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焦”的名称和概念为中医所独有,而西医则阙如;既有译法为直译、音译和意译,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根据翻译的阐释学理论,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该词的深层含义,建议以词素翻译结合音译,使该术语的翻译保留中医文化的特色同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关键词:中医术语,三焦,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159;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6-0021-04
前言
李照国博士在《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一书中将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现状概括为三个方面:译语混乱,译语冗长,释义不明。就“译语混乱”这一点,他指出:“中医翻译上除‘阴阳’(yin yang)这对难得的业已同意的译语外,其他术语的翻译都极不统一。就是在现行的几部汉英中医名词术语词典中,译语也极不统一。‘特别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方面的一些用语和概念的翻译上,混乱情况就更为严重,令读者无所适从。”笔者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因中医英语教学需要,常用英语向学生介绍中医基础知识,因此也深刻感受到李博士所谈及的中医基本术语标准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以中医基本术语“三焦”的翻译为例,尝试探索蕴含中医特有文化内涵的基本术语的翻译方法。
一、“三焦”的英译
笔者翻阅汉英中医词典和相关书籍,不同译者对“三焦”的译法却见仁见智。例如,中西医结合专家谢竹藩主编的《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1980)将其译为“triple burner(heater),three portions of body cavity”;欧明教授撰写的《汉英常用中医词汇》(1982)将其译为“triple warmer”;帅学忠、陈大舜编著的《常用中医名词术语》(2006)将其译为SANJIAO(the triple cavity)。此外,在学术专著和论文中,“tri-energizer”“the sanjiao”“Sanjiao”“tripyrogens”等译法也较为常见。鉴于“三焦”译法不一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1年完成并正式颁布了《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方案》,该方案将“三焦”规定译为“triple energizer”。之后,2007年颁布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 Pacific Region)仍保留该译法。
二、“三焦”的含义
“三焦”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内经》认为三焦具有“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的功能,即与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有一定的关系。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仓廪之本,营之居,名日器”,三焦是人体内部疏通“沟渠”的官员,水液在体内的运输、转化和排出,需要依靠三焦才能完成。
《难经·三十一难》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该理论认为三焦是水谷的道路,是“气”开始和终结之处。另,《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元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然而,《难经》的论述中明确提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的认识”,自此引起了争议。至今为止,还分为两派:一是三焦为有形,无形不能称之为腑,无形也不能有三焦经;二是宗《难经》之说,认为是无形的,只是一个生理病理学的概念。虽然对三焦的认识尚未明确,但是《难经》的认识对于唐·孙思邈的“部位三焦说”和“温病学三焦辩证理论”的创立给了一定启迪。
根据《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三焦这一术语具有多种含义。
其一,在脏象学说中,属六腑,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又名外腑,孤腑。分上焦,中焦,下焦,合成三焦。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其二,在辩证学中,为温病学辩证纲领。间《温病条辨,卷二》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
其三,在推拿学中,为推拿部位名称,用于治疗心气血痛等,其具体部位不一:
(1)位于总筋穴与天河穴之间(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2)位于无名指中指腹面(见《小儿推拿广义》);
(3)位于中指腹面(见《幼科铁镜》);
(4)位于中指近端指骨腹面(见《推拿仙术》)。
三、“triple energizer”等译法解析
“三焦”缘何译为“triple energizer”?笔者认同赵英和吴健两位老师早前提出的观点:1991年,WHO颁布的《针灸穴位的国际标准化方案》将“三焦经”经络名称中的“三焦”规定译为“triple energizer”,意即sth that provides energy。换言之,当时的译法侧重的是“三焦”的经络概念,因为根据《难经》对于“三焦”的注释,其具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的功能,而在西方“气”普遍被理解为“energy”或是“vital energy”。
至于上文提及的“burner/heater/warmer/pyrogens”等意译法,很有可能是因为“焦”字有“热”的含义,这种热来源于命门之火,是通周气化的作用来体现的,“是指加热或给予能量的东西,符合汉语中‘焦’的先决条件”。
笔者认为上述译法,尤其是“triple energizer”,在中医对外传播史上有其道理,但其准确性却有待商榷,对此下文将详细论述。
除了意译法,“三焦”英译另一常见的译法为音译法,如“the sanjiao”“Sanjiao”“three jiaos”。正如李照国博士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一书中指出,中医的生理概念有一类为“中医独有,西医阙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理论与见解,“三焦”“命门”“经脉”“气血”等即是如此。这些概念为中医所独有,在西医中缺乏对应之语。因其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故而直译或意译均难达意。他建议,根据“语言国情学”的理论,此类概念最好音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笔者大体认同李博士对此提出的音译观点;然而在具体处理方式上,笔者将在下文略陈管见。
四、“三焦”的英译法探索
翻译的阐释学派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阐释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 而理解是阐释的基础。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活动。中医翻译中最难传译的是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其根源在于中西医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李照国博士在《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的前言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一般的翻译过程可解析为‘理解一表达’这样两个阶段,而中医翻译的过程却包含着三个不同的阶段,即‘理解(古汉语)-转换(现代汉语)-表达(外语)’,多了一个中介阶段。由于中医翻译多了这样一个中介过程,就会使原文信息面临二度损益的危险。”因此,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蕴含中医文化特有的深层内涵,对其进行准确到位的阐释和表达是中医翻译的重中之重,更是中医译本准确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基于此,笔者认为,“三焦”的英译应将其具体化、准确化,采用词素翻译和音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tri-Jiao(including Upper-Jiao,Middle-Jiao,Lower-Jiao)”。尽管该译法未见详述与使用,笔者认为,此译为最佳译法,详述如下:
(1)运用词根“tri-”的缘故
李照国博士在《翻译中医名词术语应讲究信息密度》一文中就曾经指出:“词素翻译,创立新词是提高译入语信息密度的有效方法,既避免了直译或意译造成的译语过于冗长,与科学用语格格不入的弊端,也消除了因译语不当使外国读者对中医产生的隔膜感,很值得提倡。”笔者这一译法,汲取了词素翻译法的优点。根据英语构词法,如triangle(三角形)的构词,tri(三)和angle(角度)组合,不仅能够唤醒英语读者对于该词的初步理解,而且还能激起他们的比较和遐想。
根据上文的解释,在“上焦”“中焦”“下焦”虽都有一个“焦”字,但三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白虎通义》中也提到,上焦曰“窍”,中焦曰“编”,下焦曰“渎”,显然三者不是同一个概念。用词根“tri-”构成的新词,能让西方读者更明确地感悟到“三焦”为一整体概念,而three Jiaos(三个“焦”)会让读者以为它是三个一样的东西,这很可能导致读者的误解。
另外,用“tri-”来表达“三”的含义,比three或triple更为简洁。
(2)音译“三焦”之“焦”的缘故
根据翻译的阐释学理论,理解是阐释的基础,对“三焦”来说最关键就是对“焦”的阐释。然而该术语意蕴深厚,众说纷纭,它不像经纬相交形成的某个具体的点,而是一个多维的概念,英语中没有等同或含义接近的单词与之对应,也难以用若干现有的英语单词解释清楚。若运用直译法、意译法,将“焦”译为bumer/heater/warmer/pyrogens/energi-zer,虽有一定道理,但却将“焦”的含义圈定在某个狭小的范围,为“欠额翻译”之举。根据上文谈及的“三焦”的含义,该术语源于成编于春秋之前的《内经》,且从《难经》面世至今,“三焦”内涵之争亦尚无定论,至少与脏象学说、辩证学和推拿学三个学说都有关联。
因此,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采用音译可谓一举两得。一来,留给受众读者特定的思考空间,二来,也保留了中医特有的文化底蕴。
“英语是一种开放性语言,对外来语有很强的接受力。在中医翻译中,我们可以尽量利用英语的这一特点,将一些重要的中医概念音译(一开始当然要适当地注释,一旦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便可以独立使用),使其逐步为英语语言所接受。”“三焦”的中医文化内涵具有不可译性,诸如energizer、warmer、heater、burner等词都难以精确充分地传递其内涵,因此,此“焦”译为“Jiao”较为合理,但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接受度,可根据《在线英汉中医医学词典》的解释加注为:a collective term for thethree potions of the body cavity,through which the visceral qi is transformed,also wideIy known as triplebumers/energizer etc.
最后,在翻译“三焦”相关概念时可将“tri-Jiao”转化为形容词。下列译法明显较为简洁,如tri-Jiaosyndrome differentiation(三焦辩证)、tfi-Jiao dampness-heat syndrome(三焦湿热证)、Lower-Jiao disease pattern(下焦病证),等等。
五、结语
在西医全球盛行的今天,中医术语的英译对中医的传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若一味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式,很可能导致硬译或表达欠佳的后果;另一方面,若一味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完全不考虑译语读者的语言和文化思维习惯,采用音译和运用异化策略(如sanjiao/SANJIAO等),也很难快速得到英语读者的认可。笔者以“三焦”英译为例,提出“词素翻译与音译相结合”的译法,以让受众以他们较能够理解的方式来欣赏和学习中医文化,希望能为中医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医术语,三焦,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159;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6-0021-04
前言
李照国博士在《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一书中将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现状概括为三个方面:译语混乱,译语冗长,释义不明。就“译语混乱”这一点,他指出:“中医翻译上除‘阴阳’(yin yang)这对难得的业已同意的译语外,其他术语的翻译都极不统一。就是在现行的几部汉英中医名词术语词典中,译语也极不统一。‘特别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方面的一些用语和概念的翻译上,混乱情况就更为严重,令读者无所适从。”笔者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因中医英语教学需要,常用英语向学生介绍中医基础知识,因此也深刻感受到李博士所谈及的中医基本术语标准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以中医基本术语“三焦”的翻译为例,尝试探索蕴含中医特有文化内涵的基本术语的翻译方法。
一、“三焦”的英译
笔者翻阅汉英中医词典和相关书籍,不同译者对“三焦”的译法却见仁见智。例如,中西医结合专家谢竹藩主编的《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1980)将其译为“triple burner(heater),three portions of body cavity”;欧明教授撰写的《汉英常用中医词汇》(1982)将其译为“triple warmer”;帅学忠、陈大舜编著的《常用中医名词术语》(2006)将其译为SANJIAO(the triple cavity)。此外,在学术专著和论文中,“tri-energizer”“the sanjiao”“Sanjiao”“tripyrogens”等译法也较为常见。鉴于“三焦”译法不一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1年完成并正式颁布了《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方案》,该方案将“三焦”规定译为“triple energizer”。之后,2007年颁布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 Pacific Region)仍保留该译法。
二、“三焦”的含义
“三焦”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内经》认为三焦具有“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的功能,即与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有一定的关系。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仓廪之本,营之居,名日器”,三焦是人体内部疏通“沟渠”的官员,水液在体内的运输、转化和排出,需要依靠三焦才能完成。
《难经·三十一难》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该理论认为三焦是水谷的道路,是“气”开始和终结之处。另,《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元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然而,《难经》的论述中明确提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的认识”,自此引起了争议。至今为止,还分为两派:一是三焦为有形,无形不能称之为腑,无形也不能有三焦经;二是宗《难经》之说,认为是无形的,只是一个生理病理学的概念。虽然对三焦的认识尚未明确,但是《难经》的认识对于唐·孙思邈的“部位三焦说”和“温病学三焦辩证理论”的创立给了一定启迪。
根据《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三焦这一术语具有多种含义。
其一,在脏象学说中,属六腑,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又名外腑,孤腑。分上焦,中焦,下焦,合成三焦。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其二,在辩证学中,为温病学辩证纲领。间《温病条辨,卷二》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
其三,在推拿学中,为推拿部位名称,用于治疗心气血痛等,其具体部位不一:
(1)位于总筋穴与天河穴之间(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2)位于无名指中指腹面(见《小儿推拿广义》);
(3)位于中指腹面(见《幼科铁镜》);
(4)位于中指近端指骨腹面(见《推拿仙术》)。
三、“triple energizer”等译法解析
“三焦”缘何译为“triple energizer”?笔者认同赵英和吴健两位老师早前提出的观点:1991年,WHO颁布的《针灸穴位的国际标准化方案》将“三焦经”经络名称中的“三焦”规定译为“triple energizer”,意即sth that provides energy。换言之,当时的译法侧重的是“三焦”的经络概念,因为根据《难经》对于“三焦”的注释,其具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的功能,而在西方“气”普遍被理解为“energy”或是“vital energy”。
至于上文提及的“burner/heater/warmer/pyrogens”等意译法,很有可能是因为“焦”字有“热”的含义,这种热来源于命门之火,是通周气化的作用来体现的,“是指加热或给予能量的东西,符合汉语中‘焦’的先决条件”。
笔者认为上述译法,尤其是“triple energizer”,在中医对外传播史上有其道理,但其准确性却有待商榷,对此下文将详细论述。
除了意译法,“三焦”英译另一常见的译法为音译法,如“the sanjiao”“Sanjiao”“three jiaos”。正如李照国博士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一书中指出,中医的生理概念有一类为“中医独有,西医阙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理论与见解,“三焦”“命门”“经脉”“气血”等即是如此。这些概念为中医所独有,在西医中缺乏对应之语。因其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故而直译或意译均难达意。他建议,根据“语言国情学”的理论,此类概念最好音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笔者大体认同李博士对此提出的音译观点;然而在具体处理方式上,笔者将在下文略陈管见。
四、“三焦”的英译法探索
翻译的阐释学派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阐释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 而理解是阐释的基础。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活动。中医翻译中最难传译的是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其根源在于中西医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李照国博士在《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的前言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一般的翻译过程可解析为‘理解一表达’这样两个阶段,而中医翻译的过程却包含着三个不同的阶段,即‘理解(古汉语)-转换(现代汉语)-表达(外语)’,多了一个中介阶段。由于中医翻译多了这样一个中介过程,就会使原文信息面临二度损益的危险。”因此,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蕴含中医文化特有的深层内涵,对其进行准确到位的阐释和表达是中医翻译的重中之重,更是中医译本准确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基于此,笔者认为,“三焦”的英译应将其具体化、准确化,采用词素翻译和音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tri-Jiao(including Upper-Jiao,Middle-Jiao,Lower-Jiao)”。尽管该译法未见详述与使用,笔者认为,此译为最佳译法,详述如下:
(1)运用词根“tri-”的缘故
李照国博士在《翻译中医名词术语应讲究信息密度》一文中就曾经指出:“词素翻译,创立新词是提高译入语信息密度的有效方法,既避免了直译或意译造成的译语过于冗长,与科学用语格格不入的弊端,也消除了因译语不当使外国读者对中医产生的隔膜感,很值得提倡。”笔者这一译法,汲取了词素翻译法的优点。根据英语构词法,如triangle(三角形)的构词,tri(三)和angle(角度)组合,不仅能够唤醒英语读者对于该词的初步理解,而且还能激起他们的比较和遐想。
根据上文的解释,在“上焦”“中焦”“下焦”虽都有一个“焦”字,但三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白虎通义》中也提到,上焦曰“窍”,中焦曰“编”,下焦曰“渎”,显然三者不是同一个概念。用词根“tri-”构成的新词,能让西方读者更明确地感悟到“三焦”为一整体概念,而three Jiaos(三个“焦”)会让读者以为它是三个一样的东西,这很可能导致读者的误解。
另外,用“tri-”来表达“三”的含义,比three或triple更为简洁。
(2)音译“三焦”之“焦”的缘故
根据翻译的阐释学理论,理解是阐释的基础,对“三焦”来说最关键就是对“焦”的阐释。然而该术语意蕴深厚,众说纷纭,它不像经纬相交形成的某个具体的点,而是一个多维的概念,英语中没有等同或含义接近的单词与之对应,也难以用若干现有的英语单词解释清楚。若运用直译法、意译法,将“焦”译为bumer/heater/warmer/pyrogens/energi-zer,虽有一定道理,但却将“焦”的含义圈定在某个狭小的范围,为“欠额翻译”之举。根据上文谈及的“三焦”的含义,该术语源于成编于春秋之前的《内经》,且从《难经》面世至今,“三焦”内涵之争亦尚无定论,至少与脏象学说、辩证学和推拿学三个学说都有关联。
因此,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采用音译可谓一举两得。一来,留给受众读者特定的思考空间,二来,也保留了中医特有的文化底蕴。
“英语是一种开放性语言,对外来语有很强的接受力。在中医翻译中,我们可以尽量利用英语的这一特点,将一些重要的中医概念音译(一开始当然要适当地注释,一旦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便可以独立使用),使其逐步为英语语言所接受。”“三焦”的中医文化内涵具有不可译性,诸如energizer、warmer、heater、burner等词都难以精确充分地传递其内涵,因此,此“焦”译为“Jiao”较为合理,但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接受度,可根据《在线英汉中医医学词典》的解释加注为:a collective term for thethree potions of the body cavity,through which the visceral qi is transformed,also wideIy known as triplebumers/energizer etc.
最后,在翻译“三焦”相关概念时可将“tri-Jiao”转化为形容词。下列译法明显较为简洁,如tri-Jiaosyndrome differentiation(三焦辩证)、tfi-Jiao dampness-heat syndrome(三焦湿热证)、Lower-Jiao disease pattern(下焦病证),等等。
五、结语
在西医全球盛行的今天,中医术语的英译对中医的传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若一味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式,很可能导致硬译或表达欠佳的后果;另一方面,若一味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完全不考虑译语读者的语言和文化思维习惯,采用音译和运用异化策略(如sanjiao/SANJIAO等),也很难快速得到英语读者的认可。笔者以“三焦”英译为例,提出“词素翻译与音译相结合”的译法,以让受众以他们较能够理解的方式来欣赏和学习中医文化,希望能为中医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