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神舟六号”飞船在近5天5夜、约325万公里的太空飞行中,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经历了76次日出日落,成功进行了穿越轨道舱与返回舱、工效学评价、医学实验、轨道舱飞船设备操作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并各自睡了5次觉,吃了15顿饭后(期间还与家人、胡锦涛总书记进行了天地间的通话),返回舱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随着在太空飞行了115个多小时的航天员离开船舱,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神舟六号”在设计和运行的过程中有关热学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笔者从《中国国防报》、《新民晚报》及相关网站获得了文字信息,现把理由陈述如下,希望能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帮助。
原来,在太空中遨游,“神舟六号”舱内温度将始终保持在17℃至25℃,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也可进行手动调节室内气温。
“神舟六号”飞船内所有热控设备重300公斤,这么个大“空调”,非常省电。作为关键部件的“泵”只有1公斤多,每分钟上万转,能耗却只有几十瓦,仅相当于一个小灯泡。通过各种阀门的设置,飞船内温度实现了可调控。飞船设备工作时和航天员人体产生的1000多瓦热量,散布舱内后如果越积越多也会成为问题。对于舱内空气的热量,使用了冷凝干燥器,与生活中的空调类似。不同的是,空调通过热在空气中的对流作用把热散到室外,太空中没有热对流,所以散热依然只能通过设在推进舱后面的白色辐射器。
“神舟六号”飞行过程中,向阳面舱外温度超过100℃,背阳面为零下100℃,温度的快速剧烈变化和强大反差会对一些仪器正常工作造成影响。为此,飞船全密封结构的舱壁上有一层隔热层,把舱内外温度完全隔断。轨道舱采用的多层隔热材料是一种镀铝的聚酯薄膜,这层“皮肤”有1厘米厚。镀铝的功能类似于保温瓶中的内胆,能对热量进行大量反射,在真空环境下隔热性能特别好。返回舱的隔热层是一种烧蚀材料,不仅担负着飞行中的隔热任务,返回时返回舱与大气剧烈摩擦表面产生超过1000℃高温,要通过烧蚀材料燃烧把这些热量带走。所有这些隔热设备和材料,确保飞船“空调”省电。
(责任编辑 覃敬川)
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神舟六号”在设计和运行的过程中有关热学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笔者从《中国国防报》、《新民晚报》及相关网站获得了文字信息,现把理由陈述如下,希望能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帮助。
原来,在太空中遨游,“神舟六号”舱内温度将始终保持在17℃至25℃,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也可进行手动调节室内气温。
“神舟六号”飞船内所有热控设备重300公斤,这么个大“空调”,非常省电。作为关键部件的“泵”只有1公斤多,每分钟上万转,能耗却只有几十瓦,仅相当于一个小灯泡。通过各种阀门的设置,飞船内温度实现了可调控。飞船设备工作时和航天员人体产生的1000多瓦热量,散布舱内后如果越积越多也会成为问题。对于舱内空气的热量,使用了冷凝干燥器,与生活中的空调类似。不同的是,空调通过热在空气中的对流作用把热散到室外,太空中没有热对流,所以散热依然只能通过设在推进舱后面的白色辐射器。
“神舟六号”飞行过程中,向阳面舱外温度超过100℃,背阳面为零下100℃,温度的快速剧烈变化和强大反差会对一些仪器正常工作造成影响。为此,飞船全密封结构的舱壁上有一层隔热层,把舱内外温度完全隔断。轨道舱采用的多层隔热材料是一种镀铝的聚酯薄膜,这层“皮肤”有1厘米厚。镀铝的功能类似于保温瓶中的内胆,能对热量进行大量反射,在真空环境下隔热性能特别好。返回舱的隔热层是一种烧蚀材料,不仅担负着飞行中的隔热任务,返回时返回舱与大气剧烈摩擦表面产生超过1000℃高温,要通过烧蚀材料燃烧把这些热量带走。所有这些隔热设备和材料,确保飞船“空调”省电。
(责任编辑 覃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