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回应”就是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对公众的需求和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的过程。当前,政府的各项改革举措体现了政府回应的重要性,与政府回应性价值的要求不谋而合。
一、概述
1、政府回应机制的传统路径
地方政府传统回应路径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社会服务承诺制、公示制度、听证制度、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和信访制度。
2、政府回应机制的创新路径
(1)行政服务大厅
成都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充分体现了政府回应社会公众的服务理念,打破了传统行政审批过程桎梏,凸显了服务型政府的组织结构设计,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公共服务。
(2)官员问责制
在重大事故和群体性事件面前,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接受这种政府回应机制,随着公民法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对政府官员的要求逐渐变得更为严格。
(3)电子政务及人民论坛
这种途径让社会公众的诉求、意愿的表达不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而对政府来说,回应时间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4)微博问政
微博成为网络化环境下对新的执政方式的有益探索。意见表达的自由性和传播方式的简易性,以及其巨大的扩大作用,使得微博问政成为政府回应机制的另一新路径。
二、困境及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回应机制的困境
(1)政府回应缺乏主动性
公务员作为政府回应的主导方,责任意识缺失,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回应的主动性,在公共危机或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才被动回应。
(2)政府回应成形式主义
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政策不熟悉、领导干部回应成作秀、官员隐瞒真相。回应能力差,政府回应成了官员的作秀,流于形式,这使政府回应机制成为了无用的形式。
(3)回应过程不透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GDP挂钩的官员政绩使得政府回应有了选择性,对于掌握大量资金的企业、投资商等强势群体的回应更为有效和及时,而对于普通社会民众的诉求则出现了拖延不予回应等情况。
(4)回应制度不完善
在制度约束不完善下,政府官员对于回应社会民众有了可逃避之处。在法律层面,缺乏社会公民批评监督政府的详细规定;行政问责的主体依旧为上级或同级政府;权力体系交叉,行政问责客体不明确。
(5)回应对象参与性不足
社会民众作为政府回应的对象,参与性一直不强。而不合理制度也约束公民的参与性,限制公民的参与权。
2、产生困境的主要原因
(1)传统行政理论的影响
“官本位”思想主导的官员忽略政府对于社会公民的责任。“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导致大量的精英人士占据大量社会资源,民众被排除在社会管理之外,颠倒了公仆与主人之间的角色定位。
(2)新公共行政理念树立需要长期发展
现有的政府决策过程依旧以政府为主导,部分政府官员公共利益意识的缺失,置政府回应的重要性于不顾。其次,地方政府官员受社会经济和教育的限制,知识更新、视野拓展等有不同程度的局限,对于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相对滞后。
(3)公民政治参与意识薄弱
公众习惯于服从政府管理,而政府官员也多有“为民做主”的思想,使得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降低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其次,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滞后,人们思考多为提高家庭收入,不能很好的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制约了地方政府的回应机制建设。
(4)回应机制的制度建设不完善
良好的政府回应机制需要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其运行,各地政府的各种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实际效果来说,关于回应机制的制度建设还是不够完善。第一,缺乏政府回应监督机制,第二,缺乏政府回应的绩效评估机制。
三、地方政府回应机制的创新路径
1、树立新公共服务理念
政府在制定政策、管理社会时要尊重和回应人的需求,要保障公民的现有权力。责任意识要求政府及公务员必须负责任地使用权力,回应公民的正当要求。用制度和责任意识来保证政府回应机制的实际效果。
2、强化关于政府回应机制的制度建设
第一,测定政府回应的时效性,能体现政府的工作量和履行责任的程度。第二,政府的绩效评估要体现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政府绩效的评估要将其制度化、法律化。
3、加强公务员回应能力建设
政府工作人员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技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感的优势。
4、完善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是民众表达诉求、参与政府过程的一个新兴渠道。民众通过政府网站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出诉求、评价政府服务质量、对政府提出合理意见,实现民众与政府的互动。
5、提升公民政治参与意识
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平等受教育机会。要通过文化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引导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力。政府也要通过自律、他律和制度约束,建立依法行政的意识。
四、结论
综上所述,政府回应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回应能力的欠缺已成为制约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简要解释了地方政府回应机制建设滞后的原因,同时也在论文的最后部分提出了路径创新的对策,对推行地方政府回应机制路径创新的研究有较为实用的意义。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一、概述
1、政府回应机制的传统路径
地方政府传统回应路径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社会服务承诺制、公示制度、听证制度、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和信访制度。
2、政府回应机制的创新路径
(1)行政服务大厅
成都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充分体现了政府回应社会公众的服务理念,打破了传统行政审批过程桎梏,凸显了服务型政府的组织结构设计,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公共服务。
(2)官员问责制
在重大事故和群体性事件面前,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接受这种政府回应机制,随着公民法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对政府官员的要求逐渐变得更为严格。
(3)电子政务及人民论坛
这种途径让社会公众的诉求、意愿的表达不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而对政府来说,回应时间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4)微博问政
微博成为网络化环境下对新的执政方式的有益探索。意见表达的自由性和传播方式的简易性,以及其巨大的扩大作用,使得微博问政成为政府回应机制的另一新路径。
二、困境及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回应机制的困境
(1)政府回应缺乏主动性
公务员作为政府回应的主导方,责任意识缺失,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回应的主动性,在公共危机或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才被动回应。
(2)政府回应成形式主义
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政策不熟悉、领导干部回应成作秀、官员隐瞒真相。回应能力差,政府回应成了官员的作秀,流于形式,这使政府回应机制成为了无用的形式。
(3)回应过程不透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GDP挂钩的官员政绩使得政府回应有了选择性,对于掌握大量资金的企业、投资商等强势群体的回应更为有效和及时,而对于普通社会民众的诉求则出现了拖延不予回应等情况。
(4)回应制度不完善
在制度约束不完善下,政府官员对于回应社会民众有了可逃避之处。在法律层面,缺乏社会公民批评监督政府的详细规定;行政问责的主体依旧为上级或同级政府;权力体系交叉,行政问责客体不明确。
(5)回应对象参与性不足
社会民众作为政府回应的对象,参与性一直不强。而不合理制度也约束公民的参与性,限制公民的参与权。
2、产生困境的主要原因
(1)传统行政理论的影响
“官本位”思想主导的官员忽略政府对于社会公民的责任。“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导致大量的精英人士占据大量社会资源,民众被排除在社会管理之外,颠倒了公仆与主人之间的角色定位。
(2)新公共行政理念树立需要长期发展
现有的政府决策过程依旧以政府为主导,部分政府官员公共利益意识的缺失,置政府回应的重要性于不顾。其次,地方政府官员受社会经济和教育的限制,知识更新、视野拓展等有不同程度的局限,对于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相对滞后。
(3)公民政治参与意识薄弱
公众习惯于服从政府管理,而政府官员也多有“为民做主”的思想,使得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降低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其次,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滞后,人们思考多为提高家庭收入,不能很好的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制约了地方政府的回应机制建设。
(4)回应机制的制度建设不完善
良好的政府回应机制需要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其运行,各地政府的各种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实际效果来说,关于回应机制的制度建设还是不够完善。第一,缺乏政府回应监督机制,第二,缺乏政府回应的绩效评估机制。
三、地方政府回应机制的创新路径
1、树立新公共服务理念
政府在制定政策、管理社会时要尊重和回应人的需求,要保障公民的现有权力。责任意识要求政府及公务员必须负责任地使用权力,回应公民的正当要求。用制度和责任意识来保证政府回应机制的实际效果。
2、强化关于政府回应机制的制度建设
第一,测定政府回应的时效性,能体现政府的工作量和履行责任的程度。第二,政府的绩效评估要体现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政府绩效的评估要将其制度化、法律化。
3、加强公务员回应能力建设
政府工作人员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技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感的优势。
4、完善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是民众表达诉求、参与政府过程的一个新兴渠道。民众通过政府网站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出诉求、评价政府服务质量、对政府提出合理意见,实现民众与政府的互动。
5、提升公民政治参与意识
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平等受教育机会。要通过文化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引导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力。政府也要通过自律、他律和制度约束,建立依法行政的意识。
四、结论
综上所述,政府回应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回应能力的欠缺已成为制约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简要解释了地方政府回应机制建设滞后的原因,同时也在论文的最后部分提出了路径创新的对策,对推行地方政府回应机制路径创新的研究有较为实用的意义。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