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是一段旅程,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
从卡带随身听,到CD,再到数字音乐,从青葱岁月到盛世年华,29年能够改变许多,曾经的歌迷与阿哲在影棚相遇,对面端坐的他,依旧是那个温暖绅士的王子。
他说:“从信仰中汲取勇气和智慧,无论多难,都不改变对待音乐梦想的那个初衷,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回馈给你应有的礼物。”
生命就是如此,当我们跋山涉水,穿越红尘,抵达的不是远方,而是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经历的风霜,历练的人事,都是生命里的温柔灌溉。
似乎,在我们感情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找到张信哲的陪伴。动心的时候听《有一点动心》,热恋的时候听《爱如潮水》,失恋的时候听《忘情忘爱》,迷茫的时候听《信仰》,思念时听《想你的夜》……
1998年春晚,阿哲首次登上春晚舞台,此时,香港回归,全国振奋,阿哲与刘德华、毛宁代表着两岸三地献唱《大中国》,至今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经典片段。
2017年春晚,阿哲再次回归春晚,携手“刘三姐”黄婉秋和“小歌后”邓紫棋为全国亿万观众献上一首美如画的《歌从漓江来》。
时隔18年,对于阿哲来说,音乐是快乐的源泉。
Q:从1998年到2017年,时隔19年,您回到春晚舞台,还记得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感受吗?
张信哲:那一次(1998年)我真的没有想到会被邀请参加春晚,我一直觉得春晚对我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舞台。那一次的邀请非常有意义,因为它第一次把两岸三地的艺人集合起来,当时是我代表台湾地区,华仔(刘德华)代表香港地区,毛宁代表内地,然后合唱《大中国》。这对于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Q:和17年春晚舞台相比,登台演出前的感受有何变化?
张信哲:首先,肯定是非常开心的,毕竟春晚是每一个中国人每年过年要参与的必备节目!虽然这次参加春晚在场地上有一点的波折,但是能再次回到舞台上和大家一起过年,我是非常开心的!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我希望每年都可以陪大家过年!
2000年后,唱片行业进入低谷期,整个行业也开始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阿哲自言,他也曾经历过从混乱,到不断的摸索,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新的音乐大陆的过程,离开主流唱片公司的他,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继续寻找那个属于阿哲打动人心的音乐答案。
从歌手、演员到收藏家、投资人,甚至是作家(《玩物哲学》2005-4)、策展人(《潮代:清绣的天衣无缝》清代女性服饰展),在大众眼里,阿哲还拥有多重身份,对待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像唱歌一样,他喜欢古董、喜欢文史、喜欢设计,是个狂热的建筑爱好者。
有段时间,台湾许多老建筑被拆除,他用自己的方式留住记忆,坐着公交车全城跑,去拍下那些老建筑,然后每一个细节都画出来,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条窗棱……
在阿哲开的餐厅里,陈设着许多他精心收藏的古董以及设计精美的家具,这些家具,是他自己亲自绘制设计图,再找师傅定制而成的。
对生活,对观众,对音乐,对艺术,对世人的爱与信仰,成就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Q:能不能跟我们聊一下哲式情歌的转变?
张信哲:我觉得情歌最有趣的东西跟唱歌的人有很直接的关联。你真正经历过什么,或是你真正对情感的解释是什么,它会透过你唱的情歌传达出来。从我刚入行,还是学生的时候,没有太多的人生体验,那个时期唱的东西,像《难以抗拒你容颜》,是比较清新的,带点学生气质的,表达的情感也是很直接,很热情的。
现在我觉得重要的是,怎么唱出“我这个年纪的男人”,在经历过各种阶段和感情经历后的状态,我希望透过音乐,去把它表达出来。所以现在的东西会更细致、更复杂,但是也更深刻。
Q:您从歌手到演员再到收藏家,转变的背后,是如何定义在大众眼中的形象?
張信哲:我没有刻意要区分这三个形象,因为我觉得对我来说,不管是歌手,或是演员,其实都是把我对于我的生活,我对艺术的想法透过音乐,或是透过表演传达给大家,对于收藏也是一样。所以对我来说就是真实地做自己,把最真诚的自己透过作品,或是透过我收藏的东西呈现给大家,这也是我一贯的坚持。
Q:在这么多的形象身份里,您最偏向的形象风格是怎样的?
张信哲:我自己希望给大众的一个最基本的定义还是歌手!音乐还是我最热爱的一个部分,音乐也是我最主要的工作。其他的部分对我来说都是不同的感知体验与表达方式,以此来丰富我的音乐。
Q:您认为穿着形象与个人形象有着怎样的关系?
张信哲:就像演员为了角色可以做各种改变,甚至“毁容”。我觉得歌手也是,针对不同的作品,我会选择符合那个音乐类型的形象或造型。其实每一张专辑对我来说都是一次从视觉到造型与音乐的完整呈现,我也是透过音乐在塑造自己。
2016年,阿哲以自己参赛为筹码借力《歌手4》平台推广原住民音乐公益教育,他说:“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为公益伸出援手。”与他同台表演的台湾儿童,不少是他30年前支教时学生的子女。
如今的阿哲,是“甘蔗音乐教室”计划的首位捐赠者,未来,这个计划打算在两岸成立100间音乐教室。“希望小朋友们获得一技之长,同时也能够保留他们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他说。
出身宗教家庭的阿哲,出道29年以来一直身体力行做公益,他说:“对于公益,我乐在其中,我们看似在帮助别人,而反过来,我们也在从被帮助者那儿汲取力量。”
Q:您把参演《歌手》所获得全部酬劳拿出来为孩子们建立音乐教室,以此推广台湾原住民公益教育事业,这一创举让我们看到音乐本身及您对音乐与孩子们的爱在公益事业中的力量及影响力。与孩子们完成合唱后,再回首第一次见到孩子们时,您内心是什么感受?
张信哲:我自己的音乐启蒙是从孩童时候开始,所以我自己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我从大学时期开始参加学校办的公益社团,每年寒暑假都会去到台湾的偏远山区,为这些原住民小朋友做课业辅导。从那时起,我与他们便结下了渊源。这趟回去我还看到我大学时期教过的学生,他们现在都已经为人父母,我也非常开心。一方面是看到自己的老学生,另一方面是看到新的力量不断地再崛起。大家都知道台湾的原住民是非常有表演和音乐天赋的,所以我一直觉得让他们也能够从小像我一样,能够拥有好的音乐教育,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当他们跟我提出这样的需求时,我会想办法用我的力量和资源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
Q:和慈善、公益相比,在您的家庭中,一个相对更具体的概念,您觉得维系爱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张信哲:我觉得应该就是家人跟家人相处的时间,爱是需要维系跟培养的。当然父母亲给我们的爱绝对是无私的,但我们更需要花时间跟精力去回报他们。现在很多人都会轻视家人给予我们的这种爱,我认为更亲近的人反而更需要珍惜他们对你的付出!真的要学会对家人说「我爱你」这三个字。
从卡带随身听,到CD,再到数字音乐,从青葱岁月到盛世年华,29年能够改变许多,曾经的歌迷与阿哲在影棚相遇,对面端坐的他,依旧是那个温暖绅士的王子。
他说:“从信仰中汲取勇气和智慧,无论多难,都不改变对待音乐梦想的那个初衷,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回馈给你应有的礼物。”
生命就是如此,当我们跋山涉水,穿越红尘,抵达的不是远方,而是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经历的风霜,历练的人事,都是生命里的温柔灌溉。
【从开始到现在】
似乎,在我们感情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找到张信哲的陪伴。动心的时候听《有一点动心》,热恋的时候听《爱如潮水》,失恋的时候听《忘情忘爱》,迷茫的时候听《信仰》,思念时听《想你的夜》……
1998年春晚,阿哲首次登上春晚舞台,此时,香港回归,全国振奋,阿哲与刘德华、毛宁代表着两岸三地献唱《大中国》,至今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经典片段。
2017年春晚,阿哲再次回归春晚,携手“刘三姐”黄婉秋和“小歌后”邓紫棋为全国亿万观众献上一首美如画的《歌从漓江来》。
时隔18年,对于阿哲来说,音乐是快乐的源泉。
Q:从1998年到2017年,时隔19年,您回到春晚舞台,还记得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感受吗?
张信哲:那一次(1998年)我真的没有想到会被邀请参加春晚,我一直觉得春晚对我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舞台。那一次的邀请非常有意义,因为它第一次把两岸三地的艺人集合起来,当时是我代表台湾地区,华仔(刘德华)代表香港地区,毛宁代表内地,然后合唱《大中国》。这对于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Q:和17年春晚舞台相比,登台演出前的感受有何变化?
张信哲:首先,肯定是非常开心的,毕竟春晚是每一个中国人每年过年要参与的必备节目!虽然这次参加春晚在场地上有一点的波折,但是能再次回到舞台上和大家一起过年,我是非常开心的!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我希望每年都可以陪大家过年!
【信仰】
2000年后,唱片行业进入低谷期,整个行业也开始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阿哲自言,他也曾经历过从混乱,到不断的摸索,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新的音乐大陆的过程,离开主流唱片公司的他,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继续寻找那个属于阿哲打动人心的音乐答案。
从歌手、演员到收藏家、投资人,甚至是作家(《玩物哲学》2005-4)、策展人(《潮代:清绣的天衣无缝》清代女性服饰展),在大众眼里,阿哲还拥有多重身份,对待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像唱歌一样,他喜欢古董、喜欢文史、喜欢设计,是个狂热的建筑爱好者。
有段时间,台湾许多老建筑被拆除,他用自己的方式留住记忆,坐着公交车全城跑,去拍下那些老建筑,然后每一个细节都画出来,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条窗棱……
在阿哲开的餐厅里,陈设着许多他精心收藏的古董以及设计精美的家具,这些家具,是他自己亲自绘制设计图,再找师傅定制而成的。
对生活,对观众,对音乐,对艺术,对世人的爱与信仰,成就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Q&A
Q:能不能跟我们聊一下哲式情歌的转变?
张信哲:我觉得情歌最有趣的东西跟唱歌的人有很直接的关联。你真正经历过什么,或是你真正对情感的解释是什么,它会透过你唱的情歌传达出来。从我刚入行,还是学生的时候,没有太多的人生体验,那个时期唱的东西,像《难以抗拒你容颜》,是比较清新的,带点学生气质的,表达的情感也是很直接,很热情的。
现在我觉得重要的是,怎么唱出“我这个年纪的男人”,在经历过各种阶段和感情经历后的状态,我希望透过音乐,去把它表达出来。所以现在的东西会更细致、更复杂,但是也更深刻。
Q:您从歌手到演员再到收藏家,转变的背后,是如何定义在大众眼中的形象?
張信哲:我没有刻意要区分这三个形象,因为我觉得对我来说,不管是歌手,或是演员,其实都是把我对于我的生活,我对艺术的想法透过音乐,或是透过表演传达给大家,对于收藏也是一样。所以对我来说就是真实地做自己,把最真诚的自己透过作品,或是透过我收藏的东西呈现给大家,这也是我一贯的坚持。
Q:在这么多的形象身份里,您最偏向的形象风格是怎样的?
张信哲:我自己希望给大众的一个最基本的定义还是歌手!音乐还是我最热爱的一个部分,音乐也是我最主要的工作。其他的部分对我来说都是不同的感知体验与表达方式,以此来丰富我的音乐。
Q:您认为穿着形象与个人形象有着怎样的关系?
张信哲:就像演员为了角色可以做各种改变,甚至“毁容”。我觉得歌手也是,针对不同的作品,我会选择符合那个音乐类型的形象或造型。其实每一张专辑对我来说都是一次从视觉到造型与音乐的完整呈现,我也是透过音乐在塑造自己。
【爱就一个字】
2016年,阿哲以自己参赛为筹码借力《歌手4》平台推广原住民音乐公益教育,他说:“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为公益伸出援手。”与他同台表演的台湾儿童,不少是他30年前支教时学生的子女。
如今的阿哲,是“甘蔗音乐教室”计划的首位捐赠者,未来,这个计划打算在两岸成立100间音乐教室。“希望小朋友们获得一技之长,同时也能够保留他们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他说。
出身宗教家庭的阿哲,出道29年以来一直身体力行做公益,他说:“对于公益,我乐在其中,我们看似在帮助别人,而反过来,我们也在从被帮助者那儿汲取力量。”
Q&A
Q:您把参演《歌手》所获得全部酬劳拿出来为孩子们建立音乐教室,以此推广台湾原住民公益教育事业,这一创举让我们看到音乐本身及您对音乐与孩子们的爱在公益事业中的力量及影响力。与孩子们完成合唱后,再回首第一次见到孩子们时,您内心是什么感受?
张信哲:我自己的音乐启蒙是从孩童时候开始,所以我自己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我从大学时期开始参加学校办的公益社团,每年寒暑假都会去到台湾的偏远山区,为这些原住民小朋友做课业辅导。从那时起,我与他们便结下了渊源。这趟回去我还看到我大学时期教过的学生,他们现在都已经为人父母,我也非常开心。一方面是看到自己的老学生,另一方面是看到新的力量不断地再崛起。大家都知道台湾的原住民是非常有表演和音乐天赋的,所以我一直觉得让他们也能够从小像我一样,能够拥有好的音乐教育,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当他们跟我提出这样的需求时,我会想办法用我的力量和资源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
Q:和慈善、公益相比,在您的家庭中,一个相对更具体的概念,您觉得维系爱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张信哲:我觉得应该就是家人跟家人相处的时间,爱是需要维系跟培养的。当然父母亲给我们的爱绝对是无私的,但我们更需要花时间跟精力去回报他们。现在很多人都会轻视家人给予我们的这种爱,我认为更亲近的人反而更需要珍惜他们对你的付出!真的要学会对家人说「我爱你」这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