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在深刻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运动规律,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流动的必然性,科学预言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必将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在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同时,农民工流动就业没有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盲目流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大量问题。马克思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对于指导我们解决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经济困局具有指导性。
关键词:马克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007-03
当今世界,所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经历了一个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城市流动的过程。马克思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就是在考察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尽管当时的情况与现在有很大不同,但“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马克思在考察“来自农村而大部分在工业就业的居民阶层”时说:“他们是资本的轻步兵,资本按自己的需要把他们时而调到这里,时而调到那里。当不行军的时候,他们就‘露营’。这种流动的劳动被用在各种建筑工程和排水工程、制砖、烧石灰、修铁路等方面。”[1]765这种流动就业的方式,并非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终极方式,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农村劳动力最终会固定在特定的工业部门,成为城市工人阶级的正式成员。农村劳动力采取流动就业这种转移方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且是很现代的、绝不是到处已达到的产物,它是和一个完全特定的生产阶段相适应的。”[2]马克思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二元经济结构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1]412近代以前的农业社会中,城乡对立主要表现为乡村统治着城市,这是因为农业是社会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同时农业生产率高于手工工业,因为在工业中“自然力还几乎完全由人力代替”,而在农业中自然则是作为“机器和有机体参与人的劳动的。”[3]但近代以后,随着工业化在城市和工业部门率先展开,出现了农业落后于工业和农村落后于城市而形成的城市统治乡村的新现象。城市工人的工资收入高于农民和农业工人,工商业的收益高于农业,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出现了收入落差和文明程度落差从而形成了以城乡利益差别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
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先决条件
“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而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则是社会其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18世纪初期,传统的农业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从而结束了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随着农业力的不断解放,农业生产的平均剩余率由以前的25%左右提到50%以上,为随后出现的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也为农业剩余动力转移提供了技术条件[5]。因此,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方面,政府应该着力于提高农业生产率,把更多的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为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三、土地的集中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深入地批判了小土地所有制的弊端。他说,在这种自由小块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土地的占有是劳动者对本人的劳动产品拥有所有权的一个条件;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耕者不管是一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一个隶属农民,总是独立地,作为单独的劳动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存资料。”[3]912显然,“小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是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的,任何劳动的社会形式的改进、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任何累进和应用。”[3]912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互相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越来越恶化和生产资料越来越昂贵。”[3]912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领农村,这种小块土地所有制也逐步衰亡。与此同时,“它的正常的补充物即农村家庭工业,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消灭;处于这种耕作下的土地逐渐贫瘠和地力枯竭;共有地为大土地所有者所霸占;作为种植经营的大农业或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大农业加入竞争。农业的各种改良一方面降低了土地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要求较大的投资和更多的物质生产条件,这些也促进了上述土地所有权的灭亡。”[3]912归根到底,小块土地所有制不利于现代科技和经营手段在农业中的使用,从而阻碍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最终必然走向灭亡。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粮食生产连上六个台阶。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联产承包土地制度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弊端也日益显露,迫切需要政府在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推行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或者出台相关制度,以规范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为农业经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经营方式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使用蒸汽发动机的机器工业,自己不能满足(哪怕是大部分)自身对工业品的需要,那么,它现在在各文明民族中就不可能占据应有的地位。”[6]机器大工业为采用高效率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些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大批量廉价商品不仅是资产阶级征服世界市场,也是彻底占领农业部门的锐利武器。“只有大工业才用机器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彻底地剥夺了极大多数农村居民,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这样,它才为工业资本征服了整个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一旦占领农业,或者依照它占领农业的程度,对农业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随着在农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的积累而绝对地减少,而且对人口的这种排斥不像在非农业的产业中那样,会由于更大规模的吸引而得到补偿。因此,一部分农村人口经常准备着转入城市无产阶级或制造业无产阶级的队伍,经常等待着这种转化的条件。(这里的制造业指的是一切非农业的产业)”[1]739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机器大工业征服农业的历史贡献:“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因此农村中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最墨守成规和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1]578他还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成果之一是,它一方面使农业由社会最不发达部分的但凭经验的和刻板沿袭下来的经营方法,在私有制条件下一般能够做到范围内,转化为农艺学的自觉的科学的应用;它一方面使土地所有权从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下完全解脱出来。”[2]696这样就为农业经营规模化、科技化创造了条件,进而促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形成大量“潜在过剩人口”。这就在客观上要农村劳动力流出农业,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到最低限度。
五、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导致失业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把资本构成分为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生产资料的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之间的比率;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推动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始终需要同量的劳动力,那么对劳动的需求,即就业量则随着资本增长而同比例增长,资本增长越快,则就业量也就增长得越快。可见,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情况下,资本的积累是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的。但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趋势是有机构成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对劳动需求的相对甚至绝对减少。当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而原有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这时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量减少,但绝对量会有所增加。但这是短暂的历史现象。随着资本主义竞争和新机器的普遍采用,导致对劳动需求的绝对减少。一方面,由于新旧资本同时随着资本构成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旧资本总是按照新的提高后的资本构成被再生产出来,因此,即便是在原有规模上的生产,也会有大量的工人被游离出来;另一方面,追加资本吸收的工人数量会按照资本构成的不断提高而加速减少,一旦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工人人数少于被游离出来的工人人数,则会引起就业量的绝对减少。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机器的大量使用,资本家可以“用不大熟练的工人排挤熟练工人,用未成熟的劳动力排挤成熟劳动力,用女劳动力排挤男劳动力。”同时,由于就业的压力迫使现役工人的加班加点,导致过度就业,进一步挤压就业空间。以上三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资本的不断积累可能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减少。
六、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创造了就业岗位
城市化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一种现象,随着工业化的逐步推进,人口也不断地向城市集中。进而,出现了生产的集中、消费的集中、财产的集中和政治的集中。马克思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7]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创造出一个十分巨大的商品交换市场,围绕这个巨大的市场,城市工业、商业、服务业蓬勃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工业,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越来越多;由于建筑业中和机器制造业中的竞争,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业,……花费比较少的钱就可以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8]人口和工业“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8]303。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城市的迅速壮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为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空间。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007-03
当今世界,所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经历了一个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城市流动的过程。马克思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就是在考察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尽管当时的情况与现在有很大不同,但“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马克思在考察“来自农村而大部分在工业就业的居民阶层”时说:“他们是资本的轻步兵,资本按自己的需要把他们时而调到这里,时而调到那里。当不行军的时候,他们就‘露营’。这种流动的劳动被用在各种建筑工程和排水工程、制砖、烧石灰、修铁路等方面。”[1]765这种流动就业的方式,并非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终极方式,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农村劳动力最终会固定在特定的工业部门,成为城市工人阶级的正式成员。农村劳动力采取流动就业这种转移方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且是很现代的、绝不是到处已达到的产物,它是和一个完全特定的生产阶段相适应的。”[2]马克思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二元经济结构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1]412近代以前的农业社会中,城乡对立主要表现为乡村统治着城市,这是因为农业是社会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同时农业生产率高于手工工业,因为在工业中“自然力还几乎完全由人力代替”,而在农业中自然则是作为“机器和有机体参与人的劳动的。”[3]但近代以后,随着工业化在城市和工业部门率先展开,出现了农业落后于工业和农村落后于城市而形成的城市统治乡村的新现象。城市工人的工资收入高于农民和农业工人,工商业的收益高于农业,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出现了收入落差和文明程度落差从而形成了以城乡利益差别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
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先决条件
“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而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则是社会其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18世纪初期,传统的农业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从而结束了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随着农业力的不断解放,农业生产的平均剩余率由以前的25%左右提到50%以上,为随后出现的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也为农业剩余动力转移提供了技术条件[5]。因此,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方面,政府应该着力于提高农业生产率,把更多的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为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三、土地的集中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深入地批判了小土地所有制的弊端。他说,在这种自由小块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土地的占有是劳动者对本人的劳动产品拥有所有权的一个条件;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耕者不管是一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一个隶属农民,总是独立地,作为单独的劳动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存资料。”[3]912显然,“小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是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的,任何劳动的社会形式的改进、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任何累进和应用。”[3]912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互相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越来越恶化和生产资料越来越昂贵。”[3]912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领农村,这种小块土地所有制也逐步衰亡。与此同时,“它的正常的补充物即农村家庭工业,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消灭;处于这种耕作下的土地逐渐贫瘠和地力枯竭;共有地为大土地所有者所霸占;作为种植经营的大农业或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大农业加入竞争。农业的各种改良一方面降低了土地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要求较大的投资和更多的物质生产条件,这些也促进了上述土地所有权的灭亡。”[3]912归根到底,小块土地所有制不利于现代科技和经营手段在农业中的使用,从而阻碍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最终必然走向灭亡。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粮食生产连上六个台阶。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联产承包土地制度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弊端也日益显露,迫切需要政府在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推行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或者出台相关制度,以规范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为农业经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经营方式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使用蒸汽发动机的机器工业,自己不能满足(哪怕是大部分)自身对工业品的需要,那么,它现在在各文明民族中就不可能占据应有的地位。”[6]机器大工业为采用高效率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些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大批量廉价商品不仅是资产阶级征服世界市场,也是彻底占领农业部门的锐利武器。“只有大工业才用机器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彻底地剥夺了极大多数农村居民,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这样,它才为工业资本征服了整个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一旦占领农业,或者依照它占领农业的程度,对农业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随着在农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的积累而绝对地减少,而且对人口的这种排斥不像在非农业的产业中那样,会由于更大规模的吸引而得到补偿。因此,一部分农村人口经常准备着转入城市无产阶级或制造业无产阶级的队伍,经常等待着这种转化的条件。(这里的制造业指的是一切非农业的产业)”[1]739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机器大工业征服农业的历史贡献:“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因此农村中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最墨守成规和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1]578他还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成果之一是,它一方面使农业由社会最不发达部分的但凭经验的和刻板沿袭下来的经营方法,在私有制条件下一般能够做到范围内,转化为农艺学的自觉的科学的应用;它一方面使土地所有权从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下完全解脱出来。”[2]696这样就为农业经营规模化、科技化创造了条件,进而促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形成大量“潜在过剩人口”。这就在客观上要农村劳动力流出农业,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到最低限度。
五、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导致失业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把资本构成分为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生产资料的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之间的比率;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推动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始终需要同量的劳动力,那么对劳动的需求,即就业量则随着资本增长而同比例增长,资本增长越快,则就业量也就增长得越快。可见,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情况下,资本的积累是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的。但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趋势是有机构成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对劳动需求的相对甚至绝对减少。当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而原有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这时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量减少,但绝对量会有所增加。但这是短暂的历史现象。随着资本主义竞争和新机器的普遍采用,导致对劳动需求的绝对减少。一方面,由于新旧资本同时随着资本构成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旧资本总是按照新的提高后的资本构成被再生产出来,因此,即便是在原有规模上的生产,也会有大量的工人被游离出来;另一方面,追加资本吸收的工人数量会按照资本构成的不断提高而加速减少,一旦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工人人数少于被游离出来的工人人数,则会引起就业量的绝对减少。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机器的大量使用,资本家可以“用不大熟练的工人排挤熟练工人,用未成熟的劳动力排挤成熟劳动力,用女劳动力排挤男劳动力。”同时,由于就业的压力迫使现役工人的加班加点,导致过度就业,进一步挤压就业空间。以上三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资本的不断积累可能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减少。
六、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创造了就业岗位
城市化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一种现象,随着工业化的逐步推进,人口也不断地向城市集中。进而,出现了生产的集中、消费的集中、财产的集中和政治的集中。马克思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7]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创造出一个十分巨大的商品交换市场,围绕这个巨大的市场,城市工业、商业、服务业蓬勃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工业,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越来越多;由于建筑业中和机器制造业中的竞争,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业,……花费比较少的钱就可以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8]人口和工业“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8]303。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城市的迅速壮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为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空间。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