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家校合作是可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家校合作观念有误区;合作的内容和途径狭窄;合作层次较低,缺乏互动;缺乏机制、人员、物质方面的保障。针对此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B39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可行性
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并不因为子女跨入大学而停止。家庭是大学生现有心理状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大学家校合作能为分析大学生心理现状和心理问题提供良好平台,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家校合作是可行的。
(一)国内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借鉴
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别是近30年来,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其所面对的对象包括学生、全体教师、家长、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其他相关人员[1]。以美国为例,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对象主要有个体干预、环境干预和整体干预几种类型[2]。操作模式上有“邀请模式”、“综合模式”以及“顾问教师计划”[3]。具体实施内容如大学新生入学前让家长与学生均接受心理辅导,为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作好心理准备;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中会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如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和教师或家长间的咨询会诊、心理干预与援助、项目评估、学术研究等。同时,通过为家长提供咨询、培训、保健等服务提高家长的心理功能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相对而言,国内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但很有启发意义。如李国强[4]和刘海华[5]在这方面的探讨等。已有这些研究和实践为我们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家长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和动机逐渐增强
当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生大部分都将是家庭独生子女,相对多子女家庭而言,他们的家庭为其成长与发展投入了(或更愿意投入)较高的成本,学生个体受到更多的家庭关注或期望。同时,随着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学生家长对于教育的义务和教育的权利的认识逐渐深入,这将促进其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与动机的逐渐增强。这为家校合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铺垫。
(三)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实现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沟通方式的多样化、便捷化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兴的便利的条件。如手机、网络的普及、可视电话的应用等极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途径。就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目前已有研究者进行家校互动支持平台方面的应用系统的尝试研究[6]。随着科技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学校和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投入,基于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家校合作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家校合作最有优势的途径之一。
二、我国现有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观念有误区
高校方面往往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将家庭纳入其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家校合作没有必要,因为家长的管束将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功能的退化;部分高校认为家长不懂高等教育工作,也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合作基础;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和各自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甚至错误的观念,使得合作难以协调。
同时,许多大学生家庭认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之地,没意识到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有的父母则认为子女进大学是优秀和有能力的体现,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和能力参与大学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内容和途径狭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与学校或老师对家长的“希望”,以及学生出现心理情感危机时紧急干预或遣返休学等。对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养、促进心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方面很少涉及家校合作。就家校合作途径而言,电话和短信是目前主要的联系方式。同时书信联系仍然扮演一定的沟通角色。合作渠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内容与深度。
(三)合作层次较低,缺乏互动
在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家庭并非对等和完全信任的合作关系,学校常把家长看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手或对象,倾向于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思想,往往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校和教师掌握主动权,家长较被动消极,表达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来自家庭的许多有益信息无法得到发现和利用,这一现状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功效。
(四)机制、人员、物资方面缺乏保障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中心,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这一领域缺乏明确的分工和统一的管理规划,或没有明确职能部门来主持,工作往往显得零散或者被推诿,如若出现问题,则出现无章可循的状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往往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工作量的大额增加,或者出现教师人员的紧缺。此外,资金会约束着学校对家校合作沟通方式与手段的选择,如网络、交通、住宿、电话等费用缺乏保障直接影响工作开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开展策略
(一)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正确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样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互助合作。不应把学校的作用单方面夸大,忽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家庭(或在学校的引导下)可以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维护者和积极促进者,是一股与校方合作的积极力量。学校和家庭应遵循民主平等原则进行深入合作。当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懂方法技巧,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子女心理时,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指导或培训服务信息。
(二)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保障
高校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设立家校合作的职能部门,或明确该领域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条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宣教工作,同时建立一支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此外,高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部门的设立要求进行专款专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获得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家校双向沟通
1、继续深化利用书信、通知、家访、“校访”、家长会、电话等传统联系方式。学校可定期通过书信或简报通讯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子女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免费发放家长手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给家庭提供心理教育的建议性措施;设立“家长日”邀请家长走进校门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鼓励家长提供建议;对特殊家庭可以进行家访;利用入学、寒暑假、毕业前夕等时机开学生家长会,内容涉及家庭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同状况的认识与基本处理。
2、开发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家庭、学校、学生三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群、网络视频等进行交互作用,借由影音、图像、文字等远程资料进行信息传递。通过网络家校合作对于一般家庭适当接受培训学习完全可以实现。部分贫困农村地区若为客观条件所制约,当前在途径选择上可适当协调,长远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3、社会中介力量的开发与利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的艾普斯坦(Epstein)将家校合作的含义扩展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7]。这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视野:如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关于大学生的信息联系,借由社区力量开展大学生子女家庭的亲子辅导等。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康教育,2003,(06).
[2]肖婵.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J].教育科学,2005,(02).
[3]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新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4,(06).
[4]李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5]刘海华,丁绍宏.家校合作模式下贫困大学生的诚信培养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6]杨卉,王陆.基于网络的家校合作系统中个性化推荐的设计与实现.网络教育,2007,(10).
[7]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B39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可行性
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并不因为子女跨入大学而停止。家庭是大学生现有心理状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大学家校合作能为分析大学生心理现状和心理问题提供良好平台,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家校合作是可行的。
(一)国内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借鉴
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别是近30年来,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其所面对的对象包括学生、全体教师、家长、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其他相关人员[1]。以美国为例,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对象主要有个体干预、环境干预和整体干预几种类型[2]。操作模式上有“邀请模式”、“综合模式”以及“顾问教师计划”[3]。具体实施内容如大学新生入学前让家长与学生均接受心理辅导,为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作好心理准备;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中会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如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和教师或家长间的咨询会诊、心理干预与援助、项目评估、学术研究等。同时,通过为家长提供咨询、培训、保健等服务提高家长的心理功能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相对而言,国内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但很有启发意义。如李国强[4]和刘海华[5]在这方面的探讨等。已有这些研究和实践为我们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家长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和动机逐渐增强
当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生大部分都将是家庭独生子女,相对多子女家庭而言,他们的家庭为其成长与发展投入了(或更愿意投入)较高的成本,学生个体受到更多的家庭关注或期望。同时,随着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学生家长对于教育的义务和教育的权利的认识逐渐深入,这将促进其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与动机的逐渐增强。这为家校合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铺垫。
(三)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实现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沟通方式的多样化、便捷化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兴的便利的条件。如手机、网络的普及、可视电话的应用等极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途径。就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目前已有研究者进行家校互动支持平台方面的应用系统的尝试研究[6]。随着科技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学校和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投入,基于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家校合作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家校合作最有优势的途径之一。
二、我国现有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观念有误区
高校方面往往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将家庭纳入其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家校合作没有必要,因为家长的管束将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功能的退化;部分高校认为家长不懂高等教育工作,也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合作基础;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和各自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甚至错误的观念,使得合作难以协调。
同时,许多大学生家庭认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之地,没意识到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有的父母则认为子女进大学是优秀和有能力的体现,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和能力参与大学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内容和途径狭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与学校或老师对家长的“希望”,以及学生出现心理情感危机时紧急干预或遣返休学等。对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养、促进心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方面很少涉及家校合作。就家校合作途径而言,电话和短信是目前主要的联系方式。同时书信联系仍然扮演一定的沟通角色。合作渠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内容与深度。
(三)合作层次较低,缺乏互动
在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家庭并非对等和完全信任的合作关系,学校常把家长看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手或对象,倾向于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思想,往往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校和教师掌握主动权,家长较被动消极,表达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来自家庭的许多有益信息无法得到发现和利用,这一现状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功效。
(四)机制、人员、物资方面缺乏保障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中心,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这一领域缺乏明确的分工和统一的管理规划,或没有明确职能部门来主持,工作往往显得零散或者被推诿,如若出现问题,则出现无章可循的状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往往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工作量的大额增加,或者出现教师人员的紧缺。此外,资金会约束着学校对家校合作沟通方式与手段的选择,如网络、交通、住宿、电话等费用缺乏保障直接影响工作开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开展策略
(一)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正确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样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互助合作。不应把学校的作用单方面夸大,忽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家庭(或在学校的引导下)可以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维护者和积极促进者,是一股与校方合作的积极力量。学校和家庭应遵循民主平等原则进行深入合作。当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懂方法技巧,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子女心理时,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指导或培训服务信息。
(二)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保障
高校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设立家校合作的职能部门,或明确该领域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条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宣教工作,同时建立一支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此外,高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部门的设立要求进行专款专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获得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家校双向沟通
1、继续深化利用书信、通知、家访、“校访”、家长会、电话等传统联系方式。学校可定期通过书信或简报通讯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子女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免费发放家长手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给家庭提供心理教育的建议性措施;设立“家长日”邀请家长走进校门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鼓励家长提供建议;对特殊家庭可以进行家访;利用入学、寒暑假、毕业前夕等时机开学生家长会,内容涉及家庭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同状况的认识与基本处理。
2、开发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家庭、学校、学生三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群、网络视频等进行交互作用,借由影音、图像、文字等远程资料进行信息传递。通过网络家校合作对于一般家庭适当接受培训学习完全可以实现。部分贫困农村地区若为客观条件所制约,当前在途径选择上可适当协调,长远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3、社会中介力量的开发与利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的艾普斯坦(Epstein)将家校合作的含义扩展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7]。这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视野:如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关于大学生的信息联系,借由社区力量开展大学生子女家庭的亲子辅导等。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康教育,2003,(06).
[2]肖婵.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J].教育科学,2005,(02).
[3]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新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4,(06).
[4]李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5]刘海华,丁绍宏.家校合作模式下贫困大学生的诚信培养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6]杨卉,王陆.基于网络的家校合作系统中个性化推荐的设计与实现.网络教育,2007,(10).
[7]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