.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推进城镇化,首先要科学规划,形成大城市和小城市和谐发展的格局。大城市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也要带动小城市发展;其次要解决好“半城市化问题”,即农村工长期在城市定居却不能享有城市人所拥有的权利问题。最后推进城镇化也需要进行环境保护,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环境保护道路。
2.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相对于替人打工,农民自主创业不用严格遵守上班时间,形式更为灵活,工作的积极性也更大。因此,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双重目标的实现,就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使得自主创业的劳动收益率大于经营土地的劳动收益率。这样,农民有了自己的事业,自然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这样就无形中促进了土地流转。而且农民在城市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更加富裕的生活,自然愿意留在城市,这样也无形中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提高农民素质
首先政府要從培训农民上寻找新的思路。如从农民的兴趣着手,分别开设一些和他们兴趣相关的培训班,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这样就能更好的发掘出他们的潜能;其次向农村引进人才也要有新的突破。如国家可以选拔一些国家公务员到农村工作,成为新型农民,用自己的力量来为农村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农民。事业单位也可以分流一些人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发展做贡献;最后,从人才的表彰激励方面寻找新的思路。可以多建立一些新的人才激励模式,同时农民也要提高自身觉悟,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谋求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强,2009:《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相关性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12期?
[2]惠宁,霍丽,2007:《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农业经济》第5期?
[3]陈吉元,2007:《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管理出版社》第2期?
[4]刘力,2014:《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当代经济研究》第1 期?
丹阳市委党校 江苏丹阳 2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