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董卿 卿国卿城

来源 :丽人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675083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在撒网,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而我的出海远航却能够捞上来鱼……我得到的已经超出我的想像。
  ——董卿
  
  每一个字的吐露,每一句话的描述,每一场节目的主持,董卿都充盈着一种知性的美。也许,她并不像倪萍那样能令观众泪水涟涟,但是她却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上演着“任是无情也动人”;也许她并不像白岩松那样能令观众敬畏有佳,但是她却用自己个性的魅力演示着“巾帼不让须眉”。
  作为一个主持人,美丽的外表是必不可少的,但董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更称不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比她漂亮的女子多了,但她身上的傲人才气,优雅礼仪,高贵气质融汇在一起,就让人觉得这个女子有着无形的魅力。
  一个真正拥有高贵气质的人,那种高贵介乎于公主与皇后之间;一个真正平易近人的人,那种平和介乎于邻家姐姐和师长前辈之间……每当她站在舞台上,我们似乎都能感到整个舞台就是她的!就是这种“霸气”让人对她无不敬重,但是霸气当中又蕴藏着内敛与沉着、平和与亲近。这就是董卿,一个将“卿国卿城”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女人。
  听她讲话,绝对是一种享受,如果说吐字清晰、语调刚柔、遣辞精准、反应迅疾不过是泱泱大台主持人应有的职业素养,那么语气诚挚、神思凝注、逻辑严密、气韵雅致则当是这个新近再获“金话筒奖”的“幸运”女子的出挑专利。她笃定优雅的微笑背后,究竟藏着些怎样激流暗涌的故事?
  
  自卑的土壤盛放璀璨的花朵
  
  孩提时代的董卿偏爱文体活动,是典型的性情中人,董卿的父亲却认为女儿没有姑娘家的端庄,经常斥责她。“父亲就是希望我温柔乖巧,在家看书习字,我不能上学校的舞台表演唱歌、跳舞类节目,不能在家照镜子超过两次,不能穿花花绿绿的衣服,总之,随着年龄的渐长,父亲的传统、刻板让我一刻也不能忍受。”
  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董卿才知道了什么叫天外有天。那时,班里的同学一个比一个漂亮,她们的形体表演也都很出色,很多人此前就已学过多年的舞蹈。“我记得第一次上形体课时,老师让我们学做芭蕾的基本动作,大家都做得很熟练也很优美,只有我跟不上节拍,差不多有半年时间,我始终找不到感觉,最难过的还是每个周末,看到周围漂亮的女同学都有男生追求,我一个人在寝室里看书的同时也默默在心里煎熬着。”
  董卿说,刚上大学那会儿她一直被自卑困扰着,生活里一度找不到特别鲜亮的颜色,在那段难捱的岁月里,是书籍给了她力量。“我记得《人生》那篇小说里,作者莫泊桑说过挺朴素的一句话,生活永远不可能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好,但也不会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糟糕,无论是好的时候,还是糟糕的时候,都一定要坚强。的确是这样,人面对坚强和脆弱的能力远远超乎自己的想像。”
  “我跟我自己有过一次对话,对话的结论就是,我不应该牺牲我阅读的时间去练习台词、形体,相反,我应该使我的书本知识更扎实。我有博闻强记的特长,要比阅读能力,班里同学中我应该看书算最多的,每次文化课考试,我也总是名列前茅。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我的班主任老师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从这方面树立我的自信心。”渐渐的,注重长处培养的董卿开始变的出类拔萃,走出了自卑的阴影。
  
  烟花灿烂后的孤单宁静
  
  身在异乡的董卿每次听到水木年华的那首《在他乡》都很伤感。“我生在上海,7岁以后随父母去了安徽,上世纪80年代又去了浙江,后来一个人考到上海读大学。我高中毕业以后就离开父母了,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生活。”
  让董卿欣慰的是,在2005年《欢乐中国行》“母亲节”那期节目中,导演让她借着节目问候一下自己的母亲。“我当时说因为工作关系,绝大部分的节假日都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陪伴在母亲身边,但我的母亲从不抱怨。作为女儿我回馈太少了,而母亲给予的太多了。父母退休的时候渴望回到上海跟我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就在他们回来那年,我却从上海来到了北京。但他们并没有因此阻拦我,而是给予我强有力的支持。当我犹豫不定的时候,他们甚至比我更坚决。”
  “不过,任何事情都是把双刃剑,有得必有失。我到北京3年了,几乎少有休闲的时间,即使是买衣服也是因为工作需要,更别说晚上去泡吧了。有一次约定的采访地点在女人街的一问酒吧。住在城东的我竟然不知道女人街的方位,在别人的指引下才知道赫赫有名的三里屯,因为刚来北京的时候,一个北京的朋友请我去过那里。”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董卿才能做着一份“风光”的工作,却能独守一份清静。
  “有时间我就喜欢一个人待着,哪怕什么也不做在家里晃来晃去的。因为我们的工作太喧闹了,太光彩了,当曲终人散的时候,人很疲惫,疲惫的人很落寞,很脆弱,那时就需要自己去调整。虽然我做了10年主持人,仍在调整,给自己找一个平衡点。”
  这两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结束后,董卿特别体会到了那种烟花极尽灿烂后归于平静的感伤。她总是一个人孤单地回到临时租住的居所,然后独自吃速冻饺子。
  还有一次“曲终人散”的悲凉让董卿“刻骨铭心”:“那是离开上海的最后一次节目录像。夜里两点多,我一个人开车回家,路上行人稀少,马路两侧的灯光呼啸地从眼前滑过去,我一边开车一边控制不住地流眼泪。当时只知道这个地方不再属于我,而且是我自愿选择离开的,没有人告诉我这种选择是对是错。”
  虽然心态的“修复”还在继续,但董卿已逐渐适应了这种反差。“我已经养成了回家喝茶、看书、听音乐的习惯,慢慢就平静下来了。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挺可怜的,在舞台上必须快乐、必须兴奋,不能被任何情绪所影响。但是,离开舞台后,就做回了真实的自己,这时所有不愉快寂寞孤单一瞬间就将你覆盖了。每每此时没有特殊的解决方法,就需要自己慢慢调整心态。”
  
  成功途中心酸遍地
  
  董卿还记得来北京后第一次被人认出后的心态,“有一次我去超市买东西,有个营业员大姐好像认识我,她看过我主持的《魅力12》,但想了半天却没叫出我的名字。当时我不晓得是难过还是高兴,索性自我安慰——好歹北京观众开始认识我了!人有时候需要阿Q一点,否则没有办法生存下去。”
  经过数场“现场直播”历练的董卿在舞台上从容淡定,那一刻的她充满了斗志和勇气。但一旦帷幕落下,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她也会软弱无助。这两种不同的“侧面”都是真实的董卿。“台上的勇敢是因为我知道很多人在期待我,我的力量来自观众。英文中‘主持人’的意思是接力棒的最后一捧,最后一棒交到我手里,我不能不负责任;台下有软弱的一面是因为这时我是为自己活着,不知所措是我的真情流露。”
  虽然,过往的10年,董卿的身边不乏鲜花和掌声,但,由上海到北京,此番的鲜花和掌声仍让她感受到了“不同寻常”。
  “央视是所有做电视人的梦想,是全国电视媒体的至高点,能够登上这个至高点,在这个舞台上感受被认可是很幸福的。我特别喜欢《从头再来》这首歌,再苦再难都要坚强面对。”
  “虽然是重新归零,但我没有在原地踏步,而是比原来又上了 一个台阶。就像爬山爬到一定高度要卸下以往及此事的负担,轻装上阵才能达到顶峰。我后来也在想当时自己为什么能够放弃,去承受未知的东西,都是因为追寻的那个梦太诱人了,我愿意为了那个梦想的实现去忍受所有的寂寞。”
  “大学毕业刚进上海东方电视台的时候,从零开始没什么负担,之后被承认,感觉很快乐。而‘重新被认可’是重新变得没有人认识你,重新交得一个地方有你和没有你都不是很重要,这种落差是很难承受的。我觉得有些苦难是肉体的、物质的,有些苦难是精神的,往往精神的苦难对人的折磨是巨大的,是让人更难承受的。”
  主持完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后,董卿的名字开始为全国人民所熟悉。这一点,董卿感受很深。“我从没奢望过一夜成名,我的经历告诉我,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报。‘春晚’对我是一种很重要的经历,接到通知时,我也忐忑过。后来我找到央视文艺部主任,又找到指导‘春晚’的导演张晓海,问他我应该怎样面对,他告诉我两个字‘状态’,让我别想太多,就当是主持一场全国老百姓都在看的晚会,就站在舞台上把‘状态’表现出来就行了。”
  “我是满在乎别人对我看法的人,但我没有权利让每个人都认识我说我好。任何东西存在就有其合理性,这些质疑对我来说也是动力,只有自己做得更好才能得到更多的肯定。”
  后记:采访过多位央视主持人,董卿是个异数——相对其他人的“端着”,她显得足够坦白。当然,每句话亦都在绝对禁得起推敲的“格子”里:“我是很务实的人,并没有觉得自己会高明多少,只是一些条件使我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比如长得还可以,虽不是绝色佳人,但还过得去;不是绝顶聪明,但还伶牙俐齿;称不上有勇有谋,但还算有理想有追求,也有进取心……它们恰好为我找到了最适合的一个岗位,这绝对是我的幸运,因为每个人都在撒网,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而我的出海远航却能够捞上来鱼……我得到的已经超出我的想像。”她深吸一口气,“其实我是个内心很没有安全感的人,总是居安思危,老觉得可能我今天拥有的一切说不定明天就没有了——所以,我要自己趋近完美。”
  董卿小档案:
  董卿,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电视系电视编辑专业,写作、英语成绩均很优秀,具有英语同声翻译的能力。从1995年初涉电视至今近10年的时间,曾任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部主持人,先后主持过《流金岁月》、《相约星期六》等栏目和数十台大型综艺晚会,后任职于央视,逐步形成了清新大方,亲切自然,文化气息浓郁的主持风格,无论在专栏节目还是在大型晚会中都能体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和专业水准,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
其他文献
从小到大,便不喜欢照相,每次定格的影像,都是一个嘟着小嘴的胖丫头。  可时光掠去,渐成大人之后,突然对收藏的相册产生了莫名的依赖。那小小的五寸天地里,暗藏着太多难忘的光景。  最钟爱的一张照片,是跟母亲的合影。皮肤白皙的母亲,抱着刚刚百天的我,站在一棵柳树下,安宁又满足地笑着,一根柳条细细地绕进她的脖颈,她丝毫没在意,正用目光慈爱地注视着怀里的我。  彼时,我尚不懂事,但如今再端详这张相片,眼里便
期刊
1  和万宇结婚时,我33他24。注定,我们遭到双方家人反对。  那时,我在律师事务所工作了七年。从文书到助理直至通过全国司法考试成为职业律师,大学毕业后全部青春都在为事业奋斗。连续打赢几个疑难案件后,在圈内终于小有名气。  事业逐渐稳定,想建安乐窝,才发现根本找不到爱情起点。相亲双方都像超市货物被明码标价,年龄外貌工作能力无一不要搭配,彼此都装在叫做修养的套子里,虚伪得根本让人无法有热情。  万
期刊
人生的路很漫长,总有一段时光有点灰暗,灰暗的时光里,却有人给你带来一点温暖,也可能是你对别人带去的一点温暖。这可以是在困难时伸出的手,可以是在寂寞时的一点问候,可以是痛苦时理解的声音,是一个眼神,一个笑容……温暖驿站向您约稿,请将您曾经瞬间的感动用笔向我们叙述。要求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字数在1500字左右。  期待您的来稿,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再次回到这里,只
期刊
持续重感冒中,脑袋比平常都大了十倍,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感冒病菌也真会选地方,全冲脑袋去了,好像都以脑袋为窝集中在那了。小时候,感冒时觉得脑袋出奇的重,总会想,干脆找个电钻,在脑袋上钻一个孔,将里面的感冒菌和浊气一起统统放出来,还原一个清晰,通透的脑袋。当然知道这是不可能,顶着超重的脑袋,怎么也得熬够天数,感冒才会好。  除了感冒时想脑袋上开孔外,以前胡乱想的东西也不少,这些胡乱想的不合情理,也没
期刊
我上高中时,上了一个有点差的高中,怎么个差,我不知怎样形容,总有一种感觉,好像老师和学生都在混日子,都对对方没有信任,每天都是强打了力气来面对,唉,又一天啊。这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感觉,就是双方都想要改变,也有点力穷。久了,谁对谁都很无奈,老师在讲台上瞪着白眼看学生,学生在底下乱作一团,起哄。  他是我的语文老师,现在想来,那时大约他对我而言像一绺明媚的阳光的。那时看来他也是
期刊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冲动的魔鬼,它潜伏着,如同寄生虫,等待发作的时机。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冲动的魔鬼,它潜伏着,如同寄生虫,等待发作的时机。而今,它的时机成熟了。它侵占了我的头脑,让我丧失理智。    1    这个魔鬼的契机是一个博客,工作之余,我经常上网看他人的言论。于是,我看到了那个偷情博客,博主叫无欢。  他在博客里诉说和一个女孩相识相恋的过程,甚至连床上欢爱的细节都没有放过。  
期刊
对沙漠的憧憬从十多岁起便种下了,那是读三毛时生长出的一个梦想。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沉浸在三毛勾勒出的生活里,一望无际的黄沙,用废旧轮胎做成的简易沙发,热情而趣态百出的非洲邻居  三毛之浪迹沙漠,打开了我青葱岁月里对世界的探奇之心,让困在小小花园里的自己,看到地球上有片沙漠叫做“撒哈拉”。只是撒哈拉,离我那么远。我费尽了心思也触摸不到。巴丹吉林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我脑海里的。虽然,她与撒哈拉分属地球两
期刊
在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她们叫做剩女。同样的,也有一群人,叫做剩男,但奇怪的是,依然有很多优秀的女人,要么找不到合适的男人,要么找到合适的男人却死活不肯跟她结婚,要么风花雪月之后草草收场,要么找了个不入流的男人凑合着过。难道,那些剩下的男人们,真的就那么次吗?不是的,2009年的春天已经来临,你还在等什么呢?不要再做一个宅女了,走出去,寻找那个属于你的剩男吧!  蜜糖男:我们永远是纯洁的男女关系 
期刊
爱情是个要命的东西,一不小心就身染病毒,这次的流行病毒,你是否早有抗体?    你有多爱他?是不是所有的生活都围绕他展开?是不是每次吵架都为他找借口,原谅他?是不是永远都会给他一次机会,相信他会改过自新?是不是只要他不说分手,你就不会放弃?是不是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天啊,你已经感染了“罗曼司美化症”病毒!  病毒特征:  罗曼司美化症:沉迷于制造心中的完美爱情,即使男人出现恶形恶状的征兆,也视若不
期刊
在那错暗潮湿的地下录像室里,我的青春一点一点地陨落……    1    16岁那年,爸妈双双下岗,原本捉襟见肘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为了让我和弟弟继续上学,人到中年又无一技之长的爸妈开始拼命找工作。经过一番周折,妈妈终于在一家包装厂里找到了一份工资微薄的糊纸盒的工作,而爸爸却一直找不到工作。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我和弟弟常常周末放假去帮妈妈糊纸盒。每次见到我和弟弟身上沾满浆糊从妈妈的包装厂回来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