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导入是一节课中容易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有效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铺垫学习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喜好来创新课堂导入形式,争取激发学生参与化学活动的积极性,为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打开良好开端。
关键词:高中化学;导入;创新;高效课堂
课间休息时学生一般都会处于一种比较放松、活泼的状态,也很容易沉浸在这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不愿意主动走进课堂学习。所以课下到课上之间就需要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以使学生收起散漫的心思,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或者学习内容上。但是,高中化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更加明显,这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对化学课堂产生排斥心理。所以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就要积极探索科学新颖的导入技巧,争取呈现化學课堂亲切有趣的一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
1.生活元素导入,营造亲切氛围
化学的枯燥和复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陌生感,让学生觉得化学遥不可及。然而实际上,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很多化学理论知识都是研究者从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中挖掘出来的;并且很多化学研究成果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生活元素导入法。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出与其相关的生活元素,借此营造亲切熟悉的生活氛围。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元素去认识或理解化学知识,从而在学生和化学学科之间建立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问:“大家有没有喝过酒?有哪些感受?”这一生活化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品尝酒类饮料的经历。然后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各种类别以及品牌的酒,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酒精”的一些性质。学生经过一番思考给出很多答案,比如:无色、有香味、易挥发等等。接着我借助多媒体展示酒精块、交警检查醉驾等图片,并提问道:“酒精可以做成固体燃料,人饮酒过渡会压抑大脑中枢的活动,那么这其中道理是什么?酒精还具有哪些性质?”在以上生活元素的感染下,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打开课本寻找答案,从而顺利导入课堂教学。
2.趣味实验导入,激发探索欲望
实验是验证化学理论、探究化学问题的重要渠道,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高中化学实验虽然较为繁杂,但是一些实验的视觉呈现效果十分精彩,往往让人眼前一亮,这是化学独具的魅力。并且高中生的学习生涯较为枯燥,他们对学习中的趣味性有更加强烈的需求。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趣味实验导入法。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实际操作或者视频播放等手段为学生展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小实验,并借实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走进课堂探究。
例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思考:“电是从哪来的?你知道哪几种发电方式?”在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后,我在黑板上写下“水果发电”四个字,学生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我便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给学生展示“苹果发电”的实验。该实验以苹果、锌片、铜片、小灯泡为主要器材,在演示过程中我将连接导线的铜片与锌片分别插在苹果两端,然后接上小灯泡,之后小灯泡慢慢亮了起来。这一实验现象让学生大为震撼,很多学生都急于知道其中原理,于是我便让学生从本节课的内容中寻找答案。从而顺利导入课堂教学,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3.微课视频导入,唤起学习热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微课应运而生,在丰富课堂形式、实现个性学习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其中微课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精致、针对性强,并且微课多以视频的形式来呈现,所以其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微课视频导入法。也就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制作或者从网上搜索合适的微课视频,然后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从而使化学知识以一种更加直观、形象、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导入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一课之前,我便给学生播放一段微课视频。该视频中主要讲述的是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元素周期表从笼式、螺旋时钟式、螺旋式到表格式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当视频展示门捷列夫发明的表格式周期表时,我向学生提问:“这个周期表中为什么有很多空位?”学生思考后答道:“因为当时有很多元素没有被发现。”我继续问道:“那么门捷列夫是如何知道这些未被发现的元素在哪些位置呢?”这时有学生提出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某种规律排列的,于是我便以探索这种规律为由顺利导入课堂教学,而学生在精彩的微课视频的感染下,也能积极响应、主动探索。
总之,导入的效果对课堂教学质量大有影响。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创新和优化导入形式,以展现化学课堂的新面貌。从而吸引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为高质量课堂的构建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肖华军.高中化学微课导入方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4):55.
[2]杨景辉.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的方法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45.
关键词:高中化学;导入;创新;高效课堂
课间休息时学生一般都会处于一种比较放松、活泼的状态,也很容易沉浸在这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不愿意主动走进课堂学习。所以课下到课上之间就需要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以使学生收起散漫的心思,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或者学习内容上。但是,高中化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更加明显,这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对化学课堂产生排斥心理。所以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就要积极探索科学新颖的导入技巧,争取呈现化學课堂亲切有趣的一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
1.生活元素导入,营造亲切氛围
化学的枯燥和复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陌生感,让学生觉得化学遥不可及。然而实际上,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很多化学理论知识都是研究者从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中挖掘出来的;并且很多化学研究成果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生活元素导入法。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出与其相关的生活元素,借此营造亲切熟悉的生活氛围。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元素去认识或理解化学知识,从而在学生和化学学科之间建立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问:“大家有没有喝过酒?有哪些感受?”这一生活化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品尝酒类饮料的经历。然后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各种类别以及品牌的酒,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酒精”的一些性质。学生经过一番思考给出很多答案,比如:无色、有香味、易挥发等等。接着我借助多媒体展示酒精块、交警检查醉驾等图片,并提问道:“酒精可以做成固体燃料,人饮酒过渡会压抑大脑中枢的活动,那么这其中道理是什么?酒精还具有哪些性质?”在以上生活元素的感染下,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打开课本寻找答案,从而顺利导入课堂教学。
2.趣味实验导入,激发探索欲望
实验是验证化学理论、探究化学问题的重要渠道,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高中化学实验虽然较为繁杂,但是一些实验的视觉呈现效果十分精彩,往往让人眼前一亮,这是化学独具的魅力。并且高中生的学习生涯较为枯燥,他们对学习中的趣味性有更加强烈的需求。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趣味实验导入法。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实际操作或者视频播放等手段为学生展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小实验,并借实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走进课堂探究。
例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思考:“电是从哪来的?你知道哪几种发电方式?”在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后,我在黑板上写下“水果发电”四个字,学生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我便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给学生展示“苹果发电”的实验。该实验以苹果、锌片、铜片、小灯泡为主要器材,在演示过程中我将连接导线的铜片与锌片分别插在苹果两端,然后接上小灯泡,之后小灯泡慢慢亮了起来。这一实验现象让学生大为震撼,很多学生都急于知道其中原理,于是我便让学生从本节课的内容中寻找答案。从而顺利导入课堂教学,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3.微课视频导入,唤起学习热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微课应运而生,在丰富课堂形式、实现个性学习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其中微课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精致、针对性强,并且微课多以视频的形式来呈现,所以其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微课视频导入法。也就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制作或者从网上搜索合适的微课视频,然后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从而使化学知识以一种更加直观、形象、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导入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一课之前,我便给学生播放一段微课视频。该视频中主要讲述的是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元素周期表从笼式、螺旋时钟式、螺旋式到表格式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当视频展示门捷列夫发明的表格式周期表时,我向学生提问:“这个周期表中为什么有很多空位?”学生思考后答道:“因为当时有很多元素没有被发现。”我继续问道:“那么门捷列夫是如何知道这些未被发现的元素在哪些位置呢?”这时有学生提出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某种规律排列的,于是我便以探索这种规律为由顺利导入课堂教学,而学生在精彩的微课视频的感染下,也能积极响应、主动探索。
总之,导入的效果对课堂教学质量大有影响。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创新和优化导入形式,以展现化学课堂的新面貌。从而吸引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为高质量课堂的构建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肖华军.高中化学微课导入方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4):55.
[2]杨景辉.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的方法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45.