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读法》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814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照先生被称为“最会讲故事的文学评论家”,作为一个专业的历史学者,他看待历史的眼光很独特,他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他希望每一位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贴近中国的历史。于是,他以广阔的视野整合一手资料和大量前人研究的成果,并且用通俗的方式将中国历史传递给大众,他写中国历史的系列书籍都特别通透,不少读者认为杨照先生写中国通史的系列书籍,已经称得上“成一家之言”。本期我们要介绍的是先生的《史记的读法》。
  面对浩瀚的经典,杨照是个很好的“导游”,也许看到一半的时候,你会发现,收获的不仅仅是重新走进了《史记》,而是认识了杨照。
  ——白岩松
  杨照在我看来,是优秀的经典“摆渡人”之一,无论是中西各种典籍,无论哪一部吓坏人的经典巨著,他都可以娓娓道来,讲得深入浅出。
  ——梁文道
  循智者的导引,在经典中找寻,才知诸多人生智慧先贤早已悟到。我们只是观其所思所言所为,自己再有所思,足矣。
  ——许宏
  经朋友推荐,我曾经翻看过杨照的《经典里的中国》,一拿起就觉得放不下,真的是我们普通人进入中国经典最好的角度。如今又有了他对《史记》的解读,希望可以一直看下去。
  ——俞敏洪
  杨照兄的博学与历史穿透力总令我惊叹,非常期待他笔下的《史记》与司马迁。
  ——许知远
  《史记》一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余万字,对很多人来说,这本书实在艰涩难读。《史记的读法》用通俗有趣的白话文,将我们同《史记》的隔阂剥离。它带我们“认识司马迁”,认清他所处时代“权力与命运”的相互影响,在时代背景下感知他的“超前与缺憾”,熟悉“司马迁的英雄们”,看他“如何为官”却最终成为“被遗忘的智者”。
  杨照先生以自己的专业能力深度解析《史记》,并用最接地气的文字带领我们去了解: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历史,他是怎样写的,他写作的态度和视角如何。这本书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史记》一书的大门;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通过一个个故事,带我们走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更像一个时光机,带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领略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魅力……值得一读!
  太史公自序:史官的使命(节选)
  何为“太史公”?
  在司马迁写了《史记》之后,中国人看待历史的方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并不是司马迁之前的中国人不重视历史,或不知道历史是什么,而是司马迁从概念上对“历史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给出了新的答案,更写了一部庞大作品来亲自示范。【批注1:常听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编著者在编写史料时或多或少地掺杂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偏好,甚至歪曲历史真相。但司马迁却坚守历史本来的样子,试图还原历史真相。】因此,要深切地理解《史记》,就应该先了解司马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活在什么样的时代,有些什么样的精神,而这些精神又源于何种生平经历。【批注2:杨照先生认为要了解《史记》,必先知人论世,于是他带我们去认识作者司马迁,他认为只有了解写作者的内心、精神、时代背景和写作态度之后,才能更好地解读《史记》。】
  了解司马迁的重要资料是《汉书·司马迁传》,但是班固在写《司马迁传》的时候真是偷懒,这篇传记几乎找不到班固自己写的内容,从头到尾就是抄两篇文章:前面抄的是《太史公自序》,也就是《史记》的最后一卷;后面抄的是一封信,即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后,在非常特别的情境下写给任安的信。班固没有再多加什么内容,但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司马迁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为什么写《史记》。
  在《汉书》中写司马迁的这篇文章叫《司马迁传》,没有加“太史公”三个字。然而,要了解司马迁和《史记》,就不能不追究为什么司马迁叫“太史公”,以及“太史公”是怎么来的。
  东汉的时候,卫宏有一本解释汉代朝廷制度的重要著作,叫《汉仪注》,其中有一小段记录对后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书里说到,武帝时曾经立过一个叫作“太史公”的官职,高于丞相:
  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
  换句话说,各种朝廷资料的正本先要给太史公,副本才给丞相。然而这只是一个孤证,可能是卫宏搞错了。但这就涉及两个有趣的问题:一、卫宏为什么这样讲?二、如果没这个官,司马迁为何自称太史公?
  司马迁和父亲司马谈在武帝时期担任的都是太史令,再加上司马迁把这个官职看得非常重要,从而误导了卫宏,让他觉得武帝设置了一个了不起的官职,司马迁才会把它记录下来。
  卫宏的错误是一个重要的提示,反而让我们能更精确地掌握司马迁的想法。其实中国本没有太史公这个官职,司马迁担任的是“太史令”。太史令最早掌管天文、仪式,后来慢慢开始负责记录,这就是为什么《汉仪注》说“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其实应该是“先上太史令”),他掌管的不过是一个资料保存中心,地位不可能比丞相高。这个职位既然位阶不高,又不那么重要,为什么司马迁要“自抬身价”,称自己为太史公呢?【批注3:“太史公”竟是凭空虚构的!司马迁为何“自抬身价”?这吸引了读者的兴趣,想进一步挖掘《史记》背后的故事。】实际上司马迁并没有私心,他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官做到多大,父亲官做到多大。认真读一下《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我们就可以解开这个谜。从汉代官职的现实去看,太史令其实不是什么重要的官,但司马迁扩大了太史令所做的事,改写了自己的使命。他认定,太史令应该保存古往今来所有重要的史料。
  本来太史令是一个普通工作,很多人都做过,但是司马迁极其认真地看待这个工作,以至把它变成一种vocation——这个词在英文里有一种宗教式的意涵——是一个calling,是更高、更神圣的声音召唤你去实现生命最大的意义。
  在原本微不足道的太史令工作上,司马迁有近乎宗教式的自我提升,这个提升不在于别人怎么认定他,而在于他如何认定自己。【批注4:“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用在此处,可见司马迁对这份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在外人眼中,太史令不过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职务,跟“神圣对象”相差千里,但对司马迁而言,这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使命!】这部分来自他对父亲的崇拜,如果进一步溯源,则还有历史、传统、家世所给予的一種命运让他不得不承担。所以,“太史公”三个字含有的宗教式情怀,在这个信仰面前,其他的都没有那么重要。也是从这里,我们才能理解司马迁生命中的悲欢,以及种种决定。如果没有这种宗教性的坚持,司马迁不可能在遭遇到这么大的打击后还能坚持下去。   这个最大的打击,就是“李陵之祸”。在这个事件中,司马迁触怒了汉武帝,他那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去死,要么接受宫刑。如果对汉代人最基本的尊严稍有理解,你就会知道司马迁几乎没有选择。选择接受宫刑,被养在宫中,那是比死还要痛苦的事。可是最终在考量之后,司马迁没有选择死,而是苟活下来,去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事情。
  所以,当他写《太史公自序》或者《报任安书》时,这些事情已经在脑海里折磨他很多年。司马迁是如此严肃地看待“太史公”这三个字,把它当作自己的命运,即使付出最屈辱、最不堪的代价也非完成不可。【批注5:常在历史课上听老师讲“伴君如伴虎”,古代為官者,在皇帝面前要谨小慎微、察言观色,但耿直的司马迁却难以心安理得地做到“知而不言”,于是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尊严和使命面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就是这种“宗教式情怀”的执着,才让他忍辱负重,写就了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家族使命、父亲嘱托和自身的命运,在这一刻汇聚,而这正是《史记》成为经典的开端。】
  在《太史公自序》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他解释这个命运如何落到自己身上: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他把太史公的传承一路往前推,推到黄帝的孙子颛顼的时代,即文明刚开始的时候。颛顼时有什么特殊官职,到了尧舜时代又有什么样的官职,然后一步步到了夏商。
  而司马家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周宣王的时候。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关键的一句话是“司马氏世典周史”,就是说,已经不知道多少代,姓司马的人的职责就是记录周代的历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司马氏分散各地,出了好多名人。他一代一代地开始讲这些留下名字的人,先讲了司马昌,司马昌之后是司马无泽,司马无泽之后是司马喜,司马喜之后是司马谈。
  到了这一段的结尾,他称司马谈为“太史公”。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出现这个词。司马迁想告诉我们,他父亲不仅继承了家族长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是被正式任命为该官职的。这也意味着,司马谈已经用太史公的自我期许来看待自己的工作了。
  于是,一种清楚的、高贵的、昂扬的史家意识形成了。能够记录历史的人是光荣的,而且这个人是继承了责无旁贷的使命的。司马迁秉持着这种态度,不是为写书而写书,而是为了可能已经传承了近千年的家世传统,因此《史记》才会有这样令人惊讶的、突破性的创意和成就。【批注6:司马迁用自己的尊严,换来了《史记》的面世。读到此处,我已经热泪盈眶,我甚至能感受到被冰冷的现实打蔫的司马迁,内心里仍燃烧着熊熊烈火。我想,每一个热爱历史的人,每一个敬重历史的人,都能感受到司马迁书写历史的热忱。看杨照先生的文字,也能感受到他对司马迁的敬重,对历史的敬重。】
  走进《史记》之前,杨照先生先带我们了解司马迁,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深刻剖析了《史记》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司马迁曲折的心路历程。原来经典的背后是写作者巨大的牺牲和付出,即使司马迁付出最屈辱、最不堪的代价,但他却从未失掉史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史记的读法》一书不仅为我们解读并再现了《史记》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同时也披露了成书背后让人难以察觉,或者常常忽略的故事,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史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史记的读法》拉近了《史记》与我们的距离。通过杨照先生的笔触,我们可以了解到司马迁眼中的历史,洞悉他是如何精准地捕捉人性的高光时刻。
  《史记的读法》认为,《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这本书通过描述历代的帝王、公卿、将相、贩夫、走卒、刺客、游侠等不同人物,生动还原了一个历史时期的众生相。书中有许多地方语言巧妙且不失严谨,读来意味深长,许多细节值得回味。阅读此书,我们可以走进神秘的朝代,领略不屈的英雄豪杰,叹惋曾经的战乱纷飞,感慨历史百态。我领略到了汉武帝身为一国之君却妄想长生不老的可笑,也领略到了项羽徒有本领却杀人如麻的可悲,还有刘邦放荡不羁却有贵人相助的可幸,以及秦始皇风流倜傥却毁于民心的可惜,更领略到了吕太后被刘邦辜负导致她心狠手辣的可畏……我不得不惊叹于这本书的伟大,它能将《史记》简化,让我们更好地解读《史记》,简约深刻却又不失经典的韵味。
  如果《史记》是一篇文章,这部书就像是文章的批注,如果《史记》是一句话,这部书就像是这句话的脚注,如果《史记》是一个字,这部书就像是对每一笔的剖析。作者用简约的文字,打破了历史的凝重,疏通了千年的隔阂,让我们有机会和历史人物,在字里行间,好好地开一个座谈会。《史记的读法》赋予《史记》以新时代的解读,成为我们与《史记》沟通的桥梁。
  每一部经典都不应该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它们都是传承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灵魂。若《史记》是明月,那么《史记的读法》就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衬托着明月,使它的光更加耀眼,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
  (荐评人:深圳市宝安区塘尾万里学校初二〈7〉班陈依琳、康皓驭,指导老师:徐修倜)
其他文献
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18日报道,近日,美国一对情侣在佛罗里达州的一处海洋中举办了一场浪漫的订婚仪式,而这场订婚仪式的“见证人”也非同一般,是几条鲨鱼。弗洛里斯和凯西因热爱潜水运动,便决定举办一场海中订婚仪式。二人置身于唯美湛蓝的海水中,弗洛里斯跪在地上,从戒指盒中取出婚戒,戴在了凯西的手指上,凯西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随后,二人相拥,深情接吻。几条鲨鱼在他们身边徘徊,见证了这既浪漫又神圣的时刻。
明代才子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几乎人人都会有些特殊的癖好,诗人们写文章也不例外,这些小癖好,让他们更加可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只要能写出好文章,古人们拼了!  张若虚:在被窝里构思  张若虚写作并不勤奋,反倒有些嗜睡。他写诗时,喜欢先用厚厚的被子捂着,在被窝里构思,一身大汗后翻身而起,然后挥毫疾书。天气越热,效果越好。  李贺:骑驴捡诗  传说李贺写诗常常骑在毛驴上,背
皇族:光绪每天四点开练  康熙在与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逐渐意识到培养精通俄语与拉丁语人才的重要性。回京后,于1708年设立“内阁俄罗斯文馆”,让八旗子弟“专习俄罗斯文字,以备翻译”。到雍正年间,又从四译馆中分出“西洋馆”,“招满洲青年专修拉丁文”,以《华夷译语·拉氐诺话》作为教材。《华夷译语》本是洪武年间官方编纂的一部蒙汉对译辞书,后来逐步扩充收录语种,成为中国近代早期的外文译汉文的官
晴朝的夜空之所以那么美,是因為它上面点缀着明亮的星星。  ’
根据考古调查以及基因研究显示,人类的祖先在距今约260万年前开始,就以狩猎采集的方式,摄取大量动物性食物和必需营养。当时人类祖先的基因,直至今日仍保留在人类体内。然而由于1万年前人类开始发展农耕、畜牧,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变革,逐渐食用不符合基因需要的食物,导致人类饱受各种慢性疾病的折磨,因而,今天的人们经常患有在我们的祖先中几乎不存在的腰酸背疼、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现代文明虽然让死亡率降到人类史上最
据外媒报道,科学家现在已经弄清蒸发一个人所需的能量,虽然这听起来神乎其神。你知道么?让一个人蒸发所需要的能量比一公斤的物体加速到地球的逃逸速度都高。《疯狂的科学家手册》带你学习究竟需要多少能量可以把你的敌人变成一阵原子雾。  恐怖的死亡射线            一束激光扫过,环顾四周你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消失了,突然你感到一阵剧痛,低头发现手指什么时候不见了。这是梦?还是真实发生了?是什么武器能够这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掌握两种语言能够防止认知减退和痴呆。  印度和英国的科学家们发现,在患有痴呆的人群当中,掌握双语种的病人相对于只懂得一种语言的人平均晚4.5年患病。这些结果适用于三种痴呆症,而且这是不受病人的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影响的。然而这项研究中的病人并不能代表每个人,研究人员声称,这些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适应于那些使用或者学习第二种语言的每个人。  这项研究是由尼扎姆医学科学研究所的苏瓦尔纳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在西方被称之为“战神玛尔斯”。火星地表遍布沙丘、砾石,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火星上到底有没有出现过生命?科学家们至今仍争论不休,不能找到确切的答案。  英国一名叫奥利弗的5岁男孩,坚信火星上有生命的存在。在2015年圣诞前夕,他准备给火星邮寄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火星的向往。如何邮
明信片是一种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载有信息的卡片,投寄时必须贴有邮票,其正面为信封的格式,反面具有信笺的作用,优点是不用信封,缺点是篇幅小而无隐秘性,亦称为“邮片”。明信片所写的内容公开,可被他人所看见,内容通常不涉及隐私,故称为“明信片”。对于普通人来说,明信片可能是新年时一份来自远方的祝福,可能是平淡生活中一次满是感动的惊喜。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明信片也在发生着改变,然而不变的,是它承载的那份
人类靠什么走到现在这一步?脑子肯定榜上有名。在漫长的演化中,人类的脑子总体上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跟那些脑容量只有约500毫升的“老祖宗”南方古猿比起来,晚期智人的脑容量差不多是南方古猿的3倍,达到1400毫升左右。  有了这样名副其实的大脑,你是不是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呢?  脑子越大越聪明?  作为顶着大脑袋的裸猿,我们想当然地会产生一种直观的感觉:脑子越大就越聪明,所以也难怪各种影视作品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