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高语文教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本文从自身教学出发,提出在职高语文课堂上提问应该从教材与学生两方面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提问;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185-01
初中生毕业后如果进入中职学校,语文学习上缺乏动力,且语文基本功相对较差,所以中职语文课容易陷入沉闷。如果语文老师能精心备课设计提问,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则情况会要好许多。
一、提问应贴合学生的实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那么即使这个问题设计得再完美,也不能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老师在提问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经历、知识与技能等来提问。
我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首先提出问题:请回忆你母亲的形象,你认为你的母亲是否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如何对待个人工作以及家庭事务的?这样就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母亲”身上,并且他们也因为大多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了解,所以有话可说。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时,我首先提问:本文介绍的是一件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请问同学们是否熟悉某一样东西的制作过程?因为我教的是机电班,学生们常搞实习,常用钳工或车工来制作小物件,有了一定的技能,所以都能大致说出小锤子或螺杆等东西的加工过程。经过几个同学的补充,大家将制作一个小锤子的过程说得很清楚。我以为,这样的提问联系了学生的实际,自然为下文学习说明技巧开了个好头。
二、提问应讲究质量
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老师为了强调问题重要
性,便不分主次地进行问题轰炸,使学生丧失了思维的空间,陷入迷惘和困惑的状态。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应讲究艺术,分析一篇课文,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但不应追求数量,而应注意质量,不能为提问题而提问题,而应服从课文学习的需要。
首先,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方面不可太难,另一方面也不可太容易,而应力求难易适当。难易适当的问题,学生通过努力,一旦回答出来,便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兴趣自然由此而来。我在分析《项链》中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悲剧原因认识不清。为了激发学生思考,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如果玛蒂尔德本来就是一个安于现状的妇女,那么会不会发生悲剧呢?
2.假如她没有收到请柬,她有没有参加上流社会舞会的机会?
3.假如她没有丢失项链,在以后她的生活有没有可能发生变化?
4.在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这其中有什么样的必然性存在?
这些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认识到了玛蒂尔德的悲剧的
形成,有着她爱慕虚荣的个人原因在里面,因而丢失项链这样一个偶然性的事件中包含她必然因爱慕虚荣而导致悲剧发生的必然规律。
三、提问应重视学生的疑问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形成了“问题教学”常见的模式,他们先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并且每组派代表交流,最后老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一番评价或小结。这样一堂课看起来是以“问题”为中心,是学生在自主的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老师课前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把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契机。
职高一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模块)《情人节的玫瑰盛开在教室里》是一篇情趣盎然的散文,学生阅读起来极有兴趣。我在教学中分三块进行鉴赏:红玫瑰与情人节,这位语文老师,散文的技巧。在讨论第二个内容时,学生们纷纷对这位老师的优点进行分析,但这时一位学生却提出:学生们敢于在情人节里将红玫瑰置于课桌上,似乎有扰乱课堂的意思,这是否说明这位老师平日对学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呢?我觉得这个话题与这位语文老师的教学风格紧密联系,何不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呢?于是,同学们情绪高涨,教室里声音鼎沸。最后,大家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学生们也许没有故意扰乱课堂的意思,他们只是想增添一些气氛。由这一堂课可以知道,老师的讲课生动风趣,且有欧·亨利小说结尾般的意外与变化,或许学生们又想通过这一精心设
置的题目来激发老师的灵感与才华呢!这样,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更加突出了这位语文老师的形象,使学生认识到了老师的教学风格、责任与爱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学贵有疑。”提出疑问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职高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注意力难集中,尤其需要很好的引导,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必将一改课堂沉闷局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可树,强化导读工作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75-76)。
[2]王鑫,教你拥有好口才[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3]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提问;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185-01
初中生毕业后如果进入中职学校,语文学习上缺乏动力,且语文基本功相对较差,所以中职语文课容易陷入沉闷。如果语文老师能精心备课设计提问,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则情况会要好许多。
一、提问应贴合学生的实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那么即使这个问题设计得再完美,也不能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老师在提问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经历、知识与技能等来提问。
我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首先提出问题:请回忆你母亲的形象,你认为你的母亲是否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如何对待个人工作以及家庭事务的?这样就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母亲”身上,并且他们也因为大多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了解,所以有话可说。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时,我首先提问:本文介绍的是一件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请问同学们是否熟悉某一样东西的制作过程?因为我教的是机电班,学生们常搞实习,常用钳工或车工来制作小物件,有了一定的技能,所以都能大致说出小锤子或螺杆等东西的加工过程。经过几个同学的补充,大家将制作一个小锤子的过程说得很清楚。我以为,这样的提问联系了学生的实际,自然为下文学习说明技巧开了个好头。
二、提问应讲究质量
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老师为了强调问题重要
性,便不分主次地进行问题轰炸,使学生丧失了思维的空间,陷入迷惘和困惑的状态。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应讲究艺术,分析一篇课文,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但不应追求数量,而应注意质量,不能为提问题而提问题,而应服从课文学习的需要。
首先,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方面不可太难,另一方面也不可太容易,而应力求难易适当。难易适当的问题,学生通过努力,一旦回答出来,便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兴趣自然由此而来。我在分析《项链》中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悲剧原因认识不清。为了激发学生思考,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如果玛蒂尔德本来就是一个安于现状的妇女,那么会不会发生悲剧呢?
2.假如她没有收到请柬,她有没有参加上流社会舞会的机会?
3.假如她没有丢失项链,在以后她的生活有没有可能发生变化?
4.在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这其中有什么样的必然性存在?
这些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认识到了玛蒂尔德的悲剧的
形成,有着她爱慕虚荣的个人原因在里面,因而丢失项链这样一个偶然性的事件中包含她必然因爱慕虚荣而导致悲剧发生的必然规律。
三、提问应重视学生的疑问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形成了“问题教学”常见的模式,他们先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并且每组派代表交流,最后老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一番评价或小结。这样一堂课看起来是以“问题”为中心,是学生在自主的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老师课前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把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契机。
职高一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模块)《情人节的玫瑰盛开在教室里》是一篇情趣盎然的散文,学生阅读起来极有兴趣。我在教学中分三块进行鉴赏:红玫瑰与情人节,这位语文老师,散文的技巧。在讨论第二个内容时,学生们纷纷对这位老师的优点进行分析,但这时一位学生却提出:学生们敢于在情人节里将红玫瑰置于课桌上,似乎有扰乱课堂的意思,这是否说明这位老师平日对学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呢?我觉得这个话题与这位语文老师的教学风格紧密联系,何不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呢?于是,同学们情绪高涨,教室里声音鼎沸。最后,大家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学生们也许没有故意扰乱课堂的意思,他们只是想增添一些气氛。由这一堂课可以知道,老师的讲课生动风趣,且有欧·亨利小说结尾般的意外与变化,或许学生们又想通过这一精心设
置的题目来激发老师的灵感与才华呢!这样,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更加突出了这位语文老师的形象,使学生认识到了老师的教学风格、责任与爱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学贵有疑。”提出疑问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职高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注意力难集中,尤其需要很好的引导,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必将一改课堂沉闷局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可树,强化导读工作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75-76)。
[2]王鑫,教你拥有好口才[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3]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