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系统设计决定了软件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使用现今成熟技术的前提下,系统设计应采用统一的支撑一应用平台技术;系统动态建模和自适应技术以及“B/S+C/S”的三层体系结构技术。本文介绍了了电力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原则和相关技术。
关键词:原则 电力运行 可操作性
良好的系统设计决定了软件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使用现今成熟技术的前提下,我们认为系统设计应采用统一的支撑一应用平台技术;系统动态建模和自适应技术;“B/S+C/S”的三层体系结构技术。充分利用各种系统、工具软件的先进技术和优点,实现系统的智能化。本文介绍了了电力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原则和相关技术。
一、系统设计总体原则
合理、灵活的体系结构。“结构先行”是构建任何系统的前提,电力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更是如此,只有好的系统结构才能在业务迅速发展,对系统的应用要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做出及时的调整,去适应业务的需要。从长远的角度看,可以达到较好的项目投资保护。由于 供电企业的电力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是全天候运行的,因此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因此,我们在系统设计上力争达到以下要求:
1、实用性。充分利用 成熟的先进技术,采用性能/价格比较高的产品。避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同时又要防止系统处理能力不够。应用系统设计必须符合实际。
2、先进性。系统技术水平要保证先进性,符合当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潮流。系统网络平台、硬件平台、系统软件平台技术代表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方向,并经实践证明其实用性。各平台供应商有能力进行该项产品的持续性开发,可以保证该项技术不断地更新并可顺利升级而维持系统的先进性。
3、可靠性。系统建设尽量采用主流产品,以保证系统的高质量和稳定性。系统应最大限度集成世界上最稳定且优秀的技术及组件,采用成熟技术以降低系统的不稳定性。对数据 库、应用软件应设计尽可能详尽的故障处理方案,以保证系统的快速恢复性。
4、扩充性。系统网络 结构易于扩充,以适应今后可能出现的较大任务负载。硬件平台 具有可升级性,当需要时可以通过新的计算机设备同原有计算机设备一起工作以提高系统处理能力,而保护原有投资。应用软件结构上要符合今后系统扩充的要求,并且可以方便地下载。
5、易维护性。在系统总体设计上注意系统的维护性。尽量采用成熟流行且易于维护的系统平台。应 用 软件 安装应简单、易于操作。应用软件在实际使用时可实现从主机上的下载。
6、可操作性。界面友好 ,充分考虑录入人员的特点,使数据处理工作简单、方便、快捷。业务流程 清晰,符合常规业务处理习惯。系统数据维护方便,备份及数据恢复快速简单。系统软配置体现自动化,尽量避免复杂的系统配置文件。对原有的投资的保护,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对已有投资的保护,避免浪费。
二、系统采用技术
1、统一的支撑一应用平台技术。实现的统一的支撑一应用平台设计,统一界面、统一维护、统一管理,这里统一支撑平台的概念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前认为将各应用功能放在一个系统里就是统一平台,现在我们认为这其实只能算作一个完整系统,并不是统一的支撑一应用平台的概念。由于以前的系统只实现了表面的统一,所以给维护和使用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如SCADA子系统的图形不能直接立即反映在设备管理子系统的图形上,运行设备发生变化后不但远动人员要修改,运行维护人员也要做同样的修改,一旦维护不及时,系统的管理统计和分析软件就不能正常运行,这不仅给维护和使用人员带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是不可行的。
2、系统动态建模和自适应技术。在 当今的信息时代,供电企业为了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业务处理需要作经常性的变更,因此,运行管理系统所依赖的信息管理流程也可能不断的变化,一个固化业务逻辑的信息系统将很快就落入一个适应性维护的噩梦。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要利用软件来解决业务问题,首先必须理解它们,然而很多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常来自不同的知识背景,一方面:开发者对捕捉客户业务处理所需信息感到困难,他们通常熟悉编程语言,数据结构与计算机解决方案,但对客户业务领域相对陌生;另一方面,客户通常熟悉自己的业务而对计算机软件所知较少,简而言之,开发者和使用者的沟通上存在着障碍,因而导致系统分析时各种需求既庞杂又模糊,难以准确描述,系统设计时的数据库结构复杂而不稳定,系统开发时人机界面量大而难以定型,功能很多却难以考虑周全。造成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全过程中的不确定比重很大,难以做到一步到位。使系统具有广泛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新系统在设计时采用可视化动态面向对象建模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生产运行信息和生产运行管理过程进行高度抽象化来保持平台的相对独立性,平台本身不满足业务流程的描述和处理,而是通过对所建模型的解释以达到对某个具体业务域内信息管理功能,换而言之,平台负责处理抽象的信息和业务过程,而稳定的信息或业务过程对平台所言可视为一种“数据”,平台本身可视为一个抽象的管理系统,某个具体的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可视为平台的“实例化”。
3、“B/S+C/S”的三层体系结构技术。三层 US 结构是在传统的两层C/S结构上发展起来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用计算机来帮助进行业务处理、系统管理、统计查询、信息分析、管理决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层 C/ S结构就是在两层C/S结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两层C/S结构的缺点,满足了网络分布式计算机环境下人们对应用软件的要求。随着 Intranet/Internet、Web技术的日渐成熟,B/S (Browser/Server)技术也应运而生了。所谓B/S结构,既利用Web技术的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传输基于页面浏览的信息。所有的程序界面、文字材料、图片、动画、声音都可以存在于一幅超文本页面中。所有的程序(包括数据库和应用程序)都安装在服务器上,客户端只须启动浏览器(如Microsoft的IE)访问服务器的主页,验证口令登录后,即可在浏览器的界面里进行相应的操作。Browser/Server结构的好处是:所有的数据和应用都安装在服务器上,系统受损的可能性降低,系统维护升级的工作量大大减少;系统修改升级后可以马上在客户端得到反映,不用修改客户端程序;可以更方便地与外部连接。但这样增加了网络数据流量和服务器的负担。对于需要传输大量数据的系统,如实时监控数据接入就不适合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现在的用于开Client/Server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包括ASP.NET等等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功能强大,执行效率也很高。用它们编写的应用程序界面丰富,也较容易完成一些复杂的功能。而且更容易和其他的基于Windows的应用程序进行信息交换。驱动各种外设的能力也要强一些。不过,随着网络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计算必将成为主流的计算形式。
三、结论
总之,电力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以上三方面的技术,还需要基于XUL规范的数据交换技术;基XUL规范的数据交换技术;可视化自定义工作流技术等。
参考文献
[1]李凤英,赵志民. 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2]李伟. 电力企业信息网系统平台自动更新技术浅析[J]. 电力信息化. 2006(09)
[3]张学平,戴先玉.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J]. 电力安全技术. 2006(05)
[4]王燕涛,程海艳. ERP与EAM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与比较分析[J]. 现代商业. 2007(30)
关键词:原则 电力运行 可操作性
良好的系统设计决定了软件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使用现今成熟技术的前提下,我们认为系统设计应采用统一的支撑一应用平台技术;系统动态建模和自适应技术;“B/S+C/S”的三层体系结构技术。充分利用各种系统、工具软件的先进技术和优点,实现系统的智能化。本文介绍了了电力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原则和相关技术。
一、系统设计总体原则
合理、灵活的体系结构。“结构先行”是构建任何系统的前提,电力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更是如此,只有好的系统结构才能在业务迅速发展,对系统的应用要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做出及时的调整,去适应业务的需要。从长远的角度看,可以达到较好的项目投资保护。由于 供电企业的电力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是全天候运行的,因此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因此,我们在系统设计上力争达到以下要求:
1、实用性。充分利用 成熟的先进技术,采用性能/价格比较高的产品。避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同时又要防止系统处理能力不够。应用系统设计必须符合实际。
2、先进性。系统技术水平要保证先进性,符合当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潮流。系统网络平台、硬件平台、系统软件平台技术代表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方向,并经实践证明其实用性。各平台供应商有能力进行该项产品的持续性开发,可以保证该项技术不断地更新并可顺利升级而维持系统的先进性。
3、可靠性。系统建设尽量采用主流产品,以保证系统的高质量和稳定性。系统应最大限度集成世界上最稳定且优秀的技术及组件,采用成熟技术以降低系统的不稳定性。对数据 库、应用软件应设计尽可能详尽的故障处理方案,以保证系统的快速恢复性。
4、扩充性。系统网络 结构易于扩充,以适应今后可能出现的较大任务负载。硬件平台 具有可升级性,当需要时可以通过新的计算机设备同原有计算机设备一起工作以提高系统处理能力,而保护原有投资。应用软件结构上要符合今后系统扩充的要求,并且可以方便地下载。
5、易维护性。在系统总体设计上注意系统的维护性。尽量采用成熟流行且易于维护的系统平台。应 用 软件 安装应简单、易于操作。应用软件在实际使用时可实现从主机上的下载。
6、可操作性。界面友好 ,充分考虑录入人员的特点,使数据处理工作简单、方便、快捷。业务流程 清晰,符合常规业务处理习惯。系统数据维护方便,备份及数据恢复快速简单。系统软配置体现自动化,尽量避免复杂的系统配置文件。对原有的投资的保护,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对已有投资的保护,避免浪费。
二、系统采用技术
1、统一的支撑一应用平台技术。实现的统一的支撑一应用平台设计,统一界面、统一维护、统一管理,这里统一支撑平台的概念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前认为将各应用功能放在一个系统里就是统一平台,现在我们认为这其实只能算作一个完整系统,并不是统一的支撑一应用平台的概念。由于以前的系统只实现了表面的统一,所以给维护和使用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如SCADA子系统的图形不能直接立即反映在设备管理子系统的图形上,运行设备发生变化后不但远动人员要修改,运行维护人员也要做同样的修改,一旦维护不及时,系统的管理统计和分析软件就不能正常运行,这不仅给维护和使用人员带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是不可行的。
2、系统动态建模和自适应技术。在 当今的信息时代,供电企业为了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业务处理需要作经常性的变更,因此,运行管理系统所依赖的信息管理流程也可能不断的变化,一个固化业务逻辑的信息系统将很快就落入一个适应性维护的噩梦。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要利用软件来解决业务问题,首先必须理解它们,然而很多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常来自不同的知识背景,一方面:开发者对捕捉客户业务处理所需信息感到困难,他们通常熟悉编程语言,数据结构与计算机解决方案,但对客户业务领域相对陌生;另一方面,客户通常熟悉自己的业务而对计算机软件所知较少,简而言之,开发者和使用者的沟通上存在着障碍,因而导致系统分析时各种需求既庞杂又模糊,难以准确描述,系统设计时的数据库结构复杂而不稳定,系统开发时人机界面量大而难以定型,功能很多却难以考虑周全。造成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全过程中的不确定比重很大,难以做到一步到位。使系统具有广泛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新系统在设计时采用可视化动态面向对象建模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生产运行信息和生产运行管理过程进行高度抽象化来保持平台的相对独立性,平台本身不满足业务流程的描述和处理,而是通过对所建模型的解释以达到对某个具体业务域内信息管理功能,换而言之,平台负责处理抽象的信息和业务过程,而稳定的信息或业务过程对平台所言可视为一种“数据”,平台本身可视为一个抽象的管理系统,某个具体的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可视为平台的“实例化”。
3、“B/S+C/S”的三层体系结构技术。三层 US 结构是在传统的两层C/S结构上发展起来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用计算机来帮助进行业务处理、系统管理、统计查询、信息分析、管理决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层 C/ S结构就是在两层C/S结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两层C/S结构的缺点,满足了网络分布式计算机环境下人们对应用软件的要求。随着 Intranet/Internet、Web技术的日渐成熟,B/S (Browser/Server)技术也应运而生了。所谓B/S结构,既利用Web技术的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传输基于页面浏览的信息。所有的程序界面、文字材料、图片、动画、声音都可以存在于一幅超文本页面中。所有的程序(包括数据库和应用程序)都安装在服务器上,客户端只须启动浏览器(如Microsoft的IE)访问服务器的主页,验证口令登录后,即可在浏览器的界面里进行相应的操作。Browser/Server结构的好处是:所有的数据和应用都安装在服务器上,系统受损的可能性降低,系统维护升级的工作量大大减少;系统修改升级后可以马上在客户端得到反映,不用修改客户端程序;可以更方便地与外部连接。但这样增加了网络数据流量和服务器的负担。对于需要传输大量数据的系统,如实时监控数据接入就不适合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现在的用于开Client/Server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包括ASP.NET等等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功能强大,执行效率也很高。用它们编写的应用程序界面丰富,也较容易完成一些复杂的功能。而且更容易和其他的基于Windows的应用程序进行信息交换。驱动各种外设的能力也要强一些。不过,随着网络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计算必将成为主流的计算形式。
三、结论
总之,电力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以上三方面的技术,还需要基于XUL规范的数据交换技术;基XUL规范的数据交换技术;可视化自定义工作流技术等。
参考文献
[1]李凤英,赵志民. 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2]李伟. 电力企业信息网系统平台自动更新技术浅析[J]. 电力信息化. 2006(09)
[3]张学平,戴先玉.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J]. 电力安全技术. 2006(05)
[4]王燕涛,程海艳. ERP与EAM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与比较分析[J]. 现代商业. 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